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教育专题研究文集
22351200000016

第16章 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奠基(2)

(三)研究生院的兴起直到1800年前后,美国学院几乎完全是本科机构。

有少许学士不时留下来,生活在校园中,被称为“常驻毕业生”。硕士学位无须经过什么特殊的高深学习,只要取得学士学位的人继续交纳三年学费即可获得。南北战争前,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西西比大学都曾尝试过研究生教育计划,但均未能实现。南北战争后,研究生教育逐渐开展起来。耶鲁自1861年授予了美国第一批哲学博士学位后,又于1872年创办了研究生院。1872年,哈佛也成立了文科和科学研究生院,并于次年开始授予博士学位。然而,直到1876年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开办前,美国研究生教育一直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人数少、水平低,发展缓慢。教育史学者将原因归于当时的美国尚不具备超出学院年限之上的高深学习的条件。

1876年,在美国独立一百周年之际,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正式开学,曾在柏林大学学习的吉尔曼校长宣布研究生教育和高一级教育是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新大学以科学研究和创造性的学术成就作为自己的目标和特征。在早期53名教学人员中,绝大多数有过留德的经历,13人获得过德国博士学位。为了刺激教授们的进取心,霍布金斯招收了最优秀的学生。从创建到19世纪80年代末,霍布金斯大学培养的博士总数超过了哈佛和耶鲁两校之和。约翰·霍布金斯的名字逐渐有了一种享誉世界的意义,它象征着美国高深的学术和教学的发展,因而被人们誉为“设在美国的柏林大学”。

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是典型的研究型大学,它代表了南北战争后美国高等教育向高深的学术进军的趋向,史家称之为美国第一所真正的大学,其影响十分深远。

在霍布金斯大学的刺激和鼓励下,哈佛、哥伦比亚、耶鲁、普林斯顿这类老的文理学院,开始转变成为真正的大学,以霍布金斯大学为榜样的新大学纷纷成立。到10世纪末,大多数美国主要大学都在本科之上设立了研究生院。

(四)莫雷尔法案和赠地学院的发展1850年,布朗大学校长韦兰曾说:美国有120所学院、47所法学院、42所神学院,却无一所培养农学家、制造商及机械工或商人的学院。即使到了1862年,美国专供功利学科研究的“高级”学校也只有6所。

南北战争后,美国高等教育一方面朝着高深的学术方向发展,一方面朝着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迈进,最终两者殊途而同归,奠定了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石。

莫雷尔(Justin Mort.11)是来自佛蒙特州的国会众议员,他于1859年提出赠地学院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根据各州国会议员的人数,每人拨给2万英亩土地,由州设置传授工农业科目的学院,然而由于南部各州的反对,该提案被布坎南总统否决。1861年,随着南方退出联邦,莫雷尔旧案重提,并将每人2万英亩增到3万英亩。

1862年7月2日,林肯总统正式批准莫雷尔法案。

莫雷尔法案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整个19世纪所采取的最重要的行动。法案通过后,赠地学院迅速发展,形成“土地赠予运动”。由于各州情况不同,设校方式各异。其中有28个州单独设置了农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密歇根、马里兰等州则把土地拨给原已设置的农业学校;伊利诺斯州则成立了工业大学,不久改为州立大学;另有15个州是在州立大学内添设农工学院。康奈尔大学是一所私立学校,领取补助后发展成为著名的农业学府,马萨诸塞州于1865年将部分拨地补助一所私立学院,后来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马省理工学院。

赠地学院培养工农业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课程包括农业、工艺、军训等,也包括古典学科,但古典学科已失去昔日的支配地位,实用学科受到推崇,钻研理论而鄙视生产的大学传统被改变,妇女也获得了入学的权利。1890年,联邦政府通过第二个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第一年补助各学院1.5000元,以后逐年增加1000元,直到每年补助25000元为止。当时南方的黑人仍备受歧视,新法案规定南部17州须革除歧视黑人的积习,否则要另为黑人设置水平相同的农工学院,不然联邦将停止资助。

农工学院是美国人的独创,它体现了高等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的精神。农工学院通过培养大批实用的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美国工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此,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成为美国高等学校与教学和科研并列的重要职能。1955年,美国已有赠地学院69所,招收了20%的美国大学生,授予39.9%的博士学位。赠地学院已不仅仅着重农、工等科,而是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在美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教育史家卡布来(E.P.Cubberley)说:“联邦政府给予教育的多种补助中,似乎没有别的补助像拨地兴建农工学院,和以后拨款举办这类教育,获得更丰硕的成果了。”

三、对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评价南北战争之后短短的35年中,美国高等教育一方面大举向德国学习,朝着发展学术的方向前进,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国情,朝着为工农业生产发展服务的方向前进,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美国学者鲁迪(S.willis Rudy)说:“在这些年中,新世界土壤的土生的力量与来自西欧的影响相结合,产生了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它包括许多源于英国学院和德国大学的要素,经融合和改造,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机构。”1850年美国有116所学院,1860年有182所,而1900年已超过400所。一般人口1850~1900年从约2400万上升到’7500万,而同时的学院入学人数增长了20倍,从11900升至238000人。高等教育的这种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当时欧洲及世界各国所望尘莫及的。

南北战争前,美国高等教育在世界尚无一席之地,甚至常常被欧洲人嘲笑为只抵得上欧洲的古典中学水平。然而到20世纪初时,美国高等教育已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获得美国人民的极大欢迎,他们为此感到莫大的自豪和满意。正如鲁迪所说:“它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训练,实现了工业化时代所要求的较早专门化;通过提供高级技术和科学教育,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效率;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与1865年的情况相比,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不仅国内,国外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赞扬也越来越多。法国院士穆瓦桑(Hen Missan)到美国旅行后,于1897年在法国科学院发表演说,建议法国以美国大的学习中心,以芝加哥大学为榜样。他对美国成功地将智力文化和爱国精神融为一体表示了最大的尊敬,并期盼同样的发展会使法国高等教育获得新生。法国著名学者孔派雷(abrel COmpayre)1893年曾访问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对美国的成就给予了几乎狂热的赞扬。他说:法国欲求新生,必须远涉重洋取法美国大学。美国充满生命力、能量、慷慨、创新和进步,有一个处于不断变革中的大学制度。许多年后,巴黎大学教授、生物学家科勒里(Matrice Caullery)作为交换教授在哈佛大学工作一年。他在1922年出版的《美国大学和科学生活》一书中,对美国大学赞不绝口,对美国大学广泛的领域和课程表示了由衷的高兴之情,称它代表了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教育理想,这种理想是法国革命梦寐以求而未能实现的。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世界被重新改造,但法国高等教育机构仍是“贫乏的和旧式的”,是路易一菲力普时代的模式。在美国,民间自由的积极性和地方自治创造了学术奇迹,但法国大学仍是紧紧地从属于****的中央权力,并遭其束缚。德国学者也对美国大学给予了称颂。1896年,齐默尔曼(Atharmsius Zilximermann)在弗赖堡出版一本有关美国大学生活的著作,认为没有任何地方比美国更重视高等教育了。富人和穷人都有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05年,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HLNo Mtmslebelx)在一本写给德国公众的书中宣称:民众的积极性和“不同机构之间的自由竞争,保证了美国大学不停的进步”。1909年,布雷斯劳大学派往哈佛大学的交换教授库埃内曼(nlgcn Kucl-lncmann)说:“美国大学着眼于培养新型的受过科学训练的人,以适应美国生活中各种新的需求。”英国人也开始对美国高等教育另眼相看。史学家弗里曼(E.A.Freenlan)19世纪80年代初曾访问美国,发现由于存在太多小型的和平凡的学校,造成了一种朝着某种智力平庸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他不得不承认“美国在各个知识的分支部门都有引以自豪的具有健全知识的人”。英国政治家、外交家和史学家布赖斯(Jamcs Bryce)曾较深入地探究了大学在美国生活中的意义。他发现,这些机构在抵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正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美国人将二战以来的数十年看作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经过多年的努力,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美国高等教育已名列世界前茅。然而,回顾历史,不应忘记的是:今日美国高等教育的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南北战争到本世纪初这一时期的奠基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