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1923500000012

第12章 《千字文》是怎样开篇的(1)

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周兴嗣则是怎样开头撰写《千字文》的呢?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开头开得好,下面的文章就比较好作了。

周兴嗣撰写《千字文》,一开头从自然界天、地、日、月、星辰写起。显然,文章的开头,开得好,因为自然界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天、地、日、月、星辰。对此,古学者孙谦益在《千字文释义》里对《千字文》的开头作了这样赞赏的评语,他说:“此一节(指《千字文》的开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为下十二节之纲领。”

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多来自于感性认识,天空明显的特征,即夜问是黑色的;而大地之土,总的说来,其特征为黄色。但是,偏巧从王羲之书法中拓出的一千个字中没有“黑”字。怎么办?周兴嗣就以“玄”字来代替。因“玄”字亦谓之为黑色。在《易经·坤·文言》里就有记载,叫做“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所以,周兴嗣就将诗书六经里记载的文句为他编缀《千字文》所用,概括为“天地玄黄”。

宇宙,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就是空间加上时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物质世界,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终了,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宇宙的可观范围日益扩大。这个范围已经远远超出太阳系所属的银河系,而包括数以百亿汁的其他星系,称为河外星系。每个星系包含着数以百亿、千亿计的恒星。20世纪80年代初期,能观测到最远的天体离地球约200亿光年。古人包括周兴嗣在内,对宇宙不可能有现代的这种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所以,就用“洪荒”二字来归纳概括对自然界宇宙的认识,叫做“宇宙洪荒”。所谓“洪荒”是指混沌、蒙昧的状态。古人认为世界诞生的时候,广漠的天地间一片混沌。由此可见,古时人们对自然界宇宙的认识,也是处于“混沌、蒙昧的状态”。

古时候,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经过不断观察,对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逐渐得到了不少规律性的认识。例如,古时,人们将反映太阳规律性变化的现象——太阳落下去,称作为“日下”;将太阳落下去之前的时候——傍晚,称之为“日夕”;将太阳正午时名曰“日中”;将太阳偏西,约下午二时前后,称作“日昃”,亦作“日仄”、 “日侧”。古籍名著《易经·离》有这样的记载:“日昃之离,何可久也?”《书·无逸》里载:“自朝至于日中昃”,等等。月,即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古人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经过不断观察和摸索,对自然界中的“月”,即俗称的“月亮”,逐渐得出了不少规律性的认识。例如,古人将月亮绕地球一圈时间内的圆缺变化,归纳概括叫做“盈”与“亏”。而所谓“盈”,即指“月相”为“望”,亦称之为“满月”。按照唐著名的经学家孔颖达的解释:“盈谓月光圆满。”按照时问来说,就是指农历每月十四至十六前后能看见整个的月面,称之为“望”,或“盈”,也叫做“满月”。古人将“满月”(“望”或称“盈”)前后的“月相”,均称之为“亏”。星,是天空中除太阳和月球外,肉眼或用望远镜能看到的发亮的天体(不包括弥漫状、云雾状的天体)。古时人们将自然界中的“星”,一般通称为“星辰”,如《书·尧典》载:“历象日月星辰。”唐诗人元稹在《夜坐》诗中说:“萤火乱下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天空中的星辰,尽管繁多复杂,但它们各自均有自己的运行轨道,用古人的认识来说,则就是叫做“辰宿列张”。

对自然界中的日月规律性变化的反映,在古籍里亦有记载,如古籍名著《易经·丰》里记载: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蚀)”,其意思就是说,太阳和月亮规律性变化的反映,则是:中午(古时,称“日中”)以后,日西斜; “盈谓月光圆满”(唐著名的经学家孔颖达语),但“盈”以后,则为“亏”,古时的认识,称作为被“食”(蚀)。

所以,梁武帝萧衍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将从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的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对自然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天地日月星辰规律变化,恰到好处地引用诗书六经里的文句,编撰成了有内容有意义的文句,叫做“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对周兴嗣编撰的文句——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古学者孙谦益先生在《千字文释义》象(参)注里,亦作了解释性的认识。文句不长,照录如下。

天地既开阔,则有日月星辰垂象於上矣。日,阳精;月,阴精;盈者,月光满也;昃者,日西斜也;月至望则盈;日过午则昃;辰者,日月所会之次。分周天为十二宫,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是也。宿者,日所躔之星也。盖日行於天,其所当度之星,取而识之,名之日宿。凡二十有八焉。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是也。列,陈也。张,布也。谓辰宿陈布于天也。淮南子云,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

二、与天、地密切相关的引伸

1.天的别称

按照现代科学的解释,所谓“天”、“天空”,是属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然而,对于“天”这种自然现象,古时人们的认识和解释,有各种各样,所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天”就产生了许多别称,并且皆有根有据。

圆象 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故将其“圆”作为“天”的代称;其“象”字,在这里使用,其意为现象;或日为表现;所以,古时生活中,人们将“天”别称为“圆象”。如古籍《礼记·孔颖达序》里,就是将“天”别称“圆象”,叫做“上法圆象,下参方载。”

泰元 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对自然界中的天地,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和解释,叫做“象曰:天地交,泰。”(《易经·泰》)其“元”字,按照古人的认识和解,为“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春秋繁露·重政》)按照现代的认识和解释,其“元”字,则为古代哲学概念。就是指天地万物的本原。正是古人有这种认识,在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则就渐渐出现了将“泰”和“元”二字,给组合在一起,作为“天”的别称。如古典名著《汉书·礼乐志》里记载:“淮泰元尊,”并且效法古代,叫做:师古注“泰元,天也。”

太皓(hao号) 太,为极大;至高。“皓”字,指作为天的意思和认识,亦相当早。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早在奴隶制,反映西周社会时期生活的名作《诗经·陈风·月出》里,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句子:“月出皓兮。”显然,其“皓”字,则指的就是“天”。所以,古时渐渐就出现了人们将“太”和“皓”二字相连系一起使用,作为“天”的别称。唐代李贤在《后汉书》中注释曰:“太皓,天也。”

上灵 其上者,有名曰“至高无上”。自然界中,什么最“至高无上”呢?毫无疑问,在古人眼里,应属于“天”(或曰“宇宙”),因为自然界中再也没有高过于“天”的了。由于古时科学不发达,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得不出正确认识性的解释,就认为有一个神灵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们将“天”想像为万事万物的主宰者。如古籍《书·泰誓上》里记载:“天佑下民。”因此,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渐渐就出现将“天”给别称为“上灵”。对此,在《晋书·乐志》里就有记载:“我其夙夜,祗事上灵。”

穹灵 古人观天,认为“天空”是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形状。根据这种认识,古人将“穹”字作为“天空”的代称。如称:上穹;或曰“苍穹”;或曰“穹苍”。结合对“天”那种“上灵”认识,故将“天”给别称为“穹灵”。古籍《北史·魏明帝纪》里记载: “穹灵降祜,麟趾众繁。”而所谓“穹灵降祜”,其意思说,天有“神灵”,它能降福。

上玄 “玄”字,古时人们最早将它用来表示赤的黑色,如玄青;玄孤。后来,人们不仅用它来表示黑色,而且将它应用于对“天”(或曰“宇宙”)的解释,说是无形的。如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一作杨雄)在《太玄·玄攡》里,就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和认识,他说:“玄者,幽摊万类而不见形者也。”因此,自古始,社会生活实践中,则就逐渐出现:人们将“天”给别称为“上玄”。如《隋书·高帝纪》里记载:“受命上玄,廓清区宇。”

碧落 “碧”原指青绿色的美石。不仅如此,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将晴朗的天空,美名为“碧空”。又如《宋史·乐志》里说:“炎精之神,飞軿碧落。”《山堂肆考》:“碧落,天也。”

真宰 “真”字,包含多种意思,如真实;真诚等等。并且“真”的突出特征,与“伪”、“假”相对。从古时候开始,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就已经将它运用(或曰“应用”)到生活许多方面了。如《汉书·宣帝纪》中载:“使真伪毋相乱。”在道家的生活中,将“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称作为“真人”。其“宰”字,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早在殷代时,就已经被人们应用为官名的称谓,即将掌管家务和家奴者,名曰为“宰”。西周时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者,亦皆名曰为“宰”。春秋时各国亦沿袭使用,亦多称为“太宰”。卿大夫总管家务的家臣,卿大夫所属私邑的长官,也都称作为“宰”。古时人们认为“天”为万事万物的主宰者。或者,换句话说真正能够主宰万事万物的,只有“天”。所以,将“天”别称为“真宰”。例如,《庄子·齐物论》中说:“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和雨中花》的诗作里也说:“真宰倒持生杀柄,闲物命长人短命。”

太空 自古始,“太空”,就有这样一层意思:极大,至高。而“空”字,被佛家所运用,有这样一层意思,即指空虚能容受之处,如“空间”。“太”和“空”这两个不同的字,尽管各自有多种含义,但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皆有指“天空”之意。所以,古时人们就将“天”给别称为“太空”。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雄浑》中说:“具备万物,横绝太空。”道家著作《关尹子》里亦云:“一运之象,周乎太空。”

祆(xian掀) 古时,我国关中地区曾经出现过将“天”别称为“祆”。为什么关中人将“天”别称为“祆”呢?祆,为拜火教所信之神,在古代中国的名称。其教亦名“祆教”,庙称“祆庙”。此教原名琐罗五斯德教。古代流行于伊朗和中亚细亚一带,今在伊朗部分地区和印度孟买尚有少数教徒。传为琐罗亚斯德所创,其教义保存于《波斯古经》中。认为世界有两种对立的本原在斗争:一种本原是善,化身为光明神胡腊玛达(希腊文作奥尔穆兹德);另一种本原是恶,化身为黑暗神安赫腊曼纽(希腊文作阿科曼);而火则是善和光明的代表,故以礼拜“圣火”为主要仪式。名之为祆教、火教、火祆教、拜火教或波斯教。唐代时,曾建寺于长安,使关中地区深受影响。所以,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就渐渐出现人们将“天”别称为“袄”的现象。对此,古籍名著《说文》里有记载云:“关中谓天为祆”。

青丙古时人们通过对天的观察,不仅有了天有昼夜的认识,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将青天名曰为“青阳”;将晴朗的天空叫做“青天”;将夜半的时候——三更称作为“丙夜”,等等。由于“青”、“丙”都被用于称谓“天”,久而久之,渐渐就出现了人们将“天”给别称为“青丙”。如《周髀算经》里记载:“上天名青丙。”

祁连 提婆 古时曾经出现过人们将“天”别称为“祁连”,别称为“提婆”。前者属于中国一古族——匈奴的称谓;后者是流传于中国地域——西域的称谓。古族匈奴,亦称胡。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广大地区。汉初,不断南下攻扰,汉朝基本上采取防御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转采攻势,多次进军漠北,匈奴受到很大的打击,势力渐衰。西域是汉以后对于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以西地区的总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自十九世纪末年以来,西域一名渐废弃不用了。提婆(Arqdevw,约生活在三世纪) 意译圣天。古印度佛教哲学家,佛教称他为提婆菩萨。分析起来,很可能是西域受佛教影响比较深,人们比较崇拜佛教中的提婆菩萨。对古时生活中人们将“天”别称为“祁连”和“提婆”,在《事物异名录》一书里有记载,指出《椒园记》:“匈奴呼天为祁连,西域日提婆。”(为[清]厉鉴原辑)

碧翁翁 古时生活中,人们为什么将“天”给别称为“碧翁翁”呢?人们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为父,地为母”。“地为母”,母生万物。如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五谷杂粮”,就是大地之母产生的。“天为父”,给大地以阳光雨露的滋润。所以,人们取翁“天为父”之意,从尊父出发,将“翁”字与碧蓝色的天空联系在一起,将“天”给别称为“碧翁翁”。古学者陶毂在他的著作《清异录·天文》里,就将“天”别称为“碧翁翁”的,他说:“晋出帝不善诗,时为俳谐语,咏天诗曰:“高平上监碧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