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既然是万物的主宰,也就决定着人间的生、死、贫、富,也掌握着人间的命运。《尚书·泰誓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论语·八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就是祈祷上天对人民的保护,千万不可得罪上天。天被神圣化时也被人性化,如臣称君为“天”,子称父为“天”,妻称夫为“天”等。“天”不仅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而且是一种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孟子·梁惠王下》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距今9000~7800年前的贾湖遗址和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的陶文中,都有一个“昊”字,像一个站着的人头顶着一个太阳;太阳有翅膀,与神话中的金乌(太阳鸟)类似。这个体现“天人合一”观念的字,正是华夏族祖先太昊与少昊的形象。“昊”字下面人的双脚拉直就成“皇”,昊皇两字在原始汉语里音、形、义本同,此后才发生分化。说明在原始时期,民众通过文字表达出对部落领袖系“天人合一”化身的崇拜;也说明华夏族的祖先是太阳崇拜的部族。黄帝与蚩尤大战于冀州的“冀”,甲骨文写做手捧鸟形“皇冠”于头而正面站立的人像。“冀”是以蚩尤为领袖的东夷人的主要活动区域。
以人为主体而转化为与神灵有关的字还有不少,这些字从不同角度表现原始人与神灵的互动传播。例如“示”字,《说文解字》“神事也。”“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表示“示”是天与人的中介,故凡神事有关的字都从示部;“鬼”字从田从儿,甲骨文像田地之下跪着的人,(金文形变:“田”字变成尖头状,怪而可怖;又加“厶”,表示鬼气阴险奸诈。)表示人已入土但魂魄尚存;“祝”字像一个人跪在神坛前进行祈祷的样子,则更能反映出人与神灵的互动传播了。在原始心目中,鬼神与人完全能够实现相互沟通,鬼神在冥冥中保佑着人,而众多汉字就显现出古人的敬神事鬼的思想。
(二)汉字中传播的时空统一观
牛顿曾研究过相对运动,也有过相对空间的概念,但是他认为相对空间必须由绝对空间来量度,并认为空间与时间是绝对的两个概念,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说:“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永远保持不变而且不可移动。”“绝对的、纯粹的数学时间,就其本身和本性来说,均匀地流逝而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直到爱因斯坦才揭示了前人所未知的空间、时间与物质运动的本质联系。然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已经发现了时空统一的关系,发现了空间移动中的时间流动和时间流动中的空间移动,并在创建汉字时开始有意识地传播这种观念!
我们先考察一下时间概念的字。
(1)“时”的概念。“时”在甲骨文中从日从之(止),之是止(趾的本字)的运动状态;“时”即太阳的运动。《易·系辞》:“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先民对时间的把握,可见是建立在对太阳和月亮的运行的观察基础上的。故而许多时间字都以日或月为偏旁部首。
(2)“昔”的认识。“昔”甲骨文从︽︽从日,表示洪水成灾的日子,反映原始人对那个恐惧时代的记忆。洪水神话具有世界性普遍意义,在许多民族和国家中都有流传,但是只有在中国,洪水神话成了时间的印记。这样,“从前”就与从前发生的事件和时间联系在一起。
(3)“朝暮晨昏”。太阳和月亮无数次地在天空移动,自然而然成为原始人观察时间变化的参照物:日之初生曰“旦”,日照草尖曰“早”,日月并见于草木之中曰“朝”,日之仄斜曰“昃”,日落草丛曰“莫”(即暮本字),月之初露曰“夕”,月移亦(古腋字)下曰“夜”,等等。这些字无不显示了我们祖先对日月运行的细微观察,并把日月在天体空间的移动与时间联系在一起。
再考察一些空间字,可以发现空间字中的时间流动。
(1)“宇宙”的衍义。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宇宙”为“天地万物的总称”,但究其义源,则肇自上古。宇和宙两字从“宀”,与空间事物有关;“宇”字本是屋檐,“宙”字本是栋梁。“上古穴居而野处”,“圣王虑之,以为掘穴,曰冬可以辟风寒,逮夏润湿,上熏蒸,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宫室建筑的出现,大大改观了初民的生存环境,有了宀动物可以豢养,也就定居有了“家”;女人可以无恙在家,从而得“安”;自然“宇宙”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人类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认识到住房与生存的密切关系,也就立刻联想到自己与生存的天地的关系。于是形成了天地也是一所大房子的概念,所以女娲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就是砍断鳌的脚做成四根擎天的大柱子,撑住了天。《说文》“极,栋也。”《易·大过》说:“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古代“宙”的安放(上梁)有非常特殊的仪式,要专门敬神祭祀。华夏先民进而在宇宙的联想中注入了时间的概念:“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宙”之所以引申为时间词,因为它是房屋耸立的支撑点,是使房屋得以在时间上延续的关键;当原始人把天宇比作房屋,“宙”也自然成为天地永存的时间概念。
(2)“间隙”的引申。“间”字和“隙”字是由空间字转化来的时间字,两个字都与月亮光或太阳光的照射情况有关。“间”本作“閒”,月光照进门内,表示门有缝隙,叫“閒”(异体字作間);太阳光照进山洞,表示山有缝隙,叫“隙”。从而引申出时间的概念,表示时间的短暂,例如《庄子·达生》:“扁子入,坐有閒,仰天而叹。”《左传·隐公五年》:“皆于农隙以讲事也。”孔颖达疏:“隙训閒也。”又如本义木栅门的“闲”,从木栅的缝隙而联想到时间的空隙,这里同样深刻体现着华夏民族对空间的想象和对时间的现实观念。
正是先民对时间观念的实际性,许多表时间的字往往从事件的过程认识中发展出来,例如“年”(形声字,从禾千声)是从庄稼的成熟周期的认识发展而来的,“岁”(歲,会意字,从戌从步)是从奴隶社会一年一度的杀奴(砍双足)祭祀庆丰收的事件发展而来的;“春”字像双手捧杵舂米以酿酒,表示春天来临;“秋”字从禾从火,预示作物在秋收时分成熟呈金黄如火。古人对“夏”与“冬”的出现比较晚,夏由大的意思联想到草木长大华茂,冬从丝的终结联想到一年的终了。总之,日月四季和朝暮变化,我们的祖先都将自己的感触融入汉字,把时间、空间和事件捏和在一起,形成整合的概念。
(三)汉字中传播的阴阳五行观
华夏民族原始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非常形象的传播。远在黄帝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治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易经》的书名曾被许慎注解为“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这说法虽然有问题,但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试图从汉字形体分析来阐释阴阳观念。
众多汉字至今还能生动地再现古老的阴阳观念。如长尾巴的“鸟”代表雄性,短尾巴的“隹”代表雌性,所以“鷄雞”虽说异体却有雄雌之别。“土”为男根之象,“匕”作突显臀阴之状,故“牝牡”为一雌一雄,说明牧畜动物的性别差是从人体观察中获得的。“天”以成熟的男子为主体形象,“地”以女子阴部为主体形象,正表示华夏先民天地阴阳概念的形成是以人为本的认识的结果。“男”字从田从力,主田猎;“婦”字从女从帚,操家事,说明男女阴阳之分是原始经济形态下早期的男女分工的史影。在甲骨文中,“父”象执杖以教,“母”象丰乳以育,明显表露出原始氏族内部的阴阳文化体制。
据考证,“日”字是一个阴阳结合的生殖符号,外界之圆是女阴符,内心之点是男根符,“二合一为阴阳相抱,婚媾构精”。八卦把它们化为纯符号性的标记,《易》中许多卦象都表示男欢女爱,“负阴而抱阳”。在出土的大量图腾标饰中,有太阳鸟纹,有太极双鸟纹,有鱼含鸟纹,有龟蛇相缠纹,等等,象征男阳女阴交媾,成为偶像化性文化符号。汉字中所传播的关于阴阳观念的原始文化,后来形成一个特殊的体系,并用来解释一切现象。例如指山背阳之北麓的“阴”字和指山向阳之南侧的“阳”字的产生,进而演化出普遍的抽象意义,以至上下、内外、虚实、表里、脏腑、腹背、寒暑、燥湿、水火,等等,无不具有阴阳性征,随处可见阴阳的对立统一。
随着阴阳辩证思维的成熟,关于世界由五元素——水、火、木、金、土构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发展起来,并也在文字系统中得到体现和表述。
我国是一个以水为生、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原来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治水斗争始终贯穿于原始人的生活,从传说中的黄帝以来为战胜洪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五行”思想应该说就是在治理洪水的斗争中产生和成熟的。据《尚书·洪范》记载,箕子在回答周武王时有一段治水的话:“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月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鲧因不懂得“五行”原理,机械地用土去克水,结果失败了。禹总结教训,“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改堵为导,以水生木、使木克土,植树引水并固土,取得了成功。五行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关系,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获得了这些客观关系的认识,从而总结出生克的一般规律,并在文字中力图表现这种规律。火,给华夏先民带来了熟食,也带来了光明,火在他们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崇拜火,以火命名自己的祖先——炎帝。“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灶神即“火主”。《谷梁传·文公二年》:“为僖公主也。”注解说:“主盖神之所冯依,其状正方,穿中央,达四方。”“主”字甲骨文作柴木燃烧、木生火的形象,《说文解字》作“灯中火主也”。
水,具有“润下”的特性,能滋润万物,故字形“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水能克制火,但也能造成水火之灾,故“灾”字也作“災”,从巛从火。水能生木,但也能毁坏庄稼,故“灾”字又作“菑”,从巛从苗。
金,不同于水、火等现成物质,需要从土中挖掘,再经过冶炼而得,故箕子说“从革”,即是变革自然的结果。“金”字,《说文》注:“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注”指左右两点,在甲骨文中象熔炼时凝聚的铜汁,与水结成冰的两点同理。所以,“金”字熔铸着祖先对土生金、金生水的认识。
木,甲骨文像挺直树干和树枝曲折歧生之形。木赖土而生,得水而长,着火而毁,遇金而折;故木固土为“野”(甲骨文作埜),木逢火则“焚”,木润天水化“霖”(比喻恩泽),木受金成“契”(即文字)。这些字都生动反映出木与其他四行的关系。
土,是五行的核心,是万物生命的基础。但是,土无形可像,我们的祖先就以男性生殖器作象征,甲骨文和金文作“土”或“且”等形。“土、且”意符化,如“社”的最初含义是供奉男根的宗祠,后引申为土神庙;“祖”的最初含义是祖先宗祠,后引申为尊长之辈;“牡、驵”等字专指雄性动物。“土”的生殖意义使它居中而成为了五行的核心。
我国“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既有辩证的对立统一思想,又有矛盾转化的思想;既有物质第一的认识,又有精神能动的认识。这一切都在汉字系统中不同程度地得到充分表现,无疑是华夏民族一大了不起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