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茶经·茶道
21990500000006

第6章 茶之鉴:中国各地名茶(2)

恩施玉露曾被称为“玉绿”,相传是清康熙年间恩施芭蕉黄连溪一蓝姓茶商研制的。晚清至民国初期,是茶叶发展的兴盛时期,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管茶官杨润之,改锅炒杀青为蒸青,其茶不但茶之汤色、叶底绿亮、鲜香味爽,而且使外形苍翠绿润,毫白如玉,外形条索紧圆光滑,故改名为“玉露”。恩施玉露以其别具一格的品质特色,赢得了茶人的赞赏。

品质特点

恩施市五峰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朝夕云雾缭绕,山下为滔滔清江环抱;山坡缓园,峪地平阔,砂质壤土,深厚肥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促进了茶树健壮生长,而且茶树代谢旺盛,内含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特别丰富。此外,恩施玉露含硒量适中,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析,该茶干茶含硒3.47毫克/千克,茶汤含硒0.01~0.52毫克/千克,符合富硒茶0.3~5.0ppm的消费要求。

经沸水冲泡,恩施玉露芽叶复展如生,初时婷婷地悬浮杯中,继而沉降杯底,平伏完整,汤色嫩绿明亮如玉露,香气清爽,滋味醇和。观其外形,赏心悦目;饮其茶汤,沁人心脾。

信阳毛尖

历史渊源及发展

信阳毛尖,又叫“豫毛峰”。产于河南大别山区的信阳市的山区,俗称“五云两潭一寨”,即车云山、连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白龙潭、黑龙潭、何家寨。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五云两潭一寨”海拔较高,多在500~800米之间,高山峻岭,峰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弥漫,所产毛尖茶品质最优。

关于信阳毛尖的来历,有很多传说。据传,它最初叫“口唇茶”,是因为九位仙女为了造福人间,化作九只画眉鸟,在仙茶园里衔来茶籽,种到车云山上。冲泡之后,从茶杯中升起的袅袅雾气中会现九个仙女,一个接一个飘然飞去;品尝起来,满口清香,浑身舒畅,还能够医治疾病。因为茶是仙女用口唇采的,所以就叫“口唇茶”。

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后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1915年,信阳毛尖漂洋过海,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1990年,龙潭牌特级信阳毛尖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夺得总分第一名,荣获国家金奖。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海外。

品质特点

“形美、色翠、香高、味浓”是信阳毛尖的品质特点,信阳毛尖外形细秀匀直,显峰苗,色泽翠绿,白毫遍布。内质汤色嫩绿、鲜亮,香气鲜嫩高爽,醇香回甘,叶底嫩绿明亮、细嫩、匀齐。特级品展开呈一芽一叶初展。

信阳毛尖具有多种强身健体的作用。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糖尖、有机酸、芳香物质和维生素A、B1、B2、C、K等以及水溶性矿物质。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防癌、防治坏血病和防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功能。常喝毛尖茶,还能降低血压。常饮茶的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比不饮茶的人要低三分之一左右。

都匀毛尖

历史渊源及发展

都匀毛尖产于贵州都匀市,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都匀位于贵州省的南部,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不仅适宜茶树的生长,而且也形成了都匀毛尖的独特风格。

据说,都匀毛尖这个名字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取的。1956年,团山乡乡长罗雍和与乡干部谭修芬、谭修凯等人阅读报纸,看到《贵州农民报》上一篇题为《人民热爱毛主席,万里边境送虎皮》的文章,受到启发,几位干部想,人家可以送虎皮,咱也可以送一点我们家乡的鱼钩茶给毛主席尝尝。最后,与会干部一致决定炒制三斤上好的鱼钩茶送给毛主席。当时正值清明节前后,正是出好茶的时节。上好的茶青经过精心制作后,又请乡里的工匠打了一个精致的木盒包装茶叶,连同一封信一并寄给了毛主席。

几天后,茶农社收到一封落款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回信。大致内容是:你们给毛主席的茶叶已经收到,经主席批准,寄给你们十五元作成本费。落款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信件下部附有几句毛主席的亲笔字:“茶叶很好,今后山坡上多种茶,茶叶可命名为毛尖。毛泽东。”

可惜的是,如今那封信件已经遗失。不过,毛主席为都匀毛尖命名一事在当地传为佳话,都匀毛尖也名声大噪。

品质特点

早在明代,都匀出产的“鱼钩茶”“雀舌茶”就已被列为贡品进献朝廷。都匀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与《都匀县志稿》所述“自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是相吻合的。

采回的芽叶必须经过精心拣剔,剔除不符要求的鱼叶、叶片及杂质等物。摊放1~2小时,表面水蒸发干净即可炒制。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四道工序。都匀毛尖茶炒制,全凭一双技巧熟练的手在锅内炒制,一气呵成。

都匀毛尖以“干茶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的“三绿三黄”特色著称。成品毛尖茶外形卷曲似螺形,白毫特多,色泽绿润,品质润秀,香气清鲜,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有独特浓厚的蜂蜜香。形可与太湖碧螺春并提,质能同信阳毛尖媲美。真是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恰似神仙!

此外,都匀毛尖有降脂降压的保健作用,还有醒脑、润肺、治痢等功效。

庐山云雾

历史渊源及发展

庐山云雾茶产于江西庐山。众所周知,庐山是云的故乡、云的世界。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时而像浩瀚的波涛,时而像轻盈的薄絮,整个庐山都沉浸在缥缈的云雾中,“千山烟霭中,万象鸿蒙里”,“雾芽吸尽香龙脂”,云雾的滋润,促使茶叶芽叶中芳香油的积聚,也使叶芽保持鲜嫩,便能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好茶。

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从明代起始称“庐山云雾”。

相传,庐山种茶始于汉代,由寺庙僧侣培植,质优而量少。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徒便结舍于庐山。当时全山梵宫僧院多到三百多座,僧侣云集。他们攀崖登峰,种茶采茗。东晋时,庐山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中心,高僧慧远率领徒众在山上居住三十多年,山中也栽有茶树。所以说庐山云雾茶是茶禅相通的佳作。对于此茶,唐宋两代文人墨客多有赞颂之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庐山香庐峰结庐而居,亲辟园圃,植花种茶,诗云:“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南宋文学家周必大有“淡薄村村洒,甘香院院茶”之句。

后来,明太祖朱无璋曾屯兵庐山天池峰附近。朱无璋登基后,庐山的名望更为显赫。庐山云雾正是从明代开始生产的,很快闻名全国。明代万历年间的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载:“匡庐绝顶,产茶在云雾蒸蔚中,极有胜韵。”

1971年,庐山云雾茶被列入中国绿茶类的特种名茶,1982年,在江西茶叶评比中,名列江西八大名茶之首。同年,全国名茶评比又被定为中国名茶。

品质特点

庐山云雾茶以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高持久、醇厚味甘“六绝”而闻名。成品茶外形饱满秀丽,色泽碧嫩光滑,芽隐露,茶汤幽香如兰,耐冲泡,饮后回甘香绵。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若能用庐山的山泉沏茶品茗,会更加香醇可口。

由于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自然条件影响,庐山云雾茶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单宁、芳香油类和维生素较多等特点,不仅味道浓郁清香,而且可以帮助消化,杀菌解毒,具有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功能。朱德曾有诗赞美庐山云雾茶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上饶白眉

历史渊源及发展

上饶白眉是江西省上饶县创制的特种绿茶,上饶县产茶历史悠久。唐代诗人孟郊在《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一诗中说:“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说明茶圣陆羽曾在上饶建屋居住。据明代《广信府志》记载,陆羽的山居,就筑在上饶城北的茶山寺。其凿石开出的泉水,后人称之为陆羽泉,其所建小亭,名为“观泉亭”。

自1982年以来,上饶白眉四次被评为江西省优质名茶,并荣获1985年度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畅销国内外。1983年科研人员在原有茶树良种的基础上,在上饶县尊桥乡茶场新创制成功上饶白眉茶。1995年,上饶白眉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并被评为中国名茶。

品质特点

上饶白眉外观雪白,满披白毫,外形如同老寿星的眉毛,故而得名。其鲜叶采自大面白茶树品种,由于鲜叶嫩度不同,白眉茶分为银毫、毛尖和翠峰三个花色。各具风格,品质皆优,总称上饶白眉。尤其是银毫,外形雪白,茶叶沏泡杯中,朵朵芽叶犹如雀舌;亭亭玉立,不仅饮后回味无穷,而且冲泡后芽叶在杯中雀跃的情景,也令人赞叹不已。

敬亭绿雪

历史渊源及发展

敬亭绿雪产于安徽省宣城市北敬亭山。敬亭山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早在公元二世纪就有采制茶叶的记载,公元三世纪有贡茶生产。《茶名大成》记述:“敬亭绿雪产安徽敬亭山。茶品细嫩,白毫处其上,不易多得……”《宣城县志》载:“松萝茶处处有之,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广。唯敬亭绿雪最为高品。”

“敬亭绿雪”久负盛名,《宣城县志》上记载有:“明、清之间,每年进贡三百斤。”清康熙年间,宣城诗人施润章饮敬亭绿雪后作诗赞:“馥馥如花乳,湛湛如云液……枝枝经手摘,贵真不贵多。”清代诗人施闰章有“酌向素瓷浑不辨,乍疑花气扑山泉”之赞誉。清代画家梅庚称颂:“持将绿雪比灵芽,手制还从座客夸,更著敬亭茶德颂,色澄秋水味兰花。”

“敬亭绿雪”的得名,说法有多种,伴随着很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有一个传说,绿雪是敬亭山上的千年茶树精,后来被女皇武则天封为山神,以一己法力,护佑敬亭山方圆三十里风调雨顺,敬亭山上产的茶故名“敬亭绿雪”。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敬亭山期间,山神绿雪曾现身相见,李白为此作诗多首,多次来敬亭山。

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但李白与宣州敬亭山确有不解之缘,多次登临此山,写有数首咏山诗篇,其中《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脍炙人口,意境幽远,流传千古。

敬亭绿雪约于清末失传,1972年,安徽省敬亭山茶场研制恢复,1978年研制成功,后多次获名茶称号。现与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合称安徽省三大名茶。郭沫若曾亲笔题书“敬亭绿雪”四字,惠赠敬亭山茶场。

品质特点

敬亭绿雪每年清明至谷雨间开园采摘,专采“一叶抱一芯”,即尚未展开的细嫩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身长一寸,经杀青、整形、提毫、干燥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敬亭绿雪形如雀舌,挺直饱满,茶叶肥壮,全身白毫,色泽翠绿。冲泡后,茶杯中茶叶朵朵,垂直下沉,那披附于茶叶的白毫随之徐徐飘落,如同绿荫丛中雪花纷飞一般。汤色清澈明亮,香气鲜浓,回味甘甜,连续冲泡两三次香味不减。因小环境而异,干茶呈板栗香型、兰花香型或金银花香型。

婺源茗眉

历史渊源及发展

婺源茗眉属绿茶类珍品之一,因其条索纤细如士女之秀眉而得名。产于江西省婺源县,鄣公山、溪头、江湾、大畈、沱川、古坦、段莘、秋口等地为茗眉茶的天然产地。这里是江西省主要绿茶产区之一。婺源境内群山高耸,山涧汩流,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四季云雾缭绕,寒署温度分明,加上土层较厚,土壤肥沃,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喜温、耐湿、好雾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特别是海拔1000余米的鄣公山,其地处赣东北山区,为怀玉山脉和黄山余脉所环抱,地势高峻,峰峦耸立,年均气温16.7℃,昼夜温差10℃以上,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相对湿度83%,无霜期达250天,气候温和,全年雾日60天以上。土质多为红、黄壤,腐殖层深厚。山崖幽谷间,常为云雾笼罩,四季云雾不绝,茶树多受辐射光照射,萌芽期早,叶质肥厚柔嫩,营养成分丰富。土壤肥沃,具有栽培茶树的优越自然条件。

早在唐代以前,人们就利用婺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茶叶生产。陆羽所著《茶经》中,有歙州(当时婺源属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唐大中十年,朝廷膳夫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婺源方茶,置制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燕、并间,人皆尚之。”南唐都置制使刘津撰《婺源诸县都不得置制新城记》中,称“婺源茶货实多”。

到了宋朝,婺源产制的茶叶已出类拔萃。《宋史食货》中对茶叶有“毗陵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的记载。

明朝,婺源茶叶受到朝廷赞赏,被列为贡品。至清乾隆间,婺源茶叶被列为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物资之一,并开始精制外销,获得了国际茶界的赞誉。美国威廉·乌克斯在所著《茶叶全书》中,称赞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

清代中叶,是婺源绿茶外销盛期,茶叶产量较高。据民国史料记载:“在昔茶叶繁荣时期,每年产茶约五万担。清朝末年至民国期间,因洋茶生产日多,华茶不能直接运销,而由洋商购去掺以洋茶,以伪乱真,使华茶声誉不振。”婺源绿茶生产由此而逐渐衰落。解放后,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76年年产茶叶5万担,跨入全国茶叶出口基地县行列。1986年年产茶叶8.7万担,超过了历史上最高年产量。

品质特点

婺源茶树大多生长在高山深谷中,饱受雾露的滋润,萌发的芽叶厚嫩柔软,制成的绿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等优点。

由于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之中,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芳香物质,尤其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儿茶素、水浸出物等含量均高。其成品,香气清高持久,茶味醇厚清爽,汤色黄绿清澈,叶底柔嫩;其外形,细紧纤秀,弯曲似眉,挺锋显毫,色泽翠绿光润,翠绿紧结,银毫披露;内质香高,滋味鲜美爽甘醇,为眉茶中的极品。

婺源茗眉的鲜叶要求严格。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选其芽壮叶肥,白毫茂密者,采白毫显露、芽叶肥壮、大小一致、嫩度一致、无病虫害的芽叶,忌采紫色芽叶,要求在晴天雾散后采,保持叶表无露水;要细心提采,不用指甲掐采,以免红蒂。加工工艺十分细致,经摊放、杀青、揉捻、烘坯、锅炒、复烘六道工序精制而成。其中锅炒是形成婺源茗眉茶独特品质的关键工序。其法是在保持锅温90℃左右时,每锅投叶量约1公斤,四指并拢,手掌张开,拇指朝上,小指向锅,运用腕力和臂力,双手将茶叶从锅底徐徐推向锅沿,当茶叶由上自由翻落时,双手捧茶轻轻搓捻,抖散结块,周而复始,当炒至六成干时,白毫显露出锅,再以焙笼文火烘干。

婺源茗眉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抵抗老化。因为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过氧化,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会使细胞受伤。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清除过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婺源茗眉中的儿茶素能显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