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决定成败
22211800000010

第10章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2)

书籍蕴含着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与理性,正因为其中的人性之处,才使得一些书变得伟大,变得粲然有光。书籍是一种工具,它能在黑暗的日子鼓励你,使你大胆地走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使你适应这种境界的需要。

金圣叹说过“天下才子必读书”。读书,是你事业的必由之路,是你走向成功的钥匙。

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成功人士并不一定能受到十分良好的教育,因为许多人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性格和家庭的影响外,往往得益于某种启迪。这种启迪除了书之外,还能是什么呢?

比如说爱迪生。爱迪生仅在学校进行了三个月的学习便退学了,并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母亲才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母亲教他学习算术、历史、地理、英文、文学等多门课程,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扩大爱迪生的知识面,开发爱迪生的智力,同时母亲还经常鼓励他,希望他能好好读书,以便日后成就一番事业。母亲还经常为爱迪生购买一些科普读物,在这些读物中有一本题名为《派克科学读本》的书把爱迪生深深地吸引住了,并为爱迪生丰富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对科学的翅膀。

如果你认为爱迪生的成功除了受到母亲的教育启蒙和拥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外,还与偶得《派克科学读本》而获得了开启人生成功的这把钥匙有关,那么我们可以看看富兰克林,要知道,他的成功绝不仅仅源于某一本书。

恐怕没有人会在富兰克林这个名字的面前无动于衷,因为即使你不是一个美国人,没有享受过富兰克林对于美国民主所做出的一切贡献,但你总会感受到避雷针的好处吧,富兰克林就是它的发明人。

读过《富兰克林自传》的人可能都能感受到这一点:书对于富兰克林来说有多么重要。

富兰克林在家里排行最小,他有着一副结实的身板,圆圆的脸,灵活而又机智的眼睛。他与别的孩子一样,调皮淘气。可是他喜爱读书。

在圣诞节快要来临之时,父亲抚摸着他的头,关爱地问:“贝恩,你圣诞节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礼物?”富兰克林回答说:“书包,父亲我要书包!我有了书包后,就能像吉美那样去上学了!”这个回答大大出乎了父亲的意料。早在富兰克林7岁时,他就开始自己读书了,而且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后,他几乎已将父亲书架上的书全都读过了一遍。他还能写出一些短小的诗歌,而且曾经把他写的诗附在父亲写的信里,寄给了家住伦敦的伯父,并且受到了伯父的称赞。

由于家境困难,富兰克林只好中途辍学到詹姆士的印刷所当了一名学徒,当时他年仅12岁。在此期间,富兰克林结识了一名书店的学徒,他利用这个学徒的关系,将他所喜爱的书在晚上借出,第二天早上归还。从此以后,他就开始夜夜苦读。

小富兰克林爱读书的习惯远近闻名。由于晚上读书时需要大量的蜡烛,他就悄悄地请求伙伴们为他收集一点剩蜡烛好方便他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后来伙伴们的家长知道了这件事,就主动为他积攒一些,有时还送给他一支。

富兰克林刻苦读书的精神使大人和孩子们都非常地敬佩,所以,大家都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他回家时,他的朋友和家长们就把平时积攒下来的一些蜡烛头作为礼物送给他。所以每次富兰克林从印刷厂回家时总能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家长们为他准备的蜡烛头。

俗话说得好,学然后知不足。对于富兰克林的求知欲来说,就像一块永远不会吸饱的海绵。他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知识上的贫乏,就越想到群书之中博览一番。

富兰克林为了满足读到更多书的愿望,他召集了几个爱好读书的朋友共同组织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取名为“共同社”。其成员都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建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使每个成员都能读到更多的书。

在“共同社”的支持下,三年之后,富兰克林又创办厂一个规模更大的费城公共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创办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资助,并且越办越火,就是这个当年小而且简陋的图书馆,日后竟发展成为北美公共图书馆之定律。

在此以后,富兰克林开始得到事业上的成功,他又计划建立了美国第一家图书馆。这时共有100人捐款,罗克登大律师还把捐赠的一些事宜表述为法律的形式,并使之成为北美洲募捐图书馆之母。

康德对富兰克林的评价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同样,列宁从小也爱读书,5岁的时候就开始识字,很快列宁就能诵读出许多诗歌和故事了。但是列宁因为在青年时期从事了革命活动而被学校开除了。在萨马拉他苦苦自学了一年半之久,以校外生的身份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该大学的甲等毕业证。

读书是列宁终生坚持的习惯,哪怕是在沙皇的监狱中他也不忘读书。列宁曾在彼得堡被关押了十四个月,在这十四个月之中,他利用监狱图书馆读了十四个月的书。他一边读书,一边收集各种资料进行研究。一天,列宁的姐姐在探望他时说:“听说你的案子快要结案了,你很可能快要出来了。”列宁却风趣地说:“还早咧,我的资料还没有收齐呢!”

列宁在一生之中都极重视读书与学习。在其逝世的前几个月,他还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要检查,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面去。”

同样,科学界的巨人爱因斯坦对读书也是一往情深。他在中学时代就喜欢读那些自然科学的故事,对于陨星、地震、风暴等等方面的书,都如饥似渴地阅读,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时,他曾为自己制订了一份学年、学期和每月的读书计划,依次阅读哲学家柏拉图、拉谟、笛卡儿、培根、亚里士多德、康德和物理学家牛顿、麦克斯韦、赫兹、拉普拉斯等人的着作。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与学习中,他才积累了如此渊博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那超越时代的狭义相对论。

大文学家鲁迅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勤奋读书的好习惯。他平时除了写作外,就是读书,当他感到累了或困了,就靠在藤椅上翻翻报纸看看杂志,把读书当作了一种休息与娱乐。

即使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天,在他呼吸十分微弱、血压反常的情况下,他还向许广平要了一份当天的报纸,对上面的消息和文章做了详细的阅读。

成大事需要读书学习,读书是积累知识最直接的方式,以书为友,你将获益良多。

注意学习方法,事半功倍

学习面过于狭窄是学习中的坏毛病,我们必须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多学些有用的知识,自己要有专长,但专长以外的东西也需了解、掌握一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知识丰富,成为一个永不被淘汰的人。

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我们必须学会这样的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读物。

读书要有选择,不仅因为书籍很多,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更重要的是书籍中良莠不齐。不加以选择地读书,很可能读了一堆垃圾书,不但白白浪费了精力,还使自己思维混乱、趣味变得低下。因此,我们在读书时一定要摒弃盲目读书的坏毛病,做到有选择、有目的地读书。这样,我们不但在读书学习中学到我们想要的知识,还不至于浪费时间、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