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1923500000019

第19章 《千字文》文句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霸七雄(1)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由这十六个不重复的字,编缀成的文句,其内容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一、从“五霸”说起

所谓霸,就是诸侯首领。则五霸指的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末期——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

关于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霸中,晋、楚争霸中原,在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所以,梁武帝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将春秋时期出现的诸侯争当首领现象,给高度归纳概括成为“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是什么内容意思呢?

赵、魏都是战国时期的国家,它们与当时的秦、韩、齐、楚、燕五国,被后人称作为“战国七雄”。当时,有两个策士,一个叫苏秦,一个叫张仪。苏秦游说燕、楚、赵、魏、韩、齐六国,主张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直线,共同反对秦国,叫做“合纵”。张仪又去游说六国,让他们分别与秦国联合,连成一条横线,去攻打其他国家,叫做“连横”。受合纵、连横谋略影响,七国间此战彼和,变化无常。周兴嗣将这种现象给归纳概括叫做“赵魏困横”。

“借途灭虢”,假步借,途步路,假途即借路。所谓“假途灭虢”,指的是春秋时期“五霸”中晋国在晋献公统治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晋献公想攻打虢国,必须得过虞国境;晋献公采用了谋臣荀息的计谋,派人带着美玉良马向虞国借路,军队通过虞国境内去攻打虢国。打败虢国后,晋国军队回国时,顺道也灭了虞国。

所谓“践土会盟”,就是:“晋文公在城之战后完成了霸业,周襄王赶忙派大臣去慰劳他。晋公文于当年率领晋、宋、齐、鲁、郑、陈、蔡、邾、燕等国在践土(今河南郑州市北)召开大会,订立盟约,并把战争中获得的战车和俘虏献给周王的使者,周王子封他为侯伯(霸主)。各国诸侯也都承认晋文公为盟主共同扶助王室,互相救助。”(《春秋战国史话》)

五霸和七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重要历史现象,周兴嗣用十六个字概括在《千字文》中,其文句的意思是说五霸有谋臣,七雄有策士。关于五霸、七雄与谋士,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不妨在此说一说。

齐桓公的霸业 齐国的始祖是姜尚。在春秋初期,其国力并不强,当时北戎攻打齐国,齐国无力自卫,还得向郑国求救。齐国的强盛是从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当政时开始的。齐襄公当政时,害死了鲁桓公。鲁桓公的儿子是齐的外甥(齐鲁有长期的婚姻关系),鲁国被齐国所压服。郑国发生内乱,齐国也乘机插手,压服了郑国。因此郑庄公去世后,齐国实际上已经代替了郑国的霸主地位。但是齐襄公没有成就霸业,就被杀了。领导齐国称霸于中原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公元前685—643年)。

说起齐桓公来,他成霸业亦是曲曲折折的。齐桓公名小白,他和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齐襄公无道,被杀,两个人都怕受索连。所以,各自就由忠诚的助手(谋士)帮助出国。管仲和鲍叔牙是当时著名的“谋士”,并且二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公子小白由鲍叔牙侍奉逃往莒国;公子纠由管仲和召忽侍奉逃往鲁国。过了一段时间,齐国的大贵族国氏和高氏二人谋商,派人到莒国召公子小白回国,立为国君。莒国便派武装护送。这时,鲁国也要武装护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率兵到莒国通往齐国必经之路上守候,目的是防备和阻止桓公小白回国当“国君”。当管仲率领兵赶到莒国的边境时,正好碰上鲍叔牙和公子小白等一行人。他立刻拿出弓箭,对准公子小白射了一箭,这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衣服的带钩,没伤着身体。心有智谋的公子小白,立刻假装中箭,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射中了公子小白,立即送信给鲁国君。鲁国认为公子小白已经被射死了,没有人与公子纠争夺王位了,送公子纠回国亦就不那么急了。结果,先回到齐国的公子小白,被立为齐国的国君。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派军队去抵抗鲁军,将鲁军打得大败,鲁国被迫,不得不把公子纠杀掉了,跟随公子纠的谋士——召忽也随之自杀了。管仲虽然没有像谋士召忽那样自杀,可是处境非常困难。

鲍叔牙虽然回到齐国当了大官,但他认为管仲的才能比自己高。所以,鲍叔牙向国君——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对管仲有一箭之仇。然而,经过鲍叔牙做工作,也就不计较了。将管仲接回国,并尊管仲为“相国”。其地位在鲍叔牙之上。这样,两位好朋友,一起辅助国君齐桓公治理齐国。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改公田制为按土地的肥瘠定税赋;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又铸钱调整物价等等,使齐国在数年间就国富兵强。

由此看来,齐桓公之所以能成霸业,与他本人能听取不同意见,善于重用贤人,能人(古时称“谋士”)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张仪的“连横”主张对秦国的强大起了积极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战事不断,各国的国君,将对外政策看得极为重要,因此,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游士和说客,他们讲究权变,积极地为各国君主出谋划策。他们有的主张“合纵”,有的主张“连横”,因此被后人称“纵横家”。

张仪就是一个有名的“纵横家”。他本是魏国贵族后代。秦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年)任秦相,封武信君。执政时迫使魏献上郡,帮助秦惠文君称王,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齐楚联盟,夺取楚汉中地。当时,秦国渐渐强盛,给其他各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齐国和楚国结盟,共同抗秦。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离间齐楚。张仪对楚怀王说,如果楚国和齐国断交,秦王就让出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三百公里的土地给楚国。楚怀王信以为真,和齐国绝交。齐王气怒之下,反而和秦联合,共同对付楚国。当楚王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时,张仪反口说是楚王听错了,要献的是自己的三公里地,而不是三百公里。怀王大怒,于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秦军在丹阳(今河南丹水北岸),打败楚军,消灭楚军八万,进而占领楚的汉中郡。楚失汉中后,又调集军队重新向秦反攻,一直打到秦国的蓝田(今陕西蓝田),但因孤军深入,秦国一反击,楚军大败而回。秦国取得了汉中,加强了关中和巴蜀的联系,免除了楚国对秦本土的威胁。为秦进一步强大和以后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由于张仪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民间便结合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给他编造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他带着妻子去魏国游说,见到了魏王,但魏王没有任用他。他又领着妻子到了楚国,没有料到楚王根本不召见他。无奈,只好投到令尹(楚的相国)昭阳的门下,做个门客。有一天,主家——令尹昭阳大宴宾客,席间,令尹将楚国的无价之宝“和氏壁”拿出来显示。传来传去,不知怎么回事,“和氏壁”忽然不翼而飞了。这时,说什么的都有,有的人暗示“和氏壁”是让穷困潦倒的张仪偷了。令尹信以为真,下令将张仪捆绑起来,痛打一顿。张仪死也不承认,令尹只好将张仪放了。他一回到家里,妻子见他遍体伤痕,心痛得哭了,他说:“你不用哭,你看看我的舌头是否还在?”接着又说:“只要舌头还在,我就不怕,我就可以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谋取官职!”

周兴嗣用“晋楚更霸”来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和战争频繁很有典型意义,因“五霸”中的晋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不仅频繁,而且时间长达几十年之久。

那么,晋楚两国之间战争,最后是怎样平息下来的呢?据《春秋战国史话》里记载:“晋、楚之间争霸战争继续了几十年,到了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就打不下去了,终于出现了一次休战的和平会议——弭兵之会。”弭兵其意为息兵,即停止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