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茶经·茶道
21990500000008

第8章 茶之鉴:中国各地名茶(4)

莫干黄芽

历史渊源及发展

莫干黄芽是黄茶的一种,产于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是德清特产之一。莫干山为天目山余脉,位于浙江德清县境内,传说因春秋末年干将、莫邪铸剑此山而得名。莫干山以“竹、云、泉”和“清、静、绿、凉”蜚声海内外,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素有“清凉世界”和“江南第一山”的美誉。

早在晋代就有僧侣上莫干山结庵种茶。陆羽的《茶经》、明雪峤大师的《双髻山居》、清唐靖的《前溪逸志》、吴康侯的《莫干山记》和诗僧秋谭都曾记述过莫干茶事。清《武康县志》有“茶产塔山者尤佳,寺僧种植其上,茶吸云雾,其芳烈十倍”的记载。清末,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称的冯熙曾写诗赞曰:“品茶夙嗜狮峰产,日饮惘何六十年。闻道莫干有佳茗,愿从陆羽补丛编。”

据记载,莫干黄芽的缘起与我国已故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有关。1956年春,庄晚芳在莫干山休养,一日,他在荫山街散步,遇见一位卖茶的老妇,索价10元一斤,询问茶产何地?老妇笑而不语。庄晚芳认为这是本山土茶,买了一些品尝,觉得香味极好,足以媲美其他名茶,便赋诗道:“试把黄芽泉水烹,香佳味美不虚名。塔山古产今何在?卖者何来实未明。”1979年,在浙农大茶叶系张堂恒、庄晚芳两位教授的参与下,和德清县有关部门共同创制了湖州地区唯一的黄茶“莫干黄芽”。

品质特点

莫干黄芽的采摘要求很严格,清明前后所采称“芽茶”,夏初所采称“梅尖”,七、八月所采称“秋白”,十月所采称“小春”。春茶又有芽茶、毛尖、明前及雨前之分,以芽茶最为细嫩,于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一芽一、二叶最为名贵。

莫干黄芽的品质特征不在于色黄,而在于香气芳烈,滋味鲜爽。一等黄芽以初展的一芽一叶为原料,每斤茶叶有二千个芽头。外形紧密,大小匀称,芽叶完整,净度良好,条似莲心,芽叶肥壮显茸毫,色泽绿润微黄,冲泡朵朵雀舌起落,形态十分优美。茶汤澄黄明亮,其味清鲜、甘醇、隽长,其有提神醒目之功效。

名茶总是与名山、名水相依为伴。莫干黄芽剑池水,如果以莫干黄芽配以莫干泉水,那是绝佳之享受。清代诗僧秋谭为此作绝句:“峰头云湿地含雨,溪口泉香尽带花;正是天池谷雨后,松荫十里卖茶家。”把莫干山山峰间的云雨、溪水香泉,谷雨后松荫下卖茶的盛况描绘得活灵活现,令人神往。

安溪铁观音

历史渊源及发展

铁观音,又称为红心观音、红样观音;既是茶叶名称,又是茶树品种名称。安溪铁观音主产区在西部的“内安溪”,在清雍正年间在安溪西坪尧阳发现并开始推广。铁观音天性娇弱,抗逆性较差,产量较低,萌芽期在春分前后,停止生长期在霜降前后,一年生长期7个月,有“好喝不好栽”之说。“红芽歪尾桃”是纯种铁观音的特征之一,是制作乌龙茶的特优品种。

早在宋元时期,铁观音产地安溪不论是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到明代产茶稍盛,清初,安溪茶业迅速发展,相继发现了黄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一大批优良茶树的品种。这些品种的发现,使得安溪茶业步入了鼎盛发展阶段。清代名僧释超全有“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的诗句,这说明清代时已有溪茶生产,安溪茶农创制了乌龙茶。安溪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超群的品质备受青睐。

铁观音问世后,迅速传播到周边地区,因其品质优异,香味独特,各地相互仿制。清光绪二十二年,安溪人张乃妙、张乃乾兄弟将铁观音传至台湾木栅区。并先后传到福建省和广东等省。这一时期,安溪乌龙茶生产技术也不断向海外广泛传播,铁观音声誉日增,奠定了安溪作为中国名茶之乡的地位。

品质特点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或者生花生仁味、椰香等各种清香味;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观音韵”。

精品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茶汤香味鲜溢,启盖端杯轻闻,其独特香气即芬芳扑鼻,且令人心醉神怡,可谓“七泡有余香”。近来国内外的试验研究表明,安溪铁观音所含的香气成分种类最为丰富,而且中、低沸点香气组分所占比重明显大于用其他品种茶树鲜叶制成的乌龙茶。古人有“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之说。

鉴别铁观音是一项高深的学问,安溪著名茶师和老茶农观形闻香即可鉴别茶叶优劣,精深者甚至能品断此茶产何地何村、几年生茶树,特点突出者还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师之手。一般人品饮铁观音可从“观形、听声、察色、闻香、品韵”入手,来辨别茶叶优劣。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此为观形;精品茶叶较一般茶叶紧结,叶身沉重,取少量茶叶放入茶壶,可闻“当当”之声,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此为听声;成品茶色泽鲜润,带砂绿色,红点鲜艳,叶表带白霜,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清澈,茶叶展开后叶底肥厚明亮(铁观音茶叶特征之一叶背外曲),具绸面光泽,此为上,汤色暗红者次之,此谓察色;精品铁观音茶汤香气浓馥,其独特香气芬芳扑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此为闻香;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甘鲜,缓慢下咽,韵味无穷,此为品韵。

武夷岩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形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正岩品质最著名。

武夷岩茶叶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从“濮闽”向周武王贡茶谈起》一文,早在商周时,武夷岩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岩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到了宋代,武夷岩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为贡茶。大文学家范仲淹就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诗句。元明两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大量入贡。

十七世纪,武夷茶开始外销。几十年后,武夷岩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英国最早的茶叶文献中的“Bohea”即为“武夷”之音译。当时在伦敦市场上,武夷岩茶的价格为中国茶之首。

武夷岩茶的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五种,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武夷岩茶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品质特点

清朝美食大师袁枚说:“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武夷岩茶形态艳丽,汤色深橙黄亮如玛瑙,岩韵醇厚,花香怡人,清鲜甘爽回味悠悠,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

武夷岩茶鲜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杀青经过酶性氧化杀青后经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发酵的茶类。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砂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岩韵”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中所指的“岩骨”,通俗称“岩石味”,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而能长留舌本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

岩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一样,以其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茶青在武夷岩茶特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品种不同有各种特有的品种香,但香气要求锐则浓长、清则幽远、馥郁具幽兰之胜。

武夷岩茶性温健胃,近年来发现武夷岩茶有神奇的保健功能,曾有“百病之药”美誉,因为其可溶于水的糖分极少,属于低热量饮料,更是很多人推崇的美容饮品。

潮州凤凰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潮州是广东省乌龙茶的发源地,陆羽的《茶经》已有岭南产茶之记述。潮州堪称为中国最讲究茶道的地方,独特的潮州“工夫茶”,形成很有特色的潮州茶文化。这与当地的凤凰山盛产名茶有很大关系。

潮州凤凰茶品质优良,以“凤凰单枞”“岭头单枞”等为代表的潮州凤凰单枞茶,是乌龙茶类中的极品名茶,素以紧结润喉、天然花香、独特丛韵称誉,在国内外各类茶叶评比活动中屡获殊誉,享有较高声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品尝凤凰单枞茶后,认为“比美国的花旗参还提神”。

潮州凤凰山的产茶历史十分悠久,当代学者已将潮州的产茶史追溯至唐代。相传,宋帝南逃时路经凤凰山,口渴难忍,侍从们从山上采下一种树叶,叶尖似鹪嘴,烹制成茶,饮后顿觉生津止渴,烦燥尽消,后人广为栽种,并称此树为“宋种”或叫鹪嘴茶。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初稿》记载:“茶,潮之出桑浦者佳。”当时潮安已成为广东产茶区之一。清代,凤凰茶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列入全国名茶。单枞茶历来有茶王之称,茶人都将凤凰单枞茶视为茶中珍品。

1986年,潮州被纳入国家茶叶商品出口基地体系,1995年凤凰镇被授予“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称号。一盏潮州凤凰工夫茶,溢出潮州文化独特的韵味,蕴涵着潮州凤凰单枞茶的神奇魅力,见证了潮州凤凰茶生产的悠久历史。

品质特点

凤凰茶品质极佳,依品质档次分为单枞、浪菜、水仙三档,素以“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绝称誉。有优雅清高的自然花香气,茶汤浓郁、甘醇、爽口、回甘,有特殊山韵蜜味的滋味,橙黄清澈明亮的汤色,青蒂绿腹红镶边的叶底,极耐冲泡的底力。

冲泡单枞茶和其他茶有一定区别,而且冲泡难度要大一些,手法上也更加讲究,如果冲泡不如法,容易苦涩,有违茶道。

冲泡单枞茶的最大特点,可用一个“快”字来总结:投茶快,洗茶快,出汤快。

单枞的投茶量一般应控制在6~7分满,水沸后冲瓯烫盏,然后投茶。投茶后不摇香,略略覆盖即可。洗茶要快,可用“刻不容缓”来形容。

汤底单枞茶出汤也要快。第一水不超过3秒,第二水不超过5秒,至第六水时不超过30秒。这样冲泡出的茶汤不苦不涩,品饮最宜。由于出汤快,所以从一水直至七六水,中间不用换水或再加热,可一壶水一冲到底,可谓畅快淋漓。

另外,三水后可翻一下茶瓯,如果冲泡得法,茶胆紧抱成团,瓯底香气最为优雅纯正。

台湾冻顶乌龙

历史渊源及发展

冻顶乌龙茶,是台湾省所产乌龙茶的一种,冻顶为山名,乌龙为品种名。主产于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冻顶山是凤凰山的支脉,海拔700米。传说山上种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农必须绷紧脚尖(冻脚尖)才能到山顶,故称此山为“冻顶山”。

冻顶产茶历史悠久,据《台湾通史》称:台湾产茶,其来已久,旧志称水沙连(今南投县埔里、日月潭、水里、竹山等地)社茶,色如松罗,能避瘴祛暑。又据传说,清咸丰五年,南投鹿谷乡村民林凤池,往福建考试读书,还乡时带回武夷乌龙茶苗三十六株种于冻顶山等地,逐渐发展成当今的冻顶茶园。

品质特点

冻顶乌龙茶在台湾茶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冻顶乌龙茶采制工艺十分讲究,鲜叶为青心乌龙等良种芽叶,经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复团揉(包揉)、复烘、焙火而制成。

其上品外观紧结弯曲,呈条索状,色泽墨绿鲜艳,并带有青蛙皮般的灰白点,干茶具有强烈的芳香,冲泡后,汤色略呈橙黄色,有明显清香,近似桂花香,茶汤入口生津富活性,落喉甘润,韵味强。叶底边缘有红边,叶中部呈淡绿色。产品等级分为特选、春、冬、梅、兰、竹、菊。老式的冻顶茶,制法极具风格,香气稳重,喉韵十足。新式冻顶茶加入了“半包种”的做法,其香气较易发散,别有一番风味。现在这两种制法的冻顶茶均已在台湾广为流行。

文山包种

历史渊源及发展

文山包种茶,为轻度半发酵乌龙茶。盛产于台湾省北部的台北市和桃园等县。与冻顶乌龙茶并称为台湾两大名茶。

“包种茶”,在清光绪初年,因向宫廷进贡,将四市两茶叶用两张方形毛边纸内外相衬包成四方包,以防茶香外溢,外盖茶名及行号印章,光绪帝对此茶赐封为“包种”。后来很多茶店售茶均用此法,放入茶叶四两,包成长方形四方包,按包出售。包种茶按外形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条形包种茶,以“文山包种茶”为代表;另一类是半球形包种茶,以“冻顶乌龙茶”为代表。素有“北文山、南冻顶”之美誉。

品质特点

文山包种茶雨天不采,带露不采,晴天要在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三时间采摘。春秋两季要求采二叶一心的茶菁,采时需用双手弹力平断茶叶,断口成圆形,不可用力挤压断口,如挤压出汁随即发酵,茶梗变红影响茶质。每装满一篓就要立即送厂加工。

包种茶外观似条索状,色泽翠绿,水色蜜绿鲜艳带黄金,香气清香幽雅似花香,滋味甘醇滑润带活性。世界上没有一种茶像文山包种茶这样如此讲究香气品质,典型的文山包种茶特征是:第一香气一定要清扬,带有明显的花香;第二滋味要活泼甘醇;第三茶汤要呈亮丽的绿黄色。这种高香味的茶,开汤后香气特别浓郁,香气越浓郁代表品质越高级,入口滋味甘润、清香,齿颊留香,久久不散。具有香、浓、醇、韵、美的特色,素有“露凝香”、“雾凝春”的美誉。

正山小种

历史渊源及发展

“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鼻祖,因为在其之后面世的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四大世界知名红茶没有哪一款比它的内涵更丰富;“正山小种”红茶也是世界红茶的骄傲,因为没有哪一款茶如它那样在欧洲一些国家拥有几百年的温馨浪漫和文化底韵。

对喜爱喝红茶的人来说,品饮桐木关手工特级的“正山小种”红茶,没有人能够不进入“味浓香永”的佳境,陶醉其中。

正山小种的生产历史悠久,原产地就在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一带。相传,明末清初时局动乱,有一支军队占驻茶厂,待制的茶叶无法及时烘干,茶农为挽回损失,采取松木加温烘干,形成特有的一股浓醇的松香味,既桂圆干味口感极好,深得茶人喜爱,由此产生“正山小种”红茶。

“正山小种”红茶一词在欧洲最早称武夷Bohea,就是现在所说的武夷地名的谐音,在欧洲(英国)它是中国茶的象征,后因贸易繁荣,当地人为区别其他假冒的小种红茶扰乱市场,故取名为“正山小种”,也更多表明其“高山茶地区所产”的身份。

正山小种红茶繁荣于十七世纪,由于正山小种红茶茶味浓郁、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远销英国、荷兰、法国等地。老茶师英国人诺顿曾夸奖说:“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