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黄帝内经》学生活
21909900000002

第2章 《内经》养生原则(2)

调神,指调摄人的精神情志意识思维活动,去掉过多的嗜欲和名利思想,乐观旷达,轻松愉快,使内心保持恬恢平静的状态,即精神内守,最终达到“乐恬恢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目的。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灵柩·邪客》),可见精神活动影响脏腑生理,而精神内守,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马克思曾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苦楚。”现代免疫学研究也证明,情绪乐观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而苦恼焦躁等情绪会降低免疫力。因此《内经》很注重精神情志变化与健康的关系,认为“恬惔虚无”,心无杂念,乐观开朗,则可脏腑和顺,气机调畅。同时提倡“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虽生活于世人之中,但有着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就能够摆脱精神因素的困扰,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所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素问·上古天真论》),达到祛病健康,长寿延年的目的。调神摄生的方法也很多,可以从多方面人手。一是清静养神,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保持精神情志的淡泊宁静状态,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和情畅志,使之平和无过极。二是四气调神,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变调节精神.使精神活动与五脏四时阴阳关系相协调。三是运用气功,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机体的神不是固定不移的,而是与人体的气一样经常游行出入于人体各部,神动则气行,神注则气往,以意领气,神气相随,驱邪防病,此亦是气功健身的道理所在。四是修性怡神,通过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绘画、雕刻、下棋、音乐、书法、养花、垂钓、旅游等,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陶冶情操,使精神有所寄托,达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目的。五是养心安神,由于“心藏脉,脉舍神”(《灵枢·本神》),“心者,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故《内经》调神的首务是养心,只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

养神和养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要同时进行。养形调神,守神全形,使得形体健壮而精神充沛,最终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延年益寿的目的。

重调脾肾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灵枢·经脉》

《内经》认为人衰老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肾,故在养生过程中既要顾护肾脏,又要调理脾胃。生理上,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要想保养身体,延年益寿,保养脾肾至关重要。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肾藏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两精相搏,合而成形”(《灵枢·决气》)。肾藏的先天之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发育成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成营卫气血等营养物质,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由于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主宰着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而人年老有子的原因为“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正因为肾中精气影响着个体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盛衰偏颇,决定个体衰老的年龄和速度。所以《图书编·肾脏说》云:“人之有肾,如树木有根”,指出了肾精对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性。若“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故《内经》反复强调“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指阴阳)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七损八益”是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的情况和八种有益的方法。若懂得“七损八益”,就能妥善安排、处理房事,身体得到补益、强壮;不懂得“七损八益”便“愚者不足”,导致房劳损伤,甚至损伤生命。聪明的人按规律办事,愚蠢的人则违背自然规律,得失利钝迥然不同。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如果纵情泄欲,会使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身体虚弱,未老先衰。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肾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以及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密切关系。肾虚者可导致这些系统的功能紊乱,广泛地影响机体多方面的功能,出现病理变化和早衰之象。可见肾精不可耗伤,节欲养精方可强身益寿。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保精护肾作为维持健康、延年益寿的基本措施。他们通过节欲保精、运动保健、导引按摩、饮食补养、药物调养等方法补精益肾,使肾精肾气充盛,增强身体的适应调节能力,从而达到颐养天年,延年益寿的目的。

脾为后天之本,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共同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决定着人体的康健寿天。正如《景岳全书》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为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物质的化生都依赖于脾胃。同时先天之精气,也必须依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因此只有脾胃健旺,正常地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化源充足,才能保证人体各部分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以及足够的能量,机体才能强健。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倡“食饮有节”,不能“以酒为浆”,如此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体现了固护脾胃的养生原则。若脾胃虚衰,化源不足,气血津液生化乏源,就会导致正气虚衰而为病,甚至减损寿命。故有“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灵枢·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等理论。现代科学实验研究也证明,脾虚证患者消化、免疫、内分泌、能量代谢、植物神经、造血、泌尿等十多个系统均存在异常,若调理脾胃,则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调整上述系统的机能状态,防衰抗老。因此,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顾护脾胃,其所运用的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如饮食调节、药物调养、精神调摄、针灸按摩、气功导引、起居劳逸调摄等等,以达到健运脾胃,延年益寿的目的。

总之,调理肾元,在于培补精气,协调阴阳;顾护脾胃,在于增强运化,弥补元气,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只有脾肾功能旺盛,精髓足以强中,水谷充以御外,各脏腑功能强健,精气血津液充足,才能健康长寿。

动静结合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不化乎?歧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素问·六微旨大论》

上面这段话清楚地论述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并指出了升降出入是宇宙万物自身变化的普遍规律。“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由此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动静统一的和谐体。如形属阴主静,是人体的物质基础,营养的来源;气属阳主动,是人体的生理功能,动力的源泉。又如五脏藏而不泻,主静;六腑泻而不藏,主动。人体有关饮食营养物质的吸收运化、水液的输布代谢、气血的循环贯注、废物的排泄以及物质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等,都是在机体内脏功能动静协调之下完成的。只有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才能保持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人体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养生既提倡“养身莫善于动”,又强调“养静为摄生之首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