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驾驭叫平衡
21767400000001

第1章 序一 处理好“二”的平衡艺术

天下所有的学问,几乎都是阐释“二”的学问,人与内心是二,人与他人是二,人与社会是二,人与自然是二,人与团体是二。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都可还原为“二”的问题。如得与失、乐与悲、成与败、强与弱、硬与软、正与反、好与坏、进与退、快与慢、虚与实、收与放等等。

一切的冲突,一切的竞争,一切的成功与失败,都可还原为“二元对立”,都可简化为“二”的学问。如果不理解人生学问的本质问题,那么,无论是谁,都是难以成大气的。

中国文化在这一点上最有说服力,其中中庸文化更是处理“二”的经典论著。许多人没有真正读过《中庸》及相关著作,都误认为中庸就是和稀泥,就是拦腰斩断,就是一刀切。其实持这种理解的人还只是“中庸”的门外汉而已,或者是另有不轨图谋。“中庸”真正揭示的是动态宇宙万物的动态平衡学说。其典型观点如“天人合一”,“剑即是人,人即是剑。”“中庸”追求的是最佳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是处理好“二”的最佳方法。

一个人若处理不好“二元对立”的问题,那么,他就不可能处理好任何其它的问题。

本书是目前为止系统研究“二元对立”的书,你如果在生活中、工作中出现了得与失、爱与恨等这样类似的问题,而其它书上很难有直接的回答,那么,就不妨在夜深人静时翻翻此书,我们相信您一定能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和提醒。

下面我们不妨共同来欣赏一下,当代智者及战略策划大师王志纲对“二”的平衡艺术的理解和阐释:

快与慢

大家知道,今天中国的企业界一片高歌猛进、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人人恨不得一夜之间成为比尔·盖茨,一夜之间成为巴菲特,一夜之间就成为谓麦肯锡。许多老板都信奉一句话,就是“做不大不做”。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浮躁之气笼罩着整个业界。什么叫快?什么叫慢?谁都想快,但真正的快是什么?回顾工作室近10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我们走得较慢。但是这些年来,有多少风光一时的“仁人志士”如今都已成为新鬼冤魂?又有多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师们都成了过路英雄、泡沫神仙,一个个都被淘汰、消灭了,有的还成了笑柄!

另外,就是工作室坚定不移地把握好“快与慢”的平衡和节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溪流,无以成江海”,很多问题就是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但前提是方向一定要正确,不能走错路。我们要帮别人策划,就必须先策划好自己的发展路径。

所谓的“快与慢”,就是说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不浮躁;在一个追求短线的时代,我们追求长线;在一个追求现实功利的时代,我们追求超越俗世之“虚”。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我们追求的不是多赚几个钱,成为亿万富翁,而是有朝一日能成为中国社会真正的商业思想库。也就是说那些看似同这个社会、这个现实不相吻合的东西,恰恰就是成就我们的法宝。经过近十年的龟兔赛跑,兔子全死掉了,乌龟终于快到终点了。

经过艰苦卓绝的跋涉,今天企业界重视我们,同行不敢小看我们,政府开始重视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一如既往、辩证地处理好发展过程中“快和慢”的关系。

总而言之,要辩证、历史地看“快”与“慢”,一味图“快”,很容易陷入浮躁的险地,许多企业、许多老板就是急于快发财、快致富,最后沉沦到江湖之底,再难浮出水面。凡是成功的人皆先于“慢”的行列,但这个“慢”最后却成了“快”,使后来者居上。

虚与实

工作室从开创到现在,一转眼已经快10个年头了。站在今天,回望过去的八九年,我们好像一直都比较虚,但就是这个“虚”,决定了我们“实”的力度与厚度。没有这个“虚”,我们也许会迷失方向;没有这个“虚”,我们工作室也许就走不到今天,也不可能在未来与时俱进,不断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凝聚力和“会当凌绝顶”的气概和能力。

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存在“虚与实”的争论,我们就在这种争论不休的旋涡中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江湖上攻击我们最多的言论,就是说我王志纲工作室只会玩“虚”的,不会做“实”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我们的一些员工也动摇了。

所谓务虚与务实,就内部而言,不少员工认为我不应该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理论盘存、梳理和规范上,不应该养一些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战略研究人员,而应该在公司实体的运作上多下工夫。说白点,就是希望我们的业务从上游的战略策划向中下游的规划、代理、广告等延伸。有趣的是,连我们的不少重量经客户也这样认为。

过了这8年,再回头来看,我们才发现,这个“虚”才是社会最需要的,它是添加剂、是催化剂。当然这个“虚”并不否定“实”,我们强调的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引领市潮流,享受冲浪的乐趣”。

专与泛

在工作室的发展过程当中,经常有人攻击我们,说我们不专业。昨天,我看到了位热血青年的求职信,说他曾师从一个策划大师5年,掌握了一百多个开发模块,自以为功夫了得,愿意来投奔“革命”。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初闯江湖的时候,带过一个“马仔”,后来他也办了一个公司,既做定位策划,也做广告、代理,现在也被称为大师了。老实说,这个人的人品还可以,只是多赚两个钱就飘了。有一次,他让我的一个助手带句话给我:“麻烦你转告王老师,一定要专业化,一定要模块化,否则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我们已经做了一百多个模块了,业务流程了逐步在规范化。”助手回来告诉我,我听了只是淡然一笑。

首先声明,我绝不反对专业化,但我所说的专业化绝不是常规公司自以为是的那种专业化。那种“一招鲜吃遍天”、“天旱饿不死手艺人”的所谓专业化是非常可恶的专业化。

这就印证了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凡是可以克隆的都是不值钱的,凡是学校可以教授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王志纲工作室要成为中国智业界的强势品牌,必须是一个商业思想库,必须是一个超级孵化器,必须要极富于创新能力。专业化的模块只能是鸡蛋,而工作室的目的是要成为下蛋的母鸡。母鸡的培育、发展同鸡蛋的挑选、采购,绝对是两回事。鸡蛋炒了以后必须马上吃,不吃就馊了,而母鸡则不断下蛋,吃不完还可以储存起来。

现在的工作室可说海纳百川,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学广告、设计、规划的有,学营销、新闻的也有,甚至还有学文、史、哲学的,这都很好,可以互相补充、相互吸纳。但大家千万记住,在“专”的基础上,一定要“泛”,一定要走专多能的道路,吃透了这个“泛”,再揉到“专”里面去,否则你的路会越走越窄。未来的中国需要的是有专业背景的“通才”,绝不可能是狭隘背景的“专才”。

我始终坚信,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变,凡是可以克隆的,永远不值钱。值钱的永远是创新,是理念、哲学及方法论上的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要把握住这个器,就可以开启一切,像万能钥匙一样打开每一个时代。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学习,而是希望大家能用一种新的观念去把握和整合学习。

我希望诸君更要处理好专与泛的辩证关系。

另外,我一直想为企业家写一本《企业家相对论》的心灵智慧集子,我知道中国企业及中国企业家的困局之一是缺失企业家心灵哲学指导。我为了在这一领域帮企业家做点事,于是在业余时间搜集了一些与“相对”有关的智慧之语,如:

关心大家,才能让大家关心;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没有送去,岂有拿来;起点决定终点;集中才能扩大;没有无形资产,就没有有形资产;不逼自己,难逼别人;老板越大越谦虚,越小越牛B;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事;低头才能抬头;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等等。

我们总共搜集了100条这样研究平衡的句子,我十分欣赏这样直白明了的句子。每读一遍,我们便越想快点把《企业家相对论》写出来,快点献给无数的企业家。这就是我推出本书的原由及目的。

在我动笔之前,我看到赵著利给我发来的广忠的电子文稿,我觉得我的构想已被他写出来了,我完全没必要再写一部了。为了统一形式,我与赵著利共同策划出了本书的书名,并筛选了一部分内容并认真修改形成本书。

本书用最直白的方式道出了成大事的平衡绝学!

最后奉上我的感谢:在本书中我要感谢圣严法师、净慧法师、李放老师、罗贵云、赵菊春老师、周国平教授、广忠老师、德金、陈平等人,以及北大、清华和广西科技出版社,没有他们的各种各样的帮助,是不可能有本套丛书出版的,也是不可能有我快速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