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水下契棺
22292600000725

第725章 守陵人碑

3.守陵人碑

任教授说,快点把这些板子拿下来。刘浪和刘曼过去,把板子拿下来后,任教授说,隔三插五,按我说的去做,速度要快。

任教授,刘浪和刘曼拿着板子,隔三插五,把板子插到了鼓棺中间。十三块板子插完后,串蓝就停下了,任教授说,现在没有事了,马上到那个阴阳鼓棺那里去。

任教授跑到阴阳鼓棺那里后,伸进去,就拿出几块骨头扔到了一片,随后就是鼓声大震,任教授说,退到一边去。

任教授,刘浪和刘曼跑到一边后,突然,鼓皮都崩开了“叭叭”的声音吓人。刘浪说,怎么回事?任教授说,破灵了,现在安全了。

刘浪说,可惜了这个鼓棺了。任教授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鼓声渐渐的熄了,任教授说,我们走吧!前面的鼓棺门打开了。

任教授,刘浪和刘曼穿过鼓棺门后,到了第四层。

他们一进去,任教授说愣住了,一块石碑就立在了面前,刘浪和刘曼过去,看着上面刻的字,刘曼说,是守陵碑。任教授说,刘浪现在就是守陵人,或者说是守护人,第八代。这到是奇了。

刘曼看了一会儿说,上面记录着不是很清楚,就写了守陵的一个过程。任教授说,说起这守陵人,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刘浪一下就来了精神头,问任教授,给我们讲讲守陵人。

任教授说,那我就讲讲,看来你对这个感兴趣,刘浪说,我就是守陵人,我应该知道这里面的一些事情。

任教授说,历代封建统治认为:“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清朝皇帝为祭祀和保护好东陵,派来守陵的守护大臣是王公贵族,保护陵园的是皇家最亲信的满洲八旗兵;管理陵园和祭祀的是为皇帝家庭服务的内务府;还有掌管祭祀礼仪,生产祭祀物品的礼部和守护陵寝风水的汉军——绿营。并为他们的居住建造了大量营房,即东陵三镇、九营、八圈。这些守陵员役,由于历史的演变,在各社会时间的不同阶段,经历了翻天覆地地变化。真可谓度过了悲欢离合,尝尽了酸甜苦辣。

他们在待遇上,都是优厚的,守陵人的职业俗称“铁杆庄稼”,即生活上有保障。凡被派来守陵的大多数人,其全家便成为祖辈相传的守陵世家。  他们的子弟就业,主要有世袭、承袭、贡生、考生、项缺、补缺六种途径。世袭:在守陵的官员中,有的享有世袭爵位,可传授祖祖辈辈,其职务称世职。凡守陵国戚(皇家亲戚)的每一家庭,都按原品级给一份世职。世袭爵位只能由其长子一人继承,且不分贤愚,如是年幼或痴傻,只领虚衔,空食俸禄。如才德俱优,并不限于世袭职务,还可重用升迁。承袭:八旗的下级官员,因年老告休后,其原官职可由子孙继任,但也有条件:“守护陵寝防御(五品,带班官员,又称章京)缺出,其出缺之人,在陵寝守护过三世、已逾八十年者,于伊子孙内拣选一人承袭。”贡生:是从学行俱优的学生和功勋子弟中举荐。考生:是须考试择优录取。凡守陵各系统员役的子弟,都有资格参加本系统的考试。“文官以满汉文化程度考试,录取以笔帖式记名”,再逐步依次抵补升级。“武职以马步箭艺术比赛,以白丁出身考披甲(八旗兵)递考升阶。”从以上四种途径就业的子弟,是选拔官员的主要对象。另外,从光绪朝以后,朝廷允许花钱买官,叫“捐班”,但不能任主要官职。顶缺:当兵之人因年老告休,其子弟可以“顶缺”,似现在的“顶班”。每份缺也只能由长子一人继承,但长子如不称职,则依兄弟次序选拔。补缺:随着陵寝的增多,守陵队伍也需不断扩大,因弟兄多,不能顶缺的当差人子弟,还可待本系统职差出现空缺时“补缺”。不能顶缺而又考不上的旗人称“苏拉杆”(即汉语没有职业),则不能补缺,只能下期再考,凡为“苏拉杆”的可以请领家口银米,靠纯寄生性的俸禄为生。  守陵人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花钱有俸禄,吃饭领俸米,居住有公房。他们的俸饷本来不低,但是朝廷为优待陵寝官员,于嘉庆四年开始,对文职六品以上官员特恩给予双俸。  他们有专门办理福利事业的机构,且有资金保障。雍正七年(1731年),雍正皇帝来谒陵,在南新城驻跸,召见守陵的王公大臣时面谕:“赏尔等银二万两,善为筹划。或买地亩,或开设当铺,滋生利息银至五千两,兵丁遇有红白事件,酌量赏给。再官学有应用之处,亦给予。”陵寝王公大臣用此项银两开设当铺一座,称“永济当”,又先后从遵化、丰润、三河、玉田等州县共买地七百二十三顷八十一亩九分,再将这些地出租收利。每年共收当铺和出租地所得利润银一万零六百七十八两,存入设在南新城的“永济库”内,做为陵寝员役的福利基金。

开始享受福利待遇的只是八旗、内府、礼部人。家里遇有婚丧嫁娶之事可以报请红白赏银。赏银的数量根据官阶、职务和红、白事由而定。等级最高的:红事赏银十两,白事赏银二十两,最低的:红事赏银二两,白事赏银四两。如嫁娶本人不当差,可以其父名义请领。到雍正八年,雍正帝又赏给马兰关绿营银五千两,以用开设当铺,粮铺各一座,做本生息,以作为赏给官兵红白事之资。绿营内赏银不分等级,全按红事二两,白事四两赏给。  乾隆八年(1730年),在马兰峪、南新城设立八旗官学三处。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经内府官员庆惠等奏请,又添设内官学二处。到光绪年间,在东陵为八旗、内府、礼部设立官学计十一处。另于马兰峪设“兰阳书院”一处。以高薪从乡绅中聘请德才俱优的饱儒士担任各校“山长(校长)”的塾师。儿童上学,每月给衣食补助费,称“膏火费”。按考试成绩好坏,还分别给予奖赏。一切官学费用均从“永济库”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