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2211200000010

第10章 艰辛故事 出生地(昭通府、杜宇故里、朱提银)

清世宗雍正5年(1727年),改土归流,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府治恩安(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

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处,金沙江下游;坐落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昭通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境内群山林立,海拔差异较大,具有高原季风立体气候特征。昭通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古“南丝绸之路”之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昭通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大理、昭通、昆明)之一,素有“小昆明”之称。

昭通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

昭通,曾是彝族聚居区,现很多地名均与彝语有关,昭通坝子古称“窦地甸”,是彝语“斗得迪”的音译,即“窦(斗)家大平坝”之意。昭通彝族在汉代已“耕田”发展农业,其社会经济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随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相继传入,西南夷各族的社会变化较快,经济发展迅速。西汉时期,这里的彝族人民安居乐业,耕田种稻,治炼银铜,产品远达中原一带。时间进程中,彝族文化和汉文化逐渐融合,如“朱提”、“堂狼”两个地名,是彝语音译。“朱提”,不读“zhuti”,古读音为“shuchi”(苏匙),“苏”即“叟”的变音,彝语可译作“彝人”;“匙”彝语称“甜密”,朱提译成汉语为“彝人甜密的地方或故土”。“堂狼”,彝语音为“tolu”(妥鲁),彝语直译为“山沟或山坳里有很多松树”,也即“有很多松树的山沟或山坳”。

鲁甸,系彝语地名。鲁(诺),为彝族称号,甸(迪),意为平地、水草坝子,即彝族居住的平坝之意。作为美好传说之一,鲁甸是望帝故里。民间传说中,望帝是古代蜀国(即今四川一带)的开国君主,名叫杜宇。他发展生产,带领蜀地人民走出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让蜀地绽开文明之花,因此得到人民的爱戴。后来,他将自己的君位禅让给了臣下,自己隐居西山。其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据西汉杨雄《蜀王本纪》载:“有一男子,名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女子名利,自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晋常璩《华阳国志》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后来,据史传,杜宇部落凭借与梁氏部落联姻,壮大了势力,不断向北方扩充势力,最终打败了在郫邑称王的鱼凫氏族而建立了蜀中第一个王朝。

鲁甸的历史文化,涵盖着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最为耀眼的就是朱提银文化。鲁甸境内有朱提山,因产银出名,称朱提银。关于朱提银,古籍中多有记载。如《汉书.地理志》:“朱提,山出银”。《后汉书.郡国志》:“朱提,山出银、铜。”可见在两汉时,朱提就是重要的银、铜产地。汉朝从西汉武帝时即已对货币进行集权,铸币权收归朝廷,不准私铸。私铸、盗铸被发现后,就实行严刑峻罚。银就更加控制其开采、冶铸,更不准民间染指。朱提银在汉进入货币流通领域,王莽发行“银货二品”新货币,其一就是朱提银。《汉书.食货志》:“朱提银八两为一流,值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值千。”可见朱提银质量之好。正因为朱提银名重海内,故“朱提”也就成了银的代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在他的诗作中炫耀:“我有双饮盏,其银得朱提。”清乾、嘉时期,中国云南昭通府“乐马银厂”为国内最大的企业。据载,乐马银厂所生产的白银其量多、质优,厂民多达十万多人,所以人们称“乐马银厂”所在地鲁甸为“银都”。清代民谣:“乐马厂的银子多,骆驼扯成线,骡马排成河,我在这头拉着线,那头连着皇城的脚;乐马厂的银子多,骆驼扯成线,骡马排成河,我在这河上放眼望,那白银养活了大清国”。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受环境历史文化的的影响和熏陶。出人杰之地,环境往往得天独厚,也不乏美好的故事或传说。李耀庭出生在云南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昭通,自幼受多元文化的浸染。他的经历像杜宇的传说一样,与蜀地有缘。他受昭通山水的养育,对故土深深地眷念。寒来暑往,还是幼年的他就跟随父母辛勤农耕,自然也不惜为之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为了养家糊口,他背货物辗转奔波做小买卖;他曾在五尺道(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跑过马帮。怀抱梦想,他又走出大山。经过数十年商海打拼,开创了自己在西南(云南、四川、重庆)显赫的事业。他一生跟银钱结下不解之缘。他像杜鹃鸟传说中的杜宇,发展经济,让故乡鲁甸、让第二故乡重庆乃至西南绽开文明之花,留下无数美好的传说。李耀庭的人生跟故土环境构成一种冥冥之中的因果关系。

注: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所推行的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注:乐马银厂

自清乾隆七年(1742年)到咸丰六年(1856年)的一百一十四年过程中,是昭通府大办银、铜的黄金时代,鲁甸厅乐马厂在当时的二百多个厂矿中,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如西汉时期的朱提银那样,著名于全中国。《滇系·赋产》说:“银亦上币,军国之巨政也。中国货币尽出于滇,次则岭粤之花银,来自洋舶,他无出也。昔滇产银盛时,内则昭通之乐马,外则永昌之募龙(即茂隆),岁出银不赀,故南中富足,且利天下。”

——资料摘自《昭通在线》

图一.昭通地图

图二.鲁甸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