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1923500000036

第36章 与“阳数”中的九密切相关的内容(1)

一、九九重阳节话菊花酒

重阳,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如著名大诗人屈原作的《运游》篇中载:“集重阳人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洪兴祖对何谓“重阳”,作了比较透彻解释: “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日重阳。”东晋时,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又名陶潜)将重阳又称为“重九”。

我国传统文化因受阴阳说的影响,将十位数中的双数,即偶数二、四、六、八、十,名为“阴数”;将单数,即奇数一、三、五、七、九,名为“阳数”,并将“阳数”之极“九”,视为“天数”,因天大地小,故九之“天数”,格外受崇。

随着社会和精神生活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格外受崇的九之“天数”,就逐渐被人们运用到生活许多方面。生活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恰巧是重复的九之“天数”,所以,人们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视为“重阳节”。此节日的出现,与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吴均的名著志怪小说《续齐谐记》里编写的一有趣的故事,是完全分不开的。他说:“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 ‘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全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戴]茱萸囊,盖始于此。”

可见,我国南朝梁时,就已经有“九月九日”,“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并一直被流传很久。

二、雪与冬九九

对于冬季的认识,我国古代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需要,根据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映,概括出比较符合自然气候一般规律性变化的六个农业节气,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除了这一般规律性而外,亦有特殊性,即冬季有“九九”,亦称作为“冬九九”。所谓“冬九九”,就是从“冬至”开始,直到“立春”后“惊蜇”期间,将这段八十一天分为九个段落,每一段落为九天,并按次序定名为头九,二九、三九……九九。特别是三九至四九,其时间约在阴历一月中、下旬,为我国冬季最冷时期,故有“冷在三九”的说法。在古代,人们在三九天还形成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生活风俗。画“九九消寒图”。一种是画“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另一种情形是: “冬至日人家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

三、五龙亭和九龙壁

我国各地,有各种各样精美古建筑的亭子。而北京北海公园里的“五龙亭”,只不过是属于建造亭子的建筑艺术大师们,讲究恰到好处,运用阳数中的“五”,为封建皇帝而精心设计建造成的五座亭子而矣!

既然是这样,非常有必要将其亭子这种建筑其总的基本情形怎样,先作个归纳概括性的介绍。然后,再说说建造亭子的建筑艺术大师们,恰到好处,运用阳数中的“五”,在皇家禁苑——北海其北面而建造成的“五龙亭”。

1.亭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非常习惯说是“亭子”。其实“亭”,它是属于古建筑中的一种四面开敞的精美的小型建筑。并且一般说来,则是多用竹、木、石等材料建筑而成的;其亭子的顶面,一般有圆、方、八角和扇等形成。这种精美的古建筑形试,可以说是我国传统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建筑美和艺术美的重要体现。其形状各异的亭子,被列入了点缀在园林和自然风景名胜内,显得格外别致,增添了古朴典雅的色彩。

其实亭的出现,在我国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但是,其最初的亭与后来点缀园林和风景的亭子,则是不相同的。例如,奴隶制性质的社会时期,夏商周,其周代时的边防要塞,常没有侦察、瞭望岗亭,亦称“亭堠”,即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每亭设有亭吏。到了封建社会性质的社会时期,秦汉时,亭又演变成为农村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一般为“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汉高祖刘邦,就曾经当过泗上(在今江苏沛县东)亭长。

封建性质的社会时期,到了唐朝时,其亭子,则才发展演变成为一点缀景物的小型的精美的古建筑物,并且开始在园林和风景区内不断地出现。到了宋代就更为普遍了,不仅亭子越来越多,而且在设计上、建筑上、艺术上追求美的造型,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独特风格的建筑形式;并且可以说:几乎是有园必有亭。如北京的颐和园、景山公园,杭州的西湖风景区,苏州的古典园林,均有极精巧或日相当精美的古建筑。其亭子相点缀,使人为性质的造园装景,构成相当美的格局。

当然,不论是自然风景区,还是属于人为性质的造园装景,同样都是亭子,但其特色和设计思想,亦不尽相同:因为有的亭子,其重点是表现在欢赏方面;有的亭子,则是属于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有的亭子,则是属于着重表现或日表示对某种事物的认识,等等;总而言之,各种各样,引人入胜的亭子,其趣味无穷。

坐落在安徽省滁县琅琊山的醉翁亭,则是属于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亭子,它是欧阳修命名的。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后被贬职到滁州(今安徽省滁县)任太守,于庆历六年(1046年)命琅琊寺智化和尚在酿泉旁建一亭,以供游憩。欧阳修被贬后,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便寄情山水,与宾客常来此亭饮酒,自号“醉翁”,并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由苏东坡书刻于石碑上,醉翁亭亦就因此而闻名天下。到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京太仆寺六卿冯若愚修建了宝宋斋,用于保护苏轼(即苏东坡)手书《醉翁亭记》的碑刻。苏轼的这一著名石刻,是我国书法东艺术中的珍品。

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其名可以言:优美绝妙;它与古人对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古时,人们对每年“立春”这一节气,其规律性变化的反映,给高度归纳概括出了这样的认识,叫做“立春”节气,其三候的“候应”,为“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俗称“鱼上冰”),于是,园林建筑艺术大师们,把节气或日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映,巧妙而又恰到好处,与其具有民族气息点缀园林美景的亭子相联系起来,这样,其“知春亭”的美名亦就在北京颐和园内诞生了。

北京颐和园,其昆明湖的东侧,其所以要修建一座精美的古建筑——临水亭,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表现出古时候,北京对春季自然气候规律变化的重视。这座精美的古建筑,重檐四角攒尖顶的“知春亭”,一般说来,每年一到春天,其昆明湖,则总是由这个地方开始解冻,游客们可凭栏远眺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亭畔遍植柳,春来景色殊胜。据说,颐和园里的这座“知春亭”,其“知春”二字,源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巧妙而又恰到好处截取应用。

2.造园装景,点缀在景山上的五亭

其重点,或日是注重表现其观赏性的亭子;点缀在景山五峰上的五座亭子,将景山公园给衬托打扮显得格外别致、美丽、壮观。北京著名的景山公园,是属于人为性质的造园装景,它是修皇宫紫禁城、挖护城河的土堆积,而逐渐形成的皇家禁苑——景山,亦称煤山,万岁山、镇山,等。

景山的五亭,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内供铜佛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万春亭”中的毗户遮那佛被毁,其余四尊被刼走。景山五亭,可以说是大江南北,全国各地,我国许许多多亭子中,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因为景山五亭,它确实体现出我国亭子传统的民族建筑美和艺术美的独特风格。

景山五亭的建筑,以中峰的“万春亭”为最大,三重檐黄琉璃瓦四角攒尖式顶;东西两侧,则各有一座重檐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的亭子,东边的名为“周赏亭”;西边的名为“富览亭”。其这两座亭的外侧,其两峰,则又建有两座重檐蓝琉璃瓦圆攒尖顶的小亭,东面的叫做“观妙亭”;两面的叫做“辑芳亭”。而其四座亭子,讲究左右对称,与中峰的“万春亭”,则构成了一幅非常和谐自然美丽的图案。北京景山,其中峰上的“万春亭”,还属于北京古城内的最高点;人们登上北京景山上的“万春亭”,便能俯视整个北京城,亦就会使您自然感觉到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真是气象万千。

3.北京北海北岸西部的“五龙亭”

皇家禁苑——北海造园装景点缀性的精美建筑,属于北海独具特色的景观。但是北海的“五龙亭”与许多精美的亭子的用途和作用不一样,是建筑亭子的建筑艺术大师们,非常有创造性地运用“阳数”中的“五”,巧妙而又恰到好处,为皇帝“真龙天子”和帝后建造的用来进行垂钩和欢赏焰火的好地方。其原址是明代“泰素殿”。清顺治八年(1651年)将“泰素殿”拆除,改建成“五龙亭。”从此,“五龙亭”就成为皇帝垂钩玩钩鱼的好地方了。据说,乾隆皇帝亦喜欢到“五龙亭”这个好地方,钩鱼。五座亭子,其特征是:临水面而建,中亭名曰为“龙泽”;其东侧的两座亭子,名曰为“澄泽”和“滋香”;其两侧的两座亭子,名曰为“涌瑞”和“浮翠”;其“五亭”,因为是供“其龙天子”——皇帝玩垂钩钩鱼相当比较理想的好地方,因为“龙”是属于帝王(皇帝)最美好的象征,所以,就恰到好处,取其一个“龙”字,将运用阳数中的“五”,给联系在一起,就给命名合称为“五龙亭”了。

“五龙亭”,其亭顶式样富于变化,其特征是:采用讲究左右对称的手法或曰格局,进行建筑的;其顶部,覆盖的是绿筒瓦黄剪边琉璃瓦;其檐下梁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解放后,修饰一新,并开放,供人们游览观赏。现在“五龙亭”已经演变成为老年人来玩歌唱、跳舞、说书唱戏、写地书,……尽情享乐的好地方。

4.九龙壁

今日北京,北海公园,位于北海北岸上, “天王殿”的西侧,有一座“九龙壁”,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原为大西天经厂门前的照壁,亦名曰为“影壁”。

显然“九龙壁”是由“照壁”或曰“影壁”,而发展演变来的。那么,究竟何谓“照壁”,或曰“影壁”呢?是需要先说一说。

门外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即照墙,或日照壁。例如,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三回里,就作了这样反映性的记载:“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

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原为大西天经厂门前的照壁,亦名曰为“影壁”,不名曰为“九龙壁”,不言而喻,亦就不出名了。但是,一经移至北海公园里,就不叫做“照壁”,或者是“影壁”,而是名曰为“九龙壁”,供人们游览和观赏,亦就渐渐出了名。

“九龙壁”,全国一共有3座,有两座“九龙壁”在北京:一座在北海,一座在北京“皇宫”紫禁城内;再一座“九龙壁”,在山西省大同。全国一共有“三座九龙壁”,不论哪一座,其原来共同的特征,则都是属于门前的“照壁”,或曰“影壁”亦可。

5.北京皇宫紫禁城内的“九龙壁”

这座“九龙壁”,建造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其位置在“皇宫”紫禁城内,外东路,“宁寿宫”(“皇极门”)之南,为“皇极门”前的琉璃照壁,或曰“影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