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上狂飙
21924100000001

第1章 海上霸主--战列舰

战列舰是15世纪末出现的特殊战斗舰,是人类建造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之一。战列舰又叫战斗舰、主力舰、战舰,是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和厚装甲的防护力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主战舰艇。

在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列舰是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平台,深受各国海军的重视。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战列舰仍是各主要海上列强的主力舰种之一,长期被称为主力舰。最后一艘战列舰于1998年退役。

风帆时代:战列舰的英文原意为战斗舰。战列舰的名字来自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在1655-1667年的英荷战争中,海战的交战方式是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展开同向异舷或者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进行火炮对射。1638年建成的英舰“海上君王”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战列舰,拥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

17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海军根据下列标准对舰船进行归类:一级舰--三层炮甲板,拥有火炮100门以上,人员875人以上,排水量为2500-3500吨。例如,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纳尔逊海军上将的“胜利”号旗舰。二级舰--三层炮甲板,拥有火炮90-98门,人员750人左右,排水量为2000吨以上。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拥有火炮64-80门,人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为1300-2000吨。当时,英国海军多数的主力舰只属于三级舰。四级舰--两层炮甲板,拥有火炮50-56门,人员350人左右,排水量为1000吨以上。以上四级舰都属于战列舰。其他的舰船称护卫舰、巡洋舰和单桅纵帆船。那时的战列舰用木材建造,有的在水线以下包铜皮。以风帆为动力,装备前膛火炮,发射圆形弹丸、霰弹和链弹。在帆船时代的舰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一直是海洋作战的主宰者。

在15世纪以前的日子里,海战与陆战很相似。敌对双方的舰只一般是由橹桨推进的单甲板平底船,双方的舰只接舷后,由双方的士兵和水手进行肉搏,跟陆战差不多。风帆出现后,逐渐代替橹桨,在船上安装多门重型火炮。由于炮太重了,必需装在甲板底下,火炮装在两舷原来水手们摇桨的位置上。此时,军舰的攻击力大大增强了。攻击力主要用来击毁船只而不是杀伤船员。战斗舰船与商船是有区别的,它的重要区别是在两舷设有炮孔,在遇到大风浪时,炮孔关闭。在海战时,军舰的两舷安装火炮,先用一舷的火炮朝敌人炮击,再调转船头,用另一舷的火炮炮击。射击完毕后,将军舰开到敌舰火炮打不到的海面重新填弹,这是非常费力费时的战斗。一舷火炮的齐射能够集中火力。这时的重炮射击方向无法改变,因此一个舰队的队形排成一列,战列中的每艘舰只紧跟着旗舰。为保持舰队的火力优势,必需集中火力打击敌舰队中的某一部分。当双方交战时,每艘舰只攻击的目标是最大限度靠近它的敌舰。交战双方力争把舰队置于敌舰队的上风,逆着风重新部署舰队是很困难的。当时各国公认的海上作战理论是:用快速的重炮压制敌人的火力。若想准确地射击,只有在双方距离小于四分之一英里时弹丸才是水平飞行的。这样,几乎所有的海战都是在平射距离400码(1码=0.9144米)以内进行的。当时的海战一旦打起来,往往是一场混战,单舰对单舰,打到其中的一艘舰的大多数水兵和陆战队员非死即伤为止。那时的一等战列舰的排水量高达2000吨左右,需要许多人来撑帆和操纵火炮。英国“胜利”号上的舰员超过了800人,其中大多数是水手。当时法国的三层战列舰一般仅是英舰的一半那么大,舰员只有400人。

后来,舰炮的有效射程从300码增加为700码,这些都属于维多利亚中期的战列舰。尽管武器系统强大,但在后来的20年间,装有高能炸药的炮弹迫使这些舰只退役了,因为这些木制的三层甲板军舰非常脆弱。铁甲舰:在最后一批木制战列舰建造时,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近代战列舰的情况。威力更大、射击更准的火炮发明了,一艘军舰在一英里或者更远的地方可以击中敌舰。军舰若想在炮击下更好地生存,必须安装护甲。19世纪中期,由于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战列舰成为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军舰。

蒸汽机时代,各国海军纷纷卸下风帆,安装大型火炮,全身披甲。1849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挂有辅助动力的风帆。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出现了蒸汽钢铁战列舰。1859年,法国建成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战列舰。1860年,英国建成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战列舰。“光荣”号和“勇士”号是世界上第一批铁壳军舰,均在外面包覆铁质装甲,“勇士”号优于所有一等木壳战列舰。此时,蒸汽动力、大炮和铁制船壳引领战舰的制造,低舷铁壳装甲舰代替了木壳战列舰。重量重但数量少的舰炮代替密集排列在两舷的旧式火炮。舰炮以装甲炮塔的形式装在舰甲板的中轴线上。因为蒸汽机性能可靠、动力更强,船帆和索具等都消失了。为了观察和信号通信等需要,仍然保留了桅杆。因为装甲战舰的吨位重,若像帆船一样使用风帆,那么就需要大帆和高桅杆,军舰的稳定性就无法保证了,这在海战中是十分不利的。蒸汽技术革命的出现,加快了造船技术革命的步伐。

在同一时期的技术革命浪潮中,舰炮技术的革新走在了最前列。改进的舰炮技术是后膛装弹,以前从前膛装弹的炮发射后,必须从甲板上拉回来擦拭,重新装填后推到原来的炮位上。现在,改用后膛装弹后,弹丸是旋转式飞行的,飞行方向比以前准确得多,击中率高。由于木壳船被铁壳船替代,因此弹丸若想打透铁质船壳,必须使用穿甲弹。在美国内战时期,曾进行过第一次装甲舰与装甲舰的战斗,结果装甲挡住了炮弹的攻击。1862年,法国建造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其炮塔可以向任何方向旋转,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战术过时了,因此装甲舰的称谓替代战列舰。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蹂躏”号战列舰没有风帆,是世界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尽管造舰技术出现了重大进步,但从第一艘装甲舰的出现到“无畏”号战列舰建造成的50年中,海战战术的变化却很小。舰炮并不准确,每门炮装弹后,必须由瞄准手进行瞄准,先要看清楚目标,再计算己方与敌方的横摇、纵摇和偏舰的修正量。当时海战的射击哪怕在近距离平射时也不准。

这种情况使得各国的大多数海军军官仍像纳尔逊时代那样指挥海战:战列舰对战列舰,在近距离1英里内进行相互射击。舰首安装金属撞角,离开战列队形撞击敌舰;再由拿着刀、手枪和长矛的士兵们一拥而上攻击敌舰,长矛在英国海军中使用到1905年。“哥萨克”号军舰上有的水兵在1940年时还使用过单刃刀。战列舰能够凭借其装甲来保护自己,交战双方关心的是装药量和射击速度。从某些方面看,这时的海战军舰由于安装了蒸汽轮机,可以大大地扩大海军军舰的作战半径。军舰在使用蒸汽轮机以前,在海上航行时间较短,经常需要回港维修。后膛装弹的来福炮、蒸汽机和军舰装甲三项技术几乎同时出现,它们标志着近代海军装备竞赛的开始。每种新战列舰的出现,都引起别国海军的重视。如果法国建造一艘新战列舰,两年后英国会建造威力更大的战列舰对付法国。战列舰的装甲越来越厚,由铁变为强化钢板,炮弹也越来越重,射程更远了。大型蒸汽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吨,甚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8000匹马力。在主甲板的中轴线上或舰体两侧安装360度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一般采用螺旋膛线,攻击力大大提高。这时的战列舰一般叫铁甲舰,清朝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也属于战列舰。

就在蒸汽机、舰炮和舰船装甲广泛应用于战列舰时,水雷和鱼雷问世了。人们称水雷为锚雷,因为它一般锚在水下。19世纪60年代,可以航行的水雷出现了,人们叫它鱼雷。水雷和鱼雷对战列舰的生存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战列舰在水线以上为了防止炮弹射击装了防护装甲,而在水线以下为了防止水雷和鱼雷的袭击也装了防护装甲。军舰内部还设置水密舱。战列舰上的煤和燃油,都用作减震物使用。

19世纪70年代,蒸汽装甲战列舰进一步发展。蒸汽机为军舰提供强大的推进动力,同时被应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和升降舰载小艇等。自1880年起,战列舰就被世人所熟悉了。战列舰的吨位更大了,射程更远了,破坏力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老式的木制三层甲板战列舰,建造时间非常长,但它的寿命也长,一般五六十年都不退役。用全钢制造的装甲战列舰,舰上的重装备非常多,建造的时间却非常短,但使用的时间却更短。

前无畏型战列舰:1892年,英国人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全钢舰体的战列舰--“皇家君主”号,此舰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标准。战列舰满载排水量高达12000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为300至350毫米,舰体装甲厚度达到450毫米,航速达到16至18节。从此,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成为建造战列舰的四大要素。此舰采用4门双联装主炮,前后各配置一个炮塔安装在舰身纵轴线上,加强副炮的数量和射角分配,把所有火力集中在侧舷,战列舰的称谓恢复了。战列舰一般装备两种主炮,一级主炮位于舰体纵向中轴线上,专门对付敌方主力舰,二级主炮位于舰体两侧,专门对付轻型军舰。

战列舰的动力一般多采用往复式蒸汽机。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纷纷建造或购买战列舰。战列舰成为各国海军实力的象征。无畏型战列舰:20世纪初的战列舰体现了未来重工业的发展方向。从800磅到一吨多重的炮弹用液压装置或电动扬弹机送到大炮上去,可在一分钟内完成装弹、发射、再装弹和再发射的过程。战列舰停靠在港口中时,两舷挂起钢网,以此抵挡鱼雷的攻击。鱼雷发射管一般安装在小型快速鱼雷艇上。为对付鱼雷的威胁,还在舰上安装射速高的火炮和机关枪。舰上的主炮太笨重,无法对付快速的鱼雷艇。此时,负责掩护战列舰的是新型的鱼雷驱逐舰。各国海军第一次发现,他们原以为微不足道的鱼雷艇,竟对强大的战列舰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1906年,无畏级战列舰出现了。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采用统一型号的重型火炮,拥有高功率的蒸汽轮机。排水量高达17900吨,航速21节,装备五座炮塔,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5座,比当时最大的装甲舰火力强1倍以上。“无畏”号战列舰的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度为280毫米。这年2月,成千上万的英国人聚集在朴茨茅斯造船厂,人们屏住了呼吸。随着“无畏”号庞大的身躯威严地出港,英国人民举国欢庆。“无畏”号是第一次出现的真正的现代化军舰。它在设计、动力、武备和火控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经过八个月的训练,3000名官兵使“无畏”号变成令敌人胆寒的海上堡垒。这艘令人称奇的战列舰使德国战列舰黯然失色,一夜之间使许多战列舰都过时了。“无畏”号引发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首先迎接英国挑战的是德国,为追赶英国的海上霸主之位,德国开展了“造舰运动”。

1907年,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海军强国,正一步步走向战争。要想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是惟一的做法。美国、日本纷纷把本国的最大财力投入到建造无畏级战列舰上。德国的“拿骚”战列舰、美国“南卡罗莱纳”号战列舰,都采用了无畏号的标准。意大利的“但丁·阿利格伊切里”号、奥匈帝国的“联合力量”号,使用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三联装主炮炮塔:统一主炮口径,主炮塔位于舰首和舰尾,交错布置在舰身中部。排水量达到20000吨以上,使用蒸汽轮机为动力,航速超过19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拥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拥有52艘。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中,各国海军共建造了150艘无畏级战列舰。超级无畏舰:由于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15英寸,火炮的射程进一步增大,主炮炮塔布置在舰体水平纵向中轴线上,排水量高达25000吨以上,这种无畏战列舰被称为超级无畏舰。英国的“猎户座”号、“伊丽莎白女王”号、德国的“巴伐利亚”号、美国的“内华达”号、日本的“扶桑”号都属于超级无畏舰。

超级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海战的真正霸主。英王爱德华八世 (1894-1972年)是英王乔治五世的长子。根据王位继承法,1910年,他被立为王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20岁的王储参战并多次立下军功。战后,王储走访欧美各国,经常出现在街头厂矿,体察人民的疾苦。他有个毛病--不顾宫廷礼仪。 直至30岁时,他仍然未婚,玛丽王后经常为这件事犯愁。1931年6月,37岁的王储又换上便装,一身普通人打扮,登上一列火车出去游玩。在一个大包厢里,除王储外,只有一个单身女人。她金发蓝眼,言谈间风情万种。王储先是偷偷地看,后又主动与她攀谈。他们从英国的景色聊到美国的风景,从法国的化妆品聊到西班牙的斗牛士,越说越投机。在交谈中王储得知她来自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名叫辛普森夫人。自此,王储和辛普森夫人一见钟情,形影不离。有人大谈辛普森夫人被立为王妃的可能性,但这个猜测马上被英国王室否定。辛普森夫人虽然貌美,但她比王储大几岁,结过婚,出身贫贱。一向高傲的英国人不肯接受已婚的美国妇女为王后,认为有损大英帝国的名誉。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驾崩。王储继承王位,封号爱德华八世。他登基不到一年,就提出要与辛普森夫人大婚。英国王室、政府和议会两院纷纷反对。爱德华八世只能在王位和辛普森夫人之间作选择。1936年11月,爱德华八世为辛普森夫人下诏退位。大英帝国几亿臣民的国王,兼任大不列颠、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加拿大等国王位,竟为一个女人而退位了。几天后,英国政府郑重宣布:爱德华八世已签署退位诏书,议会已经批准。1936年12月12日,约克公爵继位,即乔治六世。爱德华八世受封为温莎公爵。不久,温莎公爵与辛普森夫人在法国完婚。温莎公爵担任英国驻法军事代表团成员。

法国投降后,温莎公爵带着夫人来到西班牙。1940年7月,温莎公爵担任大英帝国驻巴哈马总督。1972年,78岁的温莎公爵逝世。据可靠档案证明,温莎公爵辞去王位,是因为他与希特勒频繁秘密来往。英国王室以不能接受辛普森夫人成为王后为理由,迫使他退位。温莎公爵在法国前线时除了为英国打探情报,还为希特勒当间谍,希特勒因此对德国的西进计划进行修改。

在世人眼里,温莎公爵是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对纳粹德国产生同情也毫不奇怪。在英国仍有支持他的小集团,希特勒认为这是在英国发动“革命”的好机会。温莎公爵也承诺,如果英国投降,他愿意回去接受王位,与德国结盟。英王室把温莎公爵叛国的罪证全部销毁,但温莎公爵写给希特勒的一封信却被有心人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