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曹锟传
22105600000001

第1章 青少年时光(1)

公元1862年(同治元年)12月12日,天津大沽造船工曹本生的家,一声男婴的啼哭打破了以往的沉静。曹锟的诞生,并没有给曹家带来欢乐。窗外,草木凋零,万物萧疏,携裹着苦涩咸味的初冬海风阵阵拍打着曹家的窗棂,曹本生的心不禁颤抖起来,紧锁着眉头。曹本生在大沽的一个船行当排工,成年累月给人家造木船,辛勤维持这个十口之家的生活。本来就经济拮据,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如今又添丁加口,无异于雪上加霜。曹本生性子憨直,为人要强,他宁愿自己勒紧腰带,也要供孩子们识几个字。曹本生也许不会吟诵“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但他坚信,有了知识,有了文化,人就有出息,就会出人头地,就会光宗耀祖。他要让孩子们读书,让知识改变曹家的命运。因此,曹锟兄弟几个,多在幼年读过几年私塾。小曹锟长大后,有幸进入私塾读书。让曹本生大喜过望的是,小曹锟天资聪慧,在私塾里,不但经书背得好,还写得一手好字。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曹家的生活每况愈下,捉襟见肘的经济使曹家的当家人曹本生不堪重负,实在无力供养孩子们读书,小曹锟只读了四年私塾就辍学了。这让曹本生好不伤感,时常面壁长叹,悲泪湿襟。但值得让曹家欣慰和自豪的是,小曹锟的这四年私塾没有白念,它成了叩开曹锟乃至整个曹家命运之门的敲门砖。曹家人也许不会想到,就是这弹指一挥间的短短四年私塾,成就了曹锟的民国大总统美梦,点燃了曹家的祖坟青烟。据民间传闻,曹锟每天去私塾馆上学时,必经一座土地庙。那土地庙年久失修,荒芜破败,门窗已经烂掉。曹锟每次路过土地庙时,都被庙里的土地爷看个正着。说来也怪,土地爷每每看到曹锟,浑身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于是,那土地爷就给西沽衙署的老爷托梦说:“每天有一位曹氏公子在土地庙门前两次经过,他乃王侯之躯,如此大驾莅临,我禁受不起啊。早晨他上学从门口路过,我看到他后,头晕目眩出冷汗,到晚晌刚好一些,他又放学回来了,我看到他又要折腾一宿,天亮刚稳定下来,他又上学经过这里。如此往复快要把我折磨死了,我请求老爷,破费俩钱修一修庙的门窗,遮住我的视线。”起初那西沽衙署的老爷不大相信,一连三次后,他才将此事放在心上。

一天清晨,西沽衙署老爷坐着轿子来到那家私塾馆,馆内的先生忙将老爷迎进书房。老爷问私塾师先生:“这里是否有一位姓曹的学生?”先生说:“有。”那老爷说:“让我见一见。”于是,私塾先生把曹锟叫来,来到西沽衙署老爷面前。那老爷一见曹锟不禁怔住了:此人相貌不凡,面如冠玉,目如朗星,眉分八彩,国字面廓。私塾先生见状,心中窃喜,忙让曹锟给老爷叩头。想不到曹锟却说:“云泥不能比,江河浅海底,我拜他不得。”老爷听罢,吃惊非小,心想:这曹锟年纪虽幼,言谈之中飞腾之兆已见。忙说:“免了,从今天起,这曹公子上学的费用都由我来支付。”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或许是命运之神的青睐,果然,后来的曹锟在官场一路飞黄腾达,并一掷千金花钱买了个总统当,过了一把“皇帝”瘾。曹锟失学后,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没有正业,整天习武弄棒,耍练拳脚,时常滋事生非,一来二去还染上了好色贪杯的坏毛病,使父母既伤心又担心。

曹锟16岁时,父亲想让他学习造船技术,接自己的班,也能混口饭吃。但曹锟觉得造船的活又苦又累,还挣不到多少钱,死活不干。思来想去,曹本生决定让这个桀骜不驯的儿子去做贩布的生意。曹锟一口答应下来,他之所以愿意去做个卖布小贩,有他的小算盘,一是可以到处走走,适合他喜欢游游逛逛的性格;二是可以弄些小钱自己花。因家里穷,买不起一辆手推车,曹锟便把布匹搭在肩上四处叫卖。曹锟性情豪爽,爱交朋友,喜欢武术,嗜酒如命,喝醉了便席地而卧,有时街上一些顽童就趁机把他钱袋里的钱偷走。当曹锟酒醒后发现钱没有了,只是一笑了之,从不追问。曹锟兄妹七人,他排行老三,所以大沽一带的人们给他起了个“曹三傻子”的绰号。在做卖布生意的过程中,曹锟结识了许多酒肉朋友,大家互相吃请,别人请他,他也经常邀请朋友一起喝酒。但因为卖布是小本生意,这样一来,就常常入不敷出,他只好去蹭别人的酒饭,以致后来朋友看到他就躲得远远的。由于好喝酒,每饮必醉,又年轻气盛,时常惹是生非,甚至调戏妇女,因此街坊邻居都很讨厌他。父母见曹锟不成器,恨铁不成钢,便想让他早点成家立世,收敛一下狂野的心。曹锟17岁那年,父母托人说媒,将西大沽一家姓郑的姑娘娶过来为妻。郑氏长曹锟两岁,虽相貌平平,但为人通情达理,过门后上敬公婆,下疼小叔小姑,对曹锟更是十分体贴,小两口和和睦睦,很少口角。但这样的日子没几年,曹锟就毅然离别家乡当兵去了。曹锟为啥要弃商从戎?史料流传的共有三种版本:一是被父亲赶出家门,无奈投军。由于他好色贪杯,时常拈花惹草,一次和一个寡妇暗通时东窗事发,被愤怒的父亲赶出家门。无家可归的曹锟,只好转投淮军另寻出路。二是不堪别人羞辱,愤而从戎。一天,衣衫褴褛的曹锟贩布来到保定城门,被两个守城的士兵拦住,不但没让进城,反而被他们谩骂嘲笑一番。曹锟无端受辱,窝了一肚子火儿。他想起自己寒来暑去,历尽艰辛,也未能改变自己吃苦受累的命运,于是他暗下决心,立志从军,将来出人头地。三是喝酒惹祸,被逼当兵。曹锟为人相当豪爽厚道,只要有人要他帮忙,力气出多少都心甘情愿,一帮到底,为朋友两肋插刀,只要管饭就行。不过,脸皮也厚,只要看见人家请客,不管是谁请谁,只要其中有他认识的,进去一屁股坐下就吃。可惹祸就惹在这贪酒上了。一次曹锟有幸又蹭了一顿酒饭,由于酒菜可口,多喝了几杯。醉眼朦胧的曹锟,出门时撞上一户人家娶媳妇办喜事。醉酒不能自控的曹锟死活非要掀人家轿帘,看看新娘子长什么样。这下惹了大祸,新郎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当场就要暴揍曹锟将他送官追究刑事责任,幸亏几个闲人拉住曹锟就跑,才逃过一劫。回到家后,酒醒了的曹琨越想越后怕,他担心报复,干脆溜之大吉。正巧赶上袁世凯的淮军招兵,曹锟投军去了。这三个版本虽各有道理,但不足以为凭。卖布生意的失败,家庭生活的窘迫,才是曹锟弃商从戎的根本原因。曹锟卖布没能改变人生的命运,最终穷困潦倒,只好在津门流浪起来。1882年春,李鸿章的淮军在天津招募新兵,领头的管带是郑谦。正在街头流浪的曹锟听说有人招兵,管吃管住,还有饷银,不免动了心。“好铁不捻钉,好汉不当兵”,虽然当时社会上对当兵的很瞧不起,但生活无着的曹锟哪里管得了这些,于是去报名参军。由于他身材魁梧,又练过武术,且粗通文墨,遂立即被录用为副兵。真是时来运转,曹锟入伍不久就被管带郑谦看中,把他收为义子。从此,曹锟登上了人生的传奇舞台。

曹锟入伍的部队,当时是大清国最先进的新式军队,招兵按曾国藩练湘军时的规矩,不招城里人,只要那些乡下土得掉渣的农民。按说曹锟这种城里的无业游民,是这支新军特别忌讳的。可是傻人自有傻福,曹锟的傻劲救了他,从外表上看,这个矮胖子看起来比农民还要憨厚。曹三傻子进了军营,如鱼得水。傻子厚道,肯出力,不偷奸耍滑,而且认死理,对长官绝对服从,要干啥就干啥,从来不讲价钱。长官和同僚时常拿他开涮,甚至无端地羞辱,曹锟都坦然一笑了之,根本不当回事。对于这种老实听话、逆来顺受性格的士兵,军官们是最喜欢的。于是,曹锟很快得到了长官们的赏识和器重,他很快就掌握了人生的敲门砖,而且这是一块让许多人眼热羡慕并不容易得到的金砖。曹锟在跃跃欲试等待机会。机会终于来了。1885年,李鸿章等人为了改变清朝军队的落后状况,曾由当时世界闻名的陆军强国德国选雇了一批军官,派往驻防天津的水陆各营帮助训练。这些人中,“或熟精枪炮阵式,或谙习炮台营垒做法,技艺优良,堪充学堂教师之选”。一年以后,根据淮军将领周盛波、周盛传兄弟二人的建议,仿照国外设立军事院校的办法,李鸿章设立了天津武备学堂,拉开了清朝新式陆军建设的序幕,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所近代化陆军军事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