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思想史
22187100000037

第37章 隋唐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第一节 史料概述

隋唐五代时期开始了多种丛书和类书的编辑工作,为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学术专著和工具书。

唐孔颖达等编辑的《五经正义》,是儒家主要经典的汇编,具有儒学丛书的性质。共223卷(与宋十行本《十经正义》中《五经正义》卷数稍异)。计有《周易正义》10卷,用王弼、韩康伯注。《尚书正义》20卷,用孔安国传。《毛诗正义》70卷,用郑玄笺。《礼记正义》63卷,用郑玄注。《春秋左传正义》60卷,用杜预注。这部书集编辑、注解与议论为一体,是研究南北经学以及儒学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五经正义》的版本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通行的版本是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本。

道教的丛书有《开元道藏》。

道书的汇录,实始于魏晋南北朝,有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所载的道书目录,南朝宋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南朝梁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南朝梁陶弘景《经目》,北周《玄都经目》,《隋书·经籍志》“道书总目”,唐初尹文操《玉纬经目》等。但这些书籍只录经目,不收经文,真正编辑为“藏”(道教丛书)的,则是《开元道藏》。

《开元道藏》又叫《三洞琼纲》,由唐玄宗主持,在开元(公元713~741年)中期着手编辑,共收各类道书3744卷(一说5700卷,一说7300卷)。于天宝七年(公元784年)诏令传写公布。这部书具有《道藏》的初步规模,成为以后《道藏》的最初蓝本。

佛教丛书的编辑也同《道藏》类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只有佛经书目,编辑《大藏经》则是在隋唐之际。当时,不叫《大藏经》,叫《一切经》。隋代有一次大规模的编辑《一切经》的活动,就是从开皇至仁寿年间(公元581~604年),共写经论46藏,132086卷(见法琳《辩正论》,《大藏经》卷52)。《隋书·经籍志》也说,开皇初,京师及各大都邑之处,“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所以《一切经》也叫《藏经》。唐代和尚慧琳曾为《一切经》注音,书名《一切经音义》。这些都是后来编辑《大藏经》的原始资料。

至于隋唐时期的类书有以下几种:

综合性的类书,有《北堂书钞》、《群书治要》、《艺文类聚》。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辑。160卷。北堂是秘书省后堂,这本书是他任秘书郎时所编,故名。摘录群书名言隽句,分类编排,共852类。《群书治要》,唐魏徵等辑。原为50卷,现存47卷。这本书依据六经、诸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摘录其中有关政治和学术方面的精要,分类编排,辑录成书。《艺文类聚》是唐欧阳询等人所辑。100卷。根据1400多种古籍,分门别类,摘录汇编,分为岁时、政治、产业等18部。以上三种类书,保存了诸如桓谭《新论》、崔癵《政论》、仲长统《昌言》、《列子》等许多重要的思想史料。

佛教方面的类书,有《法苑珠林》,唐道世辑。100卷(另有120卷本)。根据佛经所记载的故实,分类编排,共100篇。篇各有部,部下又有小部,都以二字为题,共收640多条,都是引用佛教经、律、论的典籍。篇前大都有作者的概述,篇后又引用故事传说加以佐证。这本书所依据的典籍,除佛经外,约有140多种。除收入《大藏经》外,另有《四部丛刊》本等。

道教方面的类书,有《三洞珠囊》,唐王悬河辑。今本为10卷。此书辑录200多种“三洞”(洞真、洞玄、洞神)经书的精要,分类汇编,不加论说。内容多为古代神话故事和南北朝以前的方士、道士事迹。由于引录的道书较多,保存了一些已佚失的经文。此书收入《道藏》780至782册。

隋唐五代思想史料已不同于过去主要是以史书为根据,而是有官方的、民间的和自撰的这三种来源。例如,主要的儒学学者韩愈,其生平事迹史料可分为几类,一类是他自己的自述,有《为宰相贺白龟状》、《复志赋》、《释吉》、《与李翱书》(以上均见《韩昌黎集》)等。另一类是与他同时代人的记载,有李翱《韩吏部行状》(《李文公集》卷11)、刘禹锡《祭韩吏部文》(《全唐文》卷610)、裴度《答李翱书》(《全唐文》卷538)等。再有一类是传记和年谱,有《旧唐书》卷160《韩愈传》、《新唐书》卷176《韩愈传》、宋吕大防《韩吏部文公集年谱》、宋樊汝霖《韩文公年谱》(有清《韩文类谱》又名《韩柳二先生年谱》本)等。

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史料也可分为几类,一类是其自述,有《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祀期日说》、《与杨诲之第二书》(以上均见《柳宗元集》)等。另一类是与他同时代人的记载,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祭柳子厚文》、刘禹锡《祭柳员外文》、《重记柳员外文》、崔群《祭柳州柳员外文》(以上均见《柳宗元集》附录)等。再有一类是传记和年谱,有《旧唐书》卷160《柳宗元传》、《新唐书》卷168《柳宗元传》、宋文安礼《柳先生年谱》、张敦颐《柳先生历官记》(以上均见《柳宗元集》附录)等。

再如,主要的佛教宣传家慧能的生平事迹,除收入《旧唐书》卷191《方伎列传》以外,其自传是由他的弟子法海写的(见《坛经·行由品》)。与他同时代的王维写有《六祖能禅师碑》(《王丞相集》卷25),柳宗元写有《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柳宗元集》卷一)述其事迹。他在死后,官方或民间编写的《景德传灯录》卷五、《宋高僧传》卷六、《传法正宗记》卷六、《古尊宿语录》卷二都记载有他的言行。

隋唐五代时期还较多地进行了思想史籍的辨伪工作。柳宗元在《辨列子》一文中(《柳宗元集》卷一)最早提出《列子》是伪书的问题。他在文章中举出《列子》书中的一些矛盾之处以后,告诫“读焉者慎取之而已矣”。唐房乔等人作的《晋书》,对《庄子注》的作者提出了怀疑,遂引起后来长期的争论。此外,陆德明等人也做过古籍的考订。这一类的研究课题也是具有开拓性的,而成为宋代朱熹、叶适等人考辨研究史籍的前驱。

第二节 各学派的主要著作及其版本

隋唐五代时期有一批专门的思想学术著作,现提出以下一些书目或篇目供参考。

有关儒学方面的,有:韩愈的《韩昌黎集》,收诗文杂著共700篇,并目录合为41卷,外集10卷,遗文1卷。其中《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原毁》、《对禹问》、《行难》和《争臣论》等篇宣传儒学的道统说和人性论等。《谏迎佛骨表》等阐述他的反佛观点。《答刘秀才论史书》、《答陈生书》、《送孟东野序》、《与崔群书》等反映其天命思想。《韩昌黎集》的版本,宋代有朱熹、魏仲举和廖莹中校注本,明代有游居敬、蒋之翘校注本,以后各本多是这五种版本的反复刻排,近代又有马通伯的集校本。关于朱熹的校注本,书名是《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这是最早的校本,此本善本为宋刻本和元刻本影印的《四部丛刊》本流传最广。至于魏仲举的校本,书名是《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有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等。还有廖莹中的校注本,书名是《昌黎先生集》,有宋廖氏世彩堂刻本、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四部备要》本等。

游居敬的校注本,有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游氏刻《韩柳文》本等。蒋之翘的校注本,书名是《唐昌黎集》,有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安国谟刻《韩柳全集》本。马通伯的集校本,书名是《韩昌黎文集校注》,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等,但此本缺韩愈的诗。韩愈的主要论文《原道》、《原性》等在现有的《中国哲学史资料选编》中都有辑录。

李翱的《李文公集》,18卷,收诗赋杂著103篇。其中《复性书》、《新原道自序》、《学可进》等反映其儒学思想。《正传》、《杂说》等阐述等级观点。《去佛斋》等是排佛言论。

《李文公集》的版本,有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邢让刻本、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黄景夔刻本、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成化本影印的《四部丛刊》本等。

李翱的文集还有一种二卷选本,书名是《习之先生全集录》,有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江苏书局《唐宋十大家全集》本等。李翱的主要论文《复性书》在现有的《中国哲学史资料选编》中都有辑录。

有关佛学方面的主要资料,有宗密的《华严原人论》,这是论述儒学、佛学和道教“会通”的一篇文章,除收入《大藏经》卷45以外,另有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鸡园刻经处》本和《金陵刻经处》重刻本。

慧能的《坛经》,是由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汇编而成,一卷。多数版本分为十品,即行由、般若、疑问、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宣诏、咐嘱。其中《行由品》、《宣诏品》、《咐嘱品》等主要是介绍慧能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弟子们的遗嘱。《定慧品》是阐述无念、无相、无住等禅宗教义。《般若品》、《疑问品》等是论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禅宗宗旨。《顿渐品》是介绍顿悟的修习方法。《机缘品》、《坐禅品》等批评佛教的一些旧传统和仪式。

《坛经》的版本大体有四种:①敦煌写本。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记,1卷。共57节,不分品目。这是最古的版本。②日本兴圣寺本。书名是《六祖坛经》,唐惠昕改编,三卷,16门。这本书原由南宋绍兴(公元1131~1162年)时晁子健翻刻于蕲州,后流传日本,由兴圣寺重刻。③曹溪原本。全称《六祖大师法宝经曹溪原本》。不著撰人。1卷,10品。20000多字,比《敦煌写本》字数多一倍。有人认为,这就是宋代契高的改编本,也有人认为,此即是元代德异在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的刊印本。④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宗宝改编本。书名是《六祖大师法宝坛经》。1卷,10品。其中品目与前本不尽相同。这是常见的通行本。1944年“普慧大藏经刊行会”刊印以上四种版本的合编本。

《坛经》还收入《大藏经》卷48.另有齐鲁书社1981年版《坛经对勘》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郭朋《坛经校释》本。

对于《坛经》的作者,现代学者胡适曾提出异议。他根据《坛经》古本、唐韦处厚《兴福寺大义禅师碑铭》(见《全唐文》卷175)等文的有关记载,认为《坛经》的作者是神会而不是慧能。他并用敦煌本、明藏本《坛经》与《神会语录》两相对比,以作佐证。此说可作进一步研究时的参考。

神会的《语录》,胡适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根据巴黎国家图书馆和伦敦大英博物院藏敦煌残卷校写。4卷,共20000多字。卷一是有关禅宗教义、宗旨的问答;卷二和卷三是神会所著的《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卷四是《荷泽大师显宗记》。收入胡适校写的《神会和尚遗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

道宣的《广弘明集》,30卷,另有40卷本并行于世。这本书是《弘明集》的续篇,但体例略有不同。《弘明集》不分篇目,本书则分为10篇:一归正;二辩惑;三佛德;四法义;五僧行;六慈济;七成功;八启福;九悔罪;十统归。每篇前各有序言,并收有若干辩论文章,把叙述、辩论和选辑三者合为一体。辑录从南北朝到唐代僧俗作者共130多人的论著,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资料。

《广弘明集》的版本,有30卷本和40卷本几种。30卷本有吴惟明在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的两《弘明集》合刻本等;40卷本有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嘉兴藏本等。另有据吴氏刻本影印的《四部丛刊》本等。

有关道教方面的有: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7篇,又附枢翼1篇。以宣传守静去欲为宗旨。《坐忘论》除收入《道藏》704册、《全唐文》卷924以外,另有明吴勉学刊二十子本。

李筌的《太白阴经》,10卷。基本上是一本兵书,在《天无阴阳》、《人无勇怯》、《地无险阻》、《术有阴谋》、《数有探心》等篇,对《孙子兵法》多所发挥。

《太白阴经》有10卷和8卷两种本子。10卷的版本有清嘉庆(公元1796~1820年)年间的《墨海金壶》本、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的《守山阁丛书》本等。8卷本有《四库全书》抄本,其中篇目不全。另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谭峭的《化书》,8卷,包括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共110篇。以道家的寡欲无为和儒家的仁政德治相结合,阐述其社会进化观点。

《化书》除收入《道藏》724册外,另有明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宝颜堂秘笈》本,清嘉庆(公元1796~1820年)年间《墨海金壶》本等。

有关无神论方面的主要资料有:

吕才的《叙宅经》、《叙禄命》、《叙葬书》,除收入《旧唐书》卷79《吕才传》以外,另有清嘉庆(公元1796~1820年)年间董浩等辑刻的《全唐文》本。

柳宗元的《柳宗元集》,45卷,外集2卷,外集补遗1卷,附录1卷。其中《天说》、《天对》、《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天书》、《答刘禹锡天论书》等阐述其无神论思想。《非国语》、《封建论》、《贞符》等反映其进化史观。《捕蛇者说》、《宋清传》、《骂尸虫文》等是政论性的文章。

柳宗元的著作有文集、文选、单行本等几种本子,北宋以前的本子全都佚失了,现有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前刻《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本、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据南宋魏仲举辑《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收录的《四库全书》抄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据魏本影印的《四部丛刊》本、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安氏豹变斋刻的《唐柳河东集》《韩柳全集》本、上海中华书局据安本排印、缩印的《四部备要》本等。另有中华书局1979年印吴文治等校点的《柳宗元集》。

柳宗元的主要论文《天说》、《天对》等在现有的《中国哲学史资料选编》中都有辑录。

刘禹锡的《刘禹锡集》,40卷。其中《天论》、《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曹溪第六祖碑》等阐述他的无神论民想。《唐故吕君集记》、《高陵令刘君爱碑》、《因论》等是其政论性的文章。

刘禹锡文集的版本,有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据宋本《刘宾客文集》收录的《四库全书》抄本、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武进董氏影宋本影印的《四部丛刊》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刘禹锡集》本等。另有《四部备要》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刘禹锡的主要论文《天论》在现有的《中国哲学史资料选编》中都有辑录。

§§第五编 宋元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