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要精心拟好宣传稿的标题。标题是宣传稿的眼睛。一方面,读者只有看到标题有意思、有价值才会继续浏览,另一方面,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很多读者都是通过浏览标题来扫描报道,所以标题必须要能抓住读者的视线才行。在给宣传稿定标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题文要相符合,不能虚张声势,空洞无物。只有认真思考和深入理解宣传的主题,才能写出比较恰当的标题,否则,既不能准确表达稿件的内容,又达不到吸引视线的效果,没准儿还会倒胃口。二是语言要生动,不搞噱头。宣传稿既不要太过死板,毫无生气,也不要给人以花哨的感觉,使用过多的新潮词藻,而是要和本单位形象定位相符合。三是语言要简洁,详略要得当。标题的语言要简洁明了,正确表达意思。需要省略时,不能使意义表达不准确,那就得不偿失。四是要注意标题的逻辑结构。确定标题时不能以偏概全,造成失实。
第六,要使宣传稿的导语简约得当。导语是宣传稿中引导性的语言,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一般都是第一段,在宣传中起到吸引读者进一步的阅读的作用。导语一般不宜太长,只需要稍微扩展一下标题就可以,一般不超过100字。这就要对宣传稿内容进行精心的提炼,不多说一句哕嗦的话,让读者一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一目了然。为达到此要求,在写导语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方面的技巧:多用主动句,而尽量不用被动句;要短而精,不要大而全;要多写客观的事实,少要甚至不要有主观意见;数字要有力,名称要简省。
第七,要有高度的准确性,不能似是而非。宣传稿的写作要尊重事实,这是基本要求,也是其重要作用和价值所在。领导干部千万不要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重要的事实,否则会使稿件空洞无物、言不及义。要做到“宁愿不说,也不能似是而非”。现实当中,公众对于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形象角色有一种心理期盼,他们认为政府就是权威,政府的声音就是政策。政府各部门必须表现出坚定和确定的特点,最忌讳的是连自己都说不清,但还要发稿宣传。所以,那些还不成熟的属于讨论阶段的意见就不要在宣传稿里出现、宣布,以免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慌乱,导致舆论失控。所以,一般情况下,一篇宣传稿就说一个问题,把这个问题讲明白、说清楚,不要牵扯其他问题。在解释政策的时候,不能出现差错。政府是政策发布的唯一权威机构,一旦出差错,没有任何理由推脱,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甚至是无法挽回的。
第八,要有较强的一致性。一是宣传口径要有一致性。作为政府,政策、规章方面的信息必须是统一完整的,对待同一问题,同一个机构不能出现不同的解释。否则,会让老百姓不知道应该相信哪一个,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所以宣传稿一旦公布,就成为统一口径的参照本,大家都按照它的尺度来进行宣传。二是态度倾向要一致。对于任何一项宣传任务,都必须先弄明白目标和要求,然后根据这些来设计宣传策略。我们根据宣传策略写的宣传稿都会表现出这些目标和要求的倾向,在宣传稿中对待问题的倾向不要模糊,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定。三是宣传稿应该保持部门整体媒体形象设计的一致性。政府的各个部门的形象特点都不一样,宣传稿是体现这些特点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做到文字风格如实地表现各个部门的特点。
总之,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宣传稿的写作,掌握大的基本原则和宣传稿的写作技巧,力争使宣传稿既符合政府部门特点和需要,又能反映人民心声,促进宣传工作。
※知识延伸
毛泽东与斯诺
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赴当时中国红都——保安采访历时4个多月,至今67周年了。自1936年7月15日至1971年12月18日止,他曾多次深入访问了毛泽东,尤其是1936年夏秋第一次到中国红都采访,是冒着生命危险、排除反动派各种阻挠与艰险来到当时革命根据地的。1937~1938年,斯诺把这次访问记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1938年2月中译本在上海以复社名义出版时,为适应当时的环境,改名为《西行漫记》)。正如斯诺所说:“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到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此书的出版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国内外的影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和印度的柯棣华大夫等就是从中受到鼓舞,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革命根据地的。这本书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几年后大批青年学生奔赴延安的高潮,许多热血青年就是怀揣着《西行漫记》踏入革命圣地。因此,毛泽东对斯诺评价很高,他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像他那样,把我们这里的事公布于世……我们将永远记住,他确为中国做了许多好事。他是第一个为了建立统一战线而作引线人和铺路人的,我们是不忘记这一点的。”
(一)1936年6月,斯诺由北京出发,经过西安,闯过艰难险阻的白区层层关卡,进入陕甘宁边区。他是进入红色区域进行采访报道的第一个西方记者,很快他到达了当时苏区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红都人民列队高举标语牌,上面用英文和中文写着:“欢迎美国记者来苏区调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当时在保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都一一同斯诺握手表示欢迎。
7月14日,红都举行了欢迎斯诺和医学博士马海德(即乔治?海德斯,美籍黎巴嫩人,后取此中国名字)的欢迎会,毛泽东出席了欢迎会,并即席讲话。毛泽东给斯诺的第一个印象,如斯诺在访问中所说:“那时候,他颇为清癯,身材比一般中国人高,稍显佝偻,他目光炯炯,嘴唇宽厚,眉毛高耸,结实的下巴上长着一颗明显的黑痣,匀称的脑袋上留着长长、浓密的黑发——蒋介石曾为这个脑袋悬赏25万元,死的活的都成。”
7月15日,毛泽东接受斯诺的采访,同斯诺握手时说:“这里很穷,出无车,食无鱼,不过我们以诚交友。”然后,毛泽东在回答斯诺关于苏维埃政府对外政策问题的提问时,曾说:“我们几万万的人民,一旦获得真正的解放,把他们巨大的潜在的生产力用在各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上,能帮助改善全世界经济和提高世界文化水准。一个独立自由的中国,对全世界将有伟大的贡献。”7月16日晚上9时至次日凌晨2时,毛泽东对斯诺谈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方针问题。7月18日、19日,毛泽东又对斯诺谈了苏维埃政府的对内政策问题。7月23日,毛泽东在同斯诺谈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时说,共产国际不是行政组织;除起顾问作用外,它并无任何政治权力。虽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员,但决不能说苏维埃中国是受莫斯科或共产国际统治。9月23日,斯诺到革命根据地一些地方采访后回到保安,毛泽东又接受了斯诺的采访,主要谈联合战线问题。然后,斯诺去前线部队进行采访。
到了秋末冬初的10月,斯诺从前线部队再次回到红都。这回毛泽东在斯诺多次而诚恳的要求下,进行了长谈,一连几个夜晚毛泽东对斯诺谈了个人的经历和长征问题。谈话通常从晚上9时开始,一直谈到次日凌晨两点多才结束。每次谈话前,都是毛泽东邀请斯诺吃辣椒馒头,或者由贺子珍用当地的酸梅做成的甜食。这几次谈话,斯诺在访问记中写道:“在以后接着几个晚上的谈话中,我们真像搞密谋的人一样躲在那个窑洞里,伏在那张铺着红毡的桌子上,蜡烛在我们中间毕剥着火花,我振笔疾书,一直到倦得倒头便睡为止。”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都由年轻干部吴黎平当翻译,当时在场的贺子珍也听得津津有味。斯诺在《一个共产党员的经历》一文中写道:“在毛泽东追述往事的时候,我注意到有一个旁听者至少和我同样感兴趣,这就是他的妻子贺子珍。很明显,他所谈的关于自己和共产主义运动的许多事实是她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对毛在保安的大多数同志来说,也是这个情况。”毛泽东于1936年10月这几个夜晚同斯诺的谈话,是毛泽东唯一一次比较完整地谈了自己的经历。后来毛泽东回答萧三关于斯诺写他的传略时,毛泽东说:“斯诺缠了我4个夜晚,以后我再也不愿意谈自己的什么了。”可见,斯诺这次的谈话记录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