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恩(上)
22265800000006

第6章 用感恩的心做人:每天你会进步1%(1)

人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恩吧!感恩上天,是它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感恩父母,是他们哺育我们成长;感恩老师们,是他们教育我们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感恩朋友,是他们让我们不孤独;感恩恩人,是他们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对他人感恩,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救赎。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摄影师到山里采风。他遇到一个穷苦孩子,他的家里穷到四壁透风。摄影师立即慷慨解囊,帮助他家建了一座房子。房子盖好时,摄影师从城里特地打来电话询问那孩子搬进新房高不高兴。那孩子却说了一句让这位捐资者心寒的话,他说:“房子不错,就是还缺个电视。”

虽然这个捐资者多少有一点儿“施恩图报”之心,但把施恩者当摇钱树,不停对其榨取,其冷漠与欲望结合的回馈,实在是对关爱之心的一种亵渎。

《说文》把“恩”这个字解释为:惠也。所谓恩惠,自然有施之一方和受之一方。恩是用惠将施受两个方面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我们丰富的语言中有很多精辟的词语,如:恩怨分明、知恩图报、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对施受两方面的情感变化给予赞美和鞭达。

最近一段时间,曾出现过多例将他人的帮助当做社会“福利”的事。这些现象让我们痛切地感到社会道德的某种缺失。

只有知恩,才会感恩。不知感恩的人,首先是人伦教育的失败品。这种危机,从当下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复兴儒学的浪潮中,或许能够有所感觉。事实上,传统的人伦道德教育是任何时代都不能缺少的。修心成仁,仁者爱人。胸中有了爱,才会懂得感恩,并由此生发出新的爱来。这样,爱才会成几何数增长,社会和谐也尽在其中了。

当然,那些所谓无情无义的人中,也有一些是有心理疾病的人。这种人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过于关注自我,只盯着自己的痛苦,对别人的帮助漠然处之,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处理人际关系有障碍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其感恩。据说,一个外国医生曾要求这类病人,在几个星期内对凡是帮过自己忙的人都道声谢,并以笑容来表明诚意,结果病人的人际关系大有改善。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对命运的一种美好的回应。

只有用感恩的心做人,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快乐的人生。世界著名残疾人激励大师约翰·库提斯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总是抱怨没有好鞋子,那就想想那些连脚都没有的人吧!”——而他自己,就是一个只有上半身的残疾人!

用爱心做事业,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快乐的人生。陈安之说过:“只要一个推销员有一个好的出发点,几乎没有人可以拒绝他。”很多人,不管是想要推销产品给顾客,还是想要把自己的施政纲领塞给民众;不管是想让爱人早点儿回家,还是想要让孩子好好读书,几乎都是这样的出发点:他不是真正的要提高顾客生活的质量,要让民众有福,让爱人享受家的温暖,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而是要顾客腰包里的钱,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让自己不再孤独和贫穷,让孩子给他“挣面子”。如果你是用爱心“经营”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爱你的“顾客”,全身心地替他们着想,发自内心地帮他们解决问题,全力以赴地想要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那就真的可以说是“天下无事不可能”了!

每天进步1%,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快乐的人生。2002年,“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终于想明白了自己成功的奥秘坚持!正是不懈的坚持让自己每天进步1%,甚至2%,那么一个人的前途将会无限宽广。

“用感恩的心做人,用爱心做事业,每天进步1%”。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有归零的心态,在付出中收获,同时在成长中享受快乐!

希望你能够把它融入自己的血液,用它来引导自己每一天的行动,让自己感受更多生命的喜悦,拥有更多生活的乐趣!

会爱的人才会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只有会爱的人,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否则,所谓的“成功”会变成一个人的孤芳自赏,变成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帆——就算你是女王也不例外。

阿尔贝托有一个了不起的夫人——英国的女王,维多利亚。

他们的感情和谐,但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是如此。

有一天,白金汉宫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最忙的要数维多利亚女王了。由于她的工作还算顺利,因此维多利亚很少犯她那偶尔出现的骄横脾气。她忙着接受王公大臣们的赞美,一时间忘了自己的丈夫,把他冷落到了一边。阿尔贝托很生气,悻悻地回房了。

过一会,他的房门被敲响了,他问:“谁呀?”

门外传来一个侍从的声音:“女王陛下。”

阿尔贝托更加生气,没有开门。

门外,聪明的维多利亚女王示意侍从走开。她再次走到门前,抬手敲门,阿尔贝托不耐烦地问:“谁呀?”“是我,维多利亚。”

女王和气地在门外回答,然而屋里的人用被子蒙住头,仍然拒绝开门。

女王看到这种情形,想要转身离去。她走了几步,想了想,又回来第三次敲响了门。

“谁?”阿尔贝托问。

“你的妻子。”门外的女人温柔地回答。

这一次,门终于打开了。

夫妻之间尚且有三叩夫门的故事,那么,我们和朋友、同事之间是否更应多用一些智慧,多付出一点爱呢?

爱与成功、财富等紧密相连,它们就好像孪生儿。如果你懂得用爱与人沟通、交流,你得到的会比用任何一种其他方式都要多得多,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爱的共振器。

有一个故事形象地把爱、成功和财富连在了一起。

有一个妇人独自待在家里。她注意到窗外的台阶上坐着三位长者,于是,她走过去对他们说:“请进来坐吧。”

然而三个人都说,他们不会进你的家。

傍晚时分,丈夫回来了。妇人告诉他这件奇怪的事,他就专程到后面花园里去请他们进来。三个长者还在,但他们说:“我们不能同时进你的家,你只能选择一个人去,我们三个分别是爱、成功和财富。你和家人商量一下吧!”

丈夫再次回到屋里,说了这件奇怪的事,老妇人说:“要不我请财富进来吧,怎么样?”

正值妙龄的女儿表达了不同的见解:“我们还是请‘爱’进来吧!”

老夫妻俩想了想,还是同意了。但当他们宣布这一邀请时,三个人一同来到了他们的家,老妇人不解地问他们:“不是说只能请一位吗?”

三个老人快乐地说:“只有当你邀请‘爱’的时候,我们才会一同出现。”

一旦生命对爱发出了邀请,你的境况会完全不同。这种爱包括了一切形式的爱。当爱之门敞开时,它比任何一种武器都要强大。

雨果在他的作品《悲惨世界》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罪大恶极又力大无比的罪犯从死囚牢中越狱。他饥肠辘辘,心中充满了邪恶的念头,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是他的敌人,他愚顽、执拗而又不可教化。

他像一个鬼魂般游荡到了一座教堂。一个老神父暂时收留了他,但他心里固执地断定这个神父是虚伪做作的。

在他狼吞虎咽地进食的时候,神父外出去打理一些事情。他吃光了神父准备的食物,最后把目光盯在了那银制的烛台上,那可是件值钱的东西。他趁神父不在,将它藏在身上,然后扬长而去。

但他没走多远,就被路过的警察抓住了。他们搜出了他藏在身上的银器,并认出这是教堂的东西,就押他向教堂走去。

他此时只剩下一个想法:“这回完了,我又要回到那个阴冷、潮湿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也别想出来了。”

半路上,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快步向他们走来,那人正是神父。罪犯彻底绝望了。

神父走到他们身边,热情地拉住罪犯的手说:“亲爱的朋友,你忘了拿这只烛台,它们是一对。”

说着,他举起了手中银光闪闪的另一只烛台。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那个罪犯经历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震撼,他的感受从未如此强烈——他收到了爱的邀请!

面对最残酷的刑罚,他只会变得更邪恶、更凶残。然而,这一次经历却彻底改变了他,他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

从那以后,他痛改前非,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后来,他甚至通过竞选,当上了一市之长,变成了一个对社会、对人类充满爱的人。

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

只有爱能催生奇迹,再严苛的戒律,再权威的尊严在爱面前也会变得一无所用。只有心中有爱,你才能走得更远。

我们绝不可做忘恩的人

我们应该具备一些起码的道德素养,这些素养有助于我们形成完整的人格,有助于使我们成为于人于己,于家庭于社会都有用的人。每个人一生中都应该把握一些基本的做人原则,这些最基本的原则应该包括:善良、真诚、宽容、感恩。

深圳青年演员丛飞被称为“爱心大使”。从1995年起的10年间,他通过义演捐资300多万元,帮助178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后来,他生了重病。走廊尽头,几个保安在站岗。屏风后的房间里,病人静静地躺在床上。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斑驳的树影搅动着平静的房间,穿绿色条格病服的丛飞,安静地看着书。手术后,他曾向医生询问病情,但医生和家人都没有如实告之。后来丛飞也仅仅知道自己患了胃癌,但并不知道已经扩散。动手术后,他以为已经治好,一切都会好起来。

“现在我能讲出话来了!”他说话还比较费劲,可精神不错。已经36岁的丛飞,刚做完第三疗程化疗,病情影响到声带。精神好的时候,他喜欢在病房和门口转悠,用眼神和别人交流,只有到非说不可的时候才开口。他说,如果嗓子恢复不了,做不了歌手,他还可以演哑剧。

那时,丛飞的妻子邢丹已经怀孕5个月了,她说,跟刚入院时相比他已经好多了。那时她操心的不仅是医药费的问题,还要为丛飞上火而担心。因为,一些山区受资助的学生家长打电话询问学费的事情,这事很让丛飞烦心。有家长在电话中说:“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还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

“请原谅。我生病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演出,暂时没法寄钱了。”“什么时候病能治好?”对于这个问题,丛飞也答不上来,因为自从住进医院,大夫就没有和他谈过出院的事情。邢丹说,丛飞曾和她讲,他将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后却下不来了。现在他是无力再往上走,但也没有下梯之路。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一心助人的好人,在家财散尽、身患癌症、生命垂危的时候,那些曾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却没有一个人过来看望他一下。那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家长,竟还在不停地抱怨。

对这些无情的人和事,丛飞说自己“有一点儿伤心”。但是,这绝不单纯是让人伤心的问题,更是社会道德缺失的一种明显的表现!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10年来,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丛飞肯定没想着将来要得到受助者的什么报答。但就受助者而言,得到帮助之后,最起码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心生抱怨,甚至厉声指责。

虽然对丛飞心生抱怨的只是少之又少的一些人,但这还是让我们不免感到有些心寒。施虽不能作为回报的订单,感恩之心却应该是人们给予施与者的最起码的“回执”。但近些年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人已经习惯了市场第一、金钱至上的思维方式,导致其心灵扭曲、道德滑坡,他们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嗤之以鼻。

重庆一个普通的农民金有树,在救起19个人后,被救的人中竟有人说他救人是为了拿奖金;山东青年韩磊,因救人牺牲需要证明时,获救者为逃避责任始终不肯露面……

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见多了、听多了,让我们感到的只能是人情的冷淡与漠然。

感恩之心的缺失,不仅使人对善举失去反应,对善良变得麻木,更使人很难体会到幸福与快乐。有这样一则谚语: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感恩为幸福之首。一个知道感恩的人,能容易得到幸福与满足。也正是因为如此,感恩成了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想想看,如果在生活中,我们大家都能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在得到别人帮助时衷心地说一声“谢谢”,在与父母、师长、同事等相处中,都时时刻刻想着对方的好,想着以德报德,甚至能够以德报怨,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氛围是不是会融洽、和谐许多呢?

人是离不开群体的。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曾经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这是因为只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让我们学会感恩吧!要知道,感恩是一种美德!

给别人留路就是给自己留路

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源源不断。它滋润心田,免于干涸;它让生命充满生机,洋溢朝气,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它来自我们的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也不须付出代价,关键只在你我一转念之间。这是你我的福利,你要放弃吗?

晋献公有个儿子叫重耳,他宠爱的妃子骊姬又给他生下了小儿子奚齐。骊姬想让晋献公把奚齐立为太子,就设计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死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纷纷逃往别的诸侯国避难。

晋献公一死,晋国马上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亡。

重耳在晋国是一个非常有声望的公子,因此有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追随他。

开始时,重耳在狄国还算安稳地住了12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卫国看他是个倒运的公子,闭门不纳。重耳一行人走到一个叫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的地方,实在饿得厉害,正瞧见几个庄稼人在田边吃饭。重耳看得更加口馋,就叫人向去讨点吃的。

庄稼人只顾自己吃,懒得理他们,其中有一个人甚至拿起一块泥巴给他们。重耳大动肝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动手。但是随从中有个叫狐偃的连忙拦住,接过泥巴,安慰重耳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吗?”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阶,苦笑着继续向前走去。

他们流亡到齐国。齐桓公还在,待重耳非常客气,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姜氏许配给重耳为妻。

重耳觉得留在齐国就很好了,可是跟随他的人都想回晋国,一举复国。

于是,随从们背着重耳,聚集在桑树林里商量回国的事。没想到桑树林里有一个女奴在采桑叶,把他们的话偷听了去,并告诉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对重耳说:“听说你们想要回晋国去,这是件好事啊!”

重耳急忙辩白,说:“没有那回事。”

姜氏却一再劝他回国,她说:“您在这儿一味贪图享乐,能有什么出息呢?”可重耳还是不愿意走。当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随从们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车里,送出齐国。等重耳醒来时,他们已经离开齐国很远了。

这之后,重耳又到了宋国。宋襄公派臣子对狐偃说:“宋襄公是非常器重公子的。但是我们实在没有力量发兵送他回去。”

狐偃回答说:“您说的这些我们全明白,我们就不再打扰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