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做人,让你人财两旺
21874300000013

第13章 人脉即财脉,让你人财两旺(6)

解缙回家读书期间,朱元璋去世。而朱允炆又不喜欢他,所以并没有重用他。然而,解缙却深得朱棣赏识,又开始重用他。然而解缙又犯了在朱元璋手下的老毛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不隐讳,锋芒毕露。

一次朱棣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位朝廷大臣的名,让解缙品评其短长,解缙直言无所隐,把这些人的毛病揭示得淋漓尽致。朱棣也认为他说得很对,这些大臣知道后,却恨解缙入骨,一有机会便在朱棣面前指摘解缙的过失,大进谗言,众口铄金,久而久之,朱棣也不能无动于衷,况且解缙才高气傲,不拘小节,本就是容易犯小错误的人,积累到一起,就成了大毛病了。解缙又在随后朱棣要更换太子的“易储”风波中死保太子,联络群臣,大造声势,维护太子的地位。朱棣虽迫于群臣的压力,最终没有更换太子,但一想到要让自己厌恶的儿子承继江山,心里就堵得慌,罪魁祸首自然非解缙莫属。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因没当上太子,更是恨不得吃解缙的肉,天天寻找机会置解缙于死地,先是诬陷解缙向外泄露宫廷中的秘密,朱棣也不管是否属实,便把解缙贬官为广西布政司参议。

永乐八年,解缙从广西回京述职,朱棣正领兵出塞攻打蒙古,解缙没见到朱棣,便向当时监国留守京师的太子禀报事情,然后就回广西了。朱高煦知道后,便诬陷解缙趁皇上不在时,私自朝见太子,图谋不轨。朱棣蓄怒于心很久了,再加上朱高煦的诬陷,身边大臣的挑拨,勃然大怒,派锦衣卫把解缙捉回京师,投入牢狱,严刑拷问,所牵连的人无不下狱。五年后便命锦衣卫指挥纪纲在狱中把解缙处死,解缙年仅四十七岁,一代人杰就此殒落。

解缙受知于明太祖、成祖父子两代,宠遇之深无人可比,最后却惨遭杀害,可谓悲惨。如果他懂得藏锋守拙,又怎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呢?

君子才华不露,聪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自古而今,曾国藩算是这里面的高手之高手了。正是因为他懂得其中的道理和利害,所以才能巧妙避之,不引祸上身。

同治三年,曾国藩兄弟率湘军攻破天京后,虽然举国为之欢庆,连皇上也为之十分振奋,但曾国藩多年的官场经验告诉他:功高震主危及身家。于是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拨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实际是主动要求裁撤湘军。

时人王定安曾说过“曾国藩向来不爱出风头,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认为湘军暮气太重,不可复用,主张任用淮军。但曾国藩的言论,实际上是远离权势,保住美名”。出于对清廷官场的熟悉与了解,加之对自己弟弟曾国荃的性格的了解,曾国藩在裁撤湘军的同时,他还奏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调养。因为当时曾国荃攻破天京的所作所为,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而且清政府也担心他登高一呼从者云集,所以既想让他早点离开军营又不想给他一个实权的位子来坐。无奈曾国藩只好以其病情严重为由,让其回乡调理。很快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并赏了曾国荃六两人参,以示慰藉。

虽然弟弟一度对曾国藩的所作所为不理解甚至怨气满腹,但最终曾氏能在整个官场平平安安走到最后,这一点足以验证曾国藩的守拙是有先见之明的,是明智之举。

曾国藩的守拙是一种自我保护、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存之道。实际是藏锋守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锋芒引申指人显露在外的才干。有才干固然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适时适地地显露出来也是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总最容易伤人,也会伤着自己,因此何时该显露何时不该显露就很有学问,不适时不适当地一痛乱显狂显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藏锋守拙,放低姿态,无疑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

秦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清理各种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是唯一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

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

人有表现欲是好的,但当这种表现欲让自己欲罢不能或者使别人撕心裂肺时,这种表现欲就成为人身上的肿瘤,把你害得体无完肤,血流不止。

有才华是好事,但我们不应过于炫耀自己的才华,炫耀易流于自大,自大则不免招致轻视。展示也应以谦虚的态度流露,以免流于粗俗。露才过甚,为智者所不屑。必要的时候,学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智而示以愚,强而示以弱,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藏锋守拙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要想出头,先要低头

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懂得低头的人,“直木遭伐,水满则溢”,低头是一种智慧,低头做人,可以使自己站得更稳,更容易被别人接受,要想出头,先要低头。“低”既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之良方。一个不懂低头的人,往往是很容易被伤害的人。

民间有句谚语:“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穗子里空空如也的稗子,才会把头抬得老高。

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懂得低头的人,“直木遭伐,水满则溢”,低头是一种智慧,低头做人,可以使自己站得更稳,更容易被别人接受,要想出头,先要低头。“低”既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之良方。一个不懂得低头的人,往往是很容易被伤害的人。

有位商人年轻气盛,经常因为生意上的小事与竞争对手争得面红耳赤。因为摩擦不断,生意也就很不顺利,但是他却不肯轻易低头。

有一次,他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时,挺胸抬头,迈着大步而来。进门的时候,依然高昂着头,结果狠狠地撞在了禅院的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截的门。

出来迎接他的老禅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也正是我想告诉你的。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要出头得先低头,出头不要强出头。”

年轻的商人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训,看做是自己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商场的拼争的准则之一。商人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在商场上左右逢源,成为一位极富盛名的大商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

老禅师给年轻商人的教训,实际上就是“唯有低头,才能出头”。这个道理对于生存处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凡事都急于出头,除了自寻苦恼之外,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这就像一粒种子,你要它长大,就必须把它先埋在土里。如果不肯忍受被泥土埋藏的苦闷,只想享受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那么它永远也不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同样的道理:人只有埋头做事,才能有所作为,以至最后出人头地。

人都有出头的欲望,但出头不可强出。“烦恼皆因强出头”,这句话可以说是生存处世的经验之谈。这里的“强”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勉强”,也就是说,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却勉强去做某些事情。固然勉强去做也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种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通常的结果是:失败了,既折损了自己的斗志,也惹来一些嘲笑。当然,我们并不是嘲笑正常情况下的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在别人眼中,你的失败却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的同义语,这种失败是一种致命伤,而且极有可能成为烙印。这就是你强出头的烦恼。

第二个意思是“强力”,也就是说,你虽然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客观条件却还不成熟。这种情况下,以本身的能力强力出头,虽然不是毫无成功的机会,但会费很多周折,衍生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是强出头所导致的。所以,务必要记住一句话:人要出头,但不要强出头。应当谨记两点:一是本身能力不足时,不要强出头;二是天时地利、人势不足时,不要强出头。

一个聪明的人懂得低头,“低头”是一种处世的能力,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懦弱,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处世的一种柔软,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很久以前,有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园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心满意足的老师。”

释园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有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年轻人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呢!”释园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了笔墨砚和一沓宣纸。释园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茗,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释园:“这幅你满意吗?”

释园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释园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释园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涧谷因为低下,而能纳百川入流,人要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把自己的杯子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学会低头,才能不断汲取教训,才会让自己有所进步,才会得到别人的教诲,才会处处受人喜爱。

我们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人勇敢,但时时处处不示弱的人能得到一时之利,却难成为最终的成功者。倒是有一些人凡事忍让,不逞能,不占先,心境平和,心态从容,做事持之以恒,他们即便是受到一时的挫折,也不会万念俱灰。这种人跑得不快,但能坚持到终点。

面对压力不低头的人是有个性的人,会低头的人则是聪明的人。低头是一种人生智慧。学会低头,也就学会了审时度势,把握全局,小忍为大谋;学会低头,就能顺利地越过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低矮“门框”,免受无谓的伤害;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避免铸成大错乃至抱憾终身。

一时的低头是为了长久的抬头,一时的忍让是为了生活的更愉快。要想出头,必须先懂得低头啊。

有所为,有所不为

生活中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时间和生命都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要。“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哲理颇深,小到做事,大到做人,小到经营企业,大到经营国家,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