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绝不花时间去拟定洋洋洒洒的竞争策略。他的竞争目的就是赢,但问题是赢得竞争便意味着消除竞争,这又会牵扯到令人伤脑筋的垄断问题。虽然默多克拥有那么庞大的媒体事业,但他总是能巧妙地使自己避免触犯反垄断条款。很明显地,他精心建立的具有影响力的关系网在这方面发挥了作用。1997年,新闻公司发行的报纸在英国平日和周日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了35%和39%,比他的头号竞争对手多了将近一倍。默多克说道:“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在任何一个有经济活动存在的领域中,竞争比垄断受欢迎。但只要你积极竞争而且获得成功,一定会取得垄断地位。”
无论是否垄断,默多克的经历总是给人一种愿意积极面对竞争的印象。这并没有什么微妙的道理,但是很管用。
默多克说:“一定要快速行动。除了快速作决定并已以决定为基础快速采取行动外,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击败你的竞争对手。懒散是失败者的专利,只有快速才能生存。”
1959年,默多克的南方电视正式开播。可一把无情火烧掉了摄影棚。默多克仍坚持要在与第七频道的竞争中获胜,因此要求公司人员以细网线。缝纫机和毛毯拼凑搭建起一座临时摄影棚,这样,南方电视公司终于打败竞争对手抢先和观众见面。
默多克早就知道谁先进入市场,谁就能先得到赚钱机会的道理。没有比与公司生命更息息相关的事情了。无论你从事哪一行,公司寿命变得更富于竞争性。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开发与世界保持同步。但无论你拥有什么资源,保持与世界同步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地理和物质的分隔逐渐消失,信息的流通几乎没有障碍。如果你在东京改良一种产品,远在巴尔的摩的某个人很快就会研发出相同的技术,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新的世界秩序里,威胁和机会纠结在一起。进入全球市场固然为你带来机会,但同时也为你带来潜在的竞争。
快速行动会对公司造成全面影响。无论是购并其他公司或是雇用新员工,新闻公司的行动都非常快。1988年康达·内斯特解雇了《时尚》杂志的编辑格雷斯·米拉贝拉后,默多克立刻打电话给她,提供她创办新杂志的机会。就在其他公司仍在考虑应该如何为米拉贝拉安排工作时,米拉贝拉已经在新闻公司出版了一份以她的姓作为名称的新杂志——《米拉贝拉》。
在快速行动和掌握机会方面,默多克的做法就好像他是一家非常小的企业的负责人一样。福克斯公司前任总裁巴里·迪勒说道:“默多克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管理重大风险投资的能力是合格企业家的最重要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默多克了。他比任何一个人都懂得发掘和掌握机会,而且他从不依赖别人,只依赖自己。”
敢于积极地面对竞争,才能赢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坚韧的性格是怎样炼成的:
有竞争就有压力,无论在竞争中获得成功还是遭受失败,人人都要承受压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功者责任重大、工作紧张,所承担的压力可能更大。即使对那些与世无争、知足常乐者来说,压力也会找上门来。现实生活之中,谁也逃脱不了这种压力,欲成大事者,因目标高远,压力可能会更大。但若欲成大事,就必须能承受这种压力。它最能反映你的适应生存能力。
“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许多事,在顺利的情况下做不成,而在遭受挫折后,却能做得更完美、更理想。“压力能使人产生奇异的力量”。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压力,为人创造了思考琢磨的机会,使人能尽快成熟起来。木以绳直,金以淬刚。世上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是经过艰苦磨练的。郭沫若先生说:“艰难的环境一般会使人沉没下去的。但是,在具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精神的人眼里。困难终会被克服,就会有出色的成就等待我们。这就是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玉汝于成这个词是说玉经过雕琢而成器。”压力,能使人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多方撞击,从中感悟出人生的真谛,自觉把握人生的走向。有一个在某重要部门任职十多年的中年人,手中有点儿权,他为人正直,洁身自好,人际关系亦不错。当谈及这方面的情况时,他说:
“这应得益于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时的磨练。当年在农村苦与累且不说,由于家庭的原因,政治上受到压抑,招工上学全没有我份儿。在一块下乡的知青中我是最后一个回城的。我知道有今日来之不易。靠我工作的便利条件,搞点歪门邪道很容易,但我知道那样做的后果。想想当年和我们知青一块劳动的同龄人,他们大多数仍在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所以,我始终能保持一种清醒和理智。其实,人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应做的一定要做好,不该做的坚决不做。人要有所得,就要有所失。该失去的东西就要毫不吝啬,甚至忍痛割爱。得到的并不一定就值得庆幸,失去的也并不完全是坏事情。能否从容对待、恰当处理这些问题,就要看自身的修养和品德了。
相反,人若是太幸运了,离开压力的‘哺育’、悲痛的‘滋养’,常常是浅薄的。懒于思考,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自己能力究竟有多大,或碌碌无为,抑或堕地尘埃。”
失败是成功之母,更应该说失败是进步的里程碑,是勇者、强者与懦夫的天然国界。
对于一个具有成功性格的人来说,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敢于面对现实、不怕失败的灭顶之灾,人们才可以达到成功的彼岸。
有所追求的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打击,在逆境中,我们要培养出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也只能在困境中练就。
困境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品质。如果一个人敢于直面困境,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他或迟或早,总会成功。如果一个人被困难吓倒,灰心丧气,无所作为,那么即使困境局面消除,他也不会走出失败的阴影。成功人士都是不惧怕困境的。面对长期的困境,他们或默默耕耘,或摇旗呐喊。他们凭着一腔无所畏惧的勇气,振作精神,发奋苦干。人有毅力万事成,人无毅力万事崩,成功性格的全部秘诀只有8个字:不屈不挠,坚持到底。
强者的性格是坚强: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是强者所为,只要你是一名强者,就能做老板。在北京谁都知道有一家“风仪美容院”,固定顾客2000多人,在同类美容院中名列前茅,然而十几年前风仪美容院的老板杨凤却是一名贫困的打工妹,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杨凤边打工边学习。当她学有所成、掌握一技之能后,却依然改变不了打工妹的命运,无法维护自己的应得利益。愤怒之下,她毅然决定“我要自己当老板”,于是她走上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1987年,杨凤独自一人从甘肃玉门小镇来到了北京。她说:“这是我第一次到北京,当时我的兜里揣着36块钱。接下来是拼命地找工作,我曾经做过每张铅字蜡纸7毛钱的打字员,做过一个月50多块钱的宾馆服务员;为了省钱,我曾把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最后是一日一餐。有一次饿得实在走不动了,我就坐在马路边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寻思开了,难道这就是打工妹的命?我不信,也不甘心。在那瞬间,我决定还是要上学,边打工边读书,拿下大专文凭后再找工作,不怕以后没有出头之日。1988年9月,我被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夜大录取。记得当时的学费是300多块,可我手里只有省吃俭用的250多元钱。没有办法我只好卖200毫升血换了54元钱。”
就这样杨凤一边打工,一边读书,1991年9月她拿到了大专文凭。不久,她到一家文化公司打工。有一次她去采访靳羽西,靳羽西的一番话让她回味了很久:“美容业是一门美丽的人文事业。用你的品牌、你的双手、你的智慧,把世界上的女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给她们一份自信。这是很好的职业。”
她也有同感,她也深深地体会到,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搞美容是可以赚钱的。谁不想赚钱?只要赚的不是昧心钱。于是,杨风萌生了当美容师的愿望。
她揣着不多的积蓄去珠海拜师学美容,当然,是一边学习,一边在美容院打工。经常是累了一天,晚间还要抱着有关美容的书啃。
学习期满后,她终于如愿以偿地获得了高级美容师和主持老师的资格,回到了北京。
杨凤回到北京后,听说有一家要倒闭的美容院正要出租店面。她找到那家美容院的老板,诚恳地说:“我是一个打工妹,租不起房子,但我能把你的店管好,让它赚钱。我有这种自信。赢利了我们利润分成,我的月薪不能低于两千。如果1年不能盈利,我情愿给你打3年工,分文不取。”
听杨凤这么说,老板痛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她们正式签订了协议。半年下来,这家店果然赢利了,这是件好事,没想到老板的心态失去了平衡,竟撕毁协议,准备另签一份。
愤怒之下,杨凤离开了这家言而无信的美容院。“我要自己当老板。”1996年8月,杨凤在北京西城区的一繁华路段接手了一家不景气的酒吧,并把它改造成了美容院,这时她手中的积蓄只够交一个月的房租。好朋友劝她别冒这个险,但她相信风险和机遇同在。
这是自己的店,为了经营好它,杨凤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每天,她都会带着店里的几个美容师抽时间到繁华地带做宣传,为过往的女同志讲美容知识,讲美容的重要。能被请到店里作美容的客人,杨凤必细致周到地为她们服务。而且每逢三八节、国庆节、元旦她都为包期顾客做一次免费护理,顾客过生日也可享受一次免费护理。这样,她们渐渐有了回头客,这些客人还经常把自己的朋友带到店里来,顾客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杨凤不但做了老板,还是一个成功的老板。
冒风险本身就是一种投资,在偌大的战场里创业更是一种挑战。张思民在创业初期,把面对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大战场作为体现生命价值的标识。
张思民的选择从来都是义无反顾的,主攻海洋生物,抢占高新技术阵地,他面对的是一个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大战场。“险”和“大”正是张思民所刻意追逐的,这也是体现他生命价值的标识。
1988年11月,他怀揣美丽的梦想,携妻离开了首都,离开了刚刚营造好的小家。他的梦想来自古希腊神话。这一梦想又给予了他什么呢?
海王波塞冬主宰着大洋百川。他用他的三叉神戟将一座海山轻轻地托出海面,海山化为一座美丽的小岛。
敢想敢做的张思民也要在深圳这一改革的大洋百川中托起一座海山,那就是他梦中构筑的海王集团。
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深圳中信投资部打工半年,那是为了感受特区气息,适应特区。
一天,一个人手拿着一个海洋开发的科技项目来到了中信公司深圳分公司,声称海洋开发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只要稍作投资便可大获收益。财大气粗的中信也许正忙于更大的买卖而无暇顾及,或许是觉得这个项目太小而不值得花多大功夫,便拒绝了来人的要求。张思民在一旁暗暗着急,他凭直觉觉得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项目,海洋开发当时在国内虽属刚刚起步但却有着无限的潜力,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个项目就是日后闻名全国的海洋滋补保健品,也是海王集团拳头产品的金牡蛎。他思虑再三,决定脱离中信公司出来单干,他邀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联合了珠海一家公司,成立了深珠海洋滋补保健食品工贸公司,开始了金牡蛎的研制工作。
1989年5月,27岁的张思民郑重地向中信投资部递了辞呈,同年7月8日,属于他自己的深圳工贸公司(海王集团前身)在蛇13石云村住宅楼里的3间普通民房里宣告成立。他以个人仅有的3000元积蓄作了投入,开始迈出了商海生涯的第一步。
他的工厂就设在深圳南山区一个偏僻的荒山上,全部的员工都住在山下一个招待所里。这里与其说是一个工厂,倒不如说是-个“家庭作坊”,初期没有工人,连“董事长”、“总经理”带家属在内,一共只有七个人,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张思民任总经理,既要负责管理、科研、生产、营销等工作,也要负责人事、后勤等事务,甚至还要干些烧饭、洗碗、打扫卫生之类的活。司机一人既兼运输、采购、接待,还兼传达、勤杂等工作。每天张思民就带着手下一帮人马手提钉锤来到海边,向渔民收购牡蛎,然后用钉锤将牡蛎壳敲碎,取出肉漂洗干净带回工厂提炼加工。
正当金牡蛎试制按部就班进行之际,一个突然的变故差点断送了张思民的前程。原和深珠公司合作开发金牡蛎的珠海那家公司突然决定,撤走其全部资金和技术人员,另行开发新产品。
这对踌躇满志的张思民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试制眼看就要成功,机器已安装完一半,所投入的资金又全部是贷款,要是公司夭折,张思民就是赔上身家性命也还不清。
张思民急电召北京的公司副总裁岳海涛商议对策,要岳赶到青岛求援,青岛是中国海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基地,在海洋开发方面居全国前列。
岳海涛曾在《北京周报》任总编室副主任,他是张思民这一群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已年过40,多年的记者生涯使他成为公关方面的行家里手。岳海涛赶到青岛中国海洋研究所,要求他们派出科研人员,帮助深珠公司最后把金牡蛎研制出来。
回忆这段艰难的日子,岳海涛至今仍颇多感慨。他开玩笑道:“那情景就像上世纪60年代,苏联一下把专家、资金撤走,留下一个烂摊子,让你上不得,下不得。以前我们每天干活十七八个小时,累是累,但心里甜。那段等待上马的时间也是每天十七八个小时,没活干,睡也睡不着,只好一支接一支的抽烟,嘴巴都抽苦了,心里还是觉得渺茫。”
一个月以后,青岛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了深圳,金牡蛎研制工作继续进行,半年后第一批产品试制成功,比退出深珠公司也一直在研制金牡蛎的珠海那家公司整整快了3个月。
随着金牡蛎的研制成功,张思民把他的公司正式更名为海王药业有限公司,第一年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公司逐渐向集团化过渡,张思民既担任总经理也担任董事长,二职合称为总裁。
张思民当初创业是艰辛的,承受的苦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但他成功了,化风险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