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企业概论
21818100000021

第21章 企业组织结构(5)

3.网络结构是一种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组织结构模式。网络结构的企业在其职能外包过程中与外部机构所形成的关系,通常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上的。双方根据各自可接受的合同条件订立契约,并随着业务的完成情况各自履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4.网络结构的柔性化特点显著。网络结构的企业注重资源的最优投入,注重对自己核心能力的挖掘和开发,它会将所有自己不擅长的职能工作或业务项目外包,通过对其他企业相关优势的利用来提高自己的整体竞争力。所以,网络结构的企业通常都具有显著的灵活性特点,而这种灵活性往往也就是网络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之一。

网络结构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较适用于那些对灵活性要求高、对环境变化要做出快速反应的企业。当然,在那些自身经营能力有限、生产制造仍维系于劳动力密集的企业中,也可以考虑通过职能外包的形式进行企业组织的规划。此外,这种组织结构也有其相应的弱点,主要表现为其对外包业务的质量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等。

(四)无边界组织模式

无边界组织模式是一种完全消除了等级层次,将企业边界虚拟化的组织形态。它强调对传统指挥链的弱化处理,通过控制幅度的无限扩大来实现授权团队对职能部门的替代。无边界组织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无边界组织消除了企业纵向结构上的界限。在无边界组织中,无论是重大决策的制定,还是员工业绩的考评,都应是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出谋划策的结果。简单而言,无边界应是一种全员参与性的组织形态,是一种类似于学习型组织的组织模式。无边界组织强调普通员工对企业重大决策的智慧贡献,提倡企业全体员工的平等性和无差异性。所以,这种组织模型是一种纯粹的筒包型结构。

2.无边界组织消除了企业横向结构上的界限。无边界组织注重对跨职能小组的建立和运用,注重围绕产品或服务进行业务单位的划分。所以,在这种结构内部,工作团队更多地会取代职能部门地位而成为企业经营运作的关键。

3.无边界组织消除了企业员工在工作场所与家庭住所间的界限。无边界组织对弹性工作制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实现员工在家办公的需要。而这样的工作方式,将不仅有利于企业在办公成本上的大量削减,而且也有利于企业对一些关键性人才的吸引。

4.无边界组织消除了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间的界限。无边界组织提倡开放式的管理和交流,注重将企业直接融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中。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其增强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而且有利于其对外部成本和信息的把握和捕获。此外,无边界组织还突破了传统的产业链界限,可以随时随地依据自身的需要将其前、后项关联环节内化或外化,加强了自身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无边界组织是一个完全依赖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企业组织形态,因为只有这些信息技术的存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打破组织内和组织间的界限,形成无限外延的合作。所以,采用这种组织结构的企业需要建立庞大的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强有力的网络技术的支持。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重组与改造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正处于“动大手术”的历史变革时期。选择怎样的组织结构才能保证国有企业运营的高效率,组织规模如何决定和实现,怎样的组织决策和管理才是有效率的,所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制度中的生存和发展。组织结构选择得当,企业就成功了一半,现代企业发展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两类企业的组织结构与其效率分析

在企业发展史上,有古典企业和现代企业之分,它们的组织结构是截然不同的。按照著名的企业史学家钱德勒的界定,古典企业是指只掌管一种经济职能,经营单一产品系列,且仅在一个地区内经营,小规模的、由个人拥有和经营的“单一单位的企业”。古典企业具体又分为两种类型: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这两类企业都是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并由法律认可的组织形式,但两者权利配置的基本特征是共同的:(1)权利人以自然人为本位,并分为两个层级,即雇主和雇员;(2)权利配置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集权结构,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3)权利运作的准则是财产保值。古典企业权利配置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小规模的性质,也决定了这种企业制度只有在其规模界值之内才是有效率的制度选择,超出此规模界值,这种制度的效率就会下降。根据钱德勒的界定,现代企业则是指具有多种经营职能,经营多个产品系列,在不同的地区经营,“由一组支薪的中、高级经理人员管理的多单位企业”。现代企业是企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企业法律形式。其权利配置的基本特征是:(1)所有权外在化,所有者责任有限化;(2)企业法人产权独立化;(3)经营管理专家化;(4)企业内部权利结构层次化;(5)财产所有者对企业经营享有监督权;(6)政府在企业的权利仅限于课税和间接调控。

现代企业的这些特征使其较古典企业具有更高的效率,表现在:(1)财产所有权外在化和所有者责任有限化为资本集中提供了可能,企业经营借此可以达到规模经济;(2)企业法人财产权独立化保证了企业财产的正常运营,使企业具有永续存在的“生命”;(3)企业经营管理的专家化提高了管理效率;(4)企业内部权利结构的层次化可以节约因资产专用性而可能付出的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5)财产所有者享有对企业经营的监督权,有利于刺激经营者提高工作效率;(6)政府对企业的课税权和间接调控权保证了政府对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避免了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依据产生的历史顺序,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U 型结构、H 型结构和M 型结构。有关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内容我们已在本章作了分析和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二、中国企业组织结构的转换

由于传统的国有企业在相当意义上是古典企业,而古典企业因其权利配置的特征,相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经营是缺乏效率的。为了改变传统国有企业的矛盾和组织的低效率,1984年起我国开始了对国有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的历程。

1984年开始全面推行的承包制、租赁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形式迈出了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第一步。我国国有企业真正的、较为规范的组织结构变革是从进入90年代开始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是国有企业从古典向现代转变的契机。到1996年底列入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体改委的100家试点企业,除1户解散,1户被兼并外,其余98户已经改制完毕。改制形式有四种:一是股份公司,共计17户;二是国有独资公司,共计69户;三是控股型国有独资公司,共计10户;四是资产重组,有2户。通过试点,到1996年底,这些企业的总资产额达到3600.8亿元,比试点前增加994.5亿元,增长27.6%;所有者权益1231.8亿元,比试点前增加383亿元,增长31.1%;资产负债率从试点前的67.59%下降到62.78%;分流富余人员11.7万人,占富余人员总数的65%。此外,各地也相继选择2343户企业进行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发展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是加快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增强企业实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1991年,国务院决定选择一批大型企业进行试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诸如一汽、华源、长虹、海信、轻骑等较为规范的大型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