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教育专题研究文集
22351200000006

第6章 近代德国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发展和影响(3)

习明纳和研究所成为德国大学科学研究的摇篮和中心,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美国教育史家麦克莱兰(C.E.McCleIland)说:“作为学术和发现中心的德国大学的荣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大学古老的躯干里所包括的这些有生气的机构。”德意志帝国时期大学科学研究的发达,也使德国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4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金获得者中,有14名是德国学者,法国和英国分别为10名和5名,美国仅2名。值得注意的是,德国14名获奖者全部是大学教师,仅柏林大学就占8人。在纳粹统治前,柏林大学可以自豪地说:该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数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机构。这至少说明了两点,其一,德国的科学水平在当时是世界第一流的;第二,大学是德国科学研究的中心。

四、德国大学科学研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近代大学科学研究职能是在德国起源、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正是科学研究的发达,使德国大学拥有了世界性的声誉。

对美国的影响:

近代德国大学对美国的影响是教育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从1814年起第一批四名美国学生赴德学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约有一万名美国青年和学者到德国大学学习,仅柏林大学前后接纳的美国学生就超过五千人。这些留德人员回国后,大多成为美国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成为传播德国大学思想的主要力量。美国学生在德国发现了他们自己国家所没有的东西,包括最先进的科学方法、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独立性,尤其是德国学者对科学和知识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精神。他们回国后,便把德国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方法介绍到美国,其中最成功的例子是创办约翰·霍布金斯大学。

该校11876年一开办,就体现了与传统英式学院不同的特征:重视研究生教育而不是本科教育;重视科学研究而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像德国大学一样,霍布金斯大学成为一所自由自在地寻求真理的非教派机构。科学研究成为每个教授的职责,教授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把教学和创造性的研究结合起来。为了鼓励高深研究,霍布金斯大学引入了德国大学的讲授法和习明纳制度。

此外,大学注重实验室方法,重视图书馆的功能。学生来去自由,选择并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学术气氛是自由放任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约翰·霍布金斯的名字逐渐有了一种享誉世界的意义,它象征着美国高深的学术和教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卡特尔(J.M.Cattell)1926年调查发现,在当时1000名卓越的美国科学家中,有243人是霍布金斯大学的毕业生。在它成立的20年内,美国60多所学院和大学各有三名或更多的在霍布金斯取得学位的教师。有人称霍布金斯大学为设在美国的柏林大学,这是不无道理的。在霍布金斯大学的带动下,美国大学开始朝着高深的学术研究方向迈进。

对英国的影响:

自中世纪以来,英国高等教育为牛桥两校所垄断,而两校恪守传统,崇尚古典学科,拒绝新科学和科学研究,以致培根、洛克、达尔文、斯宾塞和穆勒(J.S.Mm)等著名学者和科学家都非大学出身。有人说:在1830年以前,“英格兰没有科学专业,也没有任何从事科学事业的机构”㈤。还有人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就其科学知识而言都是自学而来的:尽管有了波义尔和牛顿的先例,科学并没有在较老的大学中生根,诗人坎贝尔(Thonlasampbell)1820年赴德访问后,倡导在伦敦设一所新大学,八年后,伦敦大学学院诞生。

该校完全世俗化,开设多种课程,注重现代科学和技术。

1830年代,新成立的英国科学促进会发动了一场促使大学承认自然科学的运动。1839年,英国学生普莱费尔(LyOn Playfair)来到德国吉森大学,随李比希学习,正是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更多地将德国的学术生活方式介绍到英国。1845年,李比希的学生、德国化学家霍夫曼(A.W.vOn Hrlaitn)被聘为皇家化学学院首任院长,他将德国大学的研究方法引人英国。1860年代,曾在德国留学的英国人成立了学术研究机构协会,协会组织者之一牛津林肯学院院长帕蒂森(Mark Pattison)于1860年代后期发表了两篇引起广泛讨论的论文,号召按照德国的模式改革英国大学。他呼吁重视研究和培养科学态度,并严厉批评英国将大学仅仅看作一所供成年的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的补习学校的做法。著名科学家赫胥黎(T.H.Htlxley)十分推崇德国大学,认为德国大学是献身于科学研究和学术教育的学者团体,是真正的大学,他甚至说德国一所财力不足的三流大学在一年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比财力充足的英国大学在十年中取得的成果还要多。他认为改变英国大学落后局面的关键是扩大大学的职能,开科学研究之风。诗人和评论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曾用七个月的时间考察法国、意大利、德国和瑞士的教育状况。1868年发表《大陆的学校和大学》,其中有关德国的部分1874年冠以《德国高等学校和大学》的书名重新发表。他认为德国大学的最高目的是“鼓励对研究和科学的热爱”,德国大学制度的基本思想是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和科学研究,而英国最需要从德国大学借鉴的正是科学。他断言:“法国大学缺乏自由,英国大学缺乏科学,德国大学则两者兼而有之。”

在德国大学的冲击下,英国新成立的大学最先引入科学学科和研究,曾经顽固地反对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的牛桥也被迫改制。1855~186年间,牛津建立了许多现代科学实验室;剑桥于1871年建成驰名世界的卡文迪什实验室,一批卓越的物理学家曾在此工作,使英国的实验物理学执世界之牛耳。到1880年代,科学研究之风已盛行于英国大学之中。19世纪后期数以千计的英国学生赴德学习,其人数不少于同一时期的美国。

著名律师、哲学家和政治家霍尔丹(R.B.Haldane)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称德国是他“精神上的故乡”,足见德国大学的魅力。后来,英国也依照德国的榜样,设立了哲学博士学位,而取得这一学位的必要条件是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英国著名物理学家、伦敦大学教授贝尔纳在30年代曾说,在英国完成的基本科研工作约有五分之四是在大学试验室里进行的。人们日益认识到,对大学说来,科研工作即使不比教学更为重要,起码也是样重要。

对法国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革命政权于1793年关闭了全部22所旧大学,巴黎多科工艺学院、高等师范学校相继开办,这类学校体现了功利主义倾向,主要面向实际。

拿破仑执政后,进一步按照功利主义原则,将原来的大学学院改造成为独立的造就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这类学校主要体现了实用的功能,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注重严格和可靠的教学而缺乏科学精神。这种措施从短期看可能一时满足了一些部门对某种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从长远看,是不利于科学和学术发展的。数十年后,它终于使法国丧失了在欧洲科学方面的领先地位,王良而代之的恰恰是注重大学科学研究精神的邻邦德国。

法国一些有识之士,早已发现本国高等教育的缺陷。1864年,哲学家、历史学家勒南(ErnestRellan)撰乏尖锐地批评了法国高等教育。他说:“与德国大学相比,法国的学院处于一种低劣的有失脸面的状况。”l860年代后期,拿破仑三世的教育部长迪律伊(VictrDuruy)创办一所高级研究和实验学校,作为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及教学中心,该校鼓励学者进行科学研究,最早引进德国大学的习明纳方法。

1870年普法战争以法国在色当的惨败告终,人们分析了法国失败的各种原因,其中一种观点将战败的原因归于高等教育。勒南更直截了当地说:“赢得战争的正是德国大学。”当时一句流行的警句是“柏林大学报了耶拿失利的一箭之仇”。许多人赞成著名科学家巴斯德(L.Pasteur)的观点,法国在半个世纪中忽略了智力的培养,特别是在科学上。目前迫切需要对高等教育各学院的教学和研究进行全面的改革。一些访问过德国大学的人,亲眼目睹德国大学的优良和法国大学科学研究的落后,要求按照德国的榜样改革法国大学。经过多年的努力,这种改革终于在1896年完成了。在从前独立的专业学院的基础上,17所大学宣告成立,科学研究在大学获得了应有地位。巴黎大学更是鹤立鸡群,这里汇集了许多一流的教授和学者,所有的研究领域都采取科学方法。到20世纪初,巴黎大学再度成为有名的科学和知识中心,为法国大学和国家重新赢得了荣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有10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仅次于德国,其中绝大多数获奖者是大学教授,而巴黎大学一校就占5人之多,足见法国大学尤其是巴黎大学科学研究的发达。

近代德国大学的影响是世界性的,除对上述三国外,还对日本、希腊、荷兰、比利时、俄国、丹麦、挪威、瑞典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曾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问,也大量吸取了德国的经验。他将大学看作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主张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并在北京大学首创文、理、法三科研究所;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最早在北大采用选科制,实行教授治校。短短的时间,蔡元培就把北大改造成为一所中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

总之,近代德国大学以其对科学研究的重视而闻名于世,它有第一流的教授、学者,第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这就决定了德国大学的水平也是第一流的。其他国家只能望其项背、步其后尘,至少在近代是如此。虽然在两次大战中德国大学被拖人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泥潭,但它在世界近代大学史上留下的辉煌篇章是不容忽视的,是值得追述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