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法布尔与昆虫记
22128700000013

第13章 肉蓝蝇(2)

这是我的一个发现,但是好奇的我还是不满足,还想要了解隔在鲜味和它之间那一层障碍物的颜色、光泽和硬度对于肉蓝蝇决定是否产卵有没有关系。

为了搞清楚究竟会怎样,我又做了一个实验。我找来了一些小的宽口瓶,每一个瓶子里面放一块鲜肉。瓶子的盖子各式各样,有的是用彩色纸做的,有的是用漆布做的。这时候,这些肉蓝蝇飞过来了,可是没有一只有在这些瓶盖上产卵的意向。接着,我用小刀在这些盖子上面划出一条小缝,这些肉蓝蝇马上改变了主意,跑到小缝上面产下了白色的卵。这些障碍物的颜色、光泽和硬度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到现在,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在产卵的时候,肉蓝蝇不会对产卵地方的颜色、质地、材料等产生兴趣,关键的是这个地方是否能够让它们的幼虫孵化出来以后,可以安全地爬出产卵地,并且找到食物。如果能,肉蓝蝇就会选择那个地方作为产卵之地。当然,如果这个地方非常适合养育后代,肉蓝蝇会多生几个卵,不然的话就会少生几个。一切的决定,全凭肉蓝蝇的侦察和直觉来决定。

幼虫的能力

这些卵产下来以后,大致需要两天时间来孵化。它们既可能在肉上面孵化,也可能在狭窄的缝隙里面孵化。孵化出来的幼虫马上就开始活动了。它们的最前面长着两根角质一样的小棍子,这两根小棍子彼此靠着,棍子的尖端是弯形的。这两根棍子肯定不是用来吃东西的,因为根本没有办法拿起食物,它们是用来支撑身体走路的。幼虫用这两根棍子轮流地支撑在路面上,同时尾部收缩,这样身体就可以往前行走了。

蛆虫不仅仅可以利用嘴巴上的这两根带钩的小棍子走路,而且还能够依靠它们来挖肉。你看它们往肉里面钻就好像往猪油里面钻一样地容易,原因就是如此。它们在肉上打洞,所到之处,只不过是喝几口肉汤罢了,肉是一点儿都不吃的。

蛆虫是靠着自己胃里面的一种消化液来把肉做成肉汤的。这种消化液含有一种功力强大的消化酶。下面的实验可以证明出来:

我把在沸水里面煮熟的一块蛋白拿出来,切下一小块放在小试管里面。然后在这些蛋白的表面撒上一些肉蓝蝇的卵。在另外一个试管里面只放蛋白,不放卵。

几天以后,幼虫孵化出来了,试管里面出现一种像水一样透明的液体。如果把试管倒过来,蛋白碰着了这些液体,马上就会溶化成为液体。可见,幼虫的消化液对蛋白的分解能力有多大,我换用一些药学院制作的人工消化液来实验,都没有这么容易消化掉这一块蛋白。这说明了蛆虫的消化液具有非常强的消化作用。

随着幼虫的长大,它们渐渐地淹没在被分解的蛋白液体中。一天到晚泡在液体中,它们显然不舒服,于是便极力往试管的上面爬,一直爬到顶;另外一只试管里面一点儿变化都没有,蛋白还是保持着不透明的白色,最多不过是有些发霉罢了。

幼虫从哪里释放的消化液呢?是从它嘴上的两根棍子里面。它在那里爬来爬去,棍子就一伸一缩,吐出了一点点的溶剂,就好像不爱干净的孩子到处吐口水一样。口水吐到哪里,哪里的肉就被溶化成了肉浆。

我又用了其他的材料来继续我的实验。不同的材料会被溶化成不同样子的液体。比如像羊肉、牛肉和猪肉等,它们被溶化成为了带有酒精气味的棕色的糊。如果是选用肝、肺、脾等作为材料,它们则被严重腐蚀,变成一种流体。不过谷物被消化后不变成液体,而是溶解成为稀糊。

其他的材料不适合用来做实验,比如像脂肪、牛脂、新鲜肥肉、黄油等,因为蛆虫不能把它们消化掉,而且蛆虫很快也会死掉。可见蛆虫的消化液对蛋白质起作用,对脂肪不管用。

它们的消化液对皮肤也不起作用,因为皮肤有一层角质层,能够抵御蛆虫消化液的作用。我想这可能就是肉蓝蝇在产卵的时候不会把卵产在鸟的皮肤上面,而是要选择喙、眼、喉或者伤口这些地方;即便是产在皮肤上,也要选择腋下这些比较嫩的皮肤上的原因。

一只母蝇能够产下多少枚卵?前面我从自己的实验中观察到一窝是三百粒,但是那一次是在实验室里面观察,所以条件受到了限制,观察得不够深入。这一次,我的朋友给我送来了一只冻死的猫头鹰,正好给我提供了另外一次认真而深入了解肉蓝蝇能够产多少卵的机会。

我拿到这只鸟的时候,发现尽管这只鸟完好无损,但是它的身上已经有了蝇卵。它的眼睛已经被一层白色的卵给覆盖了;它的鼻孔附近也有一团一团的卵。

我把猫头鹰的尸体放在罐子里面的沙土上,盖上金属网罩。然后放在了我冰冷的实验室里面,温度在冬天绝对会降到零度以下。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我再去看这只猫头鹰,原来的那些卵已经没有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了。猫头鹰从表面看好像是完好无损的,朝天的肚子羽毛整齐。我把它的尸体拿起来,很轻,而且干瘪瘪的,没有发臭的气味。当时与沙子接触的背部却腐烂发臭了。一些骨头露了出来,皮肤变成了黑色,上面还出现了穿孔,很难看。

从猫头鹰现在的情况来看,它已经遭受到了肉蓝蝇幼虫的侵犯。肉蓝蝇的卵在冷冰冰的实验室里面安全地度过了一个冬天,并没有被冻死。然后在春天破卵而出,开始享受猫头鹰这个美味。猫头鹰的肉养肥了这些寄生虫们,当幼虫吃饱以后,就在猫头鹰身上打洞,一直打到了沙土里,然后一头钻进了沙里面,把自己埋进去。我想,这些幼虫应该都在沙里面吧。

不出我所料,这些幼虫果然在沙土里面,只不过现在全部变成了蛹。我把沙里面的这些卵全部拣出来,数了一数,竟然有九百多个。我不敢相信,居然这九百多个蛹都是一家人。

为什么这些肉蓝蝇的幼虫不选择在猫头鹰的体内变成蛹,而要跑到干涩的沙粒里面去呢?要知道,在猫头鹰的体内,就相当于自己生活在了食物的天堂里面,而且大家济济一堂,还可以互相取暖,度过寒冬。但是为什么要放弃呢?

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这些肉蓝蝇的幼虫其实已经把猫头鹰身上能够消化掉的肉全部给消化掉了,剩下的身体组织对于它们来说消化不了。如果你够勇敢,不妨打开猫头鹰的身体一看,这里面已经空空如也,所有的肌肉和内脏都不翼而飞,一片满目疮痍的样子。猫头鹰水分蒸发以后留下的躯壳硬梆梆的,幼虫想啃都啃不动。既然没有什么吃的了,不如走吧;第二个原因也很重要,当猫头鹰的尸体变干以后,会引来另外—种专门吃干尸的昆虫——皮蠹。这些皮蠹热衷于啃骨头,同时也热衷于挑逗那些肉蓝蝇的蛹。它们也许会因为好奇而咬上一口,轻轻松松地就葬送了这些还未出蛹的肉蓝蝇的小命。

肉蓝蝇的幼虫有充分的预见能力,早就在皮蠹来到之前就逃走了。逃到哪里才安全呢?不如就在沙里面吧。所以它们就集体钻进了沙里面躲藏起来。

小肉蓝蝇埋藏自己也是有预见能力的,它们一般将自己埋到一掌宽的深度,如果埋得太深,恐怕还没有爬出来就死掉了。我做了一个实验,把卵埋在不同的深度的沙中。埋在六厘米深的沙中的肉蓝蝇十五只中有十四只爬出来了,死了一只。埋在十二厘米沙底下的十五个蛹中只有四只成功爬出沙面。而在二十厘米厚的沙下面的,只有两只爬了出来,其余十三只在半途就气绝身亡。最后在六十厘米厚沙下面的十五只中,只有一只看见了阳光。其余十四只压根儿连蛹都顶不开。大约是因为压在蛹上面的沙太重的缘故。

看来从沙土里面爬山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它们又必须在沙土里面完成自己的蛹变过程,所以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自己埋藏的技术了。不能过深,也不要过浅,要恰到好处。

既然选择把自己埋在土里面,刚破壳而出的肉蓝蝇就必须自己爬出来。你看,它把头分成活动的两半,鼓着一对大大的眼睛,一边一个。裂开的额头中间有一个巨大的透明的疝(shàn)(肉蓝蝇额头的皮下组织聚集成为一团,形成的一个包)。当疝鼓起来的时候,头就变得很大,像一个大头钉一样。当额头的两半重新合到一块儿的时候,疝就缩小了。

别以为小肉蓝蝇额头一张一合,疝一鼓一瘪,是为了逗你玩,它们可是靠着这个动作来挖掘沙粒的。小肉蓝蝇就是用额头上的疝来撞击沙层,顶开沙粒的。出来以后,这个疝还有其他的作用,当我用镊子夹住刚好破土而出的肉蓝蝇的后足的时候,它额头上的疝又开始鼓动,和在沙里的动作一样。我想,这个动作应该是用来克服障碍的吧。

刚出蛹的肉蓝蝇是白色的,身体还很虚弱,翅膀还没有展开。出土以后,它的皮肤开始变硬、变黑,翅膀展开了,额头开始从左右两半合并成为一个,眼睛回到了正常的位置,疝缩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