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做人做事做官: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21976900000027

第27章 领导干部为官治世(2)

第五,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必须树立廉洁奉公的廉政观。廉洁作为领导干部的从政之道,其价值意义不仅仅在于洁身自好,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奉公”。只有“奉公”,廉洁才会自觉;“奉公”是廉洁的价值依归。廉洁奉公首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新形势面前,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真正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人情关”。其次,要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化公为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领导干部要善于“理才”

国以才兴,政以才治,业以才立,为政之道,关键在于用人。人才作为第一和最宝贵的资源,是各项事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今后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这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科学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最有力的支撑在人才,最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是人才。能否把人才选准、用好,既取决于领导干部是否重视人才工作,还要看领导干部是否会“理才”。笔者认为,领导干部要“理好才”,关键应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

第一,是时与品的关系。人事工作,从本质上讲是知人善任,用人治事,即用合适的人,做正确的事。金融理财,讲究既要选好金融品种,也要把握好时机,人才工作亦然。我们要想选准人、用对人,必须妥善处理好时与品的关系,不仅要把合适的人才用在合适的位置,还要把合适的人才使用在恰当的时期,坚持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在实际中,大部分领导干部能够意识到以岗设职、人岗相宜的重要性,能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做正确的事情,但往往容易忽略人才培养使用的时期要求,致使很多后备干部备而不用,待用时后备干部已经从“黑发”变成了“白发”,也有忽略人才年龄梯次配备,盲目搞一刀切,造成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的现象,归根到底是没有把握好人才成长规律。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他的最佳时期,怎样准确捕捉“恰当时期”,充分利用最佳时期就成为合理使用人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用当其“时”,能够充分利用他的最佳时期,使人才在精力最充沛、才华最横溢的时候,为党和人民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避免人才的浪费,能对人才产生最有效的激励作用,使其他人才看到希望、受到鼓励。对组织人事部门来说,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中,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唯考取人、唯学历取人、唯年轻取人,要打破论资排辈,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对那些有发展潜力、有突出贡献者应破格提拔重用,要善于发现能人、敢于使用强人、勇于起用新人,做到识人于未名之时、拔于落难之日、起于被盖之际、用于陨落之前,这是对领导干部胆略和智慧的考验。

第二,是长与短的关系。张居正曾说过:“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用人之道千条万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其专长,也有其不足,要求人才“德才兼备”绝非是“求全责备”,坚持“以德为先”绝非是盲目搞“一票否决”。正如任彦申先生所言:人才的与众不同不在于他没有缺点,而在于他具有常人所没有的优点和特长。“君子用人如器,各随所长”。领导者对待人才要有宽广胸襟,既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又要尊重他人多姿多彩的个性,包容别人的缺点与不足,犹匠之用木,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做到大才大用,中才中用,小才小用。培养人才要扬长补短,既要发扬和发展他们的长处,又要弥补他们的缺失和不足;使用人才要扬长避短,应当校短量长,唯器是适,用其所长,各得其宜。保护人才要扬长容短,多为人才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不因个人喜恶而毁才,不因私心而废才,不因小过而弃才。

第三,是高与低的关系。人才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仅需要高端人才,中、低端人才也都需要,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从整体上说,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人才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现实中我们更多的是在倡导选拔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诚然,高层次人才非常重要,但中级人才或者初级人才也是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毛泽东曾说过,学校的问题,主要是校长和教员问题。他又讲过,大师傅也不好惹。民以食为天,如果学校的食堂办不好,那会影响师生员工的情绪,学校就不得安宁,可见,领导干部对任何人才都应重视和尊重。鉴于人才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在选拔人才上,必须尊重个性,承认差别,结合区位特点和发展特色,网罗众家,博采众长。既要培养党政人才,也要培养企业家人才;既要选拔高层次人才,也要注重引进农村实用人才;既要重视专业性人才,也要关注综合性人才。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完善人才选拔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努力形成一种不同类型人才互容,不同层次人才互补的格局,促成一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生动局面。

第四,是新与旧的关系。处理好人才工作中的新与旧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引进“外来人才”和利用好“现有人才”的关系。由于受传统定势思维“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对人才产生了“喜新厌旧”的错误思想,抱着金碗讨饭吃。一边大张旗、轰轰烈烈地引进人才,一边却对既有人才束之高阁,不闻不问。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过分忽略现有人才作用的发挥,轻者会挫伤人才积极性,重者会使现有人才心灰意冷,另谋高就,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外来引进的新人才终归也会变成旧人才,如果不注重新老并用,会使新引进的人才感受到“引而不用”的际遇,进而会影响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拴心留人”问题。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发现一个人才不易,把一个人才培养起来更不易,领导干部要坚决摈弃就人才引人才,把引才与用才割裂开来,变成了“两张皮”。要在激活存量的基础上扩充总量,坚持外来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并驾齐驱。一要在激活人才潜能上下功夫。在现有的人才存量中,还有很多人才仍困在办公室,很多成果仍躺在实验室里,有的还“墙里开花墙外香”。我们必须搭好桥、铺好路,在经济发展的一线发现人才,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建设中锻炼人才,进一步把各类人才解放出来,把创新能量释放出来。二要在引进外来人才上做文章。我们引什么样的人才,引进之后怎么用,都要制定详细的人才发展规划,严格制定和落实好相关政策,真正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让人才引进时是人才,在几年的培育和历练之后,依然是人才,甚至成为大才,不能引而不用,用而不当,使人才变成了庸才。

当代领导干部应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民主意识的增强,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民意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民行使权利的渠道日益增多,网络监督作用逐渐凸显。当前,领导干部亟需主动转变观念,积极提高与媒体交流合作的能力,这既是当代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新形势、新任务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的要求。

领导干部善与媒体交流是关注民生的客观要求。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推进,我们关注民生的思路更加开放,了解民生的需求更加灵活多样,造福民生的内涵更加丰富。时过境迁,我们早已告别油灯粪火、消息不灵、交通不便的时代,迎来了“人人面前都有个麦克风”的信息时代。在古代,马车能跑多快,消息就能跑多快;在近代,火车能跑多快,消息就能跑多快;在今天,光可以跑多快,消息就可以跑多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是群众的第三只眼睛、第二张口,领导干部不能再固步自封,而要继续解放思想、切实转变传统观念,主动投入到信息化的大潮中,带着关注民生、造福民生的真情,主动与媒体交流,切实掌握群众最急、最需、最盼、最怨的事,在群众最盼的时候慰民心,在群众最急的时候解民忧,在群众最难的时候办实事。面对媒体的询问要耐心解答,切记那是人民的心声,面多媒体的质疑要勇于回应,切记那是人民对干部的爱护,当然,媒体不乏有刁难的询问和质疑,我们作为肩负社会公职的领导干部,不可气急败坏、更不能恶语相向,切记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社会关注、一举一动都有示范和放大效应,领导干部“怒发冲冠”的愤怒、脱口而出的“雷人语”不仅不利于事情的解决,甚至会使事情变为事件,这样的警钟已不止一次的敲响。

领导干部勤与媒体交流是体察民意的重要途径。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关键是知民所思、晓民所忧,也即我们经常所言的民意。民意不是闭门造车般的造出来的,更不是纸上谈兵般的谈出来的,而是深入群众中听出来的、看出来的。今天我们获取民意的渠道是多方位的,媒体就是主要渠道之一。就拿网络来讲,网络里的舆论,大多来自草根阶层,大多来自普通群众,我们不否认有些网民热衷谈论一些不积极或者无病呻吟的话题,但主流是健康向的,这些来草根的声音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并且反映了大部分百姓的呼声。领导干部不能只怨听喜、不愿闻忧,要有问过则喜的精神,悉心倾听,积极回应,不能推三阻四、不理不睬,更不能千方百计压制遮掩。今非昔比,昔日遮遮掩掩的处事风格在今日媒体前早已没有市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训不能不吸取。谎言比真相传得快,但揭穿谎言的终归得依靠真相,谎言止于智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面对一些“流言蜚语”,尤其是重特大事件重,领导干部应早公开、早回应,唯有如此,才能掌握话语主动权,才能把准事件脉、贴近群众心,这个时候也最能体现一个领导干部的观念和能力。某种意义上讲,当前我们领导干部缺乏的不是在媒体面前侃侃而谈的口才,而是敢于面对媒体、善于从媒体的“你问我答”中体察出民意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