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驾驭叫平衡
21767400000003

第3章 心灵的平衡术(1)

1、实与虚的平衡

任何有深度的人,都一定深思熟虑过虚与实的问题。

首先,我要告诉你,虚的并不是假的。虚与实相对应,它是辩证法的两个方面,也是任何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若弄不清实是什么,那你就不可能干成小事;若弄不清虚是什么,那你就不可能干成显赫于世的大事。

下面我们来看在一个企业之中,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产地是实,厂房是实,人力是实,材料是实,金钱是实,生产是实,产品是实,凡是看得见的都是实的;价值观是虚,目标远景是虚,行为文化是虚,战略决策是虚,管理思想是虚,炒作是虚的,产品体验是虚的,凡是看不见的都是虚的。

实是重要的,但虚比实更为重要!没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全国人民当时有力都无处使;没有史玉柱挑战命运的斗志,就不可能再有脑白金的新时代;没有蒙牛的几颗特殊脑袋,就不可能有蒙牛的快速崛起;没有海尔是海的思想,就不可能有海尔今天的国际化;没有铺天盖地地炒作,就不可能将货铺到更多消费者的心灵深处!

在虚实之间,虚是关键,虚是领头羊,虚是核心,虚是核心竞争力,虚是灵魂,虚是理论,虚是战略,虚是方法,虚是指南针,虚是航海图,虚是成就大业的第一要素。一个人若不懂得虚的重要性,那他就不可能干成任何大一点的事。

麦当劳卖什么?卖娱乐气氛,这个气氛当然是虚的;金利来卖什么?卖男人的绅士风度,这个风度当然是虚的;劳力士卖什么?卖富有和尊贵,这个尊贵当然是虚的;邮票卖什么?卖心里价值,这个心里价值当然是虚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类进步了,人们的吃喝温饱工程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人是追求上进的动物,当我们的低级需求满足后,更高一级的需求就自然来了。因此,今天,人们的消费已由身体消费进入到心理消费层面了,已由身经济进入到心经济了。在这个新时代,人们的主要追求是讲究心理的体验和满足,甚至是精神上的满足。总之,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一句话归总,都是虚的,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为今天的中国人,如果还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虚的问题,那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

以上只是说明了虚实的相互关系而已,下面我再说一个比较前卫的观点,希望你不要被吓倒。

中国将全面进入“虚时代”。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还是文化,还是军事,还是生活,还是娱乐,都一样,只是进入的速度和程度不同而已!

就拿经济来说吧,中国下一轮经济的增长在哪里?国民生产总值及GDP靠什么来支持撑?只可能在虚拟财富上做文章,而且要大做文章,不然,就不可能再能持续稳定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不可能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就不可能加强。

企业呢?自然也一样。中国已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国了,但生产却只能局限于简单的产业,局限于低端产业,还不能真正跟发达国家的高端产业竞争。前几年,中国的首富是卖猪饲料的,而发达国家的首富是卖高科技的。

如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有三种方式:一是输出品牌,二是输出资本,三是输出产品。其中最厉害的一招就是输出品牌,他们向发展中国家大肆展开贴牌活动,利用知识产权和名牌商标抢占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利润。中国如今就是被贴牌的大国之一,从汽车到气水,从头顶到脚底,从哈尔滨到广东,到处都贴满了国外的知名品牌。中国加工的一双鞋,流了一身臭汗,却只能得到10%的加工费,而贴牌者坐着不动得30%的贴牌费,有的甚至更高。这说明什么,说明虚比实重要得多。美国目前向全世界输出最多的是什么?一个字——虚!现在,我们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和管理方式几乎都看得出美国文化的影子。

实的战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虚的战争!怎样在今天打赢这场软战争,已是每个决策者的首要问题。目前,中国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也是虚的问题,如怎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好企业的品牌战,已是任何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首要课题!如果,这一场虚的战争打不赢,那么,在下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就只能被动挨打,只能仍旧成为人家的加工工厂和垃圾堆放处。人家就是头,我们就只能是四肢,只能是干些体力活。说的严重一点,当前我们若打不赢这场虚战争,那么,我们是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今天,当我们走进电器城,已经很难分清索尼与三星、长虹与康佳、西门子与伊莱克斯的性能区别,很难分清这些实的区别,我们对它们不同价格的认可程度相当一部分来自心理价位。而心理价位其实不一定是理性的判断,它是一种虚的东西,它更多依据其营造的“文化场”和知名度、美誉度等影响,而这些影响基本上都是通过舆论和媒体来制造和传播的。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舆论和传媒在左右着公众的判断,从而更深远地影响着整个商业时代。

也就是说,品牌将更多不是比实的有形含量,而是比虚的文化含量。正像可口可乐出售的不是糖水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关于咖啡的体验一样,现代背景下的产业已经开始,而且将更为彻底地告别实的时代,转而追求虚的时代。

我反复强调虚的重要,是因为今天中国务实的人太多太多,而目前中国将面临着几千来的最大的一次产业转型,现实是许多人都不知道已到了转型期,这是相当危险的。因此,我一方面要大声疾呼中国将全面进入虚时代,另一方面还要丰富有关虚时代的理论体系,以正确引导人们平稳地过渡到虚时代之中去。

我说这么多,其实就讲了一句话,它就是玩实的不如玩虚的。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实的不需要了,我只是在绝大多数人都只知道玩实的前提下,我特别强调虚是更加重要的,它尤其是下一轮经济的最重要的部分。我并不是要大家丢掉以前的实干后去纯粹玩虚的,要知道,任何事情要想真正取得较大的成功,都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狠抓实际操作,另一方面抓好虚的东西,总之必须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互为因果,促就辉惶!

作为一个企业来说,生产出来好的产品还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这一半有许多企业都能完成,产品都能做好,难道光明牛奶就不如蒙牛牛奶吗?蒙牛牛奶就上得天!显然不是。那是什么呢?可以肯定地说,是怎样将好产品卖出去的不同方法造就了两个企业的绝然不同。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光明牛奶玩虚的玩不过蒙牛,假如,光明牛奶换上蒙牛的全部炒作方法及炒作手段,而蒙牛换上光明牛奶的那一套,我想今天的市场格局就会完全颠倒过来。

这就是玩虚的与玩实的之间的区别。

下面我再举一个我十分熟悉的例子:

近来,不少出版界的朋友对我说:“不会玩了!”他们说:以前也做过几本畅销书,现在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确实,这个世界“一切都改变了”。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现在的失败教训。旧玩法不灵了,新玩法在哪里?

我在清华大学的畅销书研修班上课时,就非常直白告诉学员,玩实的不如玩虚的。

实与虚,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一本书,内容为实,包装为虚。但相对炒作来说,包装为实,炒作为虚。就目前的图书市场来说,玩实的不如玩虚的。

那些“死得很惨”的书,并非真的不值钱,只是看起来不值钱而已--有的还是大学教授的呕心沥血之作呢!那些“活得很滋润”的书,也不都是24K金,只是看起来像24K金而已。

只要留心一下北京西单图书大厦2006年的排行榜,你会发现上榜的畅销书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外版外国名人,封面包装醒目,广告目录撩人……但内容呢?有的书大量抄袭,有的书不知所云。这些书摆出来,卖得却比另一些出版商精心编写内容、改了又改的书快三倍,赚的钱则多十倍、百倍、千倍。

比如有一本畅销书,内容错误、文字错误数不胜数;还有一本畅销书,在目录上,有一个章节有五条内容,翻开正文,却发现只有四条--相对出版规范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失误。但这并不妨碍它爬上畅销书排行榜。因为读者很少会去注意这些细节,他们购书只不过是凭一时感觉,购回家后能看完的人十中无一。

由此说明,你把实的东西做得再好,虚的东西跟上不来,也是死书一本。反之,实的东西差一点,虚的东西做到位,畅销的可能性反而大得多。我们可以断言,如果让《谁动了我的奶酪》无声无息地放在书架上,一定是一本卖得很一般的书。甚至有人会误以为是介绍牛奶的。但一经炒作后,它的命运就大不相同了。

所以说,想玩好畅销书,玩实的就不如玩虚的。当然,这也反映中国读者尚不成熟,此局面有可能还将延伸三五年左右。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实的东西完全不重要,我只是说虚的比实的更重要。如果一本书从内容到形式,从常规营销到宣传炒作都做得很到位,那么,它绝不仅仅只是成为一本普通畅销书,而是成一本特级畅销书,甚至成为一个畅销品牌。总之,当你在实的方面投入一倍时,就需要在虚的方面投入三倍,这才是畅销的秘诀。

另外,出版商的竞争优势源于资源。一类是实资源,即公司的经济实力,如资金、人力资源、办公设施等。一类是虚资源,如理念、创意、信誉、服务、信息流等。

如今图书业界的形势是:多少钱都能赔进去,多少钱都能赚进来。赚与赔的决定因素不是硬资源,而是软资源。想凭实力打硬仗,基本行不通,赚了大钱的都是那些将软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出版商。比如,华艺出版社一路包装名人出书,市场地位节节攀升,真可谓火火火,牛牛牛。当时的主要策划人金丽红说:我玩的就是名人。

虚的都是无形的东西,也是真正体现智慧的东西--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所有的比拼,最后都是在拚理念,而理念是看不见的。由此可见,无形高于有形,无形统治有形,最后,无形化为有形。

如今玩图书,可谓大理念赚大钱,小理念赚小钱,无理念不赚钱。过去,观念追逐资本;如今,资本追逐理念。也就是说,“钱袋子”来自于“脑袋子”。目前,相当一部分图书出版商的“钱袋子”瘪了,问题出在哪里?出在“脑袋子”旧了。

所以,你想在图书业界成为领先者,你就得拥有“虚思维”,因为它能给你迅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财富。

总而言之,说来说去一句话:玩实的不如玩虚的!

2、凡与圣的平衡

凡人应有圣心;圣人必有凡心。

大多数人都是凡人。因为有着七情六欲:伤心会哭,开心会笑,有了成绩会骄傲,失败了会失望,压抑会呐喊,释放会狂叫……

所以才会产生精彩的电影,动人的音乐,曼妙的舞蹈,绮丽的画卷,诠释着生活,抒发着凡人的快乐或者无奈……

有一种说法:人的眼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是看外面的世界,二是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凡人往往把第一种功能发挥的更淋漓,于是在比较中的自得其乐,在比较中的唉声叹气就越加的厉害。尤其是现在社会,外面看的多了,内心世界自然就更不宁静了。

而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则大多是圣人。一般人片面地认为,圣人是才智万能,知识渊博,其实不完全正确。圣人确实有才能有学问,但圣人的标志不在于外在的这些东西,而在于内心纯正,心无杂念,目不斜视,行为端正。他们有着非凡的意志,不苟言笑的表情,做事思前想后的态度,遇事处变不惊的风格,无一不体现着圣人的超凡。

这段话,道出了凡人与圣人的区别——

凡人特点:心以物转。喜好外视、外闻、外触、外思、外嗅、外味。天天耗能,逐步走向衰亡。

圣人特点:以心转物。喜好内视、内闻、内触、内思、内嗅、内味。天天聚能,逐步走向健康。

凡人仰望圣人时发自内心羡慕他们的脱俗,而当圣人俯视凡人时有一种希望入住凡间的情动。

提起圣人,人们往往会想起孔子等等,其实“圣人”的称号历来并非儒家先哲的专利。天有华文,地有事理,半月象刑,太阳向德,四时为法式,度数为节制,阴阳是万物生产的气,五行是操行功名的象征,以五政为道,以五音协调善恶,以五声为缘古,以五味作事物……凡能通晓这些的,都是圣人。

当然,先儒学者们多是圣人和贤人。其原因是他们对于“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都是用心彻底推究一两项,深刻地加以钻研,慎重地加以体验,使其可以见诸行动。就像大禹一辈子治水土,后稷一辈子教导耕种,皋陶一辈子专管刑罚,契一辈子只管教化;又像管由专管军事,再求专管富民,公西华专管接待,等等。

孟子说:圣人,就是百代的老师,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圣人。所以听到过伯夷风节的人,贪婪者也能变得廉洁,懦夫也会产生自立的心志;听到过柳下惠风节的人,轻薄的人也会敦厚,狭窄的人也会宽宏。圣人在百世之前奋发有为,百世之后听到的人没有不受感动而奋发向上的。不是圣人能够有这样深远的影响吗?何况那些亲自受到圣人影响的人呢?

世上芸芸众生,以凡人居多。就连这本书,也是写给凡人看的。但应该坦诚地说:写它让凡人看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凡人不再平凡,进而能变成贤人甚至圣人。

旬子说:“小人可以为君子”,意思是说:品德差的人可以修养成道德高尚的人。进而言之。也可以说:凡人可以修养成圣人。

人非生而知之,圣人也是从凡人开始的。所以说,圣人也并不神秘。

朱熹是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小就立志当孔子一样的圣人。在他读书时,一天上午,老师有事外出,学童们可高兴了。纷纷跑到院子里的沙堆上游戏、打闹。不大的天井里,欢声笑语,沸沸扬扬。

这时候,老师从外面回来了。他站在门口,望着这群孩子“造反”的情景,摇摇头,轻轻地笑了。猛然,他发现只有朱熹一个人没有参加孩子们的打闹,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会神地画着什么。老师慢慢来到朱熹身边,发现他正画着《易经》的八卦图。正是由于朱熹的勤奋好学,在他十多岁时,已能读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了。有一次,他读《孟子》一书,看到“人人都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这句话时,高兴得跳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对呀,圣人有什么神秘的?只要主观努力,人人都可成圣人!”

是的,圣人没有什么可神秘的。圣人也是人。只要努力,凡人也可成为圣人——只要能以圣人为师。

世间的凡夫俗子太多,人们就必须要有被敬仰和崇拜的圣人。就如万物需要仰望太阳,沐浴它的恩泽一样,让他在心中至高无上。然而,萤火虫能与太阳争辉,凡人能与圣人相提并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