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遇见觉知的自己
21979900000028

第28章 觉知问答:觉知的信念——中国精神(1)

这就是中华文明养育的中国精神,这样的精神看似缺少意念力,但正是这份觉知的信念让我们中国人多了一份内里的平和与自尊,也让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多了一份圆融,少了一份绝对。

一、站在晴空下,希望就在那里

希望和失望是双生子,希望和失望就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失望在这面,希望在那面。失望和希望永远在一起,永远分不开。

问:最近读了朗达·拜恩的《秘密》,其中有一段话“在你的内心深处,有个一直在等着你去发现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你本来就该得到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觉得很给力。这不就是希望吗?可在现实生活中,特别在遇到困难时,人又很难去把握希望,好像希望不在你手里,希望是被一个不可知的力量把握着,人也只能受制于那个不可知的力量的牵引。

关于希望,是否有操作途径?比方说,按照《秘密》里说的吸引力法则,人怎样做才能吸引希望,把握希望,让希望跟自己走,那样一来,拜恩说的《秘密》就容易奏效了。

非子:朗达·拜恩的《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也是宇宙间千年不变的运行法则。这个法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就是说,这样一个法则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你说人很难把握希望,好像希望不在你手里。现在我们不谈希望,先谈失望。想一想,你失望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你一定有过失望对吗?在你失望的时候你特别想看到希望,可是你怎么也看不到,无论花多大力气也没有用。

为什么?因为你的注意力用错了地方,你没有呼唤失望,相反,你一直在埋怨希望。你对希望说:“为什么你对我那么不好,为什么我想要你的时候你总不出现在我的身旁?之前不管看书还是看影视剧,我总是相信你就在我身旁,因为我看到你一直在别人身旁,你给了别人受用的希望。可真到我有事的时候,我不痛快的时候,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却好像在躲着我,我看不到你,你为什么要那样对待我?”

与此同时,你又在怪罪失望。你对失望说:“我挺好的呀,我没做错什么呀,我尽力了呀,我一直在竭尽全力,不敢有稍许的怠慢和疏忽,可我还是失败了,满盘皆输,一无所获,所有的人都对我不好,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作对。我的命好苦呀,我怎么那么倒霉呀。”

看看,这就是你做过的事,你一面抱怨失望,一边又怪罪希望。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你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阴霾中。现在我们来打个比方,在你的内心深处有两个天空,一个是晴空,一个是阴霾,这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两个磁场,面对这个磁场你可以有两个选择,要么站在阴霾中,要么站在晴空下。

想一想,如果这个内心不是你的,是你朋友或家人的,你对他们的内心磁场深刻洞悉、了如指掌,在他们失望时,你会送上什么建议呢?你一定会说:“别难过,一切照我说的做,你一定要让自己站在晴空下。因为只有晴空下有阳光,只有阳光能治愈你的创伤,让你重整旗鼓。”

对,就这么简单。如果你能把送给别人的建议用到你自己的身上,你就会发现,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要寻找希望就这么简单。只要你站在晴空下就行了,只要你站在晴空下一切就都了结了,不用你再做什么了。你站在晴空下,就等于说,你站在了一个积极的磁场,在积极磁场里,希望和失望都会蜕变,变成另外的样子。失望不再是让你唾弃的毁物,而成为你过程中的经历;希望也不再是你一味依赖的救生物,它将成为你新的征程,另一段旅途。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的作用。

就是这样,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失望是平常的事,希望也是平常的事,因为你还会失望,从失望到希望,从希望到失望,再从失望走向希望。这样经历过N次,你就会坚定自己的选择,让自己永远站在晴空下。开始时你是两边跑,一会儿跑向晴空,一会儿跑向阴霾,你总是举棋不定,不知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才合适。

为什么你会选择阴霾呢?难道你不知道阴霾不如晴空好吗?如果在外部世界作选择,同样是晴空和阴霾,你一定会选择晴空而不是阴霾。比如你要去踏青,你一定会在晴天的时候去,因为天晴的时候空气清新、阳光明媚,不但会给你一个好心情,连同屋外的花草也和你一样仿佛会高兴得跳起舞来。

可眼下是在你内心作选择,你有否问过自己:为什么我总是习惯选择阴霾呢?

现在非子来告诉你,阴霾下有你的“自我”,不光你的自我,每个人的自我都在阴霾下。那是一个“小我”,那个“小我”的本质就是自怜,所以那样一个自我才总是想着去显示自己,自我张扬,自我表现。这就是自我的特点,这样一个自我就是喜欢阴霾,喜欢被同情、被怜惜、被呵护。从这点上说人没有性别之分,男女都一样。男人的内心也是这个样子,甚至某种程度或某些时候他们比女人更脆弱。

但在晴空下就不一样了。晴空下没有自我,没有自己的那个“小我”,晴空下的我是“大我”。这个“大我”和整体是一致的,它没有分别心,对任何人事物都没有,没有高下之分、贵贱之别、好坏之差,因为在“大我”的眼里,每一个高都包含着下,每一个贵都包含着贱,每一个好都包含着坏,反过来也一样,或者不如说高、贵、好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无时不在向着下、贱、差转化。

也因此,平常心也即平等心,就成了觉知的第一要素。

经过多少次的“演练”,你终于“开悟”、明白了:“噢,原来如此,原来只要站在晴空下就没事了。只要站在晴空下,我内心深处的吸引力法则就会开始它积极的运作。之前我是站在阴霾下的,那样的话吸引力法则也会运作,但它执行的是消极运作。现在不需要我做任何事,不需要我有什么过人的智慧,只要我站在晴空下,不用我费劲,积极的吸引力法则就把我带向希望了。”

好神奇呀!

这就是问题的根本。

也就是说,希望就在那里,本来就在那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从没有离开过,那是整体给我们的生存本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本能。只不过,我们太害怕失败,对现世充满了恐惧,以至于我们只接受顺利不接受失败。结果,越怕失败,希望越不搭腔;越无助,希望离我们越远。反过来,只有丢掉恐惧,不再害怕失败,希望才肯走上前来,与我们为伍。

因为希望也有生命,希望也有渴望,希望也想实现自己的重要性。希望的重要性就是,在人失望的时候助人一臂之力,而要想得到希望的帮助,我们只有眷顾希望,呼唤希望,希望才会有所回应。

因为呼唤是一种感应,就像所有的吸引力磁场,磁场与磁场之间需要感应。你在接受失败的同时呼唤希望,就等于说你给你内在的信任机制发送了一个积极的信息,你告诉你的信任机制说:“我感谢你,我信任你,我要把我整个的人都托付给你,相信你能帮我摆脱困境,重整旗鼓。”

接下来,你一定要拿出行动来证明你对你内在信任机制的信任,你一定得有行动才行。你不能光耍嘴皮子,你不能对你内在的信任机制说“我信任你”,可私底下你又有自己的小算盘,对眼下的困境充满恐惧,希望这种恐惧能在你默默的祈祷下赶快消失,离你远去。果真那样,你对希望的呼唤就得不到回应。因为你对你的信任机制耍两面派,那样的话,你所呼唤的希望就不会理你。所以说,对希望我们首先要怀有一颗真诚的心,所谓的“心诚则灵”也是这个意思。这也是你呼唤希望最受用的办法,那就是接受真相,接受变化,接受失败,对真相没有恐惧,对失败也不过分在意。

好好想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美国的一位“二战”老兵,战后到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去体验生活,而后发现,那里的人对真相有种天然的接受力,不管是沙漠风暴,还是无水的困境,对那里的人来说,都是一件平常事。在一颗平常心面前,希望成了一件自然美好的事。

因为他们明白,整体不会让他们消失,大自然也不会让他们灭绝,所有的事情,不管好与坏,都永远变化着,每时每刻都在走向相反的一面。就像黑夜过后有白天,风暴过后有平坦。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相,真相就是这么平实,又如此多变。但不管怎么变,希望永远在,美好永远在。这就是宇宙的运行,也是人类的发展。

就像下面这个故事:

一个女人,因失爱悲痛欲绝。整三年,她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爱人,现在爱人离她而去,她觉得爱人仿佛带走了她。她一心想死,不想再活下去。

正当她准备在一棵树下寻死时,迎面走来一位禅师。她问禅师,自己是不是该一走了事。禅师听了女子的遭遇说:“你什么也没有少呀,何来这样大的悲痛呢?三年前你不就是一个人吗?三年过去了,如今你又成了一个人,不是跟以前一样吗?”

女子听了禅师的话,顿时醒悟,随后就感到一片希望,美丽的希望之光从心里发出,刚才的绝望瞬即消散了。

就是这样,希望不在欲里,在空里;不在梦想中,在真相里。希望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火种,永不泯灭的希望,就是我们的生存本能!

这就是操作,关于希望的操作就这么简单,不需要你做什么,只要你静下心来,让自己回归真相,接受真相,另一个真相就出来了。

对失望而言,另一个真相是什么?是希望。同样,人会失望,这是真相;人有希望,这也是真相。对人来说,失望和希望都是真相、真实的存在。只不过,由于害怕失望,希望成了遥不可及的梦幻。实际上,希望就在那里,它一直就在人的心底深处,从来就没有泯灭过,是人对失望的害怕让人忽略了希望的存在。

就是这样,这就是希望的操作:接受失望,你要做的只有接受失望。只有接受能让你超越眼下的困境,只有接受能让你从被失望搅乱的心湖中平静下来。而且,接受绝不是任人摆布;事实是,只有接受你才不会任人摆布,只有接受你才会有无私无畏的勇气。

接受什么?接受真相。接受真相后会发生什么?接受真相后唯一会发生的事就是你不再害怕失望,你放下了失望,你把所有让你失望的真相都当作了一件平常事。失望是一件平常事,希望也是一件平常事,都很平常,又都很不平常。这就是超脱。在超脱里,对人来说,失望和希望有同样的意义与价值。好好想想,如果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令你失望的事你都不在乎、不较真,世界上还有能难住你的事吗?

进一步说,你不是不可以梦想希望,但一定要在你接受真相的基础上去梦想它。当你说你梦想希望的时候,你不能对眼下的困境、失败有任何恐惧,你没有恐惧,你接受了眼下的不如意,你明白这些不如意和你曾经的如意有同样的价值,只有在这时候,你对希望的选择才能让你受用,对希望的希望才能幻化成一股意念力,帮你渡过艰难险阻。

反过来,如果你不接受真相,不接受你眼下的困境和失败,你想用呼唤希望的办法去逃避那些不如意,那样的话,你所梦想的希望就只能是梦想,那种脱离了真相的希望就不会回应你,而你呢,终会因看不到希望而跌入失望的谷底。

那是因为,整体在造人时把一切都给了你,给你足够的希望,也给你各种失望。只要你接受失望,你就什么都有了,接受失望的过程就是你呼唤希望的过程。正因为希望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整体才不断地给我们失望,以此来考验我们的意志。

19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席卷美国,新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告诉美国人民:“我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就是这句话,让当时的美国人重拾信心。之前,美国已有1700万人失业,200万人流落在全国各地,自杀的事时有发生,美国人的情绪低迷到了极点。罗斯福的话让美国人民从想象的恐惧中回到真相,很快希望丛生,人民在国家的带领下走出困境,踏上一路高歌的希望之旅。

这就是接受的作用,在接受里拥抱真相,会发现真相永远不像人们想的那样沉沦、黑暗。

因为希望就在对面。

所以说,对希望的选择,只有在接受真相的基础上才能兑现。

希望和失望是双生子,希望和失望就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失望在这面,希望在那面。失望和希望永远在一起,永远分不开。了解了希望的特点,要想找希望就有路子了:不要你做任何事,你要做的就是接受失望,你一接受失望,希望就在那里了;一旦你害怕失望,逃避失望,你因为害怕失望和逃避失望而假装丢掉了失望,希望也就被你丢掉了。你看,这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啊!

二、你选择希望时,就开启了你内在的信任机制

生死看似是命定的结局,实则是选择的结果,是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生死的质量和走向。

问:上礼拜,我的一个朋友走了,他的死给了我很大的震动。他工作很好,在一家合资公司做副总。我们是大学同学,毕业后虽不常见面,但一直有联系。去年年初突然听说他病了,我去看他,知道他得了肺癌,但精神很好,没有一点低迷的样子。今年就不一样了,突然收到他的短信,上面就两句话:“你别往心里去,那是我选择的结果。”

我再去医院时他已经不在了,医生说他是肺癌晚期,无药可治。我说不出话,对他的死非常震惊,不知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他说那是他的选择?他又没有寻短见,怎么会这么巧,死也能选择吗?

非子:是的,死也能选择,不光死,生也一样。不能说生死都是选择的结果,但生死必有选择的因素,有的是有意的选择,多半是无意的选择,但无论如何,所谓的生死有多一半因素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个事实很惨烈,但同样令人振奋,这个事实会让我们觉知生命,珍惜生命。

是的,希望是人的生存本能,这个本能是整体赋予我们的信任机制。人打从一降世,就有了这个内在的信任机制,否则,在那样险恶的自然环境下,人不可能生存。甚至可以说,远古时代的人,正是靠着内在的信任机制,才得以繁衍生息,逐渐强大,成为今天几乎无所不能的人。

信任是一种感召,也是一种呼唤。当你呼唤希望时,希望就会变成一种信念——或生存信念,或成功信念——具体叫什么,依你所希望的事物而定。但希望永远是种子,是基础,是最初的生长素。你必须不断地呼唤希望,你内在的信任机制方才启动,把你带到你想去的地方。

也因此,生死看似是命定的结局,实则是选择的结果,是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生死的质量和走向。也就是说,选择生的人,他最终也会死,但因为他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他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死对他来说已不再是死,而成了生的延续。反之,一个害怕生命、厌弃生命的人,即使他活着,他也已经死去。因为,当他害怕生命时,他消极的态度已经让他的机体陷入了死亡的阴影。

而人对态度的执着,说到底就是选择的结果,尽管那种选择多为潜意识的呼唤,但也正是潜意识的一再呼唤形成了一个人的意念取向。

什么是意念?意念就是信念化了的潜意识。换言之,当潜意识多次重复,变成一个人心里的信念时,信念化了的潜意识就会变成意念,在人的心灵深处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