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做威廉·阿斯特,我没有任何条件,我说过,你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员工。”这旅馆就是纽约最知名的华尔道夫饭店,这家饭店在1931年启用,是纽约极致尊荣的地位象征,也是各国的高层政要造访纽约下榻的首选。
当时接下这份工作的服务生就是乔治·波特,一位奠定华尔道夫世纪地位的推手。
是什么让这位服务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毋庸置疑的是他遇到了“贵人”,可是,如果当天晚上是另外一位服务生当班,会有这样的结果吗?可见,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乔治·波特内心的善良,让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救助别人就等于救助自己,每一个心存善良的人一定会得到回报。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良之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与善良之人相处,不必设防,心底坦然。所以,善良的人总是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接纳和肯定,也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尊重与帮助。
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能心存善良,为人处世总是只考虑自己,当自己的举手之劳就可以帮助别人,而自己却冷眼旁观时,这样自私自利的人是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更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美国的前总统麦金莱,有一次想从两个老朋友中挑选出一位担任驻外大使。在刚开始的时候他左右为难,犹豫不定,他不能确定到底由谁来担任更合适。到后来,他回想起多年前的一件小事:在一个风雨之夜,麦金莱搭公交车,坐在最后排的座位上。随后上来一位老妇人,手挽着沉重的衣篮站在过道上却无人让座。这时麦金莱的一个朋友(两位大使候选人之一)坐在前面看报,无所表示。最后还是麦金莱起身为老人让了座位。这位朋友大概不会想到,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竟然决定了他的“命运”。因为麦金莱看到他“做人”的不妥之处,所以就没有给他当驻外大使的“机会”。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惟一的权利是法律;对个人而言,惟一的权利是善良。有时候,善比爱更重要,或者说没有了善也就没有了爱。设想一下,如果心里稍稍有一点点的善,还会有那么多能够致人于死命的假药、假酒以及含三聚氰胺的牛奶和小煤窑的瓦斯爆炸吗?更不要说如今遍地都是假冒伪劣的其他产品,为了多赚几个钱,连炸油条都要用恶心的地沟油,卖螃蟹也要塞进几只死的。缺乏了善,多么荒谬的事情都成了现实。当然,这些不良的做法,是注定会遭到人们的唾弃的。很多已经被曝光的不良企业的做法,已经遭受到了人们一致的口诛笔伐,他们不仅丧失了自己的人格,更断送了自己的“钱”途。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的确,善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美德。对于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而言,遗失善良就是遗失了道德价值,没有爱心就没有了是非标准。人类美好的追求就是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多一份善良,人生就多一份亮丽和丰盈;多一份爱心,人间就多一份仁爱和温馨。坚守善良就是坚守道德,奉献爱心就是奉献真善美。“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关爱他人的同时也会赢得他人的关爱。
善良的心好像阵阵清凉的春风一样,温和地拂过人们的面颊,给人以清醒、惬意。善良的心体现在我们为人处世的一言一行中,往往一个不经意的小小的善举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善心与胸怀。我们应该在为人处世中养成做善事的习惯,乐意去帮助别人。
当然,行善并不一定要去做一些轰轰烈烈的事情,在为人处世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行。当你看见人家墙要倒,如果不能扶,那么不推也是一种善良;当你看见劫匪,如果不能挺身而出,悄悄打个110也是一种善良。当人家伤心落泪,不想安慰,不幸灾乐祸也是一种善良;见到盲人走在路上,如果不想去扶他,给他让路也是一种善良;对于自己的仇人,如果不想原谅,不去报复也是一种善良;看到乞讨的人,如果不能慷慨解囊,那么不去恶语相向,这也是种善良;看到昔日的敌人落难,如果不能伸出援手,那么不去落井下石,这也是种善良;看到被风刮落的衣服,如果不能弯腰拾起,那么绕过衣服走开,这也是种善良。
善良的人,无论生活的贫富、身份和地位的高低,都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是一个人内心最宝贵的财富。
损人利己的事不可做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当彼此帮助,彼此顾念,这样才能发展彼此间的感情和友谊。假如一个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还要夺取别人的好处归自己,那么,不用说受过他损害的人要厌恶他,就连未曾受过他损害的人也会厌恶他。
大公无私是做人的理想境界,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利己则往往很容易被接受。但是,就社会的和谐而论,强调利己不损人更符合人性和现实,这样对社会的进步更有积极意义。你的智慧和努力在为自己创造良好条件与财富的同时,也是在为社会作贡献,因而合理的利己并不代表着就要损人。社会正是承认了个人所创造的价值,让私人财富属于个人,才调动了人积极向上的创造欲望和潜能。所以,我们不能有“红眼病”,我们要向一切凭真本领不损人而且能创造财富的人学习。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还要提倡换位思考,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或东西,不能强加于他人,更不能损人利己。
不管做什么事都只想着自己,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己,这样的不良心理不但对社会不利,而且对于交际的危害极大。它每时每刻都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损害着自己和社会。同时,这样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下面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名叫尸毗,是个心地善良、治国有方的贤德君主。有一天,突然飞来了一只白鸽向他求助,尸毗王忙将飞来的白鸽放进怀中。追来的老鹰说:“快把鸽子交出来,我现在饥饿难忍!”
“那不行。”尸毗王说,“我曾发过誓愿,要普度一切生灵。鸽子求救于我,岂能让你把它活活吃掉?”老鹰对他说:“你既爱惜一切生灵,为什么只救鸽子不管我的死活?要知道不吃它,我就得饿死!”
尸毗王寻思了一下,便下令让侍从拿刀端盘,割取自己身上的肉。
“还有一件。”老鹰阴险地说,“既然大王愿代鸽子割肉,请拿秤来称吧。割下的肉必须和鸽子一样重。”
“好,我答应你的要求。”尸毗王令仆人拿来秤,将白鸽放在秤盘内……但奇怪的是尸毗王割尽了自己腿上的肉,还不够鸽子重,割尽了身上几乎所有的肉,还不够鸽子重。怎么办呢?为了救鸽喂鹰,履行诺言,他忍着巨痛站了起来,坐于盘中,刚好和白鸽一样重。
这时,奇迹出现了——大地震动,宫殿摇摆,天空洒下五彩缤纷的鲜花,老鹰和白鸽眨眼都不见了。尸毗王割下的肉全部又长在身上了,完好如初,不觉疼痛。
原来,白鸽和老鹰都是神变的。他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考验尸毗王对普度众生的坚定至诚。
“损人损己是恶人,损人利己是小人,利人损己是圣人,利人利己是伟人。”上面的故事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却说明尸毗王的确是一个利人损己的典型。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明,利人损己的圣人也层出不穷。“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大禹,当年为了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像这样的事例,在我国还有很多。
这里再举一个例证:
在战国时期,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他是最合适的,他肯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后,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意思就是说,祁黄羊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心存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够说得上“大公无私”!
道德的渊源就是因为人性自私的这一面。人若无私,人性都善,还要道德干什么?如果人性都是利他的,那么我们的道德观就会完全变样了。实际上,将心比心,不仅满足自己的私,还要尊重他人的私,把握好自私与他私的界限,掌握好自私的度,最好的做法就是利人又利己。也就是说:承认每个人的自私性和个人利益,既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任何人侵犯,也不侵犯任何他人的利益。如果每个人都这样,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损人利己的人是最让人讨厌的。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当彼此帮助,彼此顾念,这样才能发展彼此间的感情和友谊。假如一个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还要夺取别人的好处归自己,那么,不用说受过他损害的人要厌恶他,就连未曾受过他损害的人也会厌恶他。
人类一直在追求一种舍己利人的大善,反对损人利己的大恶。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自己不会快乐,最终也会伤害自己。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一定不要损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