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2211200000059

第59章 赞助革命 “辛亥革命”(三)

里应外合助力革命(李湛阳)

如火如荼的四川保路运动已逐渐演变成由革命党领导的反清武装斗争。

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起用端方任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驻跸武昌,与四川总督赵尔丰一起,镇压保路运动。

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拘禁了请愿代表蒲殿俊、罗纶、张澜等九人。其后,赵的属下擅自下令开枪杀伤了请愿群众数十人,制造了“CD血案”。

端方率鄂军入川,杨沧白领导的同盟会重庆支部得到情报,首先发动川东地区各县代表沿途请愿。10月1日,端方行抵四川夔府(奉节),川东代表见端方,提出三项要求:请伸川人冤屈;请罢入川军队;请释蒲、罗等九人。端方答复:“川人称乱,率兵乃朝廷命令,不能中止。”10月5日,端方率队到达万县。鄂军从万县出发到重庆,而水路航运方面,当时仅有“蜀通”号一条轮船在营运,一次只能载一百七十余人。端方带少数幕僚乘船航行至忠县又遭搁浅,于是,端方仅带少数前队先行前往重庆。鄂军大队(两标人马)从陆路徒步行军,数日后方到重庆。

10月10日湖北爆发武昌起义。

10月13日,端方军至重庆,住在通远门附近。鄂军官兵,主要集中在大梁子左营街一带。端方到重庆,时逢广东巡警道李湛阳回渝省亲,这位广东督练清兵统领的实权人物,便是重庆总商会总理、西南最大票号“天顺祥”经理李耀廷的次子。因李湛阳与端方有旧交,端方见重庆清军数量不够,为加强重庆防务,当即任命李湛阳为新巡防军统领,负责招募新兵,组建巡防军三营。

按孙中山最初设想,“从未打算要四川军队在国民运动中起首倡作用”,因此,四川同盟会也就没有在新军中进行过多宣传组织工作,策动他们参加革命。由于这一不成熟的构想,在保路运动中,新军或者死保清朝,或者中立,基本上没有站在民众一边,“让革命党人吃了不少亏”。吸取了经验教训之后,孙中山与同盟会重庆支部都意识到这一点,并根据重庆的具体情况,开始积极扩大组织宣传工作。

返渝省亲的李湛阳,自然成了革命党人积极争取的目标——因为李不仅深谙军事,而且又与清廷督办粤汉、川汉铁路的大臣端方要好,这是事关革命成败的举足轻重的人物。四川同盟会领导杨沧白与李湛阳的兄弟李龢阳是同盟会的同志,于是杨沧白通过兄弟做哥哥的思想工作。开明的李湛阳审时度势,接受了革命党人的主张。做通李湛阳的工作后,杨沧白等革命党人趁李湛阳招募新兵,里应外合,介绍一批青年同盟会员渗入巡防军,充任中下级军官,控制了这支队伍,牵制了端方、赵尔丰的行动。在重庆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当初革命党人对李湛阳“反水”的欣喜若狂:“党人多投身其间”,“是为党人得握兵柄之始!”。此外,同盟会还通过会党组织促使驻重庆的清巡防军、水师炮船部队中的不少官兵支持革命。已经改变性质的巡防军,一方面对清廷声称重庆巡防军完全有能力维持治安,稳定局面,勿须朝廷劳师糜饷。另一方面则加紧与各地同盟会联络,请示同盟会总部派员主持重庆反正大计。就这样,同盟会重庆支部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思路,在联络会党,组织民团商团,建立自己的武装“敢死队”的基础上,又从清营中分化出了一部分新军,最终实现了重庆革命阵营和***阵营的军事力量大逆转。

端方眼见大清统治风雨飘摇,知道危机迫在眉睫,必须避免刺激众怒,引发全面骚乱。在入川途中他不仅不扰民,还发表演说,争取民心。他饮食简单,甚至行军途中还在农舍住宿,因之颇受途径之地官民欢迎。作为情况通报,他如实向朝廷电报告称:“查得川中罢市罢课,不戕官吏,不劫仓库,绝非逆党勾结为乱。人民因蒲殿俊、罗纶等被拘赴辕请释,统领田征葵擅行枪毙街正、商民数十人。附近居民闻之,遂首裹白巾赴城下求情,又为枪毙数十人,以致众情愤激。”端方到重庆,多次召开绅商会议,笼络各方人心。然而,同盟会为确保起义成功,必欲挤走他,故不断利用保路问题做文章。同盟会员还趁夜晚在端方寓所大门张贴嵌名对联一副:“端要死在江南馆,方好抬出通远门”。列强也不给端方机会,川乱引起外国人撤侨,故要求清政府尽快平息。挑起外衅要问斩,端方也担当不起。再者,CD赵尔丰也在催促:“川事为之一误再误,不可收拾”。

11月18日,端方率军离重庆抵资州,鄂军已陷入四川同志军的包围之中,进退维谷。革命形势下,端方此时也是左右为难。

同年11月22日,同盟会重庆支部发动起义,同盟会总部指派的革命军总指挥夏之时到渝,李湛阳、杨沧白当即率巡防军宣布起义,迫使“官吏俯首听命”、“兵不血刃,垂手而克复名城”。不费一枪一弹,重庆光复,建立了新的革命政权——重庆蜀军政府。重庆起义过程中,城内没有出现任何军事对抗行动。

为彻底杜绝后患,防其卷土重来,蜀军政府都督张培爵派遣田智亮率敢死队数十人携带炸弹,前往资州与鄂军中的党人接触,议定非杀端方不可。

1911年11月27日,资州城还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当中,端方的行辕中已是一片喧哗;这位省部级高官还兼着鄂军的前敌总指挥,却被自己麾下的官兵从被窝中拖了出来。众人将端方带到行馆大门边的一个小屋内,乱刀砍死。端方的弟弟端锦也在军中,被绑了出来,他大声痛骂,不肯下跪,也被乱刀砍死。端方被杀,有两个说法截然不同的版本,其一,为起义的鄂军士兵所杀。其二,端方死于兵变。士兵们杀害端方的理由很简单,为了钱。当时,四川全省局势糜烂,而部队的根据地武昌也已发生暴动,端方的部队被阻在资州进退两难,军饷无继,军心不稳。端方通过多方努力,从CD的银行中借到了4万两,并且张榜公布,军心才稍微安定。但左等右等,银子还没有送来,失去耐心的士兵们发生骚动,于是端方被杀。而就在端方首级被装进洋油桶送往武昌当革命投名状的第二天,4万两银子就到达了军中。端方成为清王朝职位最高的殉葬者。

注:文中摘引资料的出处:《杨沧白传》、《辛亥重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庆史料选辑

注:端方(1861——1911),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托忒克氏,字午桥,号陶斋,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历督湖广、两江、闽浙。宣统元年调直隶总督,后被弹劾罢官。宣统三年起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谥忠敏。著有《陶斋吉金录》、《端忠敏公奏稿》等。

图一.端方肖像

图二.端方入川前

1911年9月12日,清政府急调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率湖北新军第八镇一部入川镇压。湖北清军防守力量西移,在客观上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时机。图为端方入川前与湖北官员及外国人合影,中坐者为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