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精于茶道
曹雪芹(约1715一1763或1764年)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河北丰润人,生于南京市。从他的曾祖父起,三代承袭江宁织造,负责宫廷织物的织造与供应。其曾祖母是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与皇亲国戚关系密切,堪称百年望族。曹雪芹从小过着锦衣玉食,饮甘餍肥的奢侈生活。到雍正五年(1727年)曹家被革职抄家,从此家道败落,迁居北京西郊。曹雪芹也就过上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日子。此时已经成年的曹雪芹,面对家道败落,非常留恋昔日的豪华生活,又从自己切身的体会中看到了本家族的腐败与丑恶。于是用了10年的心血,创作了文学巨著《红楼梦》,为我国古典小说奉献了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
我们从曹雪芹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描写中,不难看出曹雪芹对于饮茶文化知识还是很渊博的。这也可以证明当年的曹雪芹对茶的兴趣与爱好。
在《红楼梦》中,涉及到我国的很多名茶,据统计,《红楼梦》全书中有270多处写到茶,如西湖的龙井茶,云南的普洱茶、女儿茶、六安茶、老君眉,福建的“凤随”,湖南的君山银针,以及外国进贡的暹罗茶等。还提到了一些有关茶的品类,如家常茶、敬客茶、药用茶、伴果茶等。在第四十一回,写到贾母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贾母对妙玉说:“我们才都吃了酒肉,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忙去烹了茶来。她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1日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像这样的名茶和品类,绝对不是一般的家庭所能饮用的,如果曹雪芹没有见到过或饮用过,也就是没有如此的生活基础,他也不容易写得这么具体。
在该书中还写到奠晚茶、吃年茶、迎客茶和茶定等饮茶的风俗。如第二十五回,写凤姐打发丫头送了两瓶暹罗进贡来的茶叶给林黛玉。两天后风姐又见到林黛玉,问她茶叶怎么样?林黛玉说:“吃着很好。”凤姐就趁机笑着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众人听了风姐的话,之所以“都笑起来”,就是因为这是当地的一种吃茶民俗。男方请媒人到姑娘家说亲时,如果姑娘的父母吃了媒人带来的茶,就意味着认可了这桩亲事。这就是民间的“茶定”的习俗。此外在第七十八回中,写宝玉读完《芙蓉女儿诔》后,便焚香酌茗,以茶供来祝祭亡灵,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也是当年的以茶祭祀的风俗描写。
同样在第四十一回中,写妙玉请宝玉、宝钗和黛玉吃茶,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泡一壶茶。妙玉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另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妙玉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斟了茶给宝玉说:“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得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得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从这些描述来看,妙玉是精于茶道的,对饮茶的茶具、泡茶水,以及茶叶都是很讲究的。
这些有关茶的描写,都反映出曹雪芹熟稔饮茶,精于茶道,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要不然他是不会将有关茶事描述得这么具体生动的。
袁枚武夷品岩茶
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晚号随园老人,清代著名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本为乾隆年间进士,但因满文考试成绩不佳,未能人翰林散馆而出为县令。相继在溧水、江浦、江宁等地任知县。33岁时辞官归隐,在南京小仓山修筑随园,自号仓山居士。
袁枚性情豪放,喜欢游览名山大川,归隐后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每年都要到江南各地游览。特别是他喜欢饮茶,每到一地都要品尝当地名茶。在他70岁时来到武夷山游览。他以布衣身份,轻车简从,随意游览,遇晚则借居在民家,顺便访茶、品茶。早就耳闻武夷岩茶是一枝独秀,可是他游览了几天,品尝到的武夷岩茶却让人感到浓酽而苦涩,如饮汤药一般,心中不免有些失望:“怎么偌大的武夷山没有好茶可饮呢?”他有些不甘心,就决定拜访名寺道长,访求名茶。
在永乐禅寺他拜访了一位鹤发童颜、白髯垂胸的道长。在道童端来一套茶具献茶时,袁枚见这套茶具小巧玲珑,暗自忖道:用这般酒盅般的茶瓯招待客人,真是太吝啬了。哪里像茶圣陆羽说的那样用大碗饮茶呢!老道长似乎看透了他的心事,随口说道:“饮用岩茶要用这种小茶瓯,斟满茶后,先举茶瓯闻其香气,再小口慢慢品味。”袁枚遵照道长的嘱告以此而为之,一连饮用了五六茶瓯之后,就开始觉得口香缭绕,浑身气血舒畅,似乎是几天来登山的疲劳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袁枚不由得问道长:“这是岩茶吗?怎么与我这几天饮用的岩茶不是一样的口味?”老道长慢条斯理地告诉他说:“这几天你饮的岩茶都是招待一般客人的大碗茶,而精品的武夷岩茶要用这种小茶瓯饮用,才能感受到岩茶独到的茶香和醇味。”几句话说得袁枚顿开茅塞,对道长说:“我平生唯一嗜好就是饮茶。几乎访遍了天下名茶,相比之下,武夷岩茶较之龙井茶、阳羡茶和婺绿茶,有着水晶与圭玉的差异。真是名不虚传,今日我才得到真谛。”事后,他写了一首题为《试茗》长诗:
闽人种茶当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
我来竞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悠然。
道人作色夸茶好,瓷壶袖出弹丸小。
一杯啜尽一杯添,笑煞饮人如饮鸟。
云此茶种石缝生,金蕾珠蘖殊其名。
雨淋日炙俱不到,几茎仙草含虚清。
采之有时焙有诀,烹烹有方饮有节。
譬如曲蘖本寻常,他人之酒不可没。
我震其名愈加意,细咽欲寻味外味。
杯中已竭香未消,舌上徐尝甘果至。
叹息人间至味存,但教鲁莽便失真。
卢仝七碗笼头吃,不是茶中解事人。
诗中的“闽人种茶当种田”和“我来竞入茶世界”两句,写出了武夷山栽种茶树的普遍性。“一杯啜尽一杯添,笑煞饮人如饮鸟”,写出了他起初对饮功夫茶的陌生感。饮过几杯之后,他才真正地体会到“我震其名愈加意,细咽欲寻味外味”的饮茶最高境界。
袁枚从自己的饮茶体验中,还总结出一些饮茶的经验。他每到外地品茶都习惯于与他的家乡钱塘的龙井相比,而且都给予符合实际的评价。譬如,他品尝到太湖的阳羡茶,得出的结论是“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昧较龙井略浓”;品尝到洞庭君山茶后,得出的结论是“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等等。他体验到烹煎出一壶好茶,要具备三个条件,就是茶好、水好、火候好。烹煎茶的水以贮藏的天然泉水、雪水为佳,“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至于烹茶的火候,他认为“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袁枚还积累了收藏茶叶的方法:“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这些经验之谈已成为饮茶、烹茶的宝贵财富。
纪昀“茶谜”解危难
纪昀(1724-1805年),清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字晓岚,直隶(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为人正直,思维机敏,善于随机应变。同时文采斐然,出口成章,非一般人能望其项背。
纪昀有个儿女亲家叫卢见曾,是山东德州人,也是进士出身,曾任两淮盐运使。当年的盐运使是个肥差,许多官吏都想得到这样的美差。只要在任上执掌权柄,就会有很多盐商主动将贿赂送上门。因而很多人都嫉妒卢见曾,总想借机扳倒他。卢见曾为人豪爽,仗义疏财,喜欢结交四方名士,几乎每天都是宾客盈门,将自己多年的积蓄都花在招待宾客上面。这自然是苦不堪言,但是,名声在外,又不便于闭门谢客,只得硬挺着。此间难免在俸禄没有下拨之前,挪用盐税的事情,但数额不大,只是为了应急的周转。
殊不知,嫉妒卢见曾的人不明就里,认为卢府终日待客,一定是贪污了盐税,挪用了公款,就上奏乾隆皇帝,要求罢免卢见曾,严加惩罚。
乾隆皇帝看了弹劾奏折,十分恼火,他一向讨厌贪官污吏,经常微服私访就是为了查办贪官污吏。当时就表示要对卢见曾进行查办。纪昀是当朝的礼部尚书,而且许多同僚都知道卢见曾与他是儿女亲家,纪昀不便在皇帝面前为卢见曾开脱罪责。散朝后,纪昀立即派一心腹星夜兼程,给卢见曾送去一封快信。
卢见曾拆开信一看,信内并无文字,只有一小撮茶叶和几粒盐末。当时卢见曾非常不解,不知是怎么回事。可是仔细一想,纪昀聪明机敏,一定是有不可言传的内容。毕竟他们是儿女亲家,心有灵犀,终于揣摩出纪昀来信的含义:“茶(查)盐(盐税)空(亏空)。”于是马上命人暗地里变卖了家中细软,补足了挪用的盐税。几天后,皇上派来的钦差到后,封存盐税账目,进行仔细查阅,并没有发现贪污税款的现象。钦差无奈只得快马回禀皇上,弹劾奏折有误。加之卢见曾的宾客,有通天之人,通过关系疏通,为卢见曾评功摆好,乾隆皇帝只得收回成命。殊不知,卢见曾之所以能摆脱处罚,完全是纪昀以“茶谜”通风报信、排除危难的结果。
慈禧用茶养生与安神
慈禧(1835-1908年),姓叶赫那拉,也称西太后,清文宗之妃,载淳之母。载淳继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她为人权欲甚重,在同治、光绪两朝独揽大权40多年。
慈禧祸国殃民40多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她的身体还是相当不错的,那么她是怎样保健养生的呢?作为一国之尊,山珍海味,无所不缺,但是慈禧对这些并不很感兴趣。她平时最大的嗜好就是饮茶。她饮用的茶不是享有盛誉的贡茶,而是喜欢饮用金银花茶。这是用金银花与名贵的绿茶混合而成的一种特制茶。每天早晨慈禧起床后,贴身太监就将刚刚冲泡好的金银花茶,用缅甸玉精制的茶杯端过来,请慈禧饮用。天天如此,长此不疲。据说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再经过茶水浸泡,将茶的味道融会其中,就使得这种茶既有茶的醇香,又有强身保健的作用。
在光绪接受康有为、谭嗣同改革旧制,推行新法的那段日子里,慈禧气恼异常,致使她经常失眠。为了医治失眠症,她接受御医的建议,用茶叶当填充料,做成枕头,还在每天夜里就寝前饮用一种加冰糖的茶。这种做法虽说没有什么科学道理,或许是心理暗示发挥了作用,当时慈禧还真的能睡上安稳觉了。
孙中山以茶壮士气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作为广东人从小就喜欢饮用功夫茶,但对享誉内外的杭州龙井茶,也很欣赏。1916年他到杭州考察时,特地考察了龙井茶的茶园和茶店,还到虎跑泉喝了用虎跑泉水泡的龙井茶。他在《知难易行》一文中写道:“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饮食不多酒肉者,常多上寿。”他称茶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因此,他多次提倡发展茶叶生产,并将其视为改善民生的一种措施。
在他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建国方略》等重要论著中,从提高民族尊严和士气的角度,强调了茶叶生产对实业救国的意义。他说:“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以后喝茶成为习惯,茶便成了一种需要品。”因此茶的出口是当时被列为仅次于丝的物品。可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出口的丝茶天天减少,进出口货物的价值便不能相抵消。中国所产的丝近来被外国学去了”;他还指出,“就茶言之,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中国实出产之,其种植及制造,为中国最重要工业之一。”“前此中国曾为以茶业供给全世界之唯一国家,今则中国茶业已为印度、日本所夺,唯中国茶叶之品质,仍非其他各国所未能及。印度茶含有丹柠酸太多,日本茶无中国茶所具之香味,最良之茶,唯可自产茶之母国即中国得之。”孙中山在分析了茶叶生产与出口的利与弊之后,进一步提出了发展茶叶生产的对策:“吾意当于茶产区域,设立制茶新式工场,以机器代手工,而生产费可大减,品质亦可改良,世界对于茶叶之需要日增,美国又方禁酒,倘能以更廉更良之茶叶供给之,是诚有利益之一种计划也。”他对茶叶生产与出口的关注,反映了他期望发展茶叶生产来提高国计民生的深切愿望。
毛泽东爱喝龙井茶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饮食极为简单和朴素,一日三餐吃的多是糙米饭搭配杂粮和菜蔬,至于人们传说他爱吃白鲢鱼和红烧肉,其实也只是为了解馋,并不常吃。他在饮食上的唯一嗜好就是饮绿茶。
他非常笃信家乡的俗语:“宁可一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把饮茶看得比吃盐还重要。绿茶是毛泽东每天从早到晚都离不开的饮料,在绿茶的几个品种中他最喜欢饮用龙井茶。每天睡觉醒来后一定要饮一杯绿茶。他常是一边喝茶一边阅读秘书圈点的报纸新闻,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接见外宾时,也是以茶待客,将自己爱喝的龙井茶推荐给外国朋友们。毛泽东最喜欢夜里办公,经常是通宵达旦,在办公时除了偶尔吃点夜宵之外,陪伴他的就是他喜欢喝的龙井茶。根据唐代顾况的《茶赋》,饮茶的好处是“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毛泽东对饮茶可以助消化、解油腻、祛暑热、提精神的功能是熟稔于怀的。应该说毛主席饮茶的嗜好,对于缓解他的日理万机的疲劳,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都是有帮助的。
龙井茶的故乡杭州是毛泽东南行时喜欢停留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在杭州经常下榻的宾馆附近有座小山,山腰处有座供人歇脚的凉亭。每天起床后毛泽东就散步到这里来读英语或看书报。有一天毛泽东正在这里读英语,勤务员给他送来新沏的龙井茶。毛泽东刚揭开茶杯的盖子,就有一种清馥的醇香扑鼻而来。他稍稍呷了一口问道说:“这是新炒的西湖龙井吧?”勤务员给予肯定的回答后,毛泽东夸赞道:“名不虚传,西湖的水好,泡的茶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