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个安慰: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莫被一时的得失冲昏头脑,一味陶醉于暂时的胜利,自己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扬扬得意,陶醉胜利,意味着驻足停顿,陶醉胜利,意味着失去警惕,人生路上要永不忪懈,胜利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路标。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莫为一时之得所迷惑,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开心。
第二十个安慰:重要的是活得充实
把每一天过好是最大的幸福,快乐源于每天的感觉良好,总忧虑明天的风险,总抹不去昨天的阴影,今天的生活怎能如意?总攀比那些不可攀比的,总幻想那些不能实现的,今天的心情怎能安静?任何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痛苦之源,生命的最大杀手是忧愁和焦虑,痛苦源于不充实,生活充实就不会胡思乱想。
愤怒会让你丧失理智。
-伊凡·艾沙
方法七讲究抱怨的技巧
牢骚满腹的人没人同情。
-轶名
如何让“发牢骚”变得不再琐碎与无谓?
以下情景你是否熟悉·
心绪烦躁的你终于决定将堵在心里很久的郁闷一吐为快,找来好朋友,开始迫不及待地向他/她诉衷肠:上司的刁难、同事的冷漠、世态的炎凉、人心的狡诈……诸多不满一齐涌现。发泄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你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帮助,但通常情况下,你得到的不是隔靴搔痒或点到为止的安慰,就是发现彼此“同是天涯沦落人”,对方的际遇甚至更不幸。于是一番倾诉过后,只为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感到索然无味。
我敢打赌,此时你们都在不由自主地点头赞同。现在抱怨与牢骚已经不是绝望的主妇们的“专利”,竞争日趋激烈、环境日益复杂的现代商业社会强化了人类的这种天性。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错误的抱怨方法使“发牢骚”沦为没有建设力量的贬义词,喜欢抱怨的人也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其实,抱怨也可以是进步与发展的催化剂,但前提是——掌握抱怨的技巧。
充分准备——没错,发牢骚也需要准备。在抱怨之前,你应该先想清楚为什么会产生不满。是待遇不公还是得到了一个错误的指令,又或是买了一件伪劣产品。然后,就要像律师一样为你的抱怨搜集“证据”。当它变得句句可查时,还有谁会指责你在发无谓的牢骚呢·此外,想清楚你希望通过抱怨得到怎样的结果也十分重要——无论它是一个道歉、一个改正后的决策还是一件新的商品。最后,当一切准备就绪就要迅速开始行动。切记,等待得越久,获得满意结果的可能性就越低。
合适的抱怨对象——无谓的抱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你找错了人。因为抱怨的分量及涉及机构的不同,其中并没有一个普适的规律,但仍有几个可供参考的步骤与选择。作为消费者的投诉相对程式化,负有直接责任的基层组织永远是第一选择,若未得到称心答复,再诉诸上级管理层或专门处理此事的部门。相关监察机构能为你提供一些如何使抱怨看起来有力的建议,当然,寻求法律帮助将是最后的“杀手锏”。在生活与工作中则应注意,只向你认为伤害了自己的人抱怨,而不要向其他人抱怨。如果针对某事已经表达过不满,对方也给予了重视,那么尽量不要旧事重提,以免给人以“怨妇”的感觉。
语言的艺术——简洁与清晰永远是第一要义,冗长的陈述只会令人不厌其烦。最好的方法是将相关方没有履行的义务或承诺、所造成的事实及潜在影响清楚地表达出来,指明你的具体需要,并反复确认所达成的协议。在清楚严谨地表明不满的同时,避免使用过于激烈和带有人身攻击意味的词语。也不要用“总是”、“从不”之类的词语,这不仅过于极端,也含有对过去的纠葛不肯罢休的意味。最重要的是时刻保持“绅士”风度,虽然是在抱怨,也要适时地感谢与表扬。总之,好的牢骚要像交给上级的备忘录一样,精练、有力且客气。
如何向领导抱怨——上述原则当然适用于向老板发牢骚,但是当问题出现在工作上时,你需要一些特殊技巧。首先无论抱怨的问题是什么,都尽量将其与工作联系起来。对你的老板解释它会如何影响到顾客、产品质量、团队或者财务结果等等,这是引起他/她注意的最好方法。其次,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看待问题。不要指望老板会顺着你的思路走,从宏观上考虑你的牢骚显然比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更好。再次,如果这个抱怨是普遍的,怂恿团队协同“作战”,而不要充当发牢骚志愿者。另一个技巧是,将它视为别人的意见,而你将其作为建议提出来。最后谨记,只抱怨别人能够改变的行为,并且适可而止,给对方留下思考的空间。
方法八学会忍受混乱与迷惑
暂时牺牲安全感是成长的需要。
-盖尔·希黑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关于改变的课堂上做过这样的练习:抱双臂。现在就做。然后把两臂向后,在身体后面反抱。是不是感觉有点不舒服?仔细体会一下细微放松的感觉。找出来在身体的哪个部位。这种感觉就是焦虑,反抱体会到的就是轻微的焦虑。你能听到内心有一种低低的声音在说:“变回来,变回来。”当我们进行一项改变时这种声音就会出现。焦虑令人如此不快,因此我们很快回到老样子。
通过阅读本书,你会尝试一下提高情商的新的方法。开始会感觉有点不舒服。改变令人不安,因为他置我们于一种暂时不安定的状态。正是这种不安定导致我们产生创造性的反应。任何增加了系统压力的东西导致我们进入一个更高的状态。换句话说,进入一种更高情商的状态。
即使是狭小的变化也会引起焦虑。
拿报纸来说,报纸一贯使用的字体和主要版面的设计发生改变,面貌一新。这本来是小事一桩,但却打乱了我们早上的惯例。寻常乐事却被一张报纸的陌生面孔给搅了。这样最简单不过的小事就足以让我们感到这一天开头就不顺。
如果像每天阅读的报纸字号的改变这样的小事让我们感到不快,那么类似的,很有可能本书中的一些方法会令读者不安。提前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小的焦虑已经浮现。要能忍受伴随着改变而带来的混乱、迷惑和不快,必要时想办法使自己冷静一下。
方法九学会谈判
你愿意自己是对的呢,还是愿意自己是快乐的呢?
奇迹训练课
家人,朋友,情人,老板,客户……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职业的谈判手段。有效的谈判手段能帮你达成目的,巩固人际关系,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矛盾。问题。无效的谈判往往会放弃太多的好处和利益,承担过多的工作、责任与风险。不仅使自己付出昂贵的代价,还使得自己处于两难局面中。
你要现实一些:作为一个好的谈判者,你应该知道谈判应该在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尤其重要的是要知道,在何时根本不应该去谈。
常常掌握主动:我们都认为,承认我们的兴趣所在就等于给对方制胜的武器。当你来到市场上,身边的人给你的第一个忠告就是不要做出对某件东西感兴趣的样子,否则你就无法压低价钱了。最佳的表现方式是表达自己的意愿,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要威胁,不要谎言:通过威胁、欺骗得来的不仅仅有你满意的结果,还有对方的怨恨,早晚有一天他会发泄出来。这一定不是你所想看到的。
有时敢于认错:敢于承认错误不等于把弱点亮给对方。当你接受了冲突中的一部分责任,你就把对方的怒火疏导了一部分。
利用小恩小惠:当你想把谈判对手安置在气氛融洽的桌子上,那就先给他做一道他爱吃的好菜——伸手不打笑脸人嘛。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只拘泥于一个解决方案,这等于把自己逼进死胡同——和解或破裂。设想你来到上司面前说:“如果你不给我加薪,我就辞职。”你给自己留了多少余地?如果你在同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奖金,额外假期,升职……就等于赢得了获胜的机会。
勇于交涉,不要害羞:这是很明显的弱点。如果对方发现你怯场或者不好意思谈钱,一定会利用你的羞怯。
不要欺骗自己:如果这个合作伙伴不答应我的条件,我能很快找到另一个合作伙伴吗?在谈判之前问自己这个问题可以有助于你决定采用何种口气来谈判。你不会马上找到更好的工作,更通情达理的老板,另外一个愿意跟你合作的人……就不要意气用事,不要欺骗自己。
当谈判对手并不值得尊敬:一个不讲道理的人,一个不公平的上司,一个背叛你的朋友……向暴力、不公平让步,就等于助长它们,可硬碰硬又未必能占上风。一个好的谈判者应该知道何时走向局外:“今天我很疲倦,我们改日再谈吧。”
“你的话让我感到事情的严重性,我需要冷静思考一下。”重要的是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要喊叫也不要哭泣,你的极端情绪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加被动。你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谈判的速度。
一切谈判都是力量的较量,谈判不要害怕冲突,要坚持自己的意愿,但要善于运用倾听来表达你的善解人意和寻找对手的弱点才能获胜。
方法十不要先入为主
不必介意批评。如果批评不实,不要管它;如果批评公平,不要生气;如果批评无知,一笑置之;如果言之有理,从中学习。
-轶名
先入为主是因为有自己的观点的存在而引起的,比如我们认为树是绿的,那么别人说是白的,我们马上就会否掉而不认同。但是的确是有白色的白桦树的存在,就是我的想法太单一而造成我们的先入为主。所以我们在看待事情上尽量要多元化去思维,不要困在一个观点上,还有不要着急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跳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能开发智慧,而且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很有内涵的人。
每个人在和别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对方的外貌或是职业判断对方。例如,“这个人好像不诚实”、“她应该是个有能力的人”、“他是花花公子吧”、“此人似乎不是靠实力而是靠家世成功的”、“对方看上去好像很自以为是”、“他好像很能吹牛的样子”等等。
比起用确定的形容词判断一个人,人们更习惯于用“好像”、“似乎”等词语做推测。因此,通过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有时候是会产生偏差的,这也就是对别人的“先入为主”的印象。
“先入为主”既有好的、正面的,也有反感的、负面的。如果有了“先入为主”,那么人们就会更倾向于用感性去判断一个人。这样一来,想改变“先入为主”就成了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含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的情况下理解和包容对方,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这样看来,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方认为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容易沟通的人,就会有助于让事情更圆满地解决;反之,将会为你个人的人际关系乃至商务关系设置重重障碍。
正如前文所讲的“多看效应”那样,虽然“先入为主”会让你在与他人初次见面的时候给对方留下很深的印象,但经过两三次的见面而形成最终定论的情况也很多。因此,如果初次见面的时候印象不是非常坏,那么两三次的见面之后改善原来的不良印象就是很重要的。当你对别人存有“先入为主”的想法时,就想想别人对于你的“先入为主”的想法是怎样的吧,将心比心的思考是很重要的。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容易造成负面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呢?只要你尽量避免出现以下的状况,就有助于帮你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太过于注重外貌。
太在乎对方的地位。
只对有权力的人亲切。
不注意倾听,只顾自己说话。
在别人背后说另一个人的坏话。
想方设法接近有名的人。
将自己的经历说得天花乱坠。
一开始就过分地称赞对方。
随便打断对方的话。
初次见面的时候绝对不要出现的行为:
不要自顾自地先坐下。
不要低着头或者抖着腿说话。
不要先抽烟或者晃动身体。
不要用单腿支撑整个身体。
不要分开双腿或是斜着身体坐。
打招呼的时候不要看着别处。
方法十一把批评当成礼物
我们应当把揭示出我们缺点的批评者看做是一个发掘我们不自知的潜在宝藏的人。
陈毅元帅在诗中写道:“一喜有错误,痛改便光明。一喜得帮助,周围是友情。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我们在生活中也不难发现,能面对面地批评自己的,都是自己的良师益友,都是真心关爱自己的人。他们要么是一个心胸坦荡的人,因为只有心底无私、性情耿直的人,才敢直言批评;要么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因为只有对工作负责,对事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人,才可能坦诚地批评人;要么是一位富有爱心、历练丰富的人,因为只有处处为他人着想,不愿看到别人重复自身错误的人,才能真诚地批评人。
把批评当成“礼物”,就得认识到拒绝批评就是拒绝进步。一位外国领导人曾说过,批评你,是因为你的重要。此话令人深思。在生活中,不是任何人都能经常得到批评的。能经常得到批评,往往说明你有较好的人缘和度量,一个长期得不到他人批评的人,很可能是“孤家寡人”。能经常得到批评,说明他人对你寄予厚望。他人给予的“逆耳忠言”,无非是希望你尽快成熟起来。能经常得到批评,可能还说明你能干事且能干成事。干事少的人,犯错误的几率小,受批评也少。只有干事较多的人,犯错误的几率才大,受批评的机会才多。俗话说,“不批不进步,小批小进步,大批大进步”。能经常得到批评,得到的锻炼就大,受到的教益就多,能力素质提高就快。
把批评当成“礼物”,还得认识到,批评者站的角度不同,对情况的掌握难以达到十分准确;批评者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提出的批评意见也难以达到准确无误。因此,只要对方的批评是善意的,批评的意见有可取之处,就应该耐心听取,虚心接受。即使对于因误听、误传、误解而造成的事实不准确和批评不恰当,也应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态度,不要过分计较,以免堵塞言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有缺点,任何人都会犯错误、都难免挨批评。
——维那拉波·黑尼波乐
方法十二培养幽默感
或许我们来到世上是为了一个伟大的目的,即培养一种奇妙的幽默感。也许笑声是打开欢乐之锁的金钥匙。
——唐·米尔曼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它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人类面临困境时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的方法之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可见,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幽默。多一点幽默感,少一点气急败坏,少一点偏执极端,少一点你死我活。
幽默可以淡化人的消极情绪,消除沮丧与痛苦。具有幽默感的人,生活充满情趣,许多看来令人痛苦烦恼的事,他们却应付得轻松自如。用幽默来处理烦恼与矛盾,会使人感到和谐愉快,相融友好。那么,怎样培养幽默感呢?
领会幽默的内在含义,机智而又敏捷地指出别人的缺点或优点,在微笑中加以肯定或否定。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非嘲笑或讽刺。正如有位名人所言: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钻牛角尖难以幽默,捉襟见肘难以幽默,迟钝笨拙难以幽默,只有从容,平等待人,超脱,游刃有余,聪明透彻才能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