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恩(下)
22266200000006

第6章 从现在做起:感恩你身边的每一个人(1)

感恩,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春风送来了绿叶,秋日照耀着丰收,世界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感恩:感恩生活的给予,感恩朋友的微笑,感恩父母的白发,感恩工作的充实……

一个小孩子能够成长为大人,在社会上获得别人的认同,并快速地获得成功,都需要些什么呢?

调查研究表明,正面激励因素与反面的激励因素都能取得神奇的效果。在正面激励因素中,感恩被认为是一个人能够快速、健康成长的最好的催化剂。

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布里奇斯的少年时代是在无止境的顽皮和悖逆中度过的。直到有一天,他意外地得到了一把小提琴——一把漂亮的阿马提小提琴!

在一天的下午,少年时的布里奇斯,眼看着他盯了许久的一辆豪华汽车驶出了一幢公寓,他认为时机来了,就翻身跃入院子,从窗户爬进了那户人家,悄悄地潜入了卧室,准备行窃。但进入卧室时,最惶恐、最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卧室的床上赫然躺着一个女孩。

短暂的惊慌过后,女孩微笑着说话了:“请问,你是要找五楼的麦克劳德先生吗?”

布里奇斯只好机械地向她胡乱点头。

“哦,那么,这是四楼,你走错了。”

那时,布里奇斯大脑一片空白,听她这样讲,如获大赦,慌忙掉头就走,这时身后又响起了那个甜甜的声音:“你能陪我坐一会吗?我病了,每天躺在床上非常寂寞,我很想有个人跟我聊聊天。”少年转回身,默默地坐在了她的床边,慢慢地,他们聊得很开心。

当布里奇斯下定决心尽快离开时,她给他拉了一首小提琴曲——《女王的舞蹈》,他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女孩看出他喜欢小提琴,执意将那把小提琴送给了他。

更让他惊讶的是,当他走出大楼,心情复杂地回头张望时,他发现身后那个建筑只有四层——根本就不存在五楼。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当他后来再次去拜访女孩时,从她父亲口中知道了那个不幸的消息——她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祭拜了她的墓碑,青色的石板上刻着一首小诗,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把爱奉献给这个世界,所以我是快乐的!”

多年后,布里奇斯已是一位声誉卓著的音乐人。

一天,他在一次外出回家时,发现楼上的卧室里传来轻微的响声。

出于职业的敏感,他听出了那是自己那把阿马提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有小偷?

布里奇斯快步上前去,果然,一个大约十一二岁,蓬头垢面的小男孩出现在他的面前,他用衣服包着布里奇斯新买的皮鞋,另一只手提着那把小提琴。

就在这一瞬间,布里奇斯的愤怒被眼中浮现出的青色墓碑所代替,他转而微笑了,说道:“你应该就是拉姆斯敦先生的外甥鲁米吗?我是他的管家,我从他那听说你要来,你和他长得真像啊!”

少年愣在了那儿,但他很快就反应过来说:“是吗?”

“我舅舅出门去了吧?我还是先出去转转,待会来看他吧。”

他同时打算放下那把小提琴,因为没有人会拎着它出去瞎逛。

“你很喜欢拉小提琴吗?”布里奇斯问道。

“是的,先生,但我买不起。”少年回答。

“那么,我将这把小提琴送给你吧。”

少年再次惊呆了。他似乎不相信这把小提琴的主人会是一个管家,但还是拿起了它,走下楼梯,他站在客厅回头向他张望时,看到了一张布里奇斯在悉尼大剧院演出时的巨幅海报,那个特大的头部特写让少年浑身一颤——随即他消失在了布里奇斯的视线里。

三年后,在墨尔本市的一次音乐竞赛中,布里奇斯应邀担任了那次活动的评委。

在最后,一位叫梅里特的小提琴选手夺得了第一名。

布里奇斯颁奖结束后准备离去,那个得了冠军的孩子提着一把小提琴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脸色绯红,说道:“布里奇斯先生,您还认识我吗?”

布里奇斯困惑了。

“您曾经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着它,直到今天。”少年热泪滚滚了。

“以前,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我是一堆垃圾,是您让我在贫穷和苦难中重拾起了自尊,让我的心燃起了改变自己的烈火。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琴还给您了。”

布里奇斯明白了,他就是那个“拉姆斯敦的外甥——鲁米!”

就是这么一把小提琴,它曾改变了两个迷途少年的命运,因为它浸透着两个词汇:一个是爱,另一个是感恩!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性格内向、闭塞,但他始终是一个内心充满激情与爱的人,他在创作他那巨型壁画群之前,几乎没画过几幅油画,但这位内心对生活充满感恩与爱的巨人,创造了这一奇迹。

当《最后的审判》完成后,人们问他是怎样完成这一伟大的作品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没错,是上帝执着我的手完成的!”

正如印度大哲学家奥修所言:“单独的上帝是不存在的,单独的上帝像一只空心竹管,没有人在上面演奏。”

只有通过人,善良的人,“上帝”才会发生作用,恰如那两个通过小提琴谱出生命乐章的人。

感恩催生了无数的美丽故事,它是使人健康、快乐成长的催化剂。

感恩生母的养育之恩

“感恩”是一种回报。我们从母亲的身体里走出,尔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而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就像太阳每天都会把她的温暖给予我们,从不要求回报,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感恩”。

有一个人的恩情,注定是我们永远都报答不完的。这个人,就是母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给予我们的任何一种恩德,都是我们无法报答的,想想看,生育之恩、养育之恩……

在2004年的一天,一个普普通通的儿子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了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可能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坚不可摧。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收获到了一份慰藉。

每一次看“感动中国”候选人的故事,都会让人忍不住会泪流满面。我敢说任你是铁石心肠的人,听过或见过发生在2004年9月有关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故事,断然不会熟视无睹,定当被齐鲁大地的这位铮铮汉子捐肾救母的壮举,让灵魂受到一次触动、震撼。

2004年9月30日,一对母子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做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手术:医生先从年仅38岁的儿子身上摘取出一个鲜活的肾脏,然后移植到身患绝症、已经年过花甲的母亲体内。

这个让无数世人称颂的孝子名叫田世国,是广州国政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在母亲因身患尿毒症而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他毅然决定:捐肾救母!

2004年3月26日,田世国接到弟弟打来的一个电话,顿时脸色大变。在妻子一再追问下,他才用颤抖的声音说:“妈被确诊为尿毒症,而且,已经到了晚期!”当天晚上,田世国就马不停蹄地往枣庄赶去。下车后,他直奔医院,就在他推开血液透析室的那一瞬间,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母亲躺在白色的病床上,手臂上插着一支粗大的导管……

田世国走出透析室,就立即奔向医生办公室。医生说:尿毒症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靠血液透析或换肾来维持生命,虽然肾移植可以使病人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肾源不好找。特别是像刘玉环这样已经年过花甲的老人,肾移植手术的风险更大。田世国却没有灰心,他决定给母亲进行肾移植。田世国选定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大夫给母亲做手术。

泌尿外科主任朱同玉教授从医15年,实施肾移植手术也不计其数,这是他第一次碰到晚辈给长辈捐肾的病例,他深有感触地对田世国说:“我从事肾移植手术多年,常见的活体肾移植主要是父母捐给孩子,而小辈捐肾给长辈的,不仅我从没见过,就是在国内也绝无仅有。他还特别告诉田世国,说捐一个肾脏虽然对今后的日常生活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可是一旦唯一的肾脏受到损害就危及生命,所以,他让田世国慎重抉择。

田世国动情地说:“我妈操劳了一辈子,该享福的时候却患了重病。所以,不论怎样,我一定要救她。反正我是从妈身体里出来的,给妈捐一个肾,就当是再回去了……”

9月30日早上7点,田世国首先被推进了手术室。当洁白的手术单盖在他的身上时,他感到了一阵前所未有的轻松,他笑着对身边的护士说:“我终于可以救我妈了,再过一会儿,我的肾就要在她的体内工作了。”母子俩一个在楼上一个在楼下,儿子的心牵挂着母亲的身体,母亲却始终不知道捐肾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

手术终于开始了。朱同玉教授亲自操刀,十几名医护人员轮流上阵,他们和田世国母子一起展开了一场充满骨血真情的生命保卫战。这个母子换肾手术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50分,让人欣慰的是,手术做得十分成功。刘玉环刚被推出手术室,儿子的肾便开始在她体内正常工作了。

手术完成后,田世国先母亲一步出院,回到枣庄老家休养。不久,换肾成功的刘玉环也回到枣庄老家,她的气色十分好,脸上的皮肤也不再干巴巴的,显得很有滋润。老太太一进家门,就底气十足地说:“想不到我又活着回来了。”

田世国入选2004“感动中国”候选人的原因,是他忘我救母的那份真情。虽说亲人间通过捐献器官延续病人生命在中国已经屡见不鲜,但绝大部分的病例都是父亲或母亲捐肾给年幼的子女,或是兄弟、姐妹间捐献身体器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年仅38岁的田世国在自己生命周期的巅峰将肾捐给了68岁的老母,像他这样晚辈捐肾给年迈的长辈,在中国尤为罕见,就是在世界也实属少有。田世国的义举,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孝敬长辈的优良传统,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我们的生命是双亲给予的,作为儿女,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田世国这番听似平常其实蕴藏丰富内涵的话语,给我们诠释了“孝道”这两个汉字。何为“孝道”?“孝道”是人类繁衍的起码伦理、道义,是对于父辈舐犊之情、养育之恩的无偿回报。“孝道”既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又是无法重复的幸福。“孝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

感谢父亲的爱

父亲,就是那个生出我们后,即背起家庭重担并走完一生的人。

父亲,就是那个在你儿时的心目中高大、勇敢,而在成年的你眼中满是缺点的人。

父亲,就是那个用尽一生时间,想使你和这个家过得更好的人。

天下的父亲不尽相同,但是,父亲大体是一样的,父亲的爱更是没有差别的。

你的金钱、成功尽可以完全与他无关,但他仍是天底下最希望看到你快乐、健康、成功的人!

笔者想起了作家赛珍珠写过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里,她所表达的见解是十分独特的:

4点钟时,他突然完全醒了。这是他父亲从前每天叫他起来去帮忙挤牛奶的时间。奇怪,年轻时候的习惯怎么会至今还缠着他!他父亲已经去世30年了,可是他仍在早上4点钟醒来。他曾训练自己翻个身再睡,可是这天早上,因为是圣诞节日,他没有再睡。不过,如今圣诞的美妙何在?他自己的孩子都已长大离家,只剩下他和妻子相依了。昨天她曾说:“罗勃,我们明天再装饰圣诞树吧,我累了。”他同意了,因此那棵树还在后门外。

为什么他今夜觉得特别清醒?事实上,那时还是黑夜,天际没有一丝云彩,星辉灿烂地照在大地上。当然没有月亮,可是星星特别明亮!现在他想起来了,在圣诞节这天黎明之前,星星似乎总是又大又亮。有一颗星这时绝对比其他任何星星更大更亮。他甚至能想象它在移动,就像很久以前有一个夜里他觉得它似乎在动那样。

那时他只有15岁,仍然住在父亲的农场。他爱他的父亲。他本来并不知道,直到圣诞前几天的一天他无意中听见了父亲对母亲说的话。

“玛丽,你知道吗?我真不愿意每天早上去叫罗勃。他正是长身体的时期,需要睡眠。你应该看看我进去叫醒他时他睡得多香!我恨不得我能一个人做所有事情。”

“可是,你不能都做啊,亚当,”他母亲的声音很干脆,“再说,他也不是小孩子了。是该他做事的时候了。”

“没错,”父亲说得很慢,“可是我真不愿意去叫醒他。”

听到这些话之后,他心里才明白:父亲爱他!以后早上不要再赖在床上不肯起来,不要让人家再催叫了。从此以后,他便不再赖在床上,到了时间,他便睡意犹浓地在漆黑的房间里踉踉跄跄地穿上衣服,两眼虽仍紧闭着,可是他仍爬起来了。

在他15岁那年圣诞前夕,他在床上躺了几分钟,想着第一天。他真恨不得能有份更好的礼物送给父亲,和往年一样,他已到廉价商店去买了一条领带,准备送给父亲。本来这礼物似乎是够好的了,但现在躺着想想,他觉得要是他能早些听到父亲的谈话,让他还来得及攒钱买一样更好的礼物,那该多好。

他侧躺着,用手肘撑着头,望向阁楼窗外。星星很亮,比他所记得以前见过的更加灿烂,其中一颗星星尤其明亮,使他不禁心想那会不会真是伯利恒之星。

“爸爸,”他还小的时候有一次这样问道,“厩是什么?”

“厩就是牲口棚,”他父亲答道,“就像我们家的那个一样。”

哦,原来耶稣是诞生在牲口棚里的,牧人和博士都带着圣诞礼物到牲口棚去!。

他忽然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为什么不在外边牲口棚里也给他父亲一件特别的礼物?他可以早点起来,比4点钟还要早就起来,偷偷进入牲口棚,把挤牛奶的工作做好。他将一个人做,一个人挤奶并且收拾干净,然后当他父亲走进来开始挤牛奶时,就会看到一切已经做好,而且会知道是谁干的。

他望着星星,对自己无声地笑了起来。就这么做吧,所以,他不能睡得太熟。

他已醒了很多次,每次醒来都擦根火柴看他的老表——午夜,一点半,两点……

还差一刻3点时他爬了起来,静静地穿上衣服。他轻轻走下楼,小心地躲过那些会吱吱响的木板,然后打开门走出去。那颗大星星低悬在牲口棚的上空,乳牛睡眼惺忪,惊诧地瞧着他。这对它们也太早了。

他取了一些干草来喂乳牛,然后拿来了挤奶桶和那些大牛奶罐。

他心里想着他的父亲,脸上满是微笑。他不断地挤奶,奶水射入桶里,冒着白沫,发出奶香。今天,这工作似乎比他以前所感到的容易得多。这一次挤奶不是苦工,而是别的,是给爱他的父亲的礼物。他挤完,两只大罐子都装得满满的。他把它们盖好,小心地关上奶房的门,谨慎地把门拴好。他把凳子放回门旁,把洗净的奶桶挂好,然后走出牲口棚,插上门闩。

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只用一分钟的时间在黑暗中把衣服脱掉并跳上床,因为他听到父亲起来了。他用被子蒙着的头,掩住他快速的喘息声,不久,门开了。

“罗勃!”他父亲大声地叫道,“儿子,虽然今天是圣诞节,可是我们也得起身。”

“知——道了。”他带着几分睡意模糊地说。

“我先出去了,”他父亲说,“我先开始干。”

门关上了,他静静地躺着,心里在偷笑。再过几分钟,他父亲就会知道发生的事情了。

每一分钟都好像变得极长——10分钟,15分钟,他不知道过了多少分钟——他又听见他父亲的脚步声。门开了,他仍然静静地躺着。

“罗勃!”

“是,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