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帮助你成长的小菩萨
每一个小孩,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圣严法师
生命是一场伟大的偶然,每一个孩子的到来都给每一个家庭带来了不可言喻的奇妙感。我们从孩提时代到进入社会是一次成长,而当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便意味着我们生命的第二次成长到来了。
在一部电视剧里有过一句台词--“每一个小孩都是上帝牵着手带到母亲身边的天使。”从孩子出生的时候开始,作为父母亲的我们便肩负起了照顾他引导他成长的角色,但孩子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不可言喻的快乐和特别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孩子让我们的人生开始了重要的第二次成长,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稳重,同时也更加能够体会生命的真意。
孩子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特别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一个生命,更是我们生存下去,奋斗下去的重要意义。我们爱孩子,期望着给予他们一切我们所认为的最好的,同时也期望他们的人生能够比我们的更加美好,更加顺利。正是背负着这样巨大的期望,正是投注了如此大的心血,我们往往会忽略了孩子本身存在的这个个体,而只把他们当成了我们人生中的一个计划,一件事情。
曾听过一个笑话,说电台节目中接到一个小女孩的电话,小女孩说要点一首歌送给自己的母亲,她实在太辛苦了,就在大家都为小女孩的行为感到感动的时候,主持人问:“那么,小朋友你想点一首什么歌呢?”小女孩回答道:“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初时听到这个笑话莞尔一笑,但一想,这可不是千千万万孩子的心声啊!现在的孩子们,实在太累了,从出生开始基本上就已经被父母亲计划好了千万条康庄大道,还没喜欢上玩儿就要被强迫去适应众多特长班,英语班、小提琴班、钢琴班、芭蕾班……孩子们就如同万能的机器一般,不断地在各个领域寻求突破和发展,又如同父母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一般,把自己的梦想重重放在了他们幼小的肩膀上。可是,有没有谁问过一句:“孩子,你想做什么?你有什么梦想?”
父母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不是安排孩子们一生的神。人与人是平等的,父母与孩子更是如此,然而,在父母和孩子们的地位上,中国依然很难做到平等。我们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而作为他们的父母,我们就有权利替他们来决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有权利引导他们向好的地方走去。但这样,真的是对孩子们的“好”吗?
圣严法师说:“每一个小孩,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不是我们的物品,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帮助我们成长,与我们共同成长的。对于这个世界,孩子是一个新成员,他们需要被教导、被照顾。而对于孩子,父母也是他的世界里的新成员,要融入他的世界,同样需要学习。而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学会的,便是平等地对待你的孩子,如果无法做到在人格上和孩子平等,那么,我想父母们永远学不会成熟,也永远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与他共同面对着未知的一切,共同来成长。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歌德法勃曾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而如何做到与孩子取得人格上的平等呢?首先最简单的一点:你是否懂得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如同和成年人对话一般,水平地对上他的视线。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直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个圣诞节的晚上,年轻的妈妈兴高采烈地带着五岁的女儿去参加圣诞晚会。晚会很热闹,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丰盛的美食,精致的礼物,还有圣诞树和圣诞老人。这一切都那么美好,年轻的妈妈开心地拉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儿,四处和人们打着招呼。可是女儿今天却一点儿也不听话,一副快要哭出来的样子。母亲不知道这样快乐的场面为何也不能让女儿满意,但母亲还是耐心地哄着女儿。可是几次之后,女儿却干脆坐到了地上,把鞋子都甩开了。母亲很愤怒,气愤地把女儿一把拉起来,蹲下去帮她穿鞋子。可就在母亲蹲下去的那一刻,她愣住了,她的视线和女儿平行地对视在了一起,而此刻她所看到的,没有圣诞老人,没有美食,没有礼物,全是人群晃动的屁股和大腿,而这一切就是女儿的身高所能看到的圣诞晚会。
我们总是会责怪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过,却从没想过进入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世界,如果不能蹲下去,如果不能和他站在平等的位置,我们又怎能明白他们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是有所不同的。
要知道,从物理学上来说,只有两边的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管道之间来回流动,若是差距太大,那么水只会从高处流向低处,却再也无法流回来。沟通就如同水流,若是不能站在平等的位置,就不能让信息顺利交流,高高在上的一方,永远只会不断灌输,却听不到下面任何的反馈。
但是在许多的家庭里,父母依然抱持着传统的教子观念,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老王的儿子小王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正是处在叛逆时期,不论父母让他做什么,错也好,对也罢,他从来不听,还故意和父母亲对抗。一次和小王的谈话中听说了一件事:有一天小王放学之后没有回家吃饭,晚上回来以后老王问他怎么没回来吃饭。小王看了父亲一眼没吭声,父亲心里不高兴,态度更严厉了,追问他:“说,你到底哪去了?
是不是又去玩游戏了?”小王生气地说:“就是有事了。”老王一巴掌便打了过去……这虽然看似是一个每个家庭都会发生的小矛盾,但要知道,父母与孩子间的隔阂便是由这样的小矛盾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最终形成了无法跨越的沟渠。
孩子需要成长,父母同样也需要成长,我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并非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压迫关系,而更像是共同学习的同学,只有意识到这样平等的地位,我们才能够从人格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同时与孩子建立起平等而友好的关系。不要总是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便什么都不和他说,什么都替他拿主意,这样不是爱,反而是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同时也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曾经有一个美国的妈妈患了绝症,她知道自己将命不久矣。她十分担忧自己9岁的儿子无法接受这件事情,便决定瞒着孩子。可是在思考了许久之后,这位妈妈决定要让孩子知道,她认为,孩子有权利知道这个事实,哪怕它十分残酷。孩子知道了之后很难过,哭泣,不舍。之后几天,孩子都埋头在做着什么,有一天,孩子到妈妈的床前,抱着她说道:“妈妈我不想你去天堂,但是你放心,你要是走了,我仍然会好好生活下去,并且依然爱着你。”说完,孩子拿出了一个小木盒,里面有一张小纸条,孩子说:
“妈妈,这是我这几天自己做的,放入你灵柩中的礼物。”妈妈看到纸条上写着:“妈妈,我爱你。”
孩子并不像我们所以为的那样,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认知,自己的考虑。甚至有时候,他们比我们还要敏感,还要细腻,他们可以更敏锐地感觉到这个家庭中的变化。若是我们在发生了变化之后唯独把孩子摒除,那么在他们的心中,他们就是一个外来者,没有一点归属感。
学会平等地看待孩子,是每个父母都要学会的,要知道,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中,我们也同样在成长。作为孩子,他们是新手,作为父母,我们同样也是新手。孩子是上天派来帮助我们成长的小菩萨,他们不是我们的私有物,也不是我们的附属品。在这段人生路上,我们陪伴彼此,共同成长,共同学习。每一个父母都该记住,无论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也请珍惜与他在一起的岁月。无论你对你的孩子有多大的期望,也请学会蹲下来与他对话,平等地注视着他的人格。
儿孙的福分儿孙求
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圣严法师
中国有句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话虽如此,但却少有人能做到这样潇洒。为人父母的辛苦,在儿孙们不成为父母之前恐怕是难以感受到的。许多的父母们,从孩子还没出生开始,就几乎为他们制定了将来。而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开始,父母们也便开始了无止境的担忧。
在孩子们年幼的时候,担心他们不小心磕着碰着。在孩子们学会走路跑步的时候,又担心他们会不会摔着。等孩子们上学了,开始担心他们成绩会不会跟不上,和同学会不会没法相处。等进入了青春期,又要担心他们是不是会学坏……甚至一直到孩子们长大成人,成为了别人的父母了,不要以为担心就此结束,父母们依然能找到担忧的理由,而且除了担忧自己的儿女,儿孙们也开始要人担心了……地球上确实到处都充满了危险,可这一切的危险和精彩都是人生道路上必须要经历的,有些事情,即使我们再担忧,孩子也一定要独自面对。
即使我们心底期望着能一世为他们挡风遮雨,我们也无法拥有这样的能力。
何况,成长是人生道路上重要的经历,谁也不能代替。过多的担忧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让我们自己身心疲惫,同时也让孩子倍感压力。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孙自有儿孙自己的道路要走,我们不必强求。
曾有一对夫妇,他们一直没有孩子,直到年迈的时候,才终于有了一个儿子。夫妇二人对儿子都十分宠爱,有求必应。一天,一个罗汉经过了他们家,夫妇俩盛情款待了罗汉。第二天临别之际,罗汉便问夫妻二人:“你们二人可有什么愿望?我可以为你们实现。”
夫妻二人想了想,笑着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希望能够晚年幸福吧!”
听了夫妻二人的话,罗汉冲入他们家中,一把抓起了他们的儿子,走出来便欲将孩子投入湍急的河流之中。
夫妻二人吓坏了,连忙阻止罗汉,惊慌地喊着:“你这是要做什么啊!”
罗汉说:“你们一直溺爱孩子,担忧孩子,吃饭怕他噎着,喝水怕他呛着,走路还怕他摔着……这天长日久,担忧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有他在,便是注定了你们二人无法过幸福的日子。只要把他溺死,你们从此不再担忧,便可以自由幸福地生活了。”
夫妻二人听了罗汉的话,相视许久,说道:“罗汉说得有道理啊,是我们太不懂得让他自己去谋福了……”
罗汉听罢放下孩子,笑道:“能放下,自然就能够心宽。如此,他也就不必溺死,而你们二人也能够幸福地过日子了啊。”
原本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美好的礼物,然而,正是因为对孩子过分担忧,使得这份美好的礼物,反而变成了人生的包袱,久而久之,原本应该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家人,反而成了我们苦恼的源泉,这是多么可笑啊!
既然我们将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自然应该对他负责任,给予他无限的爱和帮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为他的人生打包票,要将他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让他的人生走一条毫无阻碍的平坦大道。要知道,坎坷也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何况,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渴望,自己的追求,我们一味按照自己认为对他好的方法来教育他,有时反而会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阻力,为他带来无穷的压力。
曾有一位做电视节目的年轻人,工作忙碌,常常需要加班,过着黑白颠倒的日子。为此,他的母亲时刻念叨他,担忧他。母亲那些家常便饭的叨念有时甚至让他感觉到些许不耐烦,甚至见到母亲就有想要逃走的感觉。
有一次,这个年轻人去采访一个大法师关于父母和孩子的问题。法师说:“如果父母总是担心他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没有福气,因为福气都被父母们担心掉了。如果父母们希望孩子有福气,就要多多祝福他们的孩子,而不是不断地担忧。”年轻人听了法师的话之后觉得很有道路,回家之后便告诉了他的母亲。
之后,母亲不再总是叨念这些了,而他看到母亲之后也不会再有想要躲的感觉了。反而还会主动找母亲聊聊天,母子俩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了。
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去解决问题,去面对问题,那么这就如同一个心理暗示一般,他就能够有信心去面对,去解决。但如果连他最亲的亲人都对他的一切充满了担忧,那么还如何让他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一切的困难,如何让他变得勇敢呢?
父母对儿女的祝福,有时候就如同是一种对儿女的心理暗示一般,当我们告诉孩子“去努力吧,展示你的能力,祝福你一定成功”那么,孩子就会充满力量和希望地去迎接挑战,因为他看到父母对他的信心,这意味着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从他最信赖的父母身上便能够看出这一点。
而父母对儿女的担忧,有时候却可能成为一个“诅咒”。当我们对孩子说:“一定要小心一点,千万不要被……”这种担忧中有父母对孩子深切的爱,但同时,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抗拒心理,他们会不高兴,会开始怀疑:自己莫非真的那么没有能力,做什么都做不好?试想,如果连他最亲近、最信赖、最了解他的父母们都觉得他不行,那么他还怎样对自己有信心呢?
某集团公司的创始人曾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儿孙自有儿孙福,若是儿孙足够能干,我们又何必事事为他们考虑,他们自然会有自己的谋划,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美好。而若是子孙完全无能,我们再强加自己的期盼在他身上,除了给他增添更多的苦恼和痛苦,还能给他什么呢?
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自己才是主角,这是一场无法用替身来完成的电影。而作为父母,我们能带给孩子的,便是带领他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一切善恶,而最终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是我们所无法左右的,同时也是我们不应该再去担忧的。要知道,你认为好的,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而你认为不好的,反而可能恰恰就是你的孩子的契机。
对待孩子,要讲究随缘,强求只会自寻烦恼,平添忧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自己的命运,而命运就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一切因果缘由不到时候也都没有一个定论,现在好的事情,将来不一定会继续好。而现在不好的事情,将来不见得就不会变好。做人要懂得随缘,懂得适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自由地成长,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放下沉重的包袱,轻松奔向幸福的大门。
将你的孩子从心中放下,要知道,放下并不是放弃,只是让自己的心门打开,让孩子能够走向更加宽广的天地。祝福你的孩子,微笑着看他远行,要知道,祝福他比担忧他,会更让他充满自信,幸福前行!
夫妻不是“论理”的关系
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圣严法师
人在世上,凡事逃不过一个“理”字。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但这在家里,却是走不通的。有人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间更不是讲理的关系。”这句话乍一听,有点儿霸权主义的意思,但再仔细一琢磨,这可是真理啊。人不能不讲道理,在哪儿都不讲道理,那是一个缺点;但要是在哪儿都只懂得讲道理,那就是人生的一个盲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