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低调做人成功做事
22108500000031

第31章 低调做人的外在表现(15)

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顺心的事,实在不值得生气。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肯定是别有原因的,不知哪一种烦心事使他这一天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侮辱了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意,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不能和这位与你原本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假如对方没有文化,一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很没面子。另外,对方的触犯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发泄和转嫁痛苦,虽说我们没有分摊他痛苦的义务,但客观上确实帮助了他,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容忍他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里更不要较真,否则你就愚不可及。老婆孩子之间哪有什么原则、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都是一家人,非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问题,分出个对和错来,又有什么用呢?人们在单位、在社会上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规范化角色,恪尽职守的国家公务员、精明体面的商人,还有广大工人、职员,但一回到家里,脱去西装革履,也就是脱掉了你所扮演的这一角色的“行头”,即社会对这一角色的规矩和种种要求、束缚,还原到了你的本来面目,使你尽可能地享受天伦之乐。假若你在家里还跟在社会上一样认真、一样循规蹈矩,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还要考虑对错、妥否,顾忌影响、后果,掂量再三,那不仅可笑,也太累了。头脑一定要清楚,在家里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所以,处理家庭琐事要采取“绥靖”政策,安抚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当个笑口常开的和事佬。具体说来,做丈夫的要宽厚,在钱物方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越马马虎虎越得人心,妻子给娘家偏点心眼,是人之常情,你根本就别往心里去计较,那才能显出男子汉宽宏大量的风度。妻子对丈夫的懒惰等种种难以容忍的毛病,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切忌唠叨起来没完,嫌他这、嫌他那,也不要偶尔丈夫回来晚了或有女士来电话,就给脸色看,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审个没完。看得越紧,逆反心理越强。索性大撒把,让他潇洒去,看有多大本事,外面的情感世界也自会给他教训,只要你是个自信心强、有性格有魅力的女人,丈夫再花心思也不会与你隔断心肠。就怕你对丈夫太“认真”了,让他感到是戴着枷锁过日子,进而对你产生厌倦,那才真正会发生危机。家里是避风的港湾,应该是温馨和谐的,千万别把它演变成充满火药味的战场,狼烟四起,鸡飞狗跳,关键就看你怎么去把握了。

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位先生的确修炼得颇有成果了,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我们交往,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岂非人生一大幸事乎?

水至清则无鱼

有位商人为了开拓新的客户,一天跑了好几家单位,拜访的对象都是科长级的人物,其中有一个单位是处长出来接见。当然因各个单位的规模和设备各有不同,同样的交涉事宜,若由科长或处长出面都不足为奇。这一天他已经拜会了好几个单位的科长,且也拿到了好几张冠有头衔的名片,但他误把这位处长认为科长,在会谈中一直都以“科长”、“科长”来称呼对方。

事后回到自己的公司,这位商人整理名片时,才发觉这个错误而感到惊慌,急忙用电话道歉,而对方表现出不介意的态度:“这事已经过去了!我一点都不在意的。”这种人在面谈的时候身为“处长”却一直被称作“科长”,不但没指出对方的错误,更没显出不愉快,而是继续热心地听着对方的谈话。这位商人认为这位处长真是个大度的人,一直都敬重着这位处长。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类似的事情。在小孩子的学习上或教养上,自己发现的错误比别人指出的容易改正。不管是父子、母女、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被纠正错误时,往往会使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让人自己发现错误,才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对一个初见面的人,指出一些小错误,不但会中断彼此间的谈话,更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因为当面被指正时容易产生一种羞愧的心理,于是就很难再重返到自己原有的状况。

以这一点而论,那位处长先生处理得非常明智。如果指出对方的错误,恐怕这位被指责的商人在惶恐的同时,会对自己的错误置之不顾,而埋怨那位处长是“拘小节的人”。当然视事情的性质而言,重大的错误必须指出来。但把“处长”叫做“科长”这种事,则应视作无关紧要。他的这种判断和做法都是非常正确的。

所以像这类我们不在意的错误,或不影响话题内容的小差错,在初见面时微妙的人际关系中,还是把它当做不知道的好,这样,所得出的结果如同现在这个例子一样,不仅可以避免对方一时的紧张,而且最后大多能得到好的结果。

由此,我们再一次体会到那句老话的意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能宽容别人,迁就别人的个性或是习惯,将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朋友。

修炼“愚”的本事

“愚不可及”这句话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用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傻到了无以夏加的程度。但要是查一下出典,就会知道此话最早出于孔子之口,原先并不带贬义,而是一种赞扬:“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治长》”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宁武子经历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个朝代国家局势完全不同,他却安然做了两朝元老。卫文公时,国家安定,政治清平,他把自己的才智能力全都发挥了出来,是个智者。到卫成公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情况险恶,他仍然在朝做官,却表现得十分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不懂。但就在这愚笨外表的掩饰下,他还为国家做了不少事情。所以,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那种聪明的表现别人还做得到,而他在乱世中为人处世的那种包藏机心的愚笨表现,则是别人所学不来的。

其实,真正学不到的是宁武子的那种不惜装愚以利国利民的情操。在这个意义上讲,宁武子是个不折不扣的厚黑高手。至于装愚本身,历来是中国人习用的一种策略。中国人素来是很精明的,越是精明的人越知道聪明人处世难,容易招致嫉妒、非议,甚至为聪明而丧生。曹操为了嫉妒杨修的才能(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而杀了他;隋炀帝为了嫉妒王胄的诗才,也把他杀了,还吟着王胄的诗句“庭草无人随意绿”,洋洋自得地说:“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吗?”所以,从老子开始,中国人就深悟了“大智若愚”的道理,越是聪明,表现得越是愚笨,以便在别人的轻视和疏忽中经营直己的天地。宁武子实质上也就是运用了这一策略。

装愚可以掩盖自己的聪明,更可以掩护自己的失误。中国人喜欢“藏拙”,把自己不行、不能的地方藏起来,不让人发现,而最好的藏拙办法就是装愚。愚笨似乎总是一个可以并且应该得到原谅的缺点。一个人已经愚笨了,对他还能有什么要求?特别是处于某种轻重不得的尴尬局面时,装愚也许是最佳选择了。

明武宗南巡,扬州知府蒋瑶少不得要接待圣驾,但蒋瑶为人清廉方正,不肯横征暴敛来巴结皇上身边的那些小人,因此,得罪了他们。

明武宗是个游猎钓鱼迷,这一天正好钓到一条大鲤鱼,想找个人卖给他。御钓之鱼岂是常人买得起的?那些小人一看机会到了,就对皇帝说,这条鱼卖给扬州知府最合适了。明武宗听了,真的把蒋瑶叫来,要他买下鲤鱼。

蒋瑶回家取来了妻子的首饰和几件好一点的衣服,跪在地上献给皇帝,说道:“皇上此鱼乃无价之宝,臣这里只有妻女的一些首饰和衣物,臣死罪死罪。”

蒋瑶一则拿不出钱,二则拿得出钱也难以同皇上做买卖,三则更不能同皇上斗智,冒犯龙颜,以免遂了小人们的心愿。所以,蒋瑶进退无路,干脆装傻,好像同普通渔翁做生意一般,把妻女的东西拿来换。这样做,充其量出一回洋相罢了。

一半是鸽子一半是蛇

做人最起码的规则就是:在原则问题上决不退让。但是为了达到目的,你必须有鸽子的纯真和蛇的狡黠。鸽子的温顺是表象的,并不意味着同小人同流合污,而是一种麻痹小人的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贯彻自己的原则。

丁谓诡诈阴险,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他有两大绝招。一个绝招是把宋仁宗孤立起来,不让他和其他的臣僚接近,文武百官只能在正式朝会时见到仁宗,朝会一散,各自回家,谁也不准留身。第二个绝招是排除异己。凡是稍有头脑,不附和丁谓的执政大臣,丁谓一律把他从朝中赶走。

所以,朝廷中一切军国大事都以丁谓的意志为转移,舆论一色,政见一色,丁谓则高踞于权势的顶峰。

参知政事王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虽身居副宰相之位,却整天装作迷迷糊糊的憨厚样子。在宰相丁谓面前总是唯唯诺诺,从不发表与丁谓不同的意见。朝会散后,他也从不打算撇开丁谓去单独谒见皇上。日子久了,丁谓对他越来越放心,以至毫无戒备。

一天,王曾“痛苦”地对丁谓说:“我有件家事不好办,很伤心。我从小失去父母,全靠姐姐抚养才得以长大成人,恩情有如父母。老姐姐今年已80岁,只有一个独生子,在军队服役。他身体太弱,受不了当兵的苦,在军营中多次受鞭刑。姐姐多次向我哭诉,求我设法免除外甥的兵役……”

丁谓说:“这事容易,你朝会后单独向皇上奏明,请皇上开恩就是了。”

王曾装出犹豫不决的样子:“我身居执政大臣之位,怎么敢为私事去麻烦皇上呢?”

丁谓笑着说:“你别书生气了,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王曾迟疑了一阵,答应明天面圣。

第二天清早,文武百官朝见仁宗之后,便各自打马回府,只有副宰相王曾请求留身,单独向皇上奏事。宰相丁谓当即批准他的请求,把他带到太后和仁宗面前,自己退了下去。

但是他心中毕竟有鬼,放心不下,留下来守在阁门外。王曾一见太后和仁宗,便一五一十揭发了丁谓的罪恶,还将早就准备好的书面材料呈报给太后和仁宗。

王曾在太后和仁宗面前谈了足足一个上午,丁谓等在阁门外,见王曾很久都不出来,揣知王曾绝不是谈什么外甥服兵役的事,一定是谈军国大政。他气得一个劲自怨自艾:“上当了!”

王曾终于靠“一半鸽子一半蛇”的机智,成功地将奸相丁谓逐出朝廷。

装得越傻越高明

懂心术厚黑学的人,一定擅长韬晦,擅长韬晦的,一定是个厚黑名家。这是一个如假包换的规律。

说起韬晦,人们自然会想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与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所谓“韬晦”,通俗地说就是“装傻”。这种“装傻”的背后是对自我的严格控制。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奈德发明的自我监控技术,就是典型的现代装傻术。

1972年斯奈德提出了他的自我监控理论,主要关心下述两个问题:第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力图自觉控制他人关于自己形象和印象的程度;第二,采用这一策略对人际关系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自我监控就是个人运用他人自我表现的暗示或线索来控制自我表现的过程,是个人进行自我表现和印象管理的工具或手段。自我监控技术是由一个精心设计的自我监控量表来代表的。这个量表主要量度自我表现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否关心自我表现的社会适当性”,实际上测量的是人们对自我监控的态度问题。事实证明,在这个问题上得分低的人,在其他问题上的得分必然也低。不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如果你对别人对你怎么看根本不在乎,完全以“四大皆空”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那倒也罢了,你可以对自我监控的这套技术完全不予理会。但是,你能做得到吗?世俗之人总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所以,关心自我表现的社会适当性是当今为人做事的第一要务。而要这样做,就必须发展他人观念和情境意识,以他人对自我表现的反馈和情境对行为表达的要求作为自我表现的一面镜子。

第二个问题,“是否注意社会比较信息,将其作为自我表现情境适当性的线索”,测量的是人们在自我表现中的模仿能力。模仿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善于模仿,就会有良好的自我表现。如果你对“我发现我很难模仿他人的行为”,“我只能证明我已确信的思想”,“对于选择电影、书籍或音乐,我很少需要朋友的劝告”等陈述回答“真”,那就说明你不注意社会比较信息,并把它作为自我表现情境适当性的线索,自我监控的能力就低;如果你回答“假”,那么情况则完全相反。

第三个问题,“控制和调整自我表现和行为表达的能力”,有如下陈述:“甚至对于我几乎不了解的论题,我也能做即时讲演”,“我想我会装出一副样子来打动或取悦他人”,等等。如果你对它们的回答是“真”,那就表明你的自我监控能力高,否则,就低。

第四个问题,“在特定情境中对这种能力的运用”,有如下陈述:“我有时对他人显示出经历了比我实际上要更深的情感”,“即使我对自己不欣赏,我也常常表现出有美好的时光”,等等。回答“真”,表明自我监控能力高;回答“假”,则相反。

第五个问题,“行为表达和自我表现适合特定情境的程度”,有如下指标:“在不同的情境中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我常常表现得像个不同的人”,“当我不喜欢别人时,我也可以使他们错以为我很友好”,“我并不总是我看起来的那种人”,等等。回答“真”,对;回答“假”,错。

自我监控量表不仅可以用来测量人们自我监控的分数,而且可以用来指导自我监控,发展人们的自我监控能力。它的这种教育作用是第一位的。这一量表的运用有如下发现:第一,自我监量表得分高的人社会适应性强,他们善于控制其行为表达,能够有效地操纵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第二,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比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更具有首创性。

也就是说,装得最傻的人,一定是个厚黑高手,一定是个胸中有大沟壑的人。与这种人打交道时,你不妨多两个心眼,反之,你自己若是这样一个人,那几乎攻无不克。

含糊人做事不含糊

中国人的模糊其实早有历史根源。从宏观来看古人则天一、地二、人三,天地自然不过三尺厚。古代那些诗人在文章中提到“一二三”至“千百万”总是信手拈来。模糊是宏观,模糊是深奥,模糊是暗示,模糊是中国人表现一切的独特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