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经商之道
22138400000005

第5章 商海弄潮,充满自信(2)

按惯例,丝行牙帖要由京里发下来,来去最快也要三个月,新丝都在四、五月间上市,这个时候,乡下恰是青黄不接的当口,蚕农都等钱用,同时新丝存放时间长了会发黄,价钱上会打折扣,为此都急着脱手。此时已经是四月末了,如果等着牙帖,会耽误收丝。而且,丝行生意多是一年做一季,错过一季也就只好等到来年。当老张把这一情况告诉胡雪岩时,胡雪岩当时就有些发急,他要求老张回到湖州想办法,哪怕花上三五百两银子的租金租一张牙帖,也在所不惜,一定先把门面摆开来,他月半左右就要到湖州收丝。

胡雪岩如此着急,当然有他个性上的原因,他办事总是只要想好了就马上着手去办,决不拖拉。但此时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已经有了自己一套周密的盘算:他要用在湖州收到的现银,就地买丝。王有龄此时已经得到了外放湖州任湖州知府的肥缺,马上就要走马上任。而此时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也已经立起来了,王有龄一到湖州,也必然要让他的阜康钱庄代理湖州府库的“收支”,这就是胡雪岩开办钱庄之初就设想好了的。王有龄一到湖州,第一件事启然就是征收钱粮,将有大笔需要运往省城杭州的现款人到他的阜康钱庄。他要来一次移花接木、移东补西的生意运作,即用湖州收到的现银,就地买丝,运到杭州再脱手变现,解交“藩库”。反正只要到时有银子解交“藩库”就可以,对公家不损一毫一两,对自己却是可以无本求利的生意,何乐而不为!

既然已经有了一个这么好的计划,他哪里还肯白白浪费一年的时间?

胡雪岩的这一个“移花接木”,事实上也是一种“借鸡生蛋”的方式。浪费这一种“借鸡生蛋”的办法,比单纯用一笔钱来做一桩生意,例如仅仅按原来的设想,用代理公库的银子经营钱庄兑出兑进的业务,又高明了很多。一笔资金只有在流动中才会获得增值,用胡雪岩的话说,就是大元宝不会生出小元宝,为此不能让“头寸”(资金)烂在那里。所以,一个生意人既要懂得如何去筹措资金,更要学会如何去使用资金。怎样才能将自己的资金变成“活钱”,而不使任何一笔自己筹措到的可用的资金放置不用,并且,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自己筹措到的每一笔资金,让它尽快也尽可能多地增值,这其中的学问,实在是太大了。从这个角度看,胡雪岩所说的“做生意一定要活络”,知道如何去“移东补西”并且“不穿帮”,对于生意人来说,的确就是一种本事,而且还是一种大本事,而他在实际的生意运作中采用的“借鸡生蛋”“移花接木”的眼光和手腕,无疑也是能够给人提供许多启示的。

不与财富失之交臂

什么事都要讲机会,明明一定办得到的事,阴错阳差,叫你不能如愿。

——胡雪岩

机遇常常是一次性的。在此时此地此人身上是机遇,在彼时彼地彼人身上可能只是“机失”。经商更是这样。商场之中的许多机遇往往都是一次性的,你抓住了,你就赢了,你就成功了,财流就会落入你的怀中;你一忽略,机遇就从你身边擦肩而过,财流与成功就与你失之交臂。

这一点胡雪岩有非常深刻的感受,所以,他说:“什么事都要讲机会,明明一定办得到的事,阴错阳差,叫你不能如愿。”所以胡雪岩对机遇的一次性十分有认识,他极注重抓住生意场上稍纵即逝的一次性的机会,从不让财流擦肩而去。

一次胡雪岩与朋友古应春闲聊,谈起一桩早该办而却一直没有机会去办的往事,就发了一番很有意味的感叹。他说有很多事情该办而没有办成,其实并不是不想去办或没有想好怎么去办,而只是因为没有让你去办这件事的机会。想到了但可惜“不是辰光不对,就是地点不对”,最终没法去办。“譬如半夜里醒过来,在枕头上想到了,总不能马上起来办这件事,这是辰光不对;再譬如在船上想到了,也不能马上回去办,这是地点不对。凡是这种时候,这种地方想到了,总觉得日子还长,一定可以了却心愿。想是这样想,想过忘记,等于不想。到后来日子一长,这件事想起来,也就无动于衷了。”

胡雪岩的这一席话,的确讲透了机会在能不能最终办成一件事的过程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雪岩做成的第一桩军火生意,某种意义而言,就可以说实实在在是因为适逢其时、恰在其地的机会。那时正处于太平天国于南京开国之后全力向东南数省扩张之时,上海小刀会也乘势开始起事,一方面江浙未失之地正在积极筹办团练以抵制太平军的进攻,另一方面两江总督以及江苏巡抚也在想办法调动兵力以平息小刀会。战事在即,当然需要大批军火,而驻在上海的外国军火商也正在此时开始向太平军输出军火,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开始明目张胆在中国国内做军火生意。一边有人卖,一边又有人买,这不是适逢其时?当时的洋商大部分集中在广州、上海两地,要与洋人谈生意当然在这两个地方最为方便。胡雪岩也正是此时为蚕丝生意来到上海,这岂不又是恰在其地?还不只是如此的时、地相宜。因为是想销“洋庄”,胡雪岩一到上海就寻找关系结识了在洋行做事的古应春,与洋人建立了联系。之前在帮王有龄解决漕米调运的公务时,他已经结识了漕帮首领尤五等人,与漕帮建立了两相托靠的“铁”关系。凭借漕帮的内河航运上的势力,军火自上海运往杭州的安全也有了保障。在这桩生意上,胡雪岩真正是机缘巧合,古人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都让他占全了,就这样他的第一桩军火生意也就几乎没费多少周折就顺利做成了。

其实,胡雪岩能在生意场上获得绝大的成功,极大程度上,确有他的机遇、运气在起作用。

商场上的确尤其讲究机遇,一个生意人在商场上是否能够取得绝大的成功,要看客观形势是否提供了让他成功的一次性机遇,而具体到一笔生意的运用能否成功,也要看机会。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尽可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再选以合适的方式去办那件可办的事情,我们才可能有把握办成那件事情。

《列子?说符》中有一则故事也说明了一次性机遇的重要性: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君。宋元君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戮之,径月乃放。

兰子者,杂技艺人是也。第一个去宋元君面前献技的表演者,踩一人多高的高跷,行走如飞,与此同时还作抛掷七把宝剑的手技,看得元君目瞪口呆,得到了厚赏。第二个听说有如此好事,也去献技,却给关了几个月,几乎掉了脑袋。两个人技艺或许有高下,但决不是造成遭遇不同的本质原因,真正的原因就在这机遇的一次性中。

宋元君之前没有看过杂技,让他开开眼界,大惊之下会有重赏,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对任何一个有能力、有水平的卖艺人而言,都是一个机遇,都是一个潜在的市场。

故事和这里的论述都这样突出机遇的“一次性”,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出于文学描写与抽象论述的技法要求。但即使不用“一次性”这个词,机遇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仅对少数人而存在的,是仅对像胡雪岩一样能够抓住机遇的人而存在的。

四两拨千斤

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就是会做生意。

——胡雪岩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汹涌澎湃的商海,很多人都想在商海中一试身手,品尝成功的喜悦,但他们又苦于无多大资本,寻找不到发财的机会,而只能站在岸边望洋兴叹——大丈夫生不逢时,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云云。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已不乏“四两拨千斤”的商战英雄,他们没有雄厚的资本,照样能够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做出一桩又一桩的大生意,铸就一座又一座巍峨的丰碑。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切就看你会不会巧妙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勇敢地抓住机遇,开启致富之门。

胡雪岩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就是会做生意。”

做生意确实要学会怎样“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会这样“盖来盖去”,也就学会了在“铜钱眼里翻跟斗”,也就能够用十万银子,做出百万的生意来。

胡雪岩在湖州收到的生丝运抵上海时,正值小刀会要在上海起事。这对于胡雪岩而言又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因为小刀会一起事,上海与外部的交通就会断绝,丝的来路也随之中断,洋庄价钱一定看好,可以趁此赚上一笔。这更坚定了胡雪岩要销洋庄的打算。

要做销洋庄的生意,第一步是要控制洋庄市场,垄断价格。要完成这一步,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说服上海丝行同业联合起来,让预备销洋庄的丝客公议价格,互相合作,共同对付洋人,迫使洋人就范。第二则是拿出一笔资金,在上海就地收丝,囤积起来,使洋人要买丝就必须找我,以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只是,就胡雪岩当时在上海生丝市场的地位来说,因为他的生意只是刚刚起步,在同行中的威信还有待建立,因此第一个办法还不一定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但从生意运作的角度看,即使第一个办法凭着胡雪岩的影响力能够实现,他也应该采取通过在上海就地买丝的办法,尽可能地多地为自己囤积一部分生丝,这既是控制市场、垄断价格的基础,又是能使自己在实劝丁控制市场的设想、迫使洋人就范之后能够取得更大的利润。

不过,在上海就地买丝需要大笔本钱。胡雪岩这时只有价值十万两的生丝存在上海裕记丝栈,而他的生意伙伴尤五为漕帮粮食生意向“三大”借贷的十万银子在续转过一次之后又已到期,依常规已经不能再行续转,为还上这笔贷款,尤五最多只能筹集到七万银子。如此看来,胡雪岩要在上海就地买丝又可以说是没有一分钱的本钱。

胡雪岩用手里裕记丝栈开出的那批十万两生丝的栈单“变”了一次戏法。首先,他将这一张栈单拿给“三大”看,说是“三大”的贷款已经可以归还,不过先要等这批生丝脱手之后才能料理清楚。让他们将那笔十万的贷款再转一期。有栈单为证,货又摆在货栈里,他们必然相信而且放心,这样也就生出了十万头寸可供支配。

然后,他又用裕记丝行的生丝作抵押,向洋行借款,把栈单变成现银。洋行有栈单存单,不会不给贷款,而栈单也不会流入钱庄,“三大”方面也就不会知道栈单已经抵押出去了,戏法也就不会被揭穿。这样,十万银子便可做成了百万的生意。

这大概就是一次典型的“八个坛子七个盖”。一张栈单,“托”了中外两家,一“转”一“亮”,就盖住了两个“坛子”,这的确是一种只有像胡雪岩这样的人才能玩出的戏法。

实际上,做生意既是一种资金、实力的较量,更是一种智力的较量。做生意要有本钱,但如何为自己弄到本钱,却是要靠智力,要靠精明的头脑和灵活的手腕。一个成功的商人,总是能够借助自己的智慧为自己弄到本钱的。

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有了钱,不是拿银票糊墙壁,看看过瘾就完事。我有了钱要用出去!

——胡雪岩

从某种意义上说,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投资。投资适当、正确与否,密切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投资是理财的第一要务。

任何投资就终极目的来说都是为了实现投资最大收益,即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那么企业如何把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呢?我们常常听有经验的企业家告诫说:“不见兔子不放鹰”“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等等,其实说的全是投资技巧问题。

商业投资,利益与风险同在。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一个有效的办法便是多元化经营。

所谓多元化经营就是不只把投资资金集中投资在一个项目上,否则一旦该项目失败,就会造成全军覆没,投资就会全部遭受损失。而把投资放置在不同的项目上,其中有的风险小,有的风险大,这样一旦风险大的项目投资失败,所遭受的损失可以由获利的投资项目抵补,一旦风险大的投资项目成功,则可以获得高额投资利益。这就是一个投资组合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因。在这一点上,历史上做得最为出色的恐怕莫过于被誉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了。

第一桩销洋庄的生丝生意做成以后,在筹划投资典当业、药店的同时,胡雪岩还想到另一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大事业——他准备利用漕帮的人力、漕帮在水路上的势力和他们现有的船只,承揽公私货运,同时以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为基础,大批贩运粮食。

胡雪岩要为自己打开水路货运和粮食买卖这两片前景广阔的天地。

翻翻历史,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贸易口岸,事实上也就是以海运、河运的大力发展为龙头的。当年中国商办公司与洋商之间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斗法”,便发生在中国“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和英国怡和、太古轮船公司、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之间,“斗法”的焦点即是争夺水运利润。就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想见投资水路货运在当时的巨大前景。

撇开这一点不说,胡雪岩要投资大规模贩运粮食,本身也是一个有大利可图的事业。这桩生意有利可图,是因为这时已经具备了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都与时局有关:

其一,时值太平军沿长江一线大举进攻东南,战乱之中,大片田地荒芜,粮食出产锐减,正是乱世米珠薪桂之时,贩运粮食必然有利可图。

其二,兵荒马乱,战事迫近,或稻熟无人收割,或收割之后又因交通不便无法运出来,白白糟蹋。而漕帮既有人手又有水路势力,此时组织起来贩运粮食,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弄好了就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门生意”。

其三,官军与太平军必有一战。俗话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对于交战双方都是大事。双方在同一块地面上拉锯,假如抢运出粮食,不让太平军得到,进出之间关系极大,一定会得到官军的支持,粮食贩运也会顺利许多。

有这样三个条件,这桩生意可不就是必定有利可图了么?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一般商人大概更多地想到的是收缩,而胡雪岩却始终想到的是发展,而且总能在乱世夹缝中为自己开出一条条的财路。胡雪岩不断为自己寻找投资方向,并且敢于大胆投资的气魄,确实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