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尽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
中国封建制社会的历史很长,从秦汉至隋唐时期为封建社会的前期。
秦汉两代的社会,仍然存在着奴隶制的残余。在秦代,由于劳役地租和人身奴役的苛重,农民的地位并不比奴隶有多大改善。因而出现了人民推翻秦王朝的历史事件。
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汉初诸子之学有短暂的复兴,除名家、墨家没有著名代表人物外,各家都还有程度不等的势力。各家之中,尤以儒家和道家为盛。但从整个社会思潮来看,神秘化的阴阳五行说的影响较大。
汉初儒者仍以鲁地及其附近的邹、齐地区为活动中心。秦亡后,不少儒者搜集和传授古代的经籍,这就是后世常常提到的所谓“传经”。他们所传习的经典,不但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而且解经的观点也别具一格,因而后人把他们的经学叫做今文经学。
汉初与休养生息政策相照应,有些大臣和学者重视黄老之学。这种思想倾向也反映出当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局势尚未巩固,外戚、郡国王还有着相当强大的势力,他们崇道黜儒,正是为了要皇帝垂拱无为,不去干预郡国事务。到了武帝时,中央集权的局势逐渐稳固,儒、道力量的对比这才发生了变化。汉武帝消灭郡国,奠定了中央专制的局面,儒学才定于一尊。
汉代统治者在把儒者变为“儒林”而提倡儒术的同时,还实行变法家为“酷吏”的政策。这说明儒、法并用或阳儒阴法,乃是汉代统治者的关于思想文化的指导方针。
从汉初儒、道之争到儒学定于一尊,董仲舒的思想为汉代的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两汉之际的社会形势动荡不安,谶纬这种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它大约在西汉的哀、平之际(公元前1世纪的最后几年)盛行起来。“谶”是一种迷信的预言,企图用一种隐语来为朝代兴亡和所谓真命天子出世等附会神秘的理由。“纬”与经对称。纬书名目繁多,大抵和经名相连,内容离奇荒诞,涉及神灵、历史、地理、天文、博物、典章制度各个方面。
与此同时,经学内部形成了一个新的派别,这个派别就是古文经学。经古文早在汉景帝时就有发现,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在墙壁中间发现了用六国古文字体写成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篇。到成帝、哀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在国家藏书的地方整理文献,研究了古文经。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展开了论争。
从刘向、刘歆父子到扬雄、桓谭,可以看出一种受过古文经学教育而反对谶纬思想的新思潮演进和发展的轨迹。
东汉时期的大思想家王充对经学、谶纬等等的虚妄之言作了细致的考订和深刻的批评,表现出敢于坚持真理的高尚风格,他的《论衡》一书在理论思维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高涨起来。在动乱的时期,出现了多种思想倾向,有评议朝政的“清议”,有在民间开始传布的道教,同时佛教也在扩大它的影响。有些思想家对汉末的政治、法律、道德等等作了深刻的反思。他们在抨击现实的同时,向往一个安定和谐的世界,但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找不到通向这个世界的途径。这预示着思想史的演进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