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
22097200000002

第2章 道教与现实(1)

我们为了要探究道教创教的本源,必须对道教三祖的史实略加探讨。因为道教溯源于黄帝,原尊黄帝为始祖;而道教之道又归本于老子,故尊老子为道祖;至于道教的普及于中国社会,以天师道较为显著,故推张道陵为教祖。兹分述于后。

一、道教的始祖

司马迁所作《史记》在“五帝本纪第一”,首先就是写黄帝的史实。史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伐神农氏是为黄帝”。以上的叙述,便是黄帝的简历和得天下的经过。

在《五帝本纪第一》记载黄帝与道教有关的,只有“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等少数的文字。这些文字的语意,是说黄帝时代万国和平相处,对鬼神山川封禅祭祀的事,自古以来,历代帝王之中,独以黄帝做的比较多。这里所记的封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类似后代宗教的仪式。也可以说是开我国宗教的先河。我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用以报天之功,叫做封;在泰山下的小山头祭地,用以报地之功,叫做禅。《五经通义》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这些话用现代的语意解说就是指凡是改朝换帝,祈求太平,必须在泰山祭天,在梁父祭地。历史发展到秦、汉各朝对这些祭天祭地的大典最为重视,这些都是启示我国后世宗教信仰的史实。

黄帝时代举行祭祀天地的封禅之事,固然使后世的道教奉为宗教仪式的典范。而中国道藏中收集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记有关轩辕黄帝的事,更是道教徒确认黄帝是道教始祖的根据。该书中亦曾记载黄帝封禅之事,如“黄帝以天下大定,符瑞并臻,乃登封泰山,禅于亭亭山。又禅于几几山,勒功于乔岳,作下时以祭炎帝”。这里除记载黄帝在泰山设坛祭天,在亭亭山、几几山除土祭地以外,还在乔岳刻碑记功,并设置神所栖息的地方以祭炎帝,这又是祭祀祖先的开始。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又载:“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具备,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冀获长生久视,所谓先理代而后登仙者也”。书中所记黄帝所遇其人或仙人,有务光子、赤将子、容成公、广成子等,尤以广成子答黄帝问道一段经,最为道教徒所征引。该书所纪有云:“广成子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要?广成子曰:尔治天下,云不待旋而雨,木不待黄而落,奚足以语至道哉?黄帝退而闲居三月,复往见之,膝行而前,再拜请问治身之道,答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毋劳尔形,毋摇尔精,乃可长生”。这些话都是道家精神修养的要旨。又据该书所记,广成子并以一卷《自然经》授予黄帝,这卷《自然经》已不复传。

黄帝问道、行道的结果,自然得道升天。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载:黄帝系自择日卜还宅升仙之日,终于鼎湖乘龙与友人无为子及臣僚等七十二人一同登天。根据以上史实,黄帝即为道家、道教所宗,也就成为道教的始祖。

二、道教的道祖

道教实出于道家,道家又以老子为宗。所以秦汉以后方士、神仙之说,皆崇奉老子。现在把《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第三》有关记载老子的部份节录于下:“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谧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迁笔下的老子,是一个隐者,颇有出世思想,所以道教徒言必称老子,并奉为道祖。

本来,老子所讲的道或道德,尽管有出世思想,但只富于学术性,却很少有宗教性。把老子奉为道教的道祖,则是经过后世道教徒赋以神意的解说。《魏书·释老志》载:“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言。至于丹书紫字,升玄飞步之经,玉石金光,妙有灵洞之说,如此之文,不可胜纪。其为教也,感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所以秦皇汉武,甘心不息。灵帝置华盖于灌龙设坛场而为礼。及张道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斋两跪拜,各成法道”。这段六朝骈俪文的叙述,已经把道家之道,结合道教史的发展。由老子上溯黄帝,下及张道陵,如“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及“授轩辕于峨帽”、“张道陵受道于鹄鸣”等语,其中脉络自明。

《魏书·释老志》有关老子的记载虽以老子为道家之原,上溯黄帝,下及张道陵,但还不能看出道教创于老子。直到《隋书·经籍志》中,引出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来,才和道教的开创有关。《经籍志》云:“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刧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而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廷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载。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宫,转其承受,世人莫之豫也。所说之经,亦禀元一之气,自然而有,非所造为,亦与天尊常在不灭”。这段文字是说道教始于元始,老子不过是元始所度的天仙上品。这便和《魏书·释老志》所述不同了。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在记述元始天王后,依次纪及混元皇帝太上老君。《元始天王纪》云:元始天王,禀天自然之胤,结形未沌之霞,托体虚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际。时玄景未分,天光冥远,浩漫太虚。积七千余劫,天朗气清,二晖缠络,玄云紫盖映其首,六气之电翼其真,夜生自明,神光烛室。散形灵馥之烟,栖心霄霞之境,练容洞波之滨,独秉灵符之节,抗御玄降之章,内气玄崖,潜想幽穷。忽焉道遥,流盼忘旋,琼轮玉舆,碧辇玄龙,飞精流霭,耀电虚宫。东游碧水豪林之境,上憩青霞九曲之房。进登金阙,受号玉清紫虚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受金简玉札,使奏名东华方诸青宫。于时受命,总统亿津玄降玉华之女,金晨之童,各三千人。飞龙毒兽,巨虬千寻,攫天奋爪,备卫玉阙,天威焕赫,陈于广廷。飞青羽盖,流紫凤章,金真玉光,豁落七元。神虎上符,流金火铃。结编元皇,位在玉清,掌括上皇高帝之真”。这段话是描述元始天王首出御世的形象。

上述元始天王,也就是元始天尊。继元始天王之后,则为太上道君上清高圣玉晨大道君、三天君。又继之以青灵始老君、丹灵真老君、中央黄老君、金门皓灵皇老君、五灵玄老君,而后始有混元皇帝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就是老子。其递嬗的神号颇为复杂,但亦可见老子是在元始天王之后继传其道统,因此道教确认老子为道祖,是根据道经或其他灵验而来。

三、道教的教祖

中国的道教,在张道陵以前或同时虽有于吉的太平道、茅盈的茅山道,但其信仰实不如张道陵的天师道之普及。所以中国的道教尊张道陵天师为教祖,是可以确认的。张道陵在我国正史上未列传,只在《三国志·张鲁传》中叙及。张鲁是张道陵天师的孙,《张鲁传》云:“祖父陵(道教称为张道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称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当时的史学家有轻其道之意。其实,张道陵以行宗教的方式济世救人,殊不应以“米贼”薄之。不过一位伟大的教主,亦不能见容于所有的人,如耶稣基督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可为佐证。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八,有张天师传很详,这里只节录其先世和出生的概略。“天师其人,姓张氏,讳道陵,字辅汉,沛丰邑人,留侯子房八世孙也。子房初游下邳,遇黄石公授以素书、后从汉高帝有功封侯。养其辟谷,师友赤松,得东园公飞步之诀,谥文成侯。阴功隐行,流芳后世。有子名不疑,不疑次子高,高子通,通子无妄,无妄子里仁,里仁子觉,觉子起,起子大顺,真人乃大顺之长子也。母初梦天人,自北斗魁星中降至地,长丈余,衣绣衣,以蘅薇香授之,既觉,衣服屋室,皆有异采,经月而不散,感而有孕,于东汉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生于吴地天目山”。这里所记的沛丰邑,就是现在江苏徐州地方,这是他的籍贯。他的出生地既是天目山,便在浙江的临安县。

后汉光武建武十年,正是耶稣基督出生后第三十四年,从我国历史先朝年代对照,耶稣出生于汉平帝元始元年,这年佛教初传入中国,中西历史发展的轨迹,有时也有不谋而合之处,东方和西方两大宗教创始人,出生的年代相距仅有三十多年,可以说是巧合。以后有关张天师的简史,用现在语意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