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人做事做官: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21976900000021

第21章 领导干部谋事治事之道(3)

以严格监督促使干部科学谋事干事。强有力的管理监督是防范问题、堵塞漏洞的关键措施,是确保领导干部科学谋事干事的重要保证。“破窗理论”告诉人们,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扇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行政工作亦是如此,如果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不被问责,“太平官”、“庸懒官”得不到应有的惩戒,那么就会出现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控失误失范现象,就无法对组织负责、向人民交代。近年来,市委坚持治懒治庸,制定推行了有错无为问责办法和“不换状态就换人”的实施意见,创新机关作风建设考评机制,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立体型、配套化、日常性抓机关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格局和机制,产生了良好的激励作用和约束效果。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健全干部退出机制,切实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忠诚履职、勤政廉政、奋发有为,做一个组织放心、干部信任、人民满意的人。

领导干部做事低调其实就是渎职

领导干部做事要低调,不要作秀——这是当前很“主旋律”的观点,但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领导干部做事低调、不作秀,其实就是渎职。倡导低调、不作秀,很容易被渎职者作为迷惑群众、蒙蔽群众、躲避监督的“迷彩服”。

为人民服务本来就应该高调,高调是积极性、责任心的体现;为人民服务就是要适度作秀,作秀是对赋予自己权力的人民的敬畏;如果低调,谁知道你的积极性、责任心具体表现在哪里?如果连适度的作秀也没有,甚至连一丝微笑都看不到,老百姓怎么感知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也许有人会说:不必在意领导干部做事的过程是否低调高调,只要看结果就行了。

没有人民群众对过程的知情,没有对过程的监督,必定也没有好结果。

我们的社会应该形成这样的价值标准和舆论氛围,即:领导干部既要埋头苦干做实事,也要让老百姓知道你是怎么埋头苦干的;既要实事求是,也要适度作秀。

什么是适度作秀呢?

面对摄像机的镜头,领导干部吃鸡腿以证明食品安全,畅饮自来水以证明水质良好,在河中畅游以证明治理污染的成果,打扫马路、清除垃圾以提示市民提高环卫意识,等等,诸如此类,都是适度作秀。

我们应该积极地鼓励领导干部适度作秀,而不能一概冷嘲热讽。如果领导干部只说安全、无污染,而不率先示范、亲身体验,难道老百姓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吗?如果领导干部连适度的作秀都不情愿的话,那就证明他对人民群众连一点最基本的敬畏都没有,而这对老百姓来说绝非幸事。

适度作秀也是为人民服务。适度作秀不是弄虚作假,而是为了满足群众合理的心理需要,是增进与群众感情的领导艺术。

很多老百姓见了领导干部低声下气、满脸堆笑,这就是老百姓的作秀,这表露出他对领导干部的敬畏,这种并不正常的敬畏却被很多人看来是很正常的反应,而领导干部对群众满脸堆笑、嘘寒问暖则被很多人指责为作秀,这实在是颠倒是非。难道老百姓要求领导干部显示出对群众的热情和关爱就不应该吗?难道领导干部丝毫不顾及群众的心理需要才是值得提倡的吗?

有些领导干部组织群众夹道欢迎,锣鼓喧天,这是领导干部的心理需要;人民群众也有心理需要,他们需要领导干部通过一系列言行让群众感受到对自己的热情和关爱。

我们绝不能把做事不为人知的领导干部赞美为“低调”,否则他就可能干出见不得人的事;我们绝不能把无所顾忌的领导干部赞美为“务实不作秀”,否则他就可能赤裸裸地胡作非为。

所谓默默做事、不事张扬的低调,不是可以剥夺人民群众知情权、监督权的理由;所谓务实不作秀,不是可以漠视人民群众心理需要、拒人民群众与千里之外的借口。

正是在所谓低调不张扬的掩护下,一些干部悄悄地受贿行贿、卖官跑官,偷偷地去海外用公款赌博、挥金如土,默默地享受着与情人幽会的快感、与二奶同床的沉醉,——这些领导干部的的确确做到了“低调不张扬”;也正是在务实不作秀的引导下,有的干部竟然敢对群众大打出手,大展武功,还毫无顾忌地放话“到哪里去告我都不怕”——这样的领导干部实实在在是做到了“务实不作秀”!

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权利知道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现代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人民群众有权获知公权运作的一切信息,有权监督公权的使用过程和结果。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都应该在人民的视线之中。要坚决防止领导干部以“做事低调、不作秀”为掩护,封锁公权运作的信息,使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成为虚无。应该积极倡导高调做事、适度作秀,只有这样,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以及国家主人的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试想,如果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履职行为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还从何谈起?人民还算是国家的主人吗?

对那些低调不张扬、不作秀的干部,我们要特别警惕。往往正是这样的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知识延伸

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

1988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和记木数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篷,风餐露宿,徒步24天,对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

当时大亮山周围的山林都已经承包到户了,怎么办林场呢?杨善洲在深思熟虑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在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支持后,县政府召开了有关乡村干部和部分农户代表参加的会议,把绿化造林与发展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以及林场的性质、范围、办法、利益分配讲清楚,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同,然后才开始筹备建场的有关事项。

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大家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林场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成立当晚,他们在用树枝围起的简易帐篷里,围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把林场职工分宣传动员、整墒、育苗三个小组,要求抢在5、6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种万亩以上的树苗。

到达大亮山的第二天,杨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长找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把他们到大亮山的目的意义都讲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见到老书记身先士卒,早感动得不得了。他连声说:“老书记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不住城里住山里,为的是给咱老百姓造福,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办

什么事,就老书记一句话,说什么我们都支持!”

杨善洲一方面又带着人在大亮山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低,盘算种什么树、怎样种。他在山上转了12天,把能造林的地方都走遍了。回来后,他确定了当年要种1万亩松树林,育20亩苗圃,以后平均每年种一万亩以上松树林。

种树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杨善洲绞尽脑汁。他每天和职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他把原来摆放在家里的几十盆雪松、白梅、银杏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发动全场职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

1990年林场修公路,为了省钱,杨善洲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

林场没有资金扩大种植面积,无法发放林场工人工资,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共为林场争取到300多万元资金支持。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拄这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是杨善洲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有电,每人买一盏马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到大亮山林场要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建场之初,杨善洲主要以种植华山松为主,在党的十四大后,他感到仅仅种植华山松不能在近期内产生效益,林场要以林养林,要提高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从广东、福建等地引种龙眼树苗,开辟了龙眼水果基地。施甸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遮雾罩,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酒房乡供销社茶厂生产的袋装黑山银峰茶,1994年曾荣获省农业厅优质产品称号,供不应求。他们从中得到启示,也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他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场没有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