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经商之道
22138400000018

第18章 在商言商,心怀天下(4)

蒋兆和有气无力地问胡雪岩原委。胡雪岩告诉蒋兆和,王有龄并不是想提银公用,而是想用这些银子开钱庄做生意。蒋兆和听完连忙问解决办法,胡雪岩压低声音,凑近蒋兆和耳边,嘀咕道:“俗话说,千里做官只为钱,王大人多年闲居,手头拮据,老早就想干点什么,尤其对钱庄生意颇有兴趣,只苦于一无本钱,二无人手,终未实现,大哥若是愿意,不如趁机奉送股份与他,交个朋友,大家在一口锅里捞食,还怕生意不红火?”蒋兆和一听,不免有些肉痛,但为避免彻底倒闭,此法的确高明。送多少股呢?他探询胡雪岩,胡雪岩握住他右手,在袖筒里捏了捏,蒋兆和差点失声叫出来,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胡雪岩心中暗笑,明白蒋兆和这回牛踩乌龟背,痛在心里头。信和在当初筹办的时候,蒋兆和用一千银子为一股,筹集了50股,加上自家的5万两银子,共10万两本钱。由于蒋兆和股本占半数,理所应当做了老板,包揽钱庄全部事务,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别的股东既零散且股份少,只好由他做主,因此在信和,蒋兆和说了算,眼下,王有龄忽然要夺去他一半股份,白白损失5万两银子不说,加上胡雪岩的10股,超过半数,他蒋兆和还能赖在老板位置上发号施令吗?对蒋兆和而言,确是生命攸关的事,由老板降低为伙计,这和倒闭有什么两样,蒋兆和无论如何不愿意。他顿时陷入沉默,很长时间没有说话。

胡雪岩洞察他的心思,索性又加一把火,“你若是不愿意,得罪了王大人,发起狠来,提取全部存银,你能如数归还吗?”

蒋兆和有气无力回答道:“我设法筹集就是了。”

“哼哼,”胡雪岩冷笑道,“70万两银子,又不是变戏法,说来就来了,再说,你与洋人合伙从英国订购的一批洋油,船到日本就触礁沉没,血本无归,如何填补这项亏空?”蒋兆和闻言,脸色大变,知道碰上真正的对手,他怎么忘了胡雪岩是吃钱庄饭长大的呀。这批洋油贴进30万两银子,原本可获利数倍,谁知遇海难,算扔进大海去了。这事做得隐密,连账面上都看不出来,胡雪岩还是知道了。

“还不出粮银,王大人向上面递手本,参你个侵吞粮银,贻误军用,谁也保不住你,好自为之吧!”这不啻说,杀身之祸、抄家灭族,就在眼前。蒋兆和浑身颤抖,双唇哆嗦,断断续续说:“我,愿意,奉送股份。”

“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为俊杰”,胡雪岩神情缓和,准备给他一点蜜糖,免得吓坏了他,今后还要用这把理财好手呐。“其实不必惶恐,只要讨得王大人高兴,安心做你的老板,主意由你拿,王大人是外行,决不来过问,将来生意做大了,年终分红,数目决不比眼下少,发财大家得,有情有义,何乐而不为?”

一番甜言蜜语,蒋兆和心里好受一点,想想不独能保住性命,而且照旧做老板,局外人反正不明就里,凭借信和这块老招牌,再加上海运局作坚强后台,杭州城里也算同行老大,照旧呼风唤雨,吃香喝辣,也算不幸中之大幸。主意打定,蒋兆和向胡雪岩拱手道谢。

胡雪岩施展“软”“硬”兼用的两面手法,凭空进账了大笔股金,而且连带收服了一个钱庄的老手。自此为起点,胡雪岩在生意场一发不可收了。

由上看来,胡氏用两面手法可谓效果非凡。就像胡雪岩所说的那样:“一定两手兼用,不能一手不用,一手用。”因为两手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不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按规律行事

做生意、办事情,贵在盘算整个局势,看出必不可移的大方向,按照这个方向去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胡雪岩

德国着名哲学家黑格尔说:“世界是由一串串偶然构成的,而贯穿其中则有一个必然的存在。”这个深奥的哲学原理通俗化就是,在纷繁芜杂的世界或事物中必定存在着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存在着一个整体方向性的一个东西。

胡雪岩就把这个原理运用于自己的商业战场之上,而且他很善于从很多繁杂的事物中看到事物的规律性,把握着事物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方向。

他在总结自己经商得失时,曾说:“做生意、办事情,贵在盘算整个局势,看出必不可移的大方向,照着这个方向去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胡雪岩这个经验总结是黑格尔这个哲学理念的具体化运用。在胡雪岩那里“大方向”“发展态势”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必然”,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事物间普遍存在的规律。

胡雪岩在他的鼎盛时期可以纵横商场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可以从复杂局势中看出必不可易的大方向的过人的眼光。比如在蚕丝销洋庄的生意中,就显示了他这种过人的眼光。

为了结交丝商巨头,联合同行同业,从而达到可以顺利控制市场、操纵价格的目的,胡雪岩在湖州收购的蚕丝运到上海,一直囤到第二年新丝上市以前都还没有脱手。而这时出现了几个情况:一是由于上海小刀会的活动,朝廷明令禁止将丝、茶等物质运往上海与洋人交易;二是外国使馆各自布告本国侨民,不得接济、帮助小刀会;三是朝廷不顾英、法、美三国的联合抗议,已决定在上海建立内地海关。

这些情况对于胡雪岩正在进行的生丝销洋庄的生意而言,应该是有利的。一方面新丝虽然快要上市,但由于朝廷禁止运往上海,胡雪岩的现有囤积也就奇货可居;另一方面,朝廷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洋人在上海做生意必然受到部分限制,而从洋人布告本国侨民不得帮助小刀会和他们极力反对设立内地海关的情况看,他们是迫切希望与中国保持一种商贸关系的。这时胡雪岩联合同行同业操纵行情的工作已经大见成效,继续坚持下去,迫使洋人就范,把现有存货卖出一个好价钱,一定不是太难。

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胡雪岩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存丝按洋人开出的并不特别理想的价格卖给洋人。

做出这一决定,就在于胡雪岩由当时出现的各种情况,看出了整个局势发展肯定会出现的前景。当时太平天国已成强弩之末,洋人也敏感地看到这一点,从他们的态度看,他们实际上已经决定与朝廷接续“洋务”了。与此同时,虽然朝廷现在禁止本国商人与洋人做生意,但战乱平定之后,为了恢复市场,复苏经济,“洋务”必得继续下去,因而禁令也必会解除。按历来的规矩,朝廷是不与洋人直接打交道从事贸易活动的,与洋人做生意还是商人自己的事情。正是从这里,胡雪岩看出了一个必不可易的大方向,那就是,他迟早要和洋人长期合作做生意。在胡雪岩看来,中国的官儿们从来不会体恤为商的艰难,不能指望他们会为商人的利益与洋人去论斤争两,所以,与洋人的生意能不能顺利,最终只能靠商人自己的运作。既然如此,也就不如先“放点交情给洋人”,为将来留个见面的余地,所以,即使现在自己暂时无法实现控制洋庄市场的目标,也在所不惜了。

这就是胡雪岩眼光精明之所在,这一票生意做下来,胡雪岩的确没有赚到多少钱,至少比原来构想的,也可能赚到的少了很多,但由于有这票生意“垫底”,胡雪岩也确实自己铺就了一条与洋人做更大生意的道路——他“卖”给洋人的交情,为他以后发展更大规模的洋庄生意,为他借洋债发展国际金融业,为他以后驰骋十里洋场,留下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是这样,不管你是从商为政,都必须能够从大局的发展中把握发展之态势,从看似杂乱无章的局面中寻找出大方向来,找出规律来,并合规律地“照这个方向去做”,才可以使自己常胜不败。胡雪岩是一个非常善于从事物的发展中找出其必然规律,并能积极地运用规律办事、经营的人。其中典型的一例,就是胡雪岩对货币运动规律的把握并按规律经营。

在钱庄的经营中,胡雪岩发现了“无息币”的规律并且积极贯彻于其经营之中。所谓的“无息币”是指不要让货币滞留于手中。这一规律体现了商人资本的动态特点。

资本为了取得利润,就必须不断地买进货物卖出货物,与此相应,货币也必须不停流动。这就是陶朱公“计然之策”所要求的“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断地买进卖出过程,就是商人资本的存在形式。这个过程的中断,就意味着商人资本生命的停顿。而买进卖出这一过程能不能顺利地进行,一个重要的关键在于货物的质量。商人要让自己的商品可以顺利地售出,从而得到利润,就必须重视货物的质量。

商人资本最具有特征的行为是在流通领域中投入一定数量的货币来获得更多数量的货币。假如让货币停留在手中,就只是守财奴的行为。因此,从货币形式来看的商人资本,是货币在流通领域中的不断运动,“无息币”则是对这种运动的最好表达和概括。

胡雪岩从小就在钱庄当学徒,深知钱业生意之奥秘。所以在开业之初,虽只有十万左右的款项,而且每笔款项的存货日期相逼甚紧,他还是能够调动资金,及时投入新的丝茧生意。

档手刘庆生刚开始一听到胡雪岩的调度,迟迟疑疑不敢苟同。他作为一名优秀钱庄伙计,深知钱庄一定要有大批头寸垫底,方可不陷窘迫。胡雪岩猜透了他的心思,就拿“无息币”的道理给他讲了一番。胡雪岩说,搞钱庄生意的,就是要七个盖子八个坛,盖来盖去不穿帮,才能显出你的本事。要算准了,今天进款多少,余款多少,什么时候要支出多少,有可能还有些什么样的进项。眼光要放远,统总起来盘算,让钱活起来,不要积死在手上。钱业生意最害怕的就是烂头寸。别人存款来了一大堆,放不出去,没有地方用,完了。要是这样的话,不过几天,你准备关门得了。

胡雪岩从刘庆生手里调动这笔资金的时候,他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估计到王有龄一俟署理湖州,另一批新款自然源源而来。这也更促使他做出冒险放款的决定。

甚至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就在第二天,由于事先曾有款放交情给了调任江苏藩司的麟桂,麟桂一到任后马上派人来告诉阜康钱庄,浙江押往江南大营的协饷全都由阜康来代理。相形之下,连刘庆生也感到第一天放款出去是非常正确的。不然的,这么多头寸摆在那里,真是只落个虚好看了。

所以,从胡氏的经营中,我们能够得出一个普遍一般性的方法,即要善于从事物中找出其规律,从偶然中看出其必然,并且按这个规律、必然去行事。

营造平静的市面

做生意第一要市面平静,平静才能兴旺。

——胡雪岩

胡雪岩说:“做生意第一要市面平静,平静才会兴旺。”胡氏这一观念深刻地表达了企业营销和外在环境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营销学中,一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营销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例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局不稳定,经济环境恶劣,很明显,要搞好企业的营销和产品销售是非常困难的。上升到学理层面,

事业的发展还是需要安定的环境。环境安定,市场才会安定,才会繁荣,社会才会有长足的发展,生意才会越做越大。

这个方面突出体现在胡雪岩特别注重帮助官府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上。

有一次,朝廷为筹集军饷,弥补财政支出,决定发行户部官票。户部官票由各省藩司负责,向钱庄、票号派购,由于这是一件从来没有过的事情,钱庄老板都对官票信用持怀疑态度,因为官票一旦发行泛滥,朝廷现银不足,认购的官票在手里就会贬值,风险非常大。同时,尽管可以不担风险,从藩库领了官票来,以代卖的方式尽量去用,然后再与藩库结账,用出去多少,就上交多少现银,但这样一来,钱庄也就变成了白白为官府当差,一点好处都得不到。因了这些原由,钱庄老板们对官票派购十分地不热心,也十分地不情愿。但胡雪岩却毫不犹豫地让自己阜康钱庄的档手刘庆生带头认购。

他作出这样的决定,除了要在钱庄开办之初,借助认购官票的事情在同行中建立自己的名气与威信的目的之外,还有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既然是朝廷发的官票,市面上就不能不用,因而钱庄也就不能不买,与其最后被逼无奈再买,倒不如主动一点。第二,官票的信用一方面靠发行章程的完善,不致滥发,另一方面,也靠市面,尤其是靠钱庄、票号来维持。有钱庄、票号的支持,官票要维持一个稳定的价值,也不是不可能的。同时,官票尽管人人要用,但实际上却与钱庄、票号的利害关系最为密切。从这一角度看,为了钱庄自己的切身利益,钱庄也应该帮助官票做信用。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胡雪岩看来,官票是朝廷为了筹集军饷发行的,是为了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来镇压太平天国。他做生意的宗旨就是,要帮助官军打胜仗,只要是能帮助官军打胜仗的生意,就算亏本,他也要毫不犹豫地去做。对这一点,胡雪岩考虑得非常清楚,那就是,其一,他要投资本下去。自己帮助了官府,官府肯定在生意上为自己提供方便,长远地看,这并不是人们想象的赔本买卖。其二,他的眼睛看的是世道太平之后。做生意,尤其是做大生意,要的就是世道太平,而自己现在帮助官府打胜仗,就是为了求得世道太平——太平军与官府斗了上十年,江、浙一带实际上生意越来越难做。如今官府有力量镇压他们,也就有可能使世道太平了。用胡雪岩的话说:“时世一太平,什么生意不可以做?”

帮助官府把市面做起来,这就体现了胡雪岩眼光和做法的不凡。其实,胡雪岩要帮助官军打胜仗的做生意的宗旨,事实上就是他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维持市面,尽可能使市面保持相对平静、安定的宗旨的具体化。胡雪岩有一个观点,他觉得只有市面平静了,生意才好做,但生意人不可以只想着等到市面平静了再去做生意,一定要等到市面安定平静了再去做生意,那就许多事情都做不成了。有大作为的生意人也要想着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安定市面。与此同时,安定市面也不能完全靠官府,生意人也有应该尽力,也能够尽力之处。既然这样,何乐不为?

用胡氏的话来说:“帮助官府就是帮助自己。”此言一点也不差。因为胡雪岩帮助官府渡难关,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于胡氏的生意“市面”有重要作用。此举就像古人所云:“风平浪静好行船。”由此可见,胡雪岩的手法与眼光的确让人佩服。

为商则爱商

文固可进官封爵,然商亦可光耀门庭。

——胡雪岩

在封建社会,读书中举、谋官进爵是一个文人的社会理念,广为那个时代所推崇;于是所有人都以做一个文人为荣。而经商则为人所耻,商人则为人所鄙。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政治、文化(指狭义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好像也处于某种鼎立之势,其中毫无疑问政治占主导的、支配的地位。有意思的是,文化领域在受到政治领域的高压统治的时候,却同政治领域一起压制经济领域,在有些时候,甚至表现得比政治领域的态度更为“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