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空不是没有,空是有;空不是负面,是正面;空不是悲观,是乐观;空不是消极,是积极。甚至可以说,宇宙间最伟大的力量就是空,当你空了以后,你就无限了,还有什么比无限更伟大的力量吗?
没有了。
因此可以说,空的力量,就是无限。
如果说,史蒂文是靠外界的刺激找到了空的力量,那么,弗兰克尔的潜能就不是靠外力了,他靠的是内力,是内在的觉知和毅力。这方面,在提升心智又跟随感觉的路上,弗兰克尔无愧于世人的典范。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维也纳一位精神病理学家,“二战”期间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非常艰苦的岁月。起初,弗兰克尔也有过低迷与困惑,甚至想以逃跑来结束这里的一切。但当他明白,那种毫无胜算的逃跑只能把他带往毁灭时,他决定留下来陪伴生病的亲人。正是这种丢掉自己的无畏让他找到了潜能的价值。
弗兰克尔认为,在任何境遇中,人都有选择的自由。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个人无可剥夺的权利。营中俘虏成为什么样的人,实则是内心选择的结果。一个可以期待的未来目标,在绝望之际可以变成人的一线生机。对此弗兰克尔深有体会。
放弃逃亡的想法后,弗兰克尔把思维转向另一主题,他仿佛看见自己站在讲台上,对全场的来宾在进行讲演。演说的题目就是关于集中营的心理学。这样一来,自己所受的苦难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题目,在这样一个研究课题下,所有的灾难和折磨都减轻了。与此同时,他还每每在夜间与妻子对话,尽管他根本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坚信妻子还活着也成就了他的坚持。
这就是为什么面对集中营频繁的羞辱与拷打,弗兰克尔能始终积极向上,不悲观,不绝望了。他给自己的暗示是:总有一天我会获释,总有一天我会站在讲台上,把这段经历讲给学生们听。
弗兰克尔终于“梦想成真”,他活着走出了集中营,他站到了讲台上,他以自己的亲历见证了纳粹的残暴,也见证了一个人在死亡边缘得以战胜死亡的信念。
在那样一个死亡集中营,弗兰克尔为什么还能坚持自己的选择,选择积极的态度和生活方式?因为他接受了困境,接受了死亡,接受了一切可能的变化和磨难;他空了,空掉了苟且偷生的欲望,他没有了自己的私欲,他完全跟随生命之流。生命之流不可抗拒,但生命的意义由人来掌管!人总有一死,但即使是死,死之前人也能选择有意义的生活,让意义帮自己统一,让自己在意义中超越。
实际上,在当年的纳粹集中营,能以空的境界唤醒潜能的远不止弗兰克尔一人。“二战”结束后,有人类学家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做过调查,发现这些幸存者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他们有信念,二是他们能把欲望降到最低点。表面看是一种失尊和卑微,然支撑他们的,正是根植于大我的希望与尊严。
这种力量,若不是丢掉得失,空掉欲望,借整体之手托起信仰,凡尘中的俗子,他怎能在地狱中勇气长存,过关斩将,直至拥抱阳光,抵达彼岸!
有人说,每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都是一个纯粹的人。这夸奖不过分,何止那些斗士,应该说,每一位丢掉得失、空掉欲望的人都是纯粹的人。因为他们走在了无私无欲的超越里,即使他们生活在尘世,仍能在尘不染尘,他们守住了干净的淳朴与本真,在淳朴和本真里他们做了一个零污染的人。
当李大钊站在北洋政府的绞刑架前被问到,谁第一个来?李大钊挺身而出,回答“我来”时,他做了一个零污染的人。
当恽代英说,“我要毕自己一生,伺候国家、伺候人民”时,他做了一个零污染的人。
当瞿秋白被带到行刑地,端庄就座,说一句“此地甚好”时,他做了一个零污染的人。
当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文中呼吁“四万万孩儿”爱我们“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时,他做了一个零污染的人。
当陶行知为育才的教育呕心沥血,同事们怕他身体不支,劝他放弃育才不要再抱着石头游泳,他则回一句“我是在抱着爱人游泳”时,他做了一个零污染的人。
当钱学森在美国历经5年拘留仍不改回国的初衷时,他做了一个零污染的人。
当彭桓武说,科学家有祖国,回国不需要理由时,他做了一个零污染的人。
当邓稼先为一次空头核实弹出现的故障,坚持到现场检查核弹碎片时,他做了一个零污染的人。
当郭永怀遭遇飞机失事,被发现的那一刻仍旧双手紧抱两弹资料时,他做了一个零污染的人。
当王进喜看见北京的汽车因缺油而背着大包、蹲在地上落泪时,他做了一个零污染的人。
当焦裕禄说,“我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时,他做了一个零污染的人。
……
这就是空,这就是空的力量:在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里没有小我、没有得失、没有算计,有的只是一个大我对信仰的依托和一个大我与整体的休戚。而当一个人在本质上坐落在空里时,世俗和污染对他就没有用了,他走到自己的中心,那个中心与整体在一起,还有谁能摧毁整体呢?所以也没有人能摧毁他,因为他已经进入“一”的境界,他的内心与人格获得了统一,他的意识与潜意识成为一家人,从此不纠结、不分裂。
就是“无我”的纯粹。
十、空的神奇:灵感的发源,无为的奇迹
空掉欲望,丢掉得失,你会发现,人生所有的美好就在那里,它们从一开始就在那里。
空不但是一种力量,空还是一份神奇。空的神奇无可置疑地发生在艺术家和科学家身上,没错,世界上有很多艺术家和科学家,他们最受用的灵感,往往发生在他们完全放松、“空”的状态下。
通常,创作者在其创作过程中,总会遇到久思不解的困境,然而思想一旦放松,大脑就会在“空”的状态下出现突如其来的想法,一下子使问题澄清,出现令人狂喜的顿悟。
但丁就有过这样的描述:“只是一阵闪光掠过我的心头,我心中的意志就在里面实现了。”
屠格涅夫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有一回,他为写好一篇报道里的晨景,陷入深深的苦思与词穷中。然而一天早晨,他坐在房间里读书,忽然好像有什么东西推动了他,那声音低声说:“早晨的朴素的壮丽!”屠格涅夫几乎跳了起来,心里喊道:“就是它!就是它!这可真是美句呀!”
瓦特发明分离凝结器的过程也很奇妙。瓦特从20岁起就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里干活,负责修理教学仪器。一天,大学里的一台蒸汽机引起了瓦特的注意,它的气筒裸露在外,四周的冷空气使它的温度逐渐下降,蒸汽放进去,没等气筒热透,相当一部分就变成水了,白白地浪费掉约3/4的蒸汽。亲见这一现状,瓦特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以便蒸汽机能保持气筒温度,提高热效率。为解决好这个问题,瓦特苦思冥想,一边去图书馆查资料,一面与别人研究讨论,可就是找不到好办法。一个夏日的早晨,天气十分晴朗,起床后的瓦特来到鸟语花香的校园,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散起步来。突然,好像电光一闪,头脑里冒出一个想法:如果在气筒外边加上一个分离凝结器,使气筒与凝结器分开,不就可以解决热量浪费的问题了吗?瓦特立刻茅塞顿开,跑回工作室,夜以继日地实验,终于,一种高效率的蒸汽机问世了。
还有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王国的数学家。有一回国王要他解决一个问题,而且是马上要解决。阿基米德用尽了所有的努力,到最后都快要疯了,也没有想出解决办法。他觉得自己不行了,他放弃了解决问题的想法,索性跳到浴缸里去洗澡。可就在他洗澡的那一刻,问题解决了!阿基米德高兴得快要发疯了,他光着身子跳出浴缸,跑到大街上狂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镇上的人都以为阿基米德疯了,只有阿基米德知道自己没有疯,他的答案找到了。
这就是空的神奇,也是无为的奇迹。空何以有如此的神奇,无为何以能产生这样的奇迹?
让我们从历史讲起。
《苦难的辉煌》里有这样一句话:“量变堆积历史,质变分割历史。”意思是说,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都在书写着历史,组成着历史;而每一个历史关头的变革,又都是质变突发的结果。
何止历史,静观世界,我们周围的每一件事物,包括我们自己,都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年华是量变,分割年华的感悟是质变;植物的生长是量变,每一次开花和结果都是质变;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构思是量变,点醒构思的灵感是质变;灵魂修为者的修为是量变,顿悟和得道是质变。
明晓了这个事实,我们就能进一步体会,质变并非量变的结果,而是,每一次质变都包含在量变之中;或者说,每一个量变都包含了质变的因素。
具体到人的潜能,可以说,它是一种无限的创造力,但这个创造力,整体不是白给的,如果在此之前你没有尽你所能,竭尽全力,整体不可能把你引向空的境界,你也不可能在无为中瞥见灵感。这就是“天道酬勤”,或“人自立,天助之”的奥秘了吧。这种人对天的感应,与天给人的恩赐,在整个自然界中,非人类莫属。
什么是无为?“无为”这两个字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之所以有如此的尴尬,是因为多数人对无为的真意并不理解,或有误解。他们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事事,是悲观,是消极。这实在是误读了无为的深意。
什么是无为?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里有这样一场戏:一天,中国士兵在蓝姆伽基地训练打靶,正好赶上史迪威将军来视察。史迪威走到一个小战士身边,看小战士有点紧张,就拿过他的枪,迅速卧倒,射中靶纸,然后站起来对小战士说:“孩子,知道差别在哪儿吗?我盯的是那边,是靶子,是敌人;你盯的是枪,是技术。”
史迪威这句话,清楚地解释了什么叫无为和无为的要点。
在这个“案例”里,什么叫无为?
无为就是靶子和敌人。
什么是有为?
有为就是枪和技术。
试想一下,有哪个英雄在战场上不是狠狠地盯住敌人,而是慢条斯理地研究技术和枪法吗?有吗?恐怕没有,只要他是英雄,他的目标一定不是枪,不是技术,而是敌人,是消灭敌人的仇恨和斗志。
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这个案例里,你就能明白什么是无为了。
无为,就是空掉技术和枪,完全地盯住敌人。因为空掉技术和枪,就是空掉了欲望。一旦一个战士没有了患得患失的欲望,他就能纯粹地把自己交给仇恨了,而在战场上,仇恨应该是一种基本动力,没有仇恨,就不会有对敌人致命的杀伤力。
反过来,有为,就是盯住枪和技术。而当一个战士只顾盯住枪和技术的时候,他就等于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在了一个空的目标上,靶子是空的,一个空靶子不会激起你的仇恨;只有当你把靶子当成敌人的时候,你才会激发出杀敌的勇气。
其实,是盯住枪,还是盯住敌人,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想法。一旦你改变了想法,空掉了欲望,你的意念一定能给你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战场,那时就不是你要杀敌了,而是你心里的仇恨要杀敌,有了那种纯粹的斗志,你怎能不得手、不胜利呢?
所以,无为就是空,空也就是无为。空和无为在精神层面有同样的意义和价值,那就是,空掉欲望,空掉刻意的行动,你不是在秀枪法,你不是在秀英雄,你是真的英勇杀敌,保卫祖国。
由此可见,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做艺术也好,科学也好,体育也好,搞创作也好,你的潜能只能变成两种动力,要么是仇恨,要么就是热爱。战场上的战士,他需要调动的是仇恨;和平时期的劳动者,他需要调动的是热爱。但不管是仇恨还是热爱,其动力的最佳发挥一定要进入无为,一定要进入空,一定不能有杂念,一定要纯粹。这应该是整体给人的最高智慧,也是整体对人的考验和修为。
也许,每一位成功者和想成功的人,都需要经历积蓄能量和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开始的努力是积蓄能量:不断寻找,苦思冥想,竭尽全力,直至你累得肝肠寸断,跌进绝望的谷底,只要你还有一丝希望,这点希望之光就会感动整体,整体就会在你几近绝望之际给你灵感,给你点醒,让你在质变中重生,在质变中完美。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吸引力的法则就是这么神奇。放弃和不放弃其实用不着语言,它就在你的一念之间:放弃的人,他不会竭尽全力;竭尽全力的人,他到死也不会放弃。关于这一点,整体看得明明白白,无须你多言,无须你祈祷,对整体来说,你最好的祈祷并非你的祈祷词,而是你全然的真诚和努力。你真诚,整体还你真诚;你努力,整体给你指引。信不信由你,在吸引力法则的神奇中,正是真诚与真诚的交付,让世界不偏离阳光,让天道保持了正轨。
回头再看上面那几位艺术家和科学家,你对他们的“疯狂”就容易理解了。他们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都做到了真诚和努力,所以,当他们经历的量变达到饱和时,整体便赐予他们质变的灵犀,也就是人之灵慧与天之仁慈的最高统一,其神奇令人震撼,其美好毋庸置疑。
因为一个人,只有当你空的时候,你才能和整体在一起;你和整体在一起,你才能挖掘出你全部的潜力;或者说,只有当你和整体在一起,整体才肯给你开启潜能的钥匙。是的,作为人,我们开启潜能的钥匙握在整体的手里,你不和整体在一起,整体就不给你钥匙;你和整体在一起,整体就给你钥匙。
这就是空的神奇,也是无为的奇迹。
每个人都有神奇的种子,也会有无为的奇迹,只要你空掉欲望,在“空”中牵手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