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养之最高境界
21996400000049

第49章 平衡——和谐大道(6)

39“上达”与“下达”是相辅相成的。“上达达于仁义”并不是舍弃“下达达于财利”而成天空谈仁义道德,更不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类欺骗性的空手套白狼。脱离了财利离群索居的人只能当野人,不可能付出爱,不可能从被爱者中汲取爱的力量,因此不会成为一个“仁者”。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仁者是那种“外不殊俗,内不失正”,能够以仁爱之心为世俗之举而在义利二者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人。如果他是一位纵横商海的企业家,他一定不会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的勾当而能够自觉地把经营过程变成向顾客提供最佳产品和最佳服务的过程,通过付出爱心获得社会回报,取得经济效益;再以爱心回报社会,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进步。

40“上达达于仁义”更要善用一个“达”字。达者,通达和顺、随遇而安的平常心也。一个人只有具备这种平常心,才可以做到能上能下,能浮能沉,遇甜品甜,遇苦尝苦,无论处境顺逆条件优劣他都安之若泰、依然故我。并以“幽险秀奇都是景,酸甜苦辣都是味,上坡下坡都是路、天堂地狱都是归”的悟性把人生百味体验得认认真真,有滋有味。我在观察了许多志士仁人的人生轨迹后曾经想到:人的素质的集中表现是人的反馈调节能力,即人对客观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能够享受最好的、承受最差的人才是素质最好的人。这样的人必能成为仁者。因为他在具备这种反馈能力时,一定是找到了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使他的灵魂得到了升华。他的每一天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去充实,每一天都在对人类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中度过。因此他没有计较,没有烦恼,无论条件多么恶劣,他都充满喜乐之情。他生活的内涵正是在环境的变换中吸收了养料得到更新,反馈调节能力也正是在环境的变化中不断提高。因此他的生命之树也就如同到处可以生根的松柏那样栉风沐雨,四季长春。

41仁者寿,是因为仁者“力行”。孔子讲的“力行”我们现在叫努力实践。仁者的爱是一种博爱,即爱所有的人。这是一种比常人的爱范围更宽、包容更大、视野更远、层次更高的爱的付出。付出爱的唯一途径就是“力行”——社会实践。

42力行的“行”,指的是施爱于他人的善行,包括尊重人、救助人、关爱人、引导人等等。佛家把普渡众生的施爱称为“布施”。“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个方面。财布施是从物质上给予资助;法布施是从精神上给予正确处事方法的指导;无畏布施是从灵魂上给予超越一般物质,精神层次的开导,使你没有烦恼、没有恐惧,心中充满喜乐。这实际上就教给了我们付出爱心的三种办法。在三种布施中,财布施是层次最低的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是层次更高的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同财布施的区别,正譬如“鱼”与“渔”的区别。前者是送你现成的东西(如一条大鱼),后者是教会你获得这些东西的手段(如捕鱼、钓鱼的方法)。

43仁者的力行过程伴随着过错和失误,一个仁者必须同时是一个智者、勇者。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其意为:勤奋学习可以叫做智,努力实践可以叫做仁,认真改过可以叫做勇。爱是人的天质,与生俱来;毛病和缺点也是人的天质,与生俱来。由于爱的错位成为被伤害者眼中的坏人固然是罪过,而生下来作为万物之灵在爱同类时却会侵害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则是人类共有的原罪。人的罪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不愿正视并且“力行”。仁者的高人之处恰好是能够闻过则喜、朝闻夕改,具有勇猛精进的锐气。

44仁者力行,是对主观愿望同客观效果一致性的不断探求。在人们都参与社会实践的今天,会出现同一种好事很多人争做的现象,形成多层面、多极化的集团竞争。爱与被爱正由个人之间的情感行为演变为集团与集团间的理智、功法竞争。

既是竞争、竞赛,就会受博奕规则制约。集团与集团之间由于各自的内部平衡机制和外部协调机制的差异会产生实现目标的不同结果。个人与个人也会因主观意愿被客观情势接受程度不同而呈现价值实现的差别。良好的爱心动机并不一定都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还可能结出天怨人非的苦果。“我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这句话正好可以比喻这种主观客观背离的情形。

45如何使主观愿望同客观效果一致起来?仁者用以解决问题的“力行”,在这里首先不是力别人的行,而是力自己的行。就象医生为了治好病人的病先要苦钻医术并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一样。他必须给自己出课题,自研自习自考,从自己身上找出行而无果的原因。

六祖曰:“一切福田皆由方寸。”方寸,人心也。方寸不乱,便可冷静头脑,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以昨日之苦果为今天之福田。这里作为关键环节的“善因”的“善”,不是善恶两极之“善”,乃是“至善”之“善”。即通过克服主观方面的不良因素和“熵”(紊乱无序),把想办的事情办到最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老子曰:“自胜者胜人”。一个仁者,只有当他战胜了自己,找到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效的最好结合点,才能在此后的社会实践中再显身手,稳操胜券。

46力行的“力”对于仁者十分重要。它是速度、效率、强度、韧性等力的总和,同时更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探求真理的内在功力。仁者是那种善于学习,以人为鉴、以史为鉴,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精英。他们会在持续实践中一步一步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认识客观规律、驾驶游戏规则的能力,由下乘功法(人、事、物)上升到中乘功法(天、地、人)再上升到上乘功法(时空、宇宙)。通过反复实践形成一套理想与现实相通的成功思路或成功方法,达到进退裕如、心想事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至洽至协、协调平衡的佳境。仁者的生命之光也正是在他富有创造性的成功社会实践中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47做什么都有规律,有诀窍,老祖宗把这叫做“道”。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可以通过“技”“艺”的途径来获得。“技”“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技”“艺”以深度和灵魂。通过“技”“艺”去求“道”就是求其本源,求其本质,求其真性。

48在同样的活体生命中,猴子四肢行走比立行快,但我们不会羡慕它;狗蹲着比站着高,但我们不会去效仿它。人是直立行走的智能型高级动物,与一切动物有着质的区别。我们有高贵的精神,有求道的悟性,既不是四足兽,也不是两足兽。这就是我们无与伦比的独特优势。蓄养和锻炼内才,就是充分运用和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

49动物在对外攫取生活资料时也具备一定能,有些特异能力还超过人的自然能力。如猴子的攀援能力,狗的嗅觉能力,蚂蚁的负重能力,鸟类辨别方位的能力,狼的奔跑速度和抱团对付凶猛动物的能力……即使一只小鸡,它拣拾谷粒的能力也是让人惊叹的。但是,人可以用构造复杂的大脑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平衡、自我更新,可以将“内才”作为源头,作为依拓而衍生外才,动物却不能。它们的能力仅仅只能维持生存和繁衍,不能用于发展和再造。因此动物的“能力”不能称为“才能”,而仅仅只是一种生存本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内才”就是人的“内质”。

50那么,在人的智慧、诚信、仁爱、勇敢、严谨等内质中,哪一种才是最本源,最重要,最核心的内质呢?仁爱。上述五种特质中,仁爱可以主导并派生其它四种特质。其它四种却不能替代仁爱。

51拿破仑·希尔通过访问,调查和思考,得出结论: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首先成功于内在的因素,是内才,内质起了主导作用。他明确指出:“成功说是一连串的奋斗,包括战胜自己”,“所谓的成功秘诀,不过是领悟和行动”,“所有的成就,所有的财富,也许只在一念之间”,“你生命中唯一的限制是你头脑中为自己所设的限制”。

52在所有的内在要素中,最重要的:“爱是不竭的创造力的源泉”。这是拿破仑·希尔最经典的名言。

53在《思考致富》“自我驱动程序”一章中,拿破仑·希尔开列了九个驱动要素:性、爱欲望、运动、娱乐、音乐、子女、朋友、信仰。这九个要素,无一不是与“生命本身”共始终的仁爱驱动力。

54而在“失败的31种因素”中,最主要的失败又正是仁爱心的失落。如教育不够、家庭不和、负面人格、缺乏自律、成熟环境、漠然、狭隘、欲求无度、没有合作精神、不诚实、本位主义等等。

55爱是动力,活力之源,生命之根,成熟之本。只要你的血是热的,你的躯体就不会发冷。

56那么,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蓄养内才呢?我研读过《古今名人教子家书》。我发现所有的家书,无一例外的都是告诫后人修身强内,在内德、内智、内功、内力上做强自己。而在提升自己的方式上,不外乎两种途径。

57一种是静态的方式。最著名的莫过于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漠功名,树立远大抱负,才能平心静气地修身养德,充实和提升自己。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的一封家书说,对子女不能溺爱,应当让他们自己严格管理自己,做到“四戒”:“一戒迟起,二戒懒惰,三戒奢侈,四戒骄傲。”

58郑板桥52岁才得了一个宝贝儿子,他在寄舍弟的一封信中说,要将天地对我的恩德回报于天地万物,教育孩子从小有恻隐之心,珍爱物命。他指出,笼中养鸟是囚禁动物,用头发系蜻蜓,用线绑螃蟹,这些游戏都不利于培养善良的品德。即使是毒蛇,蚊虫,蚂蚁,蜈蚣,豺狼虎豹,既是天地造就了它们,它们就有生存的理由,我们怎么能随意杀害它们?如果定要斩尽杀绝,天地又何必生它们呢?这不是生命之间的自相残害又是什么?郑板桥这里所讲的是一种宗教情怀了。所有的宗教都讲仁爱心,平等心,清净心,具有宗教情怀是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要培养自己的内才,就必须经常作静心的练习。哪怕什么事不做,什么书不看,一坐三四个小时,凝神静气,让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感冉冉升华。这是一种内功修炼。养成习惯后,你感到受益无穷的。

59年轻人坐不住,狗急猴躁,是最须克服的毛病。清代文学家毛先舒在《与子侄书》中指出:“年富力强,却涣散精神,肆应于外。多事无益妨有益,将岁月虚过,才情浪掷……回而思之,真可痛哭!”“肆应于外”,是讲一天到晚尽忙一些无意义的外部事务,却忘记了自己身心的存在,忘记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真可痛哭”,等到以后真要建功立业时却功力不济,与成功失之交臂,那才是可悲极了啊!

60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人最可贵的是学会自责。一个人独处时,静静地想自己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需要调整,需要完善,需要充实。如果听到别人的批评不能自责,反责于人,说张三诽谤我,李四仇恨我,我自己没有一点过错,那就意味着这个人完了,无药可救。

61到外部世界参与事功,投入某项事业的创建与发展,这是增厚内才的主要途径。这个实践过程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同步:将内才转化为外才,又在转化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充实内才。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角力不如角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应处的位置。确定一个位置后,你试着以“位能”转为“势能”,再由“势能”转换为“动能”。如果效果不好,就要先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及用势方法。如果还不行,那就要调整位置了。一句话,只能是你去适应社会,而不能让社会来适应你。

62一个人有天使的一面,也有兽性的一面。一个社会也是这样,有天使也有野兽。纪晓岚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说,社会并不都是一片美好,有顽固执拗者,有伤风偏倚者,有心贪手黑者,有心术不正者,有如荆棘者,有如刀剑者,有尖酸刻薄者,有凶如虎狼者;有的是在官位,有的还很富有。世事复杂,变幻无常,必须小心辨别。尤其不要因诱惑于利益而让自己野兽的一面冒出来作祟,同社会的邪恶阴暗一面煮成一锅。人应当不断净化自己,进入了社会,不是以野兽的一面去会野兽,而是以天使的一面去觅天使,与邪恶势力顽强抗争。

63明代女作家郑淑云写给儿子的一封书中指出:一个人应当在思想上做好“三不得志”的准备。这“三不得志”是:求用于世心切,却遭遇坎坷;待人宽厚,却未结交到好朋友;自我要求严格,却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勉也”。郑氏说,即使真的遇到了“三不得志”的情况,做父母的也不怪你,而且未尝就对人生无益,我儿反而应当更加努力,自强不息。

64我非常赞成郑氏鼓励儿子敢于实践,敢于承担,敢于坦然承受“三不得志”压力的作法。“能受天磨真好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当经历挫折、阻力、打击等深度考验时,正是磨砺和蓄养内才的最好机遇,应当将突如其来的磨难一口吞下去,再反复细嚼,将它变为提高肠胃消化能力,新陈代谢能力,抵抗能力,免疫能力的养料。经历复杂不是缺点。一个内质好的人,正是靠复杂炼清纯的精钢。只要仁爱的心志不易,经过反复实践,“驭道”功力将会大大增强。

65对待年轻人的发展,“三不得志”令人担心,“三得志”更令人担心。“三不得志”可以逼人不懈奋斗,追求得志,于是走出一条美丽的成熟曲线。而“三得志”容易让人志得意满,变得俗不可耐,愚不可及,让安乐泡成一个废物。周围有人宠着,鲜花烘托着,美女如云陪伴着,还能不能保持定力、定性?将一切逢场作戏都当作新课题来锻炼自己的冷静、沉稳、成熟、超脱,那才是更严峻的考验。

66西晋名将羊祜在《诫子书》中要求儿子把谦恭作为第一美德,把谨慎作为行为基准。做到谨言慎行,“言则忠信,行则笃敬”。这是非常中肯之警语。“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这九个字,不是交际场合的虚伪造作,理应是谦恭之人内在修养的基本体现。

67一个人真正练好了内功,有了雄厚敦实的内才,社会是不会遗忘和摈弃他的。“众里寻他千百度”也会从“灯火澜珊处”把他寻出来。因为一个内才强健的人,别人会从他待人接物,言行举止,饮食起居上看得出来的。人们会说:“那后生,非池中物!”什么叫“非池中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