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还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他在廉政建设上做得相当好,不是像隋文帝那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官僚群体,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这样的良好风气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宣传,而且有效的行政监督也及时预防了官员的腐化。李世民自己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的社会很安定,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李世民治国有方和聪明的才智,为“贞观盛世”和唐朝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棣:功勋卓著的一代雄主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自己亲侄子的皇位。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可谓功绩卓著的一代雄主。
靖难夺权,削除强藩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锋的年代。公元1360年朱棣出生,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迎娶徐达长女,21岁就藩北平。公元1398年五月,朱元璋病故,因太子朱标早死,由22岁的皇太孙继位,年号建文。皇太孙朱允炆生长于宫中,喜读书而统治经验不足,在齐泰、黄子澄等同谋下,登位不久,即对拥有兵力、对帝位有威胁的诸叔王采取了“削藩”的政策。自即位后三个月开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竟以各种理由削除了周、湘、齐、代、岷5位藩王。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杀燕王护卫头目2人,并切责燕王,逮燕王府官僚。并且下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指称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以诛讨,于是在公元1399年七月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
因为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后,朝廷已无人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老的耿炳文为将,率13万大军伐燕。八月,燕王在滹沱河大败耿炳文。建文帝随即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带军。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根本不懂兵法,他收集耿炳文的溃兵,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征伐朱棣。结果被朱棣打败,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士兵听说主帅已逃,四散逃亡。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还让他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白沟河之战,燕王大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逃。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用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以遏燕军南下。盛庸率兵北伐,在东昌大败燕军,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后来在援军的接应下才得以突围。
公元1401年,朱棣的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建文帝的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所克城邑不能巩固。正在朱棣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的太监送来了京城空虚可以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他越过山东,以迅疾行动直趋金陵。于是朱棣决定越过山东,直捣金陵。公元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大军很快南下,并且突破了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十三日大军进抵金陵金川门,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后,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永乐初年,朱棣以护藩面目出现,恢复了周、齐、代、岷各王的封号封国,厚赐各王复国重建家园;又改湘王恶谥,修陵墓并设官保护。一时各个藩王纷纷到京师来朝拜他,他在华盖殿大设筵宴款待诸王。各藩世子也来朝京师,由皇太子在文华殿隆重款待,觥筹交错,欢歌笑语,场面极其隆重热烈。表面上兄弟、叔侄之间亲情融融,实际上朱棣早有削藩的打算,而且策划安排大大胜过建文帝。
朱棣摆出关怀兄弟的架势,说边地苦寒,生活条件恶劣,而内地都是好地方,又靠近京师,便于兄弟之间常相聚共叙手足之情,同享天伦之乐,将藩王们徙封内地。徙谷王于长沙,给予厚赏,赏谷王开金川门迎驾之功;徙辽王于江陵,还告诉辽王江陵平安,不要护卫,应把原有的辽府三护卫留在广宁守边;徙宁王于南昌,因宁王善计谋,特地派密探严格防范,宁王深知身被幽禁,不得已日日弹琴、读书以打发时光;代王荒唐残暴、无所作为,故列出其罪状数条,从而罢了他的三护卫;肃王早在建文时已由甘州徙兰州;庆王忠顺,又与成祖关系甚好,所以只是派遣一些大将加强西陲的屯戍,不以其势强为忧。
削夺不驯服的诸王。如齐王专横暴戾,谷王反复小人、阴谋不轨,因废去齐、谷藩封。岷王在昆明与镇守官沐晟关系紧张,成祖责罚岷王并将岷王徙封湘西武冈,夺去护卫。周王是成祖同母弟弟,虽然赏赐丰厚但也不让他拥有重兵。这些举动使各藩都明白了成祖以藩封拥有护卫为忧,于是只要成祖稍有微词,各藩便自请向朝廷纳还护卫,藩王护卫逐渐被削夺。
借助遵礼守法的藩王的力量以管理诸王。在藩王中楚王朱桢和蜀王朱椿号称最遵礼守法的贤王,楚王年长,晋封为“宗正”,执掌宗人府事务,代皇帝成为朱氏宗族的大族长。成祖又借楚、蜀的力量处理谷王谋反事件,称赞蜀王对待同母弟谷王不包庇,大有周公安王室之心。
迁都北京保证国家的统一
强藩威胁皇权之忧解除后,朱棣做出了一个令群臣不可思议的决定:把都城由南京迁往北平。众所周知,南京远离北方蒙古骑兵的威胁,是一个安全富庶的所在,而当时的北京则是与蒙古骑兵厮杀的最前线。众大臣提出异议,都认为南京乃祖宗的皇宫,不应该迁都。但是,朱棣力排众议,并斥其反对者是“彼,书生之见,乌能达英雄之略哉”。
朱棣为了迁都与其谋臣们做了一系列精心准备,如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恢复、发展北京的经济,疏通运河等,并于公元1406年营建北京城。朱棣命善于经营规划的泰宁侯陈硅主持建造宫殿;命在工部任职数十年且精于营建业务、办事勤敏、精于计算的尚书吴中参与组织规划北京宫殿和长、献、景三陵的营造。此外,参与北京营建工作的还有宦官,也是杰出的建筑设计师阮安;长于调度的木工蔡信;尤擅粉饰彩绘的民工杨青;人称“蒯鲁班”的木工蒯祥以及善于刻镂石料成华表、丹陛、石兽的石工陆祥等专业人才。公元1420年,北京宫殿主体完工,明成祖正式以北京为京师。公元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登奉天殿受百官朝贺,从此明朝正式宣布以北京作为政治、军事的中心。迁都北京使明成祖能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便于抵抗蒙古族的军事进攻,解除了北方对中央的威胁,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长城以内社会环境的安定和经济的稳步发展。
在明朝建立之初,元顺帝北走,在沙漠里建立北元政权,时刻不忘卷土重来,经常伺机进攻明朝。太祖用怀柔的办法,厚待被俘的顺帝太子爱犹识理达腊的儿子买的里八剌,册封他为崇礼侯。三年以后又让买的里八剌北归,此时元顺帝已死,太祖专门作书带给爱犹识理达腊,希望双方能够言和,但并未得到友好的回应,而用兵又难深入,故而太祖对北边的局势深感忧虑。北元传承至坤帖木儿,为部下鬼力赤所杀,鬼力赤丢弃北元国号,称为鞑靼。不久,鬼力赤又为部下阿鲁台所杀,阿鲁台寻得北元后裔本雅失里,奉为君主。政权的频繁更迭说明蒙古内部的不稳。明成祖即位后,屡次遣使诏谕,希望与本雅失里结成和平的隶属关系,本雅失里不从,还杀了明朝的使臣。成祖于是遣丘福为大将军前往征讨。丘福冒进深入沙漠,遇伏败没。于是成祖决定自任主帅指挥战斗,先后五次亲征漠北。给虎视眈眈的蒙古骑兵以重创,并开拓了辽阔的疆土。
公元1410年,成祖率50万众出征本雅失里和阿鲁台,成祖亲自麾兵奋击,大败本雅失里于斡难河,本雅失里西奔,与阿鲁台分道扬镳。阿鲁台向明朝求和并来朝贡,本雅失里为占据河套的蒙古别部瓦剌的首领马哈木所杀。阿鲁台向明朝表示请求内附,并请为故主复仇征瓦剌,成祖封阿鲁台为和宁王,班师回朝。
公元1414年,因马哈木猖獗,成祖亲征瓦剌,大败瓦剌军,马哈木逃跑。
公元1422年,阿鲁台经过十数年的准备积蓄了力量,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经常威胁明朝的北边,又率众窥伺兴和。兴和是贴近长城的千户所,与长城内的张家口遥遥相望。阿鲁台野心膨胀,成祖于是决定亲征阿鲁台。阿鲁台不敌遁逃,成祖焚毁阿鲁台的军器辎重,收取了牲畜,胜利班师。
公元1423年秋,边将奏报阿鲁台将入侵,成祖统兵出塞,驻扎塞下以逸待劳。阿鲁台闻大军到来,惧而西遁,为瓦剌所败。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属来降,成祖封也先土干为忠勇王,赐姓名为金忠,金忠还到京师请求报效,成祖因不欲士卒过分劳苦而息兵班师。
公元1424年,开平边将奏阿鲁台不断侵犯大同、开平各重要隘口,成祖决计五征漠北。阿鲁台闻成祖亲征,退走答兰纳木耳河,成祖命进军追击,前锋官张辅等到达答兰纳木儿河,进驻河上穷搜山谷三百余里,不见阿鲁台踪影,乃命招谕阿鲁台下属的诸部,下诏书揭露阿鲁台不断犯边破坏双方友好关系的罪行,并宣称对阿鲁台来降的部下善待不杀。这时成祖已是65岁高龄,早已承受不了风餐露宿的征战劳苦。七月,明成祖朱棣死于征途之榆木川。
设置奴尔干都司
明成祖永乐年间,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从而将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及库页岛地区,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经营并设置机构加以直接治理。
奴儿干都司的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所辖地盘广袤辽阔。奴儿干都司的首府设在黑龙江下游东岸亨滚河口的特林,成祖任命康旺为从二品都指挥同知,王肇舟为正三品都指挥佥事率常备军3000人镇守和管理奴儿干地方。
奴儿干都司下辖的卫所共有180余个,如囊哈儿卫设在库页岛上,兀的河卫设在乌第河上,斡难河卫设在鄂嫩河上,古里河卫设在外兴安岭南麓,双城卫设在双城子,其他的喜乐温河卫、木阳河卫、通宽山卫、阿真河卫等都设在海参崴的周围。奴儿干都司下的卫、所官多由东北各民族的酋长担任,各卫所所管辖的范围由明朝廷审定批准,奴儿干都司及其下属卫所都执行来自明朝的政策和法令,按时缴纳贡赋。这样,自古以来与中原地区关系密切的整个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都表现出中国固有的传统。
明成祖除委派官员治理奴儿干外,还常常派遣特使巡视奴儿干地方。宦官亦失哈就曾充当过特使,他是明成祖特选的对“东事”很有经验的海西女真人,曾任过多年的辽东镇守太监,多次奉命巡视奴儿干。
从永乐开始,一直到万历,明朝共在奴儿干都司之下设有384卫、24千户所、七站、七地面、一寨,都司官员是朝廷委派的命官,可子孙世袭,卫、所官员大部分是当地各族的酋长,任命时要由朝廷授给印信和朝服。奴儿干都司的各级官员都要听从朝廷调拨,并齐心协力镇守边疆,各卫、所要按规定向中央定期缴纳贡赋,卫、所间的矛盾由朝廷排解处理,卫、所的迁移或管理范围的变动要由朝廷批准,卫、所官员必须听从朝廷的一切政令。戍守奴儿干城的边防军戍期一至二年,期满就轮换。为了有效地运送戍军、按时上缴贡赋和下达政令,成祖继续实行元朝的“站赤”制度,并根据需要加设新驿站,从辽东都司到奴儿干都司,设置了几十个驿站。为了充分利用舟楫之利,还在松花江上修建了一所制造“巨舡”的船厂,因而“船厂”两字成为了奴儿干都司境内一个重镇的名字。
奴儿干都司管辖下的东北各族人民,与上古、中古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室韦、女真等都有着历史渊源,在明代统称为女真,只是按其居住地域和不同的生活习俗大体区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其中建州女真与明朝中央的地理位置相距最近。后来建州卫由原地不断向西南迁徙并愈来愈多地接受汉族经济、文化熏陶,成为女真各部中发展最快的一支。明成祖设置奴儿干都司,对奴儿干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及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东北各族的发展和进步,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可以说是明成祖管辖疆土和社会秩序、维护稳定和发展的一个典型。
重民生,稳固统治
明成祖即位之初,为了促进社会安定,就开始整肃吏治,他诏令官员应守常职,不可妄自劳人敛财,并裁减一切闲职。公元1404年,又告诫各地方布政司和府县官要惠养子民,不害播种,不妨蚕桑。又命巡察各地的御史要实地察看民情,不能只听汇报。他嘱咐吏部尚书蹇义,对地方官进行考绩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荒地是否开垦了?人民是否安定?礼让教化是否得到大力提倡?民风是否淳朴?而且还要求有具体说明问题的实例。
当时河南饥荒,地方官隐瞒不报,成祖下令逮捕地方官进行惩治,并诏告天下地方官,有灾荒隐匿不报的严惩不贷,目的是为了及时赈济救灾。他还要求巡行地方的御史不要漠视小民疾苦,目击民苦却不报的也要严惩。这种种举措使得永乐时期吏治较好,而且这种良好的势头一直延续到宣宗宣德时期,史称“永乐宣德之治”。
明太祖时,在基层社会实施举行“乡饮酒礼”,聚众宣讲《大诰》及《大明律令》的普法教育,又令地方耆老持木铎巡行乡里,宣讲重农务本的道理及劝农督耕。成祖也很重视这些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以达到知劝惩、厚风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