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你行动的敏捷度
现在是信息时代,也是竞争时代,速度问题不仅是政治问题,而且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速度问题是素质问题
遇事拖延的习惯。不但耽搁了工作的进行,而且在精神上也是负担,事情未能随到随做,随做随了,却都堆在心上。既不去做,又不敢忘,实在比多做事情更加疲劳。
为今天而奋斗:
凡事爱拖延,是一种恶习。拖延的恶习,往往让人失去生命中所追求的东西,并使人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在无谓的浪费中而变得一文不名。
人们经常会缅怀过去,憧憬未来,可是,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太遥远,它们都无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最重要的事还是现在,最容易掌握的事也是现在。
理想主义者说:昨天是今天,明天是今天,今天是今天,后天也是今天。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都是今天的延续,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现在”堆积而成的。没有现在,也就没有过去和将来。
过去的自己虽然成为现在的自己,但是,却不一定可以持续到未来。所以,不要忽略了“现在”这个生活的黄金时刻。在人的一生中,为了工作、吃饭、迎来送往、睡觉等琐碎而烦杂的事情,因此忙得团团转,很少有人能够在现在过着“安静的生活”、“努力”踏实地工作。
大部分的人都是从早忙到晚,忙工作,忙吃饭,忙学习,忙爱情,忙玩,却不知所为何,忙来忙去忙死了,却没有休闲的片刻。“忙”字从“心”从“亡”。有的人口中说忙碌,凡事却不肯尽心尽力去做,最后“心”果真“亡”了,而使自己变得更加爱拖延起来。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朋友打电话来有事找,你不在,同事转告给你,叫你有空给朋友回电话,但你没有立即回电话,而是一天一天地向后拖延,直到有一天记起来,才打电话给朋友,朋友在电话里说,前几天正好有一笔生意介绍给你,一直等不到你,只好告吹了。你听后,一定追悔莫及。在拖延中,使你错过了一次致富的机会。又有不少人写信给你,其中有一些必须立刻回信,但每次你都会偷懒地想:“等一下吧,”直等到信都找不到了,才开始懊悔。此外,也有不少人请你写稿,可是桌上尽管摆好了纸笔,却提不起劲来,等到对方催促时,才匆忙提笔疾书,但书稿的质量难尽人意。
说到底,你应该一日有一日的理想和决断。昨天有昨天的事,今天有今天的事,明天有明天的事。今天的理想,今天的决断,今天就要去做,一定不要拖延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新的理想与新的决断。
放着今天的事情不做,非得留到以后去做,其实在这个拖延中所耗去的时间和精力,就足以把今天的工作做好。所以,把今天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去做,实际上是很不划算的。比如写信就是一例,一收到来信就回复,是最为容易的,但如果一再拖延,那封信就不容易回复了。因此,许多大公司都规定,一切商业信函必须于当天回复,不能让这些信函拖到第二天。
命运常常是神奇的,好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有如昙花一现。如果当时不善加利用,错过之后就后悔莫及。
决断好了的事情拖延着不去做,还往往会对我们的品格产生不良的影响。人人都能下决心做大事,但只有少数人能够一以贯之地去执行他的决心,而也只有这少数人是最后的成功者。不知道你是不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人?不知道你是不是最后的成功者?
画家说,一个神奇美妙的幻想突然跃入他的思想里,迅速得如同闪电一般,如果在那一刹那间他把幻想画在纸上,必定有意外的收获。但如果他拖延着,不愿在当时动笔,那么过了许多日子后,即使再想画,那留在他思想里的好作品或许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作家说,当一个生动而强烈的意念突然闪现在他的脑海时,他就会生出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提起笔来,要把那意念描写在白纸上。但如果他那时因为有些不便,无暇执笔来写,而一拖再拖,那么,到了后来那意念就会变得模糊,最后,竟完全从他思想里消逝无形了。
灵感往往转瞬即逝,他不会光顾懒汉的。所以应该及时抓住,要趁热打铁,立即行动。
有的人身体有病却拖延着不去就诊,不仅身体上要受极大的痛苦,而且病情可能恶化,甚至成为不治之症,导致死亡。
没有别的什么习惯比拖延更为有害,更没有别的什么习惯比拖延更能使人懈怠、减弱人们做事的能力。如果拖延的习惯渐生渐长,则个人致富无望,国家兴盛无望,民族振兴无望。拖延的恶习不除,乃个人之大不幸,国家之大不幸,民族之大不幸。
“立即行动”,这是成功者的格言,只有“立即行动”才能将人们从拖延的恶习拯救出来,才能使拖延的恶习迅速死亡。
比别人更快:
许多人羡慕某些人突然像彗星一般地闪亮,却忽视了他们在能够发光之前所下的功夫,所忍受的寂寞,所捱过的苦闷,这些人可能跑得快一些,但所经过的努力与磨练比别人多得多。
如果有人问沃尔玛百货公司的董事长萨姆·沃尔顿成功是什么,他会告诉你:比别人更快。
如果有人问世界豪富保罗·盖蒂成功是什么,他会告诉你:比别人更快。
如果有人问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是什么,他会告诉你:比别人更快,然后找一群努力的人一起来工作。
如果有人问每个成功的人士成功是什么,他们都会告诉你:比别人更快。
快半拍是成功的捷径,而且是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非常努力的,成功者有成功的方法,可是成功者一定是努力的。如果有人跟你说,努力的人不一定会成功,这是错的,如果他没有努力到可以找到成功的方法,事实上他还是不够努力。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要成就一件传世之作,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头,不知道要经历过多少年的磨炼;一个作家要成就一部优秀的作品,不经过几番痛苦的思考是写不出来的;一支部队要赢得一场战役的胜利,就必须做出巨大的牺牲。这些艺术家、作家和战士,都是用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铸就荣誉的桂冠。
有一位老教授说起过他的经历:“在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觉有许多在校时资质平凡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没有特殊的天分,有的只是安分守己的诚实性格。这些孩子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不爱出风头,默默地奉献。他们平凡无奇,毕业分手后,老师同学都不太记得他们的名字和长相。但毕业后几年十几年中,他们却带着成功的事业回来看老师,而那些原来看来有美好前程的孩子,却一事无成。这是怎么回事?”老教授常与同事一起琢磨,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他认为:
成功与在校成绩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和踏实的性格密切相关。平凡的人比较务实,比较能自律,比别人更快,所以许多机会落在这种人身上。平凡的人如果加上勤能补拙的特质,成功之门必向他敞开。
一个人如果有了脚踏实地的习惯,具有不断学习的自我努力性,并积极为一技之长下功夫,那么成功就变得容易起来。一个肯不断扩充自己能力的人,总有一颗热忱的心,他们肯干肯学,多方面向人求教,他们出头较晚,却在各种不同职位增长见识,扩充能力,学到许多不同的知识。
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总是被公司当做替补队员,哪儿缺人手就被调到哪儿,自己的能力无法正常发挥。这位先生沮丧地向他的同学,现在已是一家公司的公关部经理诉苦道:“这样值得继续干下去吗?我觉得自己的专长无法发挥出来。”昔日同学很认真地告诉他,你经常被调到不同岗位磨炼,是辛苦的,但只要你努力肯学,应该也能胜任,否则你的公司不会做这样的调度。现在,你在工作中的表现第一是努力,第二是努力,第三还是努力,那么过不了多久,公司员工之中磨练最多的是你,能为公司贡献才智的也是你,你应该有这种认识。最后,同学又教他一条成功秘诀,肯干就是成功,患得患失,拈轻怕重,就失去成长的机会。受苦是成功与快乐的必经历程。这位先生干下去了,他干得很起劲,两年后,他终于成为公司中最耀眼的星星。
人才是磨炼出来的,人的生命具有无限的韧性和耐力,只要你始终如一地脚踏实地做下去,无论在怎样的处境,都不放松自我,不自暴自弃,你便可以创造出令自己和他人都震惊的成就。
成功的人永远比一般人做得更快,当一般人放慢的时候,他们总是在寻找如何自我改进的方法,他们总是希望更有活力,产生更大的行动力。
快者生存是自然法则:
两人在树林中急急地赶路,突然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来,其中的一个人忙着把鞋带系好,另一个人对他说:“你把球鞋穿上有什么用?我们反正跑不过熊啊。”
忙着系鞋带的人说:“我不是要跑得快过熊,我是要跑得快过你。”
你面临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变数并且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界。因此比跑得快不快,很可能成为决定成功和失败的关键。
“快”、“好”、“能干”、“聪明”其实都是相对的形容词,有的时候,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非常重要。
有一些人盲目地识别错了目标,结果在相反的方向上用错了劲,到头来,只能是功亏一篑。所以,很多时候,你的成功决定于你是否懂得寻找捷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惰性者,他们甚至不分事情的轻重,一律拖延。这是他们性格的弱点。有些事情的确是你想做的,绝非别人要你做,然而,尽管你想做,却总是一拖再拖。有些人对采取行动望而却步,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干得也许不那么完美无缺。假设你今生今世还有6个月的时间,你还会做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吗?如果不会的话。你最好尽快调节自己的生活,现在就去做你最紧迫、最需要做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讲,拖延与惰性是相一致,是很多人的性格弱点。你也许经常说到类似这样的话:“我要等等看,情况会好转的。”这种话表明,你已经陷入了一种生活的惰性。对于有些人来讲,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总是明日复明日,因而也就总是碌碌无为。
拖延时间是一种极其有害于人们日常生活与事业的恶习。如果你同大多数人一样,就会说:“是的。”不过,你也许已经讨厌自己的这种不良习惯,并希望在生活中消除因拖延而产生的各种忧虑。但是,你总是没有将自己的愿望付诸切实的行动,其实,你所推迟的许多事情都是你曾经期望尽早完成的,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一拖再拖。有时你甚至每天都要对自己说:“我的确应该做这件事了,不过还是等一段时间再说吧。”
有一位新闻记者将拖延时间的行为生动地喻为“追赶昨天的艺术”,这里,我们可以在后面再加半句——“逃避今天的法宝”,这就是拖延时间的作用。有些事情的确是你想做的,绝非别人要你做,然而,尽管你想做,却总是一拖再拖。你不去做现在可以做的事情,却下决心要在将来某个时候去做。这样,你便可以避免马上采取行动,同时安慰自己说,你并没有真正放弃决心要做的事情。这种巧妙的思维过程大致如下:“我知道自己必须做这件事,可我真的自己做不好、或者不愿做。所以准备以后再做,这样我也不必说今后不做此事,因而可以心安理得。”每当你必须完成一项艰苦工作时,你都可以求助于这种站不住脚、却看似实用的逻辑。
如果你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说你将做出改变,你的这种声明没有任何意义。你不过是缺乏毅力的人,最后将一事无成。假如你真想克服自己拖延的性格,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不再拖延,赶紧列出自己的行动计划吧。
终点面前并不平等:
“投机”政策变化
政策乃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规章,往往是依据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制定的,对社会的进步起到行政命令式的推动作用。因此,新政策的出台,给某些行业、某些部门、某些群体提供了一个通行证。
20世纪80年代初,党和国家实行干部的“四化”标准,一大批青年干部登上了政治舞台,老干部的离休、退休政策,使原来的职位出现了大量空缺,这对许多有志于从政的人,无疑是不容错过的机会。
回顾20多年前,国家恢复高考的政策,使成千上万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家对科学研究资助的政策,使许多学者获得国家课题,取得科学或学术研究的成果,并因此获得研究事业的巨大成功。像这样的事件,数不胜数。在我国,事业的成功与国家政策的关系得到充分体现,国家政策就是中国人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机遇源”。
善于见缝插针、生财有道的商人,是最会“投机”政策变化的人,他们常常利用国家或地方新颁布的政策,制定企业的防御或进攻计划。这是一种见效快、利润高的企业经营方略。在这里,获得成功的钥匙就是时刻注视并最早获取法规的变化信息,争取在这些法规开始发生效力的时候乘市场之虚而入。
例如:德国奔驰汽车公司十分重视搜集和掌握别国的政策信息,并善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开发决策。“奔驰”汽车价格很高,比日本汽车高出几倍,但是“奔驰”车能走出国门,奔驰在世界各国的道路上。其主要原因除了它的质量过硬以外,善于利用法规信息也是一_爪重要原因。前些年,奔驰公司了解到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制订城市防污染法规,于是立即研究对策;研制出一种可以过滤汽车尾气的空气滤净器,把它安装在新出产的“奔驰”车排气管上。这种滤净器的滤气功效达90%以上。不久,各国的防污染法规相继生效,污染空气超限的汽车被迫淘汰出街。这时,“奔驰”汽车便在国际性的“汽车商战”中独树一帜,受到各国驾车者的青睐。
可以说,无论何时何地每一个商人都与一定的国家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紧密联系。纵然,优良的环境易使优秀者脱颖而出,但任何一个社会都有政局动荡的时候,纵观古今,横览世界,动荡坎坷时时有,成败沉浮平常事,凡脱颖而出的往往是能审时度势、把握国家政策调整之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