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才不一定会说话,但一个会说话的人一定是个人才。在现代职场中,是否能说,是否会说,以及与言谈相关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成败。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与领导达到心灵上的共鸣,让领导一下子喜欢上你,就一定要“一语勾心”,迅速和领导之间形成融洽、热烈的交谈局面,直接把话说到领导的心坎儿里。
富有特色的自我介绍,让领导记住你
某一天,听到同事甲轻声抱怨:“唉,老板真是贵人多忘事,我已经和他多次碰面,自报家门不下三次,他还是没记住我。”这话听起来貌似领导很健忘,然而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你会发现领导接人待物何其多,不能被一一记起的事或物也大有所在。如果你不够耀眼或者给人印象不深刻,则只能被人搁浅在记忆的角落。
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中关键的一步,也是自我表现、自我推销的一种机会。犹如商品广告一样,好的广告不一定有多长,但是它却能够吸引众人的眼球,抓住众人的心。好的自我介绍,能为你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加分。
然而,在职场中,有些员工天生胆怯、性格内向,当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总或多或少地感觉不自在,特别是在初次见到领导的时候,总是惶惶恐恐、战战兢兢、思维凝固、说话结巴,在一板一眼地向领导报名道姓后找不到可以继续的话题,这些人由于在与领导接触的第一时间没有有效地彰显出自己的个性或特色,给领导留下的“第一印象”自然欠佳,受到领导关注的可能性也就很小;还有一些员工却恰恰相反,他们活力四射,为了让领导感觉自己能干,自我介绍时不断地吹嘘自己的才华,夸夸其谈,结果适得其反,给人以“狂人”或自以为是的印象,引人反感,这种人往往被领导刻意忽视。
有些员工不以为然,认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们将自我介绍视为一种形式主义,认为企业用人靠的是才能和实力,其可以通过后期接触来发掘,因此不甚在意自我介绍。即使在自我介绍时,出现言语不当,也觉得无可厚非。
然而不当的自我介绍,经常会给领导留下“此人不可信”“此人不可交”的印象,或者是印象不深。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很有可能影响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或者机会降临之时,领导记住的不是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遇从身边溜走,这时候再去后悔,已晚矣。
恒祥服饰是一家集服装生产、贸易为一体的大型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先生毕业于G服装学院。为了感恩母校,这么多年,恒祥与G学院一直有一份协约,G学院每年向恒祥推荐10个优秀的毕业生,试用3个月,合格者留下。
10个毕业生中,相貌平平的刑云成绩排名第6。实习的工作并不固定,车间、样板间、面料间……刑云每天都要跑上好几趟。遇见董事长是在一个月后,正拿着剪刀与布匹奋战的她听到同事提醒,心里咯噔了一下,但很快便恢复了镇定。微笑地面对董事长道:“您好!董事长。我是计划科的新人刑云,提刑官的‘刑’,云朵的‘云’,谐音‘幸运’。您是我们全校人的骄傲,也是我学习的楷模,能见到您是我的幸运,我也相信我的存在能给公司带来更好的运气。因为我叫‘幸运’。”一席话,不卑不亢,坦然自若。董事长看了看眼前人,笑着点点头:“我们也拭目以待。”
实习结束后,留下了4个人。刑云便是其中一个。之后的一天,刑云第二次见到董事长时,意外的是董事长还能记得住她,并告诉她:“你能留下,是因为我想看看这个叫‘幸运’的年轻人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好运。”
面对领导,自我介绍除了要介绍自己姓甚名谁,更重要的是要让对方快速地认识并记住你,这就需要你说出去的每一句话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很多员工在向领导介绍自己时,千篇一律都是这样的模式“我叫……毕业于某某学校、某某专业……”。然而相似的背景比比皆是。假如同时聘用十位员工,每一位员工都是如此介绍自己,领导恐怕是想记住也很困难。
那么何种自我介绍才能让领导记住你呢?下面概括几点:
1.要有展示自己特色的自信心
即使是平时羞于开口,但是在这种场合,也要拿出十足的勇气和信心,将自己的特色用言语表达出来。“敏于行也要善于言”。自我介绍就如同给自己贴的一道标签,只有你相信自己的独一无二,并敢于展现给别人,别人才能相信进而记住你。
2.真实、真诚,不夸大其词
有的人为了讨好领导,盲目夸大自己的才能或过去的成就,结果领导被一句“小庙容不了大佛”给自断生路。自我介绍可以讲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但是不能脱离“货真价实”轨道太远,以防被领导抓住把柄,结果难得自圆其说。
3.谦虚,但不可自我贬低
在领导面前表现得尊敬和谦虚一些是人之常理,但是如果通过贬低自己来显示自己的谦虚,往往让领导对你形成的“第一印象”既是如此,毫无动人之处,自然也不会得到领导的重视,如“这个行业我是一点都不熟悉了……”,“我是个被丈夫抛弃的女人,能来到这里工作是我的荣幸。”
4.切忌冗长繁杂
自我介绍时措辞应简明扼要,抓住重要信息,准确定位并阐述。领导没有那么多时间听任你唠叨,否则,你只会讲得越长,形象越模糊。
人常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自我介绍,可以营造出一个和谐的交流氛围,更能加深领导对你的记忆。
说话感悟
“初谈也能如故”,前提就是一个有特色的自我介绍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对方,从而才有继续交谈的可能。很多时候,应试者、员工的一席自我介绍,很有可能改变他们的职业道路。领导往往通过这些人的自我介绍,在脑海中形成一个鲜明或模糊的形象。鲜明的形象容易被记住,得到重视的程度也就越高,这就是“前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选最恰当的称呼,在谈话中不断强调
称呼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你对对方的尊重或亲密程度。恰当的称呼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展现自己的友好态度,提升对方对你的看法。
孔子有曰:“不学礼,无以立。”职场中,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从选择一个好的称呼开始,然后才能做到有礼有节。然而,对于自己的领导,面对五花八门的称呼:“张处”、“李总”、“王主编”、“老大”、“老师”、“前辈”、“头儿”等等,很多人都曾琢磨不定,并遭遇过“称谓尴尬”的局面。就像下面这三位下属:
一、林新第一天来公司上班,作为新人自然要表现得谦虚一些,因此对领导一律称呼为“老师”。开始大家都还蛮热情地招呼着,可是过了几天,发现大家面对这个称呼都有些不自然。林新想了想,也没发现有什么不妥,就没在意。有一天,和上司交谈时,上司就很严肃地告诉他:“在公司里只有工作关系,和学校不一样,不要一口一个老师地叫,这里没有人会像老师那样教你,所以你要尽快转换角色,做好自己的工作。”林新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称呼给了上司角色未转换的坏印象,从此以后,林新如法炮制,效仿同事,该怎么叫就怎么叫。
二、某办公室主任为人随和,加上年纪稍长,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大”。一天,小茹走进他办公室送文件。办公室坐着另外两个人,小茹都不认识,也就没在意,匆匆走到主任前,说道:“老大,文件送来了,你瞧瞧。”主任一听,脸“刷”地一下红了。小茹还不知何故,笑着问了一句:“老大,你怎么了?”主任瞪了她一眼,然后走到两个人面前,分别向小茹介绍道:“这位是新来的公司总经理,另外一位是大华公司的张董事长。”小茹这才明白自己出丑了。
三、周末,王总邀请助手阿哲和他一块去钓鱼。景色秀美,阿哲很开心,在外面也放松了不少,话显得特别多,一个劲儿“王总长王总短”的。不久之后,王总就不耐烦了,说道:“阿哲啊,在外面就是为了放松来的,不要再这么叫我了,听起来怪压抑的,你就叫我王哥吧。”
领导是上级,一是在意自己的面子和别人对他的尊重,二是注重内心的感受。因此选择合适的称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忽视这一点或错误地称呼,只能增加领导心中的不悦,认为你对他有意见或是你不懂礼貌、不谙世故,这势必导致领导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影响以后的发展。
称呼不是固定和绝对的,适用这个并不等于就适用于那个,而且不同的公司,由于企业文化不同,员工受到的熏陶也就不同,对待领导的称呼也各有差异。而且称呼也没有孰对孰错之分。引起种种“称呼尴尬”的原因无外乎没有分清场合和主次关系、未顾及他人的习惯和感受。因此职场中如何称呼领导的关键就在于灵活运用。以下归纳几点以作为参考:
1.按职位称呼最为保险
这种称呼可以显示出你对他的尊重,而且不容易出现大的错误。有数据显示,84%的职场人士更愿意按职位来称呼自己的领导。
2.看清场合再称呼
受企业文化或周围环境的影响,平日里,为了使上下级的关系更亲近,称呼显得很随意,“老大”“贺工”“黎哥”,领导对这种的称呼已经默许。但是千万不可凭“习惯”想“当然”,换了一种场合却疏忽了改变称呼,尤其是在一个严肃的场合,或者有客人、更上级的领导在场时,不当称呼往往会使领导丢失颜面。这时候,还是中规中矩地按照职称来称呼,才能显示他的身份和权威。
3.不要言过其实
称呼要综合领导的身份、职位、年龄等因素考虑,不夸大和凭空臆想。否则,只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亚楠来财务部工作一个多月。对领导如何称呼,他有一个原则:宁可叫高,也不可叫低。因此对财务许总监,他称之为“许总”。许总监听了也很高兴地答应。
有一天早上,乘坐电梯时,发现公司真正的总经理和许总监都在,还有另外一个同事。亚楠热心地打了个招呼,对于许总监,亚楠想都没想,脱口就是“许总好”。许总监当时尴尬地“嗯”了一声。走出电梯,就听同事低声道:“你怎么能当着老总的面,叫许总监为‘许总’,这不明显有越权的意味嘛,你没瞧见刚才两人的脸色都变了。”亚楠这才恍然醒悟。
一声称呼,能够左右一个人的前途。选择恰当的称呼,并在和领导的谈话中不断强调,能帮助你获取好感,同时,还有利于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职场环境。
说话感悟
称呼不是张口就来的。一个称呼,对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在文化修养和素质,对外显示了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因此,切勿因小失大。选择恰当的称呼,并在谈话中不断强调,既让对方过足“耳瘾”,又让对方心理得到满足。一个恰当的称呼非但不会令你损失什么,反而可能会为你个人加分许多。
用机智的语言来吸引领导的注意力
比尔·罗杰斯说过:“幽默感是工作场合人际交流关系的润滑剂,它威力无穷,可以打破僵局,也可以提高生产力。”在职场中,那些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人,除了拥有实力外,还有一点,就是懂得掌控诙谐或幽默的技巧,遇到困境或烦闷时,讲个笑话,开个玩笑,娱人悦己,既能缓解气氛,又能摆脱不必要的麻烦。结果同事喜欢,领导爱护,何乐而不为?
有些人在追女朋友时,总是有办法诙谐幽默,逗乐找趣儿,讨得女朋友欢心一片。但是在工作场合却有所顾虑,尤其是在领导面前,不敢将幽默感表现出来,害怕留下浮而不实的后遗症。其实领导也是凡人,恰如其分运用幽默也能给对方带来会心的愉悦,让人感觉到你的乐观和快乐,与这样的人共事更加轻松。幽默能在无形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与领导之间的相互了解。
古时候,有一位皇帝从他的相士那里得知:一个人的“人中”越长,寿命就会越长,人中一寸相当于人的寿命可达一百岁。于是在次日的朝会中,他便向大臣说起了此事。
其中一位臣子掩面而笑。皇帝认为是在嘲讽他,顿觉颜面无光,大怒:“你为何发笑?觉得此话很好笑吗?”
这位大臣不慌不忙地答道:“臣并没有笑话您,臣只是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彭祖的样子会是多么可笑,据说彭祖活了800岁,如果按人中长短来推论寿命的话,那么彭祖的人中应该有8寸长了。这么长的人中长在脸上确实很好笑,而且难看。”
皇帝听完,也觉得有道理,不由得笑了,从此再也不提这件事了。
幽默是一种艺术手段。高超的幽默技巧,不只逗人发笑,还能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到深刻的真理和严肃的内容。单调的工作和谈话总能令人生厌,但是善谈者的秘密法宝就是运用幽默打破僵局,或是给无意义和尴尬的话题裹上一层风趣的外衣,巧妙地摆脱窘境。
一个员工如果只是中规中矩地工作,谈吐有失幽默,只会让身边的人感觉无趣、木讷,如同一本反复翻阅的书籍,找不到新鲜感。工作中,适时地发挥一些幽默劲,会让人感觉你不是一台工作的机器,甚至觉得你可爱、可亲。
秘书小李就是一个既会做事,又懂幽默的人,深得方总的赏识。有一天,一个陌生电话打来,劈头盖脸的就是一句:“我找你们方总。”不知姓甚名谁,小李便很客气地问了一句:“我是方总的秘书,请问您是哪位?”对方似乎不买小李的账,很不耐烦地道:“你不用管我是谁,我和方总是朋友,你只管找他接电话就行。”但是小李也没有就此罢休,很幽默地回了一句:“先生,我很抱歉,方总的所有电话都是我过滤之后再转给他的。”对方愣了一下,也只好自报身份。这事后来被这位先生“泄露”到方总那里,方总听后哈哈大笑,觉得小李做得很好。
还有一次,小李去方总家里送材料并领取新的工作指示。刚坐下不久,方总的太太就热心地招呼小李,结果一不小心将一大杯饮料打翻,全都倒在小李穿的那双新鞋上。方太太很尴尬,方总也不高兴地瞪了太太一眼,小李却不甚在意地笑笑说:“通常情况是先脱鞋再洗脚的。”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尴尬也烟消云散了。
职场中,很多人因为工作的乏味或压力,变得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这时候就需要拿出追女朋友的幽默劲儿,既能为人笑料,又能自我排忧解难、缓解压力。心情开阔,工作也就会变得轻松容易,融入领导眼里,你就是一个机智、激情有活力的人。
一位员工总爱在上班时间接打私人电话。有一次,他刚打完电话,一回头,就听见经理愤怒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你每天接这么多电话,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这位员工自知有错,当然不敢顶撞,但是他很巧妙地说了一句:“您肯定是在想‘接这么多电话,为什么都不是顾客打来的’。”经理被这句话噎得找不到话反驳,火气也瞬时降下来不少。片刻之后,经理换了个温和的口气叮嘱员工:以后上班时间要少接打电话。
这就是幽默的感染力。有时候,员工难免也会有各种不满,受到领导的不公平待遇、被误解等等。作为下级,不可能直接地找领导评论。这时候,如果能使用一些幽默的话语,领导听起来顺耳,效果也会更加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