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北部往北延伸出一个半岛叫日德兰半岛,日德兰半岛的北半部是丹麦,在丹麦更北面,是隔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相望的北欧国家挪威和瑞典。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是德海军从波罗的海通往大西洋的必经通道。挪威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北部,东与瑞典接壤,北临巴伦支海,东北与芬兰和俄罗斯交界,西临挪威海,南临北海,与丹麦隔海相望。挪威面积为385155平方公里,包括斯瓦尔巴群岛、扬马延岛等属地。海岸线为2.1万公里,西海岸有很多天然海港。挪威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南北长达1000公里的海岸线多峡湾,是控制挪威海、北海及北大西洋的最佳海基和空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挪威,高原、山地、冰川占总面积的2/3以上,小丘、湖泊、沼泽广布。挪威是世界上重要的海事国之一,近海岛屿达15万多个,多优良港口。
“挪威”这个词约出现在9 世纪,意思是通向北方的航道。挪威的语言是挪威语。挪威通行两种官方语言,波克默尔语是主要语言,由丹麦文演变而来,又叫丹麦式挪威语,用于80%的人口。另一官方语言是新挪威语,从旧挪威语演变而成,包涵很多日常方言。日耳曼族占挪威人口的95%,北部约有2万萨米族人。挪威总人口不过300万。公元900年,霍尔法格国王统一了挪威。9-11世纪北欧海盗时期,挪威曾不断对外扩张,进入极盛时期。14世纪中叶挪威逐渐衰落,1939年挪威受丹麦统治。1814年,丹麦将挪威割给瑞典,换取西波美拉尼亚。1814年5月17日,挪威成为世袭君主立宪国,5月17日成为国庆日。1905年挪威独立,成立君主国,丹麦王子卡尔成为国王,即国王哈康七世。丹麦在一战时保持中立。哈康国王(1872-1957年)为第一任挪威国王(1905-1957年在位)。
1896年,哈康国王娶了英国爱德华七世的小女儿莫德公主为妻,1903年生下奥拉夫王储。挪威曾于1397年与丹麦、瑞典结为卡尔马联盟,接受丹麦统治,国旗上的十字源自丹麦国旗的十字图案。挪威国旗有两种,政府机构悬挂燕尾式国旗,1905年独立时,燕尾式旗定为国旗。红蓝白三色组合是自由与独立的标志。福洛格纳公园、维京船博物馆等是挪威首都奥斯陆的着名游览区,奥斯陆有座滑雪博物馆很有名。贝根位于挪威西海岸,能够看到由百万年冰川地形变化而形成的峡湾景色,远看群山环抱两岸,使人赏心悦目。挪威首都奥斯陆是着名港口,四周山水风景如画,是挪威经济文化中心。北极圈穿过挪威北部,北部一些地方进入六七月份时没有黑夜,能够看到午夜的太阳和绚丽的北极光。挪威最北部的北角是整个欧洲大陆的最北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曾经凭借强大的海军,自设得兰群岛、挪威海岸,跨过北海,部署了一道封锁线,把德国舰艇困在德国港内,严重影响了德国水面和水下舰艇出入北大西洋。
德国没有进入大西洋的出海口,必须经北海绕过大不列颠群岛才能进入大西洋,强大的英国海军成了德国海军的死敌。德国海军将领通过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得出与英国海军作战必须在挪威夺得海军基地的结论,这样,才能瓦解英国海军的严密封锁,为德国舰队进入大西洋开辟航道。挪威是中立国。但英法等国并不因此而尊重它的主权。德国对挪威更有领土野心,早就想侵占挪威。挪威位于欧洲北部,对英法和德日具有战略意义。德日如果占领了挪威,就能打破英法对德日海军的封锁,德日舰队进入北海和大西洋就畅通无阻了。挪威重要的战略位置引起英法的关注。一旦英法两国控制挪威,两国就能够控制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切断德国舰船出入北海和大西洋的通道,自海上威胁德国的安全,切断德国从瑞典输入铁矿砂的航线。同样,英国资源贫乏,海上输入对英国的生存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英国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为了海上运输,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商船,拥有强大的海军。
“日不落帝国”就是凭借大舰巨炮,存在了几百年。1939年9月1日拂晓4时45分, 150多万德军越过德波边境,分兵三路攻向波兰首都华沙。9月2日,英国下院爆发激烈地争论,议员们呼吁政府履行对波兰的义务。9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今天是我们最感痛心的日子,但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痛心。在我担任公职的一生中,我所为之工作的一切都毁于一旦。现在我惟一能做的是:鞠躬尽瘁,使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我会活着看到法西斯主义归于毁灭和欧洲获得解放的那一天。”张伯伦最终没有看到这一天,1940年11月9日,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使张伯伦幡然醒悟。9月1日下午,张伯伦在首相府召见丘吉尔,邀请他加入由6位大臣组成的战时内阁。张伯伦解释说,因自由党和工党对各大党派的联合没有作出决定,因此暂时无法作出正式任命。9月2日,丘吉尔给张伯伦写信,认为他拟议中的战时内阁年龄偏大,希望能添上比较年轻的辛克莱和艾登。辛克莱和艾登是与丘吉尔的意见一致的人。9月3日,张伯伦首相维护和平的可怜幻想遭到德国的拒绝,下院批准张伯伦做出的全国进入战争状态的决定。这时,张伯伦首相是完全被舆论和下院左右的,是下院把战争加到犹豫不决的张伯伦头上。在下院的首相办公室,张伯伦任命丘吉尔为海军大臣,并参加内阁。上午11时,英国政府对希特勒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时限刚过,英国向德宣战,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这预示着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全面破产。开战时,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出动舰艇和潜艇在大西洋攻击商船。丘吉尔出动重兵于英伦三岛,企图封死北海,困住德国海军。挪威海岸线长2万多公里,对大洋开放的部分达17000多公里。一旦德国出兵攻占挪威,英国海军就算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困住德国海军。到时,德国舰艇将从挪威海岸冒出来,杀向大西洋的英国运输船队。英法对德宣战后,英国和法国一直想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铁矿石的航线,但不想破坏挪威和瑞典的中立。
1939年11月30日,苏军大举入侵芬兰,空军开始轰炸赫尔辛基。英国准备借道挪威援助芬兰,趁机控制北欧,威胁德国。但是,英国政府的大多数内阁成员坚持认为破坏挪威的中立不妥,不同意执行该援助方案,但内阁授权参谋长委员会开始为纳尔维克登陆做准备。11月30日,法国总统达拉第来到国民议会,要求在紧急时期扩大总理的权力。他说,从9月1日以来,法国已经在加强防务,正组建戴高乐所要求的快速“机动部队”;若德国破坏了这场古怪的实际上休战的战争,法国将予以还击。但法国决不会在西线主动进攻德国。苏联在攻打波兰后,紧接着就攻打芬兰,惊醒了全体法国人,使法国人在权衡了可能发生的新情况后,暂时取得一致意见,同意扩大总理的权力。法国的主战派认为苏联入侵芬兰为英法切断德国必不可少的瑞典铁矿砂航线提供了良机,若同时在斯堪的纳维亚取胜的话,还能威胁柏林。法国右派希望把这场战争变成意识形态上的战争,并有可能说服意大利加入自己一方。法国左派急于表白,他们同其他任何爱国者一样是现实主义者,他们施展全部影响使苏联受到谴责。对法国达拉第总统来说,他上台一年半以来,除与德国对抗外,在法国国内为应付反对他的人一直处于不利的防御地位。
这次苏联入侵芬兰真是天赐良机,能在对抗德国的形势下统一舆论,直到法国重新武装赶上战争的需要为止。法国对德国宣战书上写道:“保卫波兰和扞卫国际联盟的原则”,其实,法国已经料到自己不可避免要遭受进攻,正在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表面看来,芬兰的情况跟波兰的情况很像,其实却不一样,法国国内爆发了与苏联结盟是否有价值的争论,使反对结盟的法国人利用以上的理由:“作为盟国,苏联是毫无价值的,但作为敌国,苏联却能吸引离我们较近的另一个敌国德国的注意,直到德国满足了征服的欲望为止,然后法国和德国就能够建立欧洲的新秩序。”在这个时期,与英国结盟的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苏联拒绝美国在芬兰问题上进行调停的建议,如果法国与苏联作战,这对美国会起到什么影响呢?这样做会使美国对法国的支援是增加还是减少呢?法国认为,应该加快对芬兰提供大量援助,从牵制苏军转变成击败苏军,并防止苏联在中东地区先发制人,因为中东地区的石油对英法同样重要,因此需要同时加快实施轰炸高加索油田和在希腊的萨洛尼卡登陆计划。
法国政府认为,以上的主动行动一定能得到美国政府,以及南美各民主国家的支持,到那时,意大利也不得不支持法国。12月19日,在伦敦举行的军事会议上,法军甘末林司令对萨洛尼卡登陆计划并不关心,尽管他于20日派了一个军事联络官到英国陆军总司令部去。12月21日,法国向英国表示赞同给予芬兰一切援助--特别是过时的武器和弹药,甚至还有装甲车和飞机。第一批援助物资已于20日发出。12月22日,法国总统达拉第向国会报告了政府的政策,国会要求政府必须使法国人少流血,拒绝任何未成熟的攻势。在德国入侵波兰期间及以后,法国人躲在工事里,没有任何攻势。这个“古怪的战争”正好表达出法国人的迷惑心情:在1914年12月,法国伤亡达45万人之多;而这一次,截至11月30日,3个月才伤亡1433人。在国际联盟于12月14日作出决议开除苏联盟籍以前,对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或宣战的问题上,法国人已经在报纸上展开了广泛的辩论。1940年1月初,法国出现了两种思想。第一种思想是千万不要向苏联宣战,与德国人的战争就够法国应付了。莱翁·勃鲁姆在社会党办的《人民报》上指出,德国是法国最大的敌人。第二种思想的代表是右翼共和联盟的领袖路易·马兰、垄断资本和政府高级官员,他们主张对苏联开战对法国有巨大的好处,认为苏联不是真正强大的国家,而社会主义制度威胁着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1月8日,法国《时报》向主战派乔治·芒代尔呼吁与苏联绝交,并承认法国这样做是为了法国的殖民地。1月9日,法国《时报》重复雷诺的话,要求法国封锁摩尔曼斯克,这样做有利于支援芬兰作战。1月27日,在巴黎举行了同盟国最高军事会议,会议重点讨论“援芬”问题,决定组建远征军,经过纳尔维克和瑞典北部支援芬兰,救援正被苏联入侵的芬兰,进一步控制瑞典的耶利瓦勒铁矿,若有必要就控制住中立国挪威和瑞典。会议决定出动2个英国师和1个法国分遣队组成挪威远征军,并于3月初出发,在挪威纳尔维克登陆。3月8日,海军大臣丘吉尔在英国内阁会议上指出,挪威远征军应该在纳尔维克沿海登陆,迫使挪威政府接受事实。英国战时内阁决定采用最初计划,除在纳尔维克登陆以外,同时在特隆赫姆、斯塔万格和卑尔根等港登陆。在纳尔维克的登陆部队应立即向挪威腹地推进,越过瑞典,占领耶利瓦勒铁矿。
登陆行动计划于3月15日执行。就在英国政府准备在挪威登陆时,3月12日,芬兰投降,芬苏和约签署。援芬计划破产,对英国来说,这倒未尝不是一件幸事,避免卷入与苏联的战争。但这一变故没有使英国政府改变在挪威登陆的决心。芬苏和约的签署,事实上导致了法国达拉第政府的垮台,结束了达拉第对法国的统治。雷诺继任法国总统,在提出新内阁时他决定让达拉第出任国防部长。雷诺当上法国总理后,立即恢复了英国首相张伯伦的计划,该计划要求法英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声明说任何一方不准单独向敌人议和;恢复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从9月来一直主张的计划,在挪威领海布设水雷,阻止德国船只通航。3月28日,盟军最高军事会议在伦敦举行。雷诺对张伯伦说,对他个人来讲,完成这些任务可以使国内的反对党无话可说。雷诺对这次会议的结果十分满意,高兴地回到了巴黎。最高军事会议决定在德国运送铁矿砂的航线上大量布雷,同时法英两军做好战争准备,如果德国进行回击,就立即夺取纳尔维克。这时,英法间的关系除单纯在财政金融上的团结外,还在政治上加强了团结,因此才能实现共同军事行动。
这一切在雷诺回到巴黎后进行了充分的舆论宣传。雷诺因认清总的战争形势而在盟军最高作战会议上取得成功,当他开始对各项计划的制订拿出更细的方案时,法军司令甘末林不厌其烦地谈其细节问题。雷诺想用魏刚来代替甘末林,但达拉第支持甘末林,如果失去达拉第所代表的激进社会党的选票,雷诺就没有办法做出更动。苏芬战争结束后,英法的做法引起希特勒的警惕。德国和英法都准备发动北欧军事行动,以此控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1940年春,运载铁矿石的德国船只避开英国海军的封锁,紧贴中立国挪威的海岸航行。英国外交部长向挪威和瑞典大使宣布将禁止铁矿石输入德国,英国决定从4月5日起在挪威领海布雷,代号为“维尔弗雷德”行动,并派小部分远征军赴挪威,占领纳尔维克港,切断德国船队的航线。海军部出动的布雷部队兵分三路:第一路北方布雷队,8艘驱逐舰,前往佛斯特海峡布雷,封锁纳尔维克;第二路,2艘驱逐舰到达挪威中部,布设雷区;第三路南方布雷队,1艘布雷舰和4艘驱逐舰到达施塔德兰德,布设雷区。英国惠特沃思海军中将率领“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出海,为北方布雷队护航。4月7日,英国登陆部队集结完毕。运输舰只正准备启航。8时,一架侦察机发回报告,在德国纳泽以北约150海里处,发现一支德国海军的大舰队。13时30分,侦察机再次发回报告,在北纬56度48分,东经6度10分海域,发现德国海军的“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战列舰和10艘驱逐舰。
英国陆军部和外交部的报告显示,大批德国舰艇在挪威的一些港口附近集结。这一情报使英国政府产生了疑虑,认为德军正枕戈以待,一旦英军登陆挪威,就会进行反击。于是,挪威作战方案被暂时推迟,直到布雷行动后才付诸实施,同时命令出发不久的南方布雷队立即返航。20时15分,英国直布罗陀舰队司令查尔斯·福布斯率“罗德尼”号、“勇士”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2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出征,向东北方向的德国舰队驶去。4月8日晨,福布斯收到“格洛沃姆”号与德舰艇遭遇的报告,福布斯与“格洛沃姆”号距离约300海里。福布斯下令加速行驶,驶向挪威特隆赫姆以西海域。福布斯命令“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佩内洛普”号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向北寻找德舰队,在佛斯特峡湾活动的“声望”号南下搜索德舰队,福布斯率主力舰队向北驶去。这时,福布斯收到报告,在挪威南部海域发现德国舰队。晚上,福布斯率主力舰队向南驶去。战争中,对于交战双方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因为英法军事行动缓慢,导致功亏一篑。1940年4月9日早晨,英法两国才得知德国已经大举入侵丹麦和挪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入侵芬兰,法国知道苏联吞并芬兰并不会危害到法国的利益。法国想利用这一有利局面,加紧封锁德国和挪威、丹麦、瑞典,施加更大的外交压力,切断瑞典对德国的铁矿砂供应。法国人认为,如果法国这样做,就能得到英国的支持。在法国,人们一般认为,若政府采取这种政策,苏联已牢牢地保住了西北边界,可能会发表一个中立声明,再集中兵力进攻匈牙利和罗马尼亚。
但若眼光看得长远一些,那就要承认,苏联就其本身来说,是法国潜在的竞争对手,再加上苏联与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因此又是事实上的间接敌人。在法国面前只有两条路:或者坚持消灭距离较近的敌人德国和更加“可恶”的社会主义苏联,或者抓住有利时机,打击相对较小的德国,瓦解苏德的信心。若像雷诺建议的那样,走第一条路,就很可能去轰炸苏德的油田和铁矿,包括轰炸高加索的油田,在这个时期法国不应贸然向苏联开战,而且对芬兰的援助也不应该公开承认,就像以前各国对西班牙内战给予援助时没有公开承认一样。反之,法国如果表现出主动性,就能削弱美国国内反对政府支持盟国政策的那股势力,因为美国民众已经对苏联入侵芬兰十分不满了。法国国内其他像弗朗丹那样的金融政治家和像魏刚那样的军人政治家,只想建立经济学家眼中的欧盟,或者发动欧洲的十字军远征,进攻社会主义苏联。他们认为,法国积极备战,直接进攻苏联,很可能赢得德国人的支持,使德军转而进攻苏联,再加上意大利的军队,很有可能使盟国获得胜利。如果决定采取新十字军政策,那么给予芬兰的任何援助都应该公开地运出去,但瑞典的铁矿砂对德国的战时经济固然重要,而高加索的石油却供应着苏联的战争机器,这对苏联的经济是必须的,因为苏联的生产也离不开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