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1923500000042

第42章 阳数中的“五”(2)

1.心热病

“五脏”中的心热病,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发热前和发热后有不同的反映,其症状为:发热前,即指心脏发生热病,其反映,或日其表现,是觉得心中不愉快,多少天之后,始发热。当“六淫”中的热邪(火)侵入心脏,与正气相争时,则就会突然使人感觉心痛,或者烦闷,或者时呕,或者头痛、面赤、无汗;为什么呢?例如《类经》十五卷第四十四注,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心者神明之所出,邪不易犯,犯必先觉之,故热邪将人于脏,则先有不乐之兆。热与心气分争,故卒然心痛而烦闷,心火上炎,故善吐。头者精明之府,手少阴之脉上出于面,故头痛面赤。汗为心之液,心热则液亡,故无汗。”

此种疾病,每逢一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其甚者,若病重而正气逆乱,就会在壬癸日死亡。其治疗,例如古时候,讲究针灸:应刺手少阴心脉和手太阳小肠脉。

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里,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就是: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2.肝热病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即在肝脏发生热病时,可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等;然而,当热邪侵入肝脏,与肝气或日与正气相争时,则会使人出现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为什么?对此,例如《太素》卷二十五五脏热病注,作了相当透彻认识性解释:“肝动语言也,故热争狂言及惊也。其脉属肝络组,故胁痛也。肝脉出足上连手厥阴,今热故手足躁也。”《类经》十五卷四十四注,指出:“热入于脏,则邪正相胜,故日争”;所以,才会不得安卧,因肝热而手足躁扰,故不得安卧。

而“肝热病”,每逢到庚辛日,则因木受金克而重病,若是每逢甲乙日木旺时,便会使人大汗出而热退;但是其甚者,若病重而又正气逆乱,则将就会在庚辛日死亡。

古时生活中,因为人们相当比较重视采用针灸法,所以医治时,宜应刺足厥阴肝脉和足少阳胆脉。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

前面所说的这些肝热病的内容,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里,总结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就是:

肝热病者,先小便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3.脾热病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脾脏发生热病时,则会使人感觉头重;或者颊痛;或者心烦;或者额部发青;或者欲呕;身热等。而当“六滛”中的热(亦称“火”)邪,侵入脾脏,与脾气,或日与正气相争时,则就会使其腰痛不能俯仰,随之使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颔部疼痛。为什么呢?例《太素》卷二十五五脏,热病和《类经》十五卷第四十四注,则作了相当比较透彻认识性的解释:“脾腑之阳明脉,循发际至额颅,故头重颜痛。……足太阴注心中,故心烦也。足阳明下循喉咙,下膈属胃络脾,主肌,故欲呕,身热腹满泄也。”“腰者肾之府,热争脾,则土邪乘肾,必注于腰,故为腰痛不可俯仰,太阴之脉,人腹属脾络胃,故腹满泄。阳明脉循颐后下廉出大迎,故两颔痛。”

然而“脾热病”,却有着这样的特征,就是:每逢到甲乙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本克而会使其病重;若逢其戊己日土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但是甚者,若病重而正气则又逆乱,就会在甲乙日死亡。

其治疗,古时人们比较重视针灸疗法,所以宜刺足太阳阴脾脉和足阳明胃脉。

上面所说的“脾热病”的这些内容,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里的精辟语言来说,就是: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腑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阳阴阳明。

4.肺热病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在肺脏发生热病,会使人先感到体表淅淅然寒冷,使其毫无坚立;同时格外畏恶风寒;不仅如此,而且会出现舌上发黄,并全身发热。然而,一旦当“六滛”中的热邪(或曰“火邪”)侵入肺脏,与肺脏之正气相争时,随之就会出现气喘咳嗽;并且亦还会使疼痛走窜于胸膺背部,头痛的比较厉害;虽然汗出,而恶寒。为什么呢?唐医学家王冰对此作了相当比较透彻认识性的解释:“肺主皮肤,外养于毛,故热中之,则先淅淅然恶风寒,起毫毛也。肺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今肺热入胃,胃热上升,故舌上黄而身热。”《类经》十五卷第四十四注,亦云:“热争于肺,其变动则为喘为咳。肺者,胸中之脏,背者,胸中之府,故痛走胸膺及背,且不得太息也。喘逆在肺,气不下行,则三阳俱饔于上,故头痛不堪。热邪在肺,则皮毛不敛,故汗出而寒。”

“肺热病”,还有这样的突出特征,就是:当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会使人病重;虽然若逢辛日金旺时,会使人大汗出热退;但其甚者,若病重而肺脏的正气则又逆乱,到丙丁日就会使人死亡。

其治疗,人们比较重针灸疗法,所以针灸宜:刺手太阴肺脉和手阳明大肠脉,刺出其血如大豆一样大即可,就会使其热邪去而经脉平和,使其病就会可愈。

上面所说的“肺热病”的内容,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里的精辟语言来说,就是: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5.肾热病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在肾脏发生热病时,开始先会使人感觉到腰痛和小腿发酸,口渴的亦比较历害,既便是频频饮水,则仍然全身发热。然而,当“六淫”中的热邪或日火邪,当侵入肾脏,与肾脏的正气相争时,则就会使人其项痛,并且是强而又直;同时,亦会使人的小腿感到寒冷酸痛;并且会使人的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一旦肾气上逆,则就会使人出现项痛、头痛,眩晕而又动摇不走。为什么呢?对此,唐医学家王冰作了相当比较透彻认识性的解释:“肾之筋,循脊内侠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膀胱之筋含。膀胱之脉,又并下于项,故项痛员员,然也。淡淡,为以欲不定也。”又古人高士宗注:“邪正相持而热争,争于上,则项痛而强,争于下,则酸骨行且酸,争于中,则不欲言。”

“肾热病”还有这样的突出特征,就是:每逢到戊已日土旺时,则因为水受土克而就会使人病重;但若逢壬癸日水旺时,就会使人大汗出而热退;可是甚者,一旦其病重,而肾脏的正气则又逆乱,一到戊己日就会使人死亡。

其治疗,人们比较重视针灸,所以说采用针灸方法,宜刺足少阴肾脉和足太阳膀胱脉。

上面所说的“肾热病”的一些内容,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里归纳总结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就是:

肾热病者,先腰痛□痠,若喝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七、“五气所病”和“五脏所恶”

可以言:“五气所病”和“五脏所恶”,与生活中人们养生保健关系极为密切。为什么?开始,需要从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其“气”和“血”先说起。

人体或日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或日营养物质——气血。

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是很丰富的,亦是繁多复杂的,按照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需要有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等等。

然而,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体内所需要的繁多复杂各种各样的营养,当然亦包括“气血”在内,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