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2211200000019

第19章 行伍生涯 杀戮中的人性

第十八章行伍生涯杀戮中的人性

同治九年(1870年)夏(李耀庭时年34岁),四川提督唐有耕,奉朝廷诏书率川军一万余人进入云南,征剿回乱。唐有耕是云南大关人,大关厅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隶属于昭通市,且位于昭通地区的腹心地带。历来为滇川交通要道。

川军到达昭通郡城,声称剿回当从腹地开始,来个中心开花。估量昭通回人对手,以岩洞的一股最为桀骜强势,于是唐有耕决定要先荡平这一股回人。有人谗言诋毁李耀庭的松柏营与阴洞的高焕章,熟悉回情,名义上演习兵事,实际有结交岩洞回人的嫌疑。于是,唐有耕作为钦命地方行政长官,下书给李耀庭与高焕章,传令他们配合剿回,并命令二人为前锋。李耀庭暗自忖度:此番奉命讨剿,而回人人多势众,唐有耕带来的川军又系客军,万一中途停剿或撤走,势单力微的松柏营就会成为被激怒的回人口中之食物。如若不从命,那些说他结交回人的谗言就会被坐实,这也是死罪。李耀庭心生感慨,大丈夫故有一死,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然而回乱不平,乡井终无宁日。再仔细想来,唐有耕奉有朝廷征讨回乱的诏书,又是老乡,唐军中各营将官,大半都与李耀庭熟识,助官讨逆不容他犹豫,于是率队参加了战斗。官军十多个营包围了岩洞,李耀庭与高焕章负责攻击东南两面。松柏营与阴洞乡兵一应粮草军火皆需自备,为此,以李耀庭的母亲及家人为首的家属,承担起了用荞麦杂粮给军队做饭的工作。

回人据守的岩洞营盘大而且坚固,靠山面坝,壕堑深且阔,周围水田环绕,有三道门,门外都修有防护的碉堡,经多年修缮异常坚固。回营内有二千余人皆精壮之士,南门有一碉堡尤其扼据险要,四面炮眼环列,发出的枪弹如雨注,守碉者有三四十人,轮班值换,易守难攻。碉堡不破除,回营不可能被攻克。唐有耕在军中悬赏五百两银子,征能攻破碉堡之人,各营皆无响应。于是,大家都把目光聚集在李耀庭与高焕章身上。成竹在胸,李耀庭接下任务且立下军令状表示在三日内攻破碉堡,众将领闻讯皆感到惊愕。自征剿以来,当地已有不少回人向李耀庭投降,对回人有攻心和分化瓦解作用。为了破敌,唐有耕又特地准备了二个营的官兵听从李耀庭调遣。当晚李耀庭与高焕章商定翻碉之策,所谓翻碉,就是乘黑夜垒土砖,延十数丈,高五六尺,内培泥沙,群掷松枝柴薪,累起来以屏障碉炮。积如箕形,由远以近,积与人齐,又向前投掷柴薪,愈积愈逼近,高与碉并,将士随即跃上碉顶,攻碉上层,层攻而下,碉随之而破,再依据碉堡攻打内营。当是时,我军仅伤亡垒砖者数人。回人拼命抵抗,他们掀翻封垒的柴薪,投掷火把使之燃烧,而新砍的松枝一时又难以著火。不久,战斗趋于激烈,万薪杂遝之中,枪弹如飞蝗,人声鼎沸,火腾烟矗,宛然如以前回人围烧仙人洞。南碉被攻破,回帅知道岩洞再不能守,于是率众投降。

战斗结束,相信风水的唐有耕认为是回帅祖坟的暴戾之气太旺盛,才有祸害地方的回乱发生。他传令削平回帅祖先的坟茔,以期斩断回人的山脉风水。刨人祖坟,伤天害理,这是李耀庭认为决计不能做的事。所以,唐有耕下来督察时,李耀庭令军士摆出正在施工的架势,待唐离开,即令士兵中止。最终,回帅祖先坟茔骸骨得以保存。投降的回帅,得知难逃一死的信息后,请求临死前见李耀庭一面,唐有耕允许了他的请求。回帅请李耀庭念及是同乡能保全他们的眷属,表示会“衔环结草”以报大恩,李耀庭答应了他。随即将回眷的老幼男女悉数带到营中,提供饮食,享受优待,下令军士胆敢对之有无礼者,杀无赦。被放归时,回人眷属们感激涕零,他们知道,是李耀庭给了他们再生的机会。第二天,唐有耕班师回郡城,将回帅连同投降的回人二百余人,斩杀于军前。被释放的回人妇女出李耀庭军营时,特意抹烟墨自毁容颜,希望不至于受到侮辱。但还是有被其他军营觑见相貌姣好者,遭到胁迫。李耀庭闻讯,赶往阻止。于是又有人向唐有耕诋毁李耀庭,说他掠藏回人妇女。李耀庭闻讯勃然大怒,认为自己连杀投降之人都以为不应该,何来掠藏妇女?这简直是对自己的侮辱。可是听了谗言的唐有耕很生气,连发令箭立传李耀庭去见他。藏回人眷属是事实,但是是保护而非掠藏。明知前去解释危险,但不去,则违反军令,执法就会是师出有名。副将高焕章请求单独前往,向唐有耕作解释。李耀庭自有考虑,没有答应他的请求。李耀庭对高焕章说,你不善言辞,倘若情绪一激动解释不清,污蔑我的假话就有可能变成真实。高焕章说,那我回守大营,做好战斗准备,你若受到冤枉,我就率众跟他们拼了。李耀庭前往唐有耕大营,唐有耕开始时盛怒,经过李耀庭侃侃辩解,继而怒色稍缓,最后竟一团和气。唐有耕对李耀庭说,抱歉让你受委屈了,难怪听说你气得不行。优待俘虏,保护弱小,令行禁止,你做得对。这样,以后川军如果有违犯纪律的案例,都请君一样为我严格执法。由此,投降的回人与回人妇女多得以保全。

岩洞平,凡属昭通地界的回酋都归顺投降,蛮猓亦生活在自己的地界,受官府的辖制,不再出来侵扰地方,多民族的地区又归于平静和谐。唐有耕的川军班师凯旋,向东川的道路畅通了。

注:唐友耕(1839~1882),字泽波(也字宅坡),号帽顶,云南大关厅(今云南省大关县翠华镇)人,晚晴著名将领。清咸丰八年(1858)参加李永和、蓝朝鼎农民起义,任起义军先锋。咸丰九年(1859年)11月在叙府(宜宾)叛投清军,镇压李、蓝义军,升任清军参将和重庆镇总兵。同治二年(1863)率兵围剿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于大渡河畔生擒石达开,解往CD(蓉城)凌迟处死,清廷授其云南提督,并赏黄马褂。同治九年(1870)率部征剿昭通回乱。光绪四年(1878年),山西旱灾,唐友耕捐银4000两。光绪六年(1880年)署理四川提督。光绪八年(1882年)病死于CD(蓉城)提督衙署,享年四十四岁。

唐友耕为人慷慨耿直,交游广阔,不但与四川总督骆秉章、丁宝桢(淮军名将,曾任江海关监督、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务)过从甚密,而且与一代大儒王闿运有着一番不同寻常的游历。他死后,数千字的碑名、铭文均由王闿运一手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