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是不是所有人都会发生成熟的失落、沉沦现象?这是“意犹未尽”的第二个问题。什么事情都不能绝对化。弱智者,精神失常者、没有能力参与外部世界者以及具有高度理性思维能力者就不大会出现成熟的失落、沉沦现象。但绝大多数置身外部世界的人们都会程度不同地发生这种行为。
39维特根斯坦指出:“科学和工业,它们的进步也许成为现代世界最持久的事情。也许,对于当前和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来说,任何关于科学和工业正面临衰弱的推设都只不过是梦幻而已。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引起无限痛苦的科学和工业将会统一世界——我是说使世界凝结为一个单一的组织,尽管那里的和平是可以找到归宿的永久事物。”
40这种“引起无限痛苦”的历史性发展令人振奋也令人恐惧。外部世界吞噬人的内部世界将成为一股潮流、一种大趋势!那么如何解决“引起无限痛苦”的问题难道不应当同时列为人类生存的重大课题吗?
41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生计问题,保存生命和种族的繁衍,不能不集合成一个个的联合体,同野兽、自然灾害作斗争。那时群体的生命就是个体的生命,群体的人格就是个体的人格,二者合二为一,相互依存,多中包含一,一中包含多。世界逐渐丰富起来之后,萨克雷笔下那样的“名利场”出现了,个体与群体、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开始发生裂变。开始人们还可以将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用于自身的成熟,另一部分用于外部的功利,而随着物质财富的猛增,财富的作用已变得离人的实际需求越来越远,成了人与人竞争、征服、掠夺、斗智斗勇的载体或标志,于是外部的功利作用象欲海中的巨大涡漩,把人连身躯带灵魂全部席卷进去,内部世界的精神部分于是发生了叛变、脱逃,离开了呵护生命、享受生命的主要职责而失落、沉沦于功利目标的冲浪之中。
42物质的诱惑或吸引,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觉的“投入作用”——将自己的全部体力、智力像赌注一样押到外部世界的某一个标的物上。当他全身心地追逐这个标的物时,他的内在自由——内在向度的“自身”就已经异化为外部世界的虚假自我。外部世界需要支配、控制和爱护的只是其认为有价值的“总的个人”,而不是一个个不同需求,不同内在自由的个人。
43当个人不得不接受那个“总的个人”的统一规范时,他就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情感、兴趣、习惯、个性特征而演化成一种“单向度的人”——只有外在向度而没有内在向度的人,接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单向度思想行为模式。社会的道德、舆论灌输和操纵作用将这种失去了内在向度的生活鼓吹为“自我实现”,实质上是远离自我的实现。
44在工业文明最发达的地区,社会控制通过强势群体运用技术、资源、法律、舆论等强制使任何个人内在向度的抗争都变得苍白无力、神经过敏、幼稚可笑。人们的灵魂甚至已接近与产品、金钱、汽车、房子等物质打等号,内部世界完全被合理性的“虚假意识”充斥,反成了协同外部世界侵害他自身的帮凶。
45不敢想象,如果人类的每一个单个个人都一群群蜕变为这种“单向度的人”,由此发展为“一个真正极权主义的世界”(马尔库塞语)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有真正的和谐可言,人还有真正的爱、自由、尊严和快乐可言吗?但丁在《神曲》最后的呼吁“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还能得到共鸣吗?
46而一旦单个个人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与那个“总的个人”产生距离、摩擦,与“总的个人”的控制者发生冲突时,这个本已完全放弃内部世界的单向度的人还能找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那样的感觉吗?他还会获得曾经获得过的那种保护、关爱吗?反过来,他的悲愤难道不正是那个“总的个人”及其控制者的悲剧吗?
47“外部世界的物质诱惑和内部世界的精神沉沦是同时发生的吗?”这是“意犹未尽”的第三个问题。不一定是同时发生。外部世界的诱惑像一种弥漫于大气层中的香风迷雾,仿佛梦幻中的美女金山,可以让人神魂颠倒、方寸迷乱。在“诱惑”与“沉沦”之间有一个最容易发生作用的导体,那就是“虚荣”。虚荣是一种攀比性的占有欲,一种成倍放大了的自我估价,一种超越现实的荣誉透支,一种被膨化过的个人秉赋。虚荣的这些特征,使它理所当然地起到了从“诱惑”到“沉沦”的引渡作用。
48南方某中等城市中,有一位姓蒋的先生,以卖烤红薯为生,人们在他那里买红薯吃的时候,发现他的面相酷似抗日战争时期的蒋介石先生。于是观瞻者日众,烤红薯生意也红火起来。后来一家电视台拍摄南岳风景旅游片时需要拍一个蒋总统在南岳的镜头,有人推荐他去当特型演员。拍了这个镜头之后导演夸他有表演才能。接着一家夜总会老板让他客串晚会,竟使晚会场场客满,生意火爆。于是他不卖烤红薯了,专事夜总会、饭店的串演和“坐台”,收入颇丰。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这位“蒋总统”戒了茶,只喝白开水;留起了小胡须,不知从哪张漫画上学到的在左太阳穴上贴了一块黑膏药;又不知从哪部电影中学到了操江浙口音,并且一天到晚把“娘希匹”挂在嘴上。他还读了不少蒋氏家族、宋氏家族的传记故事,用以强化自己的形象,真的成了蒋、宋崇拜者。请他去客串和坐台的商家也更多了,一时间他成了天天吃饭有人请,吃了还有拿,次次有意外之财的风光人物。后来他干脆放胆说自己真的就是蒋氏家族的远房亲戚,有些人还信以为真。正在他春风得意之时,不期被一件经济纠纷案弄得声名狼藉,从此没人再请他去客串和坐台,再卖烤红薯又觉得丢面子,终于神经错乱,成了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住院病人。
49这位先生虽然也姓蒋,但此蒋先生绝非彼蒋先生也。他的虚荣心由“象某人”跳跃到“有表演天才的特型演员”,再发展到“就是某人的族系”。在物质诱惑的强力作用下一步步踩着自己的阴影往前跨,越走越虚,越走越黑,那虚荣的阴影也越拉越长,最后自己成了阴影。当他卖烤红薯的时候,他是属于自己的,他干自己的活,吃自己的饭,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而当他沉迷于虚荣之后,他是按着人们“搞笑”“取乐”的需要塑造着“自己”,而且入戏之后,他迷失了自我,找不到归路。直至发展为说起戏中角色的台词就像发自自己的内心一样,声情并茂,并且辅以动作,惟妙惟肖。假话讲惯了,他自己也以为那是真的了,前一句假话为后一句假话作铺垫,后一句假话为更后一句假话作依据,居然把人们认同的复制出来的英雄当成了真英雄,又把真英雄等同于自己。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当幻象消失重归于真时,巨大的失落感使他连原来的获得也失去了。这种病态式的沉沦状态难道仅仅是“外部世界的物质诱惑”一方面造成的吗?
50“面对日趋严重的自我沉沦现象,我们的主要对策是什么?”这是“意犹未尽”的第四个问题。从刚才举例的这位蒋先生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脑袋是长在自己的肩膀上,沉沦的主观原因也在自己身上,“解铃还须系铃人”。把自己从沉沦中挣脱出来,要靠自己。从理性角度讲,社会成员两个世界的平衡要靠每一个单个个体学会用综合型的生命哲学来自主经营好自己,正如孔子所言“从吾所好”。通俗地讲,就是要走自己的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人,而不要一味的按别人的需要塑造自己。
51英国哲学大师汤因比指出:“人是他自己的星辰。”你自己就是一颗星,就可以发出灿烂的光芒,为什么要按人家的完美标准去求光芒四射呢?现实生活中想这样求完美的永远达不到完美。“他是如此的不完美,他是如此的一个悲剧性的高尚与恶的混合物。”“人性的荣耀之一,就是我们对没有直接功利的事物怀有好奇心,人在想象到关于星辰的知识可以对农民或航海海员具有任何实际用途之前很久,早就已经对星辰怀有好奇心了。假如他没有这种无私的好奇心,没有这种显然是人的,超越于运动之上的对待宇宙万物的态度,那么功利也就不接踵而来。”
52“皆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世间所有的功利,其根子都在成熟。一个个体所好奇、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同类也会同样好奇、感兴趣。只要他凭着好奇、好玩、好学的成熟需求去努力发现、努力寻觅,说不定哪一天这件东西就被他找到了。而找到的这件东西,既是“余心之所善”,又恰恰有着意想不到的独特功利价值。人类如此丰富的功利性成果,不都是这样来的吗?
53拳王阿里在1961年赢得了奥运会金牌。但人们称他为世界“最伟大的运动员”,喜爱他、推崇他,并不仅仅因为他是拳击冠军,更是他天真率直的独特个性。阿里的口头禅:“我是最伟大的!”“我不要做你们要我做的,我要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阿里说蚊子能拉犁,不要问怎么拉,相信他!”成了面对媒体的经典名言。他的女朋友披露,阿里第一次接吻时居然昏了过去。当记者们问起他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时,他开玩笑说要娶四个妻子:一个给他擦皮鞋,一个喂他吃葡萄,一个为他肌肉上涂油,还有一个要起名为“桃子”。阿里说他小时候总爱开玩笑,搞恶作剧。他最大的快乐是吓唬他的父母——头上蒙着被单从柜子里面跳出来,或者在卧室窗帘上拉根绳,等他们上床后再像拉舞台幕布一样把窗帘徐徐拉开。后来,阿里因拒绝服兵役掀起轩然大波,他说的“我不想和越共打仗”成为当时很流行的话。政府对他逃兵役提起诉讼,拳击运动协会吊销了他的职业运动员资格。在他的职业生涯巅峰时期,他赋闲在家达三年半之久。但阿里毫无怨言,重返拳坛之后,阿里在扎伊尔大赛中,于第八个回合就把他的对手打昏过去。
54苏辙在评论其兄苏东坡时讲过,东坡最快乐的事是顺着自己的心态率性而行,无牵无挂。“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唯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只要问心无愧,对其他人没有责求,也就心安理得地暂寄在这个星球上了。这段评论,用来评点阿里,也是再恰当不过的。
55“用综合型的生命哲学来自主经营好自己”。这种“综合型的生命哲学”到哪里去找呢?这是从上面那个“意犹未尽”而带出来的另一个“意犹未尽”。答案更简单:不需要外求,就在你自己的精神世界遗传基因里,就在我们老祖宗的思想宝库中!
56每个人都有着保存生命、趋利避害的直觉。这种直觉就是一种综合型的生命哲学。成熟,意味着自我信赖、自我依靠和自我保护。只在一念之间,你想到“我要成熟”,就可以从烦恼的功利诱惑和功利束缚中把自己解脱出来,而不至因功利诱惑和功利束缚使自我消失和自毁。
57一个人成熟的过程,不仅是肌肉和体格的增强,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精神和心灵也同时扩大。灵魂的健康并不比身体的健康更有保障,无论我们显得离激情多么遥远,被激情夺走的危险并不少于身体健康时突然患病的危险。
58诗一首:人生断想
人生如戏,
最好做一个能扮演多面人生的实力派演员。
人生如梦,
当梦中的每一个情节展开时就须准备变幻莫测的结局。
人生如蚁,
不管整体中哪一个个体发生了什么,别的类别都看不懂,等于没有发生。
人生如蛹,
只有从作茧自缚中艰难地爬出来,才能获得生命的再造。
人生如月,
最美的境界是在阴晴圆缺中静静地等待,
中秋月圆那亮丽的一刻。
人生如灯,
怎么都得让它亮着,并且精彩起来,发出光和热。
人生如痴,
当相互间的爱达到共鸣、共振时,
不妨任其不讲道理地发展下去,直至生死相许。
人生如潮,
须知那潮涨潮落的沧海横流,
原来是地球村潮汐运动的表现形式。
人生如轮,
谁都只有转一圈的机会。既然如此,
何不在细细品味自己这一轮运转的同时,
尽可能为下一轮的运转创造更好的平台?
内外双修
1、我们加强修养,只有两事,一是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二为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辞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这里说的两件事,简要地讲,就是内外双修。
2内修清操亮节:社会在人们心照不宣的演变中悄悄地堕落,国家在世风日下中渐渐地涣散。必须有一批不专事立说而专务躬行,不表暴于外而着实于内质纯正的上层人物自正正人,自戒戒人,开一代新风,民风再度清淳才有希望和可能;外修正德厚生:倡诚去伪,倡拙去巧,转移社会风气,救世风之既颓,挽人心于既沦,盛德感人,力求“渐化”。
3一个懂得双向人生原理的人,可以自觉地给自己的人生历程勾画出这样两条曲线:一条:成功曲线。这是一条属性为阴性的下行线,它呈根状向着内心深处发掘和拓展。我们用绿色表示,以平安喜乐、健康长寿为其指向。另一条,事功曲线。这是一条属性为阳性的上行线,它呈螺旋状向外攀升和发散。我们用红色表示,以发财升官、名誉地位为其指向。
4弗洛伊德曾经在他的著作中将泛性论的性欲(指人的生理本能)和“自我保护本能”看作人的“内心世界”的两个原动力。这个观点,近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与“心”的概念。前者,生理本能会自然生长出情感、欲望。后者,自我保存本能使人产生克制欲望的理智。这两者都是生命的原动力,但一动起来就会出现不平衡。有时候欲望冲垮了理智,有时候理智又窒息了欲望。二者之间的平衡状态因主体的把握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条动态曲线。一个人,只有当他对内具有身心自控能力,对外具有自我保护能力时,他的成熟曲线才会处于良性平衡状态。
5由于每个人应对外部世界的能力强弱不同,更由于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在同一环境对同一资源的占有或运用上有利益差别、利益冲突,会使每一个人在发展进程中或进、或退、或停而呈现出动态各异的曲线。一个人,只有当他能够及时反馈外界变化,及时适应和驾驭外部事物时,他的事功曲线才会处于良性攀升状态。
6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感觉到两条曲线的区别的。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说:“做好主持人和做好我自己这是两回事,主持人所讲的话同我自己要讲的话是两回事。在同一个问题上,我可以清晰地辨别出主持人应当怎么讲,我自己会怎么讲。”象这位主持人这样的经验大家都会有。一个生活态度认真的人,他会清晰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既演好社会角色,也执着地按成熟原则锻造自己特有的人格。
7人在社会舞台上扮演什么角色,就得演像这个角色,使用规定的台词和动作语言,顺适周遭人群,这是事功曲线顺畅的需要。人在成熟历程中却是我行我素,用自己的心,走自己的路,只求自适,不求适人。这是成熟曲线得以深入拓展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