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实证明:靠投机欺诈只能获一时的蝇头小利而自毁永久的声誉;遵守信誉、抓好质量才能创出牌子,开辟出取之不竭的财源。这个结论也是迎合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作为商品,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而价值是通过使用价值来实现的,质量好的商品使用价值当然高,因此,货真质优是一切买卖成交的前提。消费者人人都希望价廉物美,但其中又有主次之分,物美占主导地位,如果不能做到物美又价廉,人们宁愿质优价贵也不愿质次价廉,更不能忍受质次价贵。
胡雪岩作为一个有眼光、有头脑的经营者正是意识到信誉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而亲立“戒欺”匾的。“戒欺”店规代代相传,成了历代庆余人的“传世秘方”,120多年来,胡庆余堂真正做到了童叟无欺,货真价实。
以上种种,说明胡雪岩作为一个商人,具有非凡的质量意识与远见能力。他坚持质量第一,童叟无欺,为胡庆余堂带来了至高的信誉,也带来了长久不衰的经营、滚滚的财富。
广施仁义
有慈善心,肯施惠于人,以仁取众。
——胡雪岩
胡雪岩尽管是清末乱世的一代豪商,但却不是一个奸商。正好相反,他在经商过程中,尤其是经营胡庆余堂的过程中,经常突出一个“仁”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胡雪岩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此“道”即赚钱的窍门,而胡雪岩的“道”,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以仁取众。给自己留个好声誉,继之钱财滚滚而来。
比如他在创办自己的药店“胡庆余堂”之初,谋划的那几条措施:三伏酷热之时向路人散丹施药以助解暑,丹药免费但丹药小包装上都必须印上“胡庆余堂”四个字;时值朝廷花大力气镇压太平天国之际,“胡庆余堂”开发并炮制大量避疫祛疬和治疗刀伤金创的膏丹丸散,廉价供给朝廷军队使用等等。用现代经营眼光来看,这些措施具有良好的扩大声誉、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开拓商品市场、建立商业信用的作用。正是靠了这些措施,“胡庆余堂”从开办之初就站稳了脚跟,很快成为立足江浙、辐射全国的一流药店,且历数十年而不衰,而由“胡庆余堂”建立起来的胡雪岩的威望、影响所形成的潜在效益,对胡雪岩其他生意如钱庄、丝茶、当铺等的经营,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胡雪岩在他的“胡庆余堂”创业开始,投入运营的第一步,想到的就是做名气。为了做名气,他又以“仁”为本,做了两件事:第一是多卖乱世当口急需的救命药,对买不起药的人,免费赠送。第二,为军中提供只收成本的捐助型药品,比如“诸葛行军散”之类。他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自己创出一块牌子。胡雪岩这一措施是源自一个发生在雍正年间的故事受到的启迪。
雍正年间,京城里有一家规模很大的药店。这家药店制药选料十分地道,连雍正皇帝也很信任他们的药,让他们包揽了为宫中“御药房”供应药品的全部生意。有一年恰逢辰戌丑未大比之年,会试正是三月里,称为“春闱”。因为前一年是个暖冬,没下多少雪,一开春又气候反常,造成春疫流行。赶考举子病倒很多,有能够坚持的,也多是胃口不开,萎靡不振。古时科场号舍十分狭小,人在里面站起来立不直身子,靠下去伸不直双腿,并且一三场考试不能出闱,体格稍差就支持不住,况且精神不爽的人?
依据这一年的情况,这家药店抓紧配制了一种专治时气的药散,并托内务大臣奏报雍正皇帝,说是愿意将此药散奉送每一个入闱举子,让他们带入闱中,以备不时之需。雍正皇帝原本就有些为当年会试能否顺利进行担心,有此好事,自然大为赞许。于是这家药店派专人守在贡院门口,赶考举子入闱之时,不等他们开口,就在他们的考篮里放上两包药散。这些药散的包封纸印得十分讲究,上有“奉旨”字样,并且随药包另附一张“方单”,把自己药店有名的丸散膏丹都刻印在上面。
结果,一半是这家药店的药好,一半也是这些赶考举子的运气好,这一年入闱举子中报病号中途出场的人数大大降低。这一来,出闱的举子,不管中与不中,都上这家药店买药。更重要的,由此一举,也让这些来自各省的举子把这家药店的名声传播到各地,使天下十八省,远至云南、贵州,都知道了京城里的这家药店,这家药店的生意一下子就红火起来。这家药店只用了少数的一点本钱,就极大地扩大了店铺的名声,不可谓不高明。
胡雪岩同样是开药店,只是他的做法更加复杂而且技高一筹。首先,他是从人道主义、从“仁”字出发的。
在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之下,社会动荡,百姓常常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因而瘟疫、病患经常是防不胜防。而此类之百姓又常常是贫寒之民,无钱治病。鉴于如此,胡雪岩下令各地钱庄,另设医铺,有钱收钱,无钱白看病,白送药。
那个时侯,南京已经被太平军攻占,清廷派重兵驻扎南京外围,成为“江南大营”。各路百姓则是颠沛流离,四处逃离。打仗自有死伤,逃难自有瘟疫,军民两方面都是需药应急,药材生意当然看好。
胡雪岩点子多,立马就心生一计,他的策硌是:准备大量应急药材,赠送于江南大营,施舍于逃难黎民。这些药材并不昂贵,也就是“诸葛行军散”之类的普及性小东西。以今天标准来看,大概也就是绿油精、消炎粉、云南白药之类的成药。
并且胡雪岩还同湘军、绿营达成协议,军队只要出本钱,然后由他派人去购买原材料,召集名医,配成金疮药之类,送到营中。左宗棠知悉后,感叹道:“胡氏为国之忠,不下于我。”胡雪岩的善举换来了封疆大吏左宗棠的一句称赞,而这一句盛赞,对于借助官场势力的商人来说,就更加取得了众人对之的信任与支持。
胡雪岩广施小惠,得到的利益却是不可估量的。
他开药店进行义诊,使得天下人都知道,浙江有个“胡善人”;他为军营送药,曾国藩忍不住夸他,而使他成为忠义之士;他为应考的士子送补品,天下士子都感谢他,朝廷也因他的种种举措而赏他二品官衔。就施舍对象而言,不管是清廷官兵,或是逃难百姓,无论如何,总是得到免费药品,对健康总是有所助益;就胡雪岩而言,经由赠送药材,“胡庆余堂”的名声得以远扬传播,声名传开之后,就能够和清军粮台打交道,建立正式的官方销售管道,把药材卖到军队里去。这样的生意,说实在的,真是一辈子吃不完。胡雪岩这一招,真可谓是“一石二鸟”,既做好事,又做生意。
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但事实上,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是义利分不清的。作为一个有眼光的商人,应该把这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而不是取其一端,因为无论取哪一端,作为商人,他都不是成功的。
这个道理在现代应该是被许多商人认清了,因此许多大商人往往又是大慈善家,他们到处捐款,救济孤老,兴办学校,受到社会的好评,他们的商业机构或产品也因之受到更多的认同。
一个跨国公司的总裁曾这样说道:“我们可以不要广告部,但却不能不要慈善事业。广告让人们觉得想赚他们的钱,但慈善事业却使他们丢失了防备心理而不自觉地接受我们。”
当然,就事实本身来说,胡雪岩这样做,并不只是出于救世的热情,根本上是因为他知道宣传与舆论的重要。乱世当口,逃难的灾民来自全国各地,送药给他们,既为自己博取济世行善的好名声,又让他们把胡庆余堂的招牌带到了全国各地。
而军营里的兵将更是哪里人都有,让他们用上自己配制的药效实在的药,让他们都明白胡庆余堂的药好,也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胡庆余堂的药好。这样做出来的名气,比花多少银子雇人遍天下去贴招贴的效果,不知好了多少。
用现代商业眼光看,胡雪岩的送药措施,其实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广告宣传方式。并且是一种一箭双雕乃至一箭几雕的绝招。第一,为自己获得了热心公益的好名声;第二,取悦了官方,得到了官方的支持;第三,利用逃难灾民及官军兵将为自己做了大规模的“活”广告,创下了自己的品牌,站稳了脚跟。这些条件一经具备,不就可以带来滚滚财源?难怪胡雪岩在定下这一策略之后,会充满自信地说,只要别人相信我的药好,我就有了第二步办法——“要赚钱了”。
所以说,“仁”也是胡氏商法的重要精髓,是胡雪岩从商的大智慧之二。其宗旨在于,“有慈善心,肯施惠于广大群众”,才能树立起企业的形象,才能给自己带来进一步的利润。因而,可以说,胡雪岩的“仁”,也是他取财的正道之一。
创办义渡
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个最好的样子。
——胡雪岩
胡雪岩的家乡有条钱塘江,古称浙江、罗刹江和之江,这是浙省第一大河,也是东南名川,它起源于皖、浙、赣交界处,流入杭州湾,黄山以下干流屯溪至梅城段称新安江,梅城至浦阳江口叫富春江,浦阳江口至澉浦为钱塘江。钱塘江主要支流有兰江、浦阳江、曹娥江。
一个多世纪前,杭州江干到萧山西兴的江面宽达十余里。每到春秋多雨季节,上游水流湍急、疾流直下,如离弦之箭,加上海潮从鳖子门涌入,形成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钱江潮”。而急流与海潮相遇又使得钱塘江的水文异常复杂,江中流沙多变,历来为航旅险途。晚清时,钱江两岸的人们还靠渔舟过江,出门还得选个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好日子,有人要渡江,家中亲人都要祭祖求神,祈祷平安。不过,就算是这样,也难保不出风险。
胡雪岩常常对自己的伙计说:“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个最好的样子。”为了解决钱江两岸旅客渡江的困难,胡雪岩捐银10万两,主办钱江义渡,并说:“此事不做则罢,做必一劳永逸,至少能受益五十至百年。”自设义渡,受惠的人不知多少,胡雪岩纵非沽名钓誉,而声名远播,亦就此博得了一个“胡大善人”的美名。
关于创办义渡的原因,《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国宝》一书中朱成方的《功自心诚,利从义来》一文中说:当时,杭州钱塘江上还没有一座桥梁,从浙江绍兴、金华等“上八府”一带的人进入杭城都要从西兴乘渡船,到望江门上岸。而当时的叶种德药店设在望江门直街上,所以生意十分兴隆。而胡庆余堂则设在河坊街大井巷,单靠杭嘉湖等“下三府”顾客,很少有“上八府”一带的顾客上门。
胡雪岩曾亲自到码头调查过,一位船工脱口而出:“要让上八府的人改道进杭城,除非是你把这个码头搬个地方!”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胡雪岩从码头回来,心里亮堂堂的,主意也就确定了。
他又沿江实地考察,了解到从西兴上船过江,航程大,江上风浪大,容易出意外。胡雪岩选择了三廊庙附近江道较窄之处,决定在这里投资创建“义渡”,把船码头“搬过来”,让“上八府人”改道由鼓楼进城。
码头很快就修起来了,胡雪岩又投资造了几艘大型渡船,不仅可载人,还可以载车和牲畜。而且免费过渡,又快又稳又省钱,上八府的人没有不拍手称好的。这一来,胡庆余堂在上八府顾客中的知名度就提高了。上八府的旅客也改道由鼓楼进城了。胡庆余堂的地理劣势转为优势了,叶种德堂的生意随着“义渡”的开通迅速冷淡。真可谓“一石三鸟”之举。
由此看来,胡雪岩开设义渡是出于与杭城另一家着名药号叶种德堂抢顾客、兜生意的需要。这也正体现了胡雪岩独特的商业智慧。
胡雪岩创设义渡后,临时设有趸船,有利于过客待渡,渡船每天开约10余次,一般顾客不取分文,只有干苦力的人来过渡须代船夫服役片刻,因为设义渡是众人受惠之事,干苦力的也乐意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钱江义渡还设有救生船,遇有风高浪急时,渡船停驶,救生船便挂了红旗,巡游江中,若有船只遭遇不测,就不避风浪险恶,飞快行驶过去救援。
钱江义渡的创办使胡雪岩的善名不胫而走,并且义渡便利了“上八府”与“下三府”的联系,客观上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对胡雪岩的经商活动也大有收益。
以行善换平稳
我们做生意赚了钱,要做好事。我们做好事,就是求市面平静。好事不会白做,我是要借此扬名。
——胡雪岩
前面我们讲了,胡雪岩通过帮助官府维持市面稳定;这是他从宏观层面来控制市面的平稳。从微观层面来看,胡雪岩也有维护市面平稳的谋略,即通过行善事来达到实现市面平稳的目的。
这个策略可谓相当高明。胡雪岩是意图通过做许多公益事业,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以稳定人心,进而做到社会稳定。与胡雪岩宏观层面的策略相比,他的微观层面的策略更为有效,并且手段极为有艺术性,目的与手段都实现了统一。
因此,他常说:“我们做生意赚了钱,要做好事。我们做好事,就是求市面平静。”
他说要做好事,也就真的常做好事。他对于行善做好事,经常是能做就做,从不吝啬,而且做的都是利于平民百姓的很实在也很实惠的好事。
胡雪岩在湖州的大兴丝行开张后,七月里他到了湖州。
一到湖州,他就吩咐他的丝行“档手”李仪做一件可以给人以实惠的好事:时令在七月中旬,正是“秋老虎”肆虐的季节,丝行要在自己店前向路人施茶、施药,而且说做就做,当天就办。李仪知道胡雪岩的脾气,做事要又快又好,钱上面很舍得,于是当天就在大兴丝行门前摆出了一座木架子,木架子上放了两只可装一担水的茶缸,装在茶缸里的茶水还有意加上清火败毒的药料,茶缸旁边放上一个安了柄的竹筒当茶杯,路人可以随便饮用。另外,丝行门上还贴了一张广告,上写“本行敬送辟瘟丹、诸葛行军散,请内洽索取”。如此一来,丝行门前一下子热闹起来,上午就送出去两百多瓶诸葛行军散,一百多包辟瘟丹。丝行“档手”李仪深以为患,一怕如此下来耗费太多,难以为继;二怕前来讨药的人太多,波及丝行生意。
但胡雪岩却仍旧坚持照此办理不辍。他的意思很明确,施茶施药是件实惠的好事,既已开头,就要做下去,再说一来丝已收得差不多了,生意不会受大影响,二来前来讨药的人虽多,但实际花钱有限。再说,丹药不是银子,越多越好,讨过药的人不会好意思再来讨,施药的第一天人多是一定的,过两天必定会逐渐减少。
实际上,胡雪岩坚持施茶送药,成了他的丝行收丝时节必有的节目,后来还扩大到药店。而且不仅如此,他还做了许多好事,比如饥荒战乱时他设粥场、发米票,天寒地冻之时他施棉衣、舍棺材……胡雪岩做的这些好事,使他在江浙一带博得了一个响当当的“胡大善人”的名声。
胡雪岩为一个善人的名声如此地散财施善,好像有些让人不好理解。生意上将本求利,一分钱的用度总要有一分利的回报才是正理,连胡雪岩自己都说“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去舔”。散财施善,分文不取,用自己从刀头上“舔”来的血只是换来一个善人的名声,何苦来哉!所以,如胡雪岩似的赚了钱能去做好事、善事,事实上为许多生意人所不为。
其实,胡雪岩说做生意赚了钱要做好事,正显示出他超出于一般人的见识和眼光。他做好事,肯定有他行善求名、以名得利的功利目的,比如他自己就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