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一生的217个好习惯
21892100000217

第217章 跨过批评的“雷区”

批评他人一定要把握诚恳真实的原则。在选择批评语言时也要有所考虑。在批评当中选好批评方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犯一些批评的忌讳。

1952年,周恩来率政府团抵达前苏联,就我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建项目问题进行谈判。抵苏后,他把有关人员集中起来,逐字逐句讨论修改计划草稿。复印前,他又专门叮嘱一位同志把要最后校对这一关。但当周总理拿到稿子后发现仍然有差错,他并没有直接批评校对的同志。第二天,周总理来到代表团驻地与大家共进午餐时,特地与这位同志碰了杯,笑着说:“罚酒一杯吧!”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既亲切又严肃,使这位同志内疚而又不会难堪,收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想要批评有效,不注意批评的场合和对象不行的。那种企图用统一的模式裁判活生生现实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作为被批评者,当然不想让自己的错误或过失让更多人知道,批评有应当了解这一心理,批评的时候最好选择在非公共场合,两个人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无法避免在多的地方批评人,也要注意方式,注意讲话声音要小而有力,“有理不在声高”嘛。

古代有一位大将,他有许多门客。一天有位朋友问他:“你是如何让那么多的门客仰慕你,追随你呢?”大将笑了笑说:“这并没有什么。我重要的一点是,当我要责备犯错误的人时,一定要他到我房里,在没有旁人的场合下提醒他。”

就批评的对象而言,我们应当注意他的职业、年龄、性格、水平等因素。

在一些安全性要求很高的行业,一些小的闪失、差错就可能导致大的灾祸。这时批评就应当严厉;而对于一些要求员工自由发挥程度较高的职业,批评则应注重启发和引导。

不同年龄的人批评也有所差别:对年长者要用商量的语气,充分给予他尊重;对同龄人相对自由一些,或委婉指出,或与其商量,而对年轻人则可以启发式批评,促使其提高认识。

性格方面,因人而异。人的性格有多种,基本上分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种。外倾型的人性格开朗,差于交际;内倾型的人一般孤僻怡静,处事谨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前者可以直率些,而对后者则要委婉一些。对但地二者之间性格的人,可以随机应变,因人而异。

知识和阅历的水平也是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对水平高的人有时只须蜻蜒点水般的指出,勿需多言,过多的言语只会令人厌烦;而对于水平低的人,要循循善诱,讲清利弊,明白是非。

“闻过而酃”是中国的一句古训,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要使对方觉得批评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不得不接受,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实事求是。千万不能捕风捉影,凭空怀疑猜测,听信流言,无中生有。这一点要比批评的方式更重要。只有掌握事实,才有资格有底气开口教育人,否则很难令人信服和接受。有的人听风便是雨,不想后果,莽莽撞撞,结果碰了一鼻子灰,造成双方的误解。

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克服主观行事的倾向。有的人对别人抱有偏见,出了差错有时会不调查研究便将责任归罪于他,大肆批评。这种作风是千万要不得的。

有时批评话不在多,有效则行。一针见血地指出错误的实质使对方心悦诚服。往往那些似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说教令人难以接受,不愿听下去,更不要提改正错误了。

要做到言语精炼,抓住问题实质,可以循以下思路,错在何处?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造成什么恶劣后果?怎样弥损失?如有防止再犯类似错误?只要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批评的目的就算达到,不必再喋喋不休了。

周恩来和曹禺曾有过这个的小故事。建国后不久,曹禺等负责一次宴后的组织工作。由于缺乏经验,致使客人来了半个多小时才得以入座,其中也包括周恩来。会后,周恩来问及此事,曹禺脱口而出:“这件事不是我办的。”周恩来听了严肃地说:“革命工作分什么你我,出了问题应当大家承担,大家负责任。”短短的一句话,就使曹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批评方式值得学习。

正确的批评应当“对事不对人”。“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一个再优秀的人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如果批评上升到对他的人格、能力、素质的指责会伤及人的自尊心,懦弱者由此丧失信心,性格强烈者可能“拍案而起”,一争高下。这样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我们应允许他们犯错误,批评的目的是使其明白错误的原因,解决办法,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此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人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成长、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