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知识产权法案例
22211400000039

第39章 技术转让法(13)

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条例第九章附则

第一百三十一条技术合同法施行前订立的技术合同,本条例实行后仍在履行的,经当事人达成书面协议可以适用技术合同法和本条例的规定。

第一百三十二条涉及国防的技术合同的实施办法,由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会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参照本条例,另行制定。

第一百三十三条本条例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解释。第一百三十四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三)关于技术转让的暂行规定

(1985年1月10日国务院发布)

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特别是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专门知识迅速地应用于物质生产,有效地贯彻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现对技术转让作如下规定:

一、技术商品和技术市场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技术也是商品、单位、个人都可以不受地区、部门、经济形式的限制转让技术。国家决定广泛开放技术市场,繁荣技术贸易,以促进生产发展。

一切有助于开发新型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的技术,出让方同受让方都可以按照自愿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进行转让。违反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技术,不得转让。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经济利益需要保密的技术,其转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二、技术转让费

技术转让费即技术商品的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双方协商议定。可以一次总算,可以按照该项技术实施后新增销售额或利润的一定比例提成,也可以按照双方商定的其他方法计算。

经技术转让有关各方协商议定,促成技术商品交易的中介人(包括单位、个人)可以取得合理的报酬。

三、技术转让合同

技术转让,双方应当签订技术转让合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下列事项,双方应当在合同中加以明确:

(一)是否要求互相告知该项技术后续改进的详细内容;(二)是否允许将该项技术转让给第三方;

(三)转让技术的验收标准、验收方式;

(四)是否要求预付入门费。

四、技术转让的权益

执行国家或上级计划研究、开发的技术,除按照计划规定推广应用外,完成单位还可以按照本规定进行转让,其转让收入归单位;对直接从事研究、开发该项技术的人员给予奖励。

根据本单位计划研究、开发的技术,其转让收入归单位;对直接从事研究、开发该项技术的人员给予奖励,对根据市场需求主动提出研究、开发项目建议并积极促其完成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较为优厚的奖励。

对技术转让中帮助受让方切实掌握该项转让技术的有功人员,应当比照直接从事研究、开发该项技术的人员给予奖励。

职工在做好本职工作、不侵犯本单位技术权益的前提下自行研究、开发的技术,其转让收入归职工本人或课题组;使用了本单位器材、设备的,应当按照事先同本单位达成的协议,支付使用费。

接受其他单位委托研究、开发的技术,其权益应当按照委托合同和本规定处理。

五、技术转让费的支付

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支付的技术转让费,一次总算的,在管理费中列支,数额较大时,可以分期摊销;按照新增销售额或利润提成的,在实施该项技术后的新增利润中税前列支。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在事业费包干结余或预算外收入中列支;没有事业费包干结余和预算外收入的,在事业费中列支。

六、技术转让的税收

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技术转让年净收入总计没有超过十万元的,免征所得税,全部留给单位;超过十万元的,其超过部分依法征收所得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其他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的技术转让收入,三年内免征所得税,全部留给单位,用于发展科研事业。个人的技术转让收入,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

七、技术转让收入的使用

单位留用的技术转让收入的使用,由单位自行确定,上级领导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不得抽调和限制。

转让技术的单位应当从留用的技术转让净收入中,提取百分之五至十作为第四条规定的奖励费用,由课题负责人主持分配,本单位或其他有关部门不要干预。此项费用不计入本单位的奖金总额。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

(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发布)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规定的技术引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司、企业、团体或个人(以下简称受方),通过贸易或经济技术合作的途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公司、企业、团体或个人(以下简称供方)获得技术,其中包括:

(一)专利权或其他工业产权的转让或许可;

(二)以图纸、技术资料、技术规范等形式提供的工艺流程、配方、产品设计、质量控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专有技术;(三)技术服务。

第三条引进的技术必须先进适用,并且应当符合下列一项以上的要求:

(一)能发展和生产新产品;

(二)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或材料;(三)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

(四)能扩大产品出口,增强外汇收入;

(五)有利于环境保护;

(六)有利于安全生产;

(七)有利于改善经营管理;

(八)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第四条受方和供方必须签订书面的技术引进合同(以下简称合同),并由受方在签字之日起的三十天内提出申请书,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或对外经济贸易部授权的其他机关(以下简称审批机关)审批;审批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的六十天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经批准的合同自批准之日起生效。在规定的审批期限内,如果审批机关没有作出决定,即视同获得批准,合同自动生效。

第五条技术引进合同的签订,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下列事项,双方应当在合同中加以明确:

(一)引进的技术的内容、范围和必要的说明,其中涉及专利和商标的应当附具清单;(二)预计达到的技术目标以及实现各该目标的期限和措施;(三)报酬、报酬的构成和支付方式。

第六条供方应当保证自己是所提供的技术的合法拥有者,并且保证所提供的技术完整、无误、有效,能够达到合同规定的目标。

第七条受方应当按照双方商定的范围和期限,对供方提供的技术中尚未公开的秘密部分,承担保密义务。

第八条合同的期限应当同受方掌握引进技术的时间相适应,未经审批机关特殊批准不得超过十年。

第九条供方不得强使受方接受不合理的限制性要求;未经审批机关特殊批准,合同不得含有下列限制性条款:

(一)要求受方接受同技术引进无关的附带条件,包括购买不需要的技术、技术服务、原材料、设备或产品;(二)限制受方自由选择从不同来源购买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三)限制受方发展和改进所引进的技术;

(四)限制受方从其他来源获得类似技术或与之竞争的同类技术;

(五)双方交换改进技术的条件不对等;

(六)限制受方利用引进的技术生产产品的数量、品种或销售价格;(七)不合理地限制受方的销售渠道或出口市场;(八)禁止受方在合同期满后,继续使用引进的技术;(九)要求受方为不使用的或失效的专利支付报酬或承担义务。

第十条合同报批必须提交下列文件:

(一)报批申请书;

(二)合同副本和合同译文文本;

(三)签约双方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

第十一条修订合同或延长合同期限,都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四条、第十条的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本条例由对外经济贸易部负责解释;施行细则由对外经济贸易部制定。

第十三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