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责任胜于能力全集
22359800000004

第4章 三思而后言,意味着一种责任(4)

在人际交往中,随意地吐露心事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的行为,结果只会害了自己。陈亚君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陈亚君在部队当文书时,连队的几个干部都比较喜欢她,也愿意与她交谈,或让她替他们办一些私事。尤其是连队的副指导员,对她极端信任,有时把连队领导之间的一些事情也讲给她听。

陈亚君的那个连队有几十个女兵,个别女兵为了入党或考军校就想方设法接近部队教官,陈亚君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副指导员对此十分反感。时间长了,陈亚君觉得非常的苦闷,心中有那么多的秘密不能倾诉。所以后来在与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闲谈时就把副指导员讲的事情说了。

与好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秘密,陈亚君觉得自己的心理压力轻松多了。然而,她万万没想到,她的那位好朋友为了让连队党支部推荐自己上军校,就把她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指导员,后来她这位朋友如愿以偿地上了军校,而陈亚君则在指导员找她作了一番貌似肯定实则否定的谈话以后,离开了文书岗位,回到报务分队干她的老本行了。

在这个故事里,陈亚君就犯了一个禁忌,即把心事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好朋友”,结果被“朋友”利用。这就告诉我们,在和朋友闲聊时,一定不要把自己的心事随意透露给他人。当你把本应该保密的心事透露给他人时,别人就和你共同拥有了一个秘密,从表面上看,往往你会因这个秘密同对方拴在了一起。但这对你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是一个障碍,在处理一件事时,你往往要考虑他的利益,这可能会使你做出违背原则的事。同时,对方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让你在竞争中失败。

不随意吐露自己的心事,是不是就应该闭紧心扉呢?这当然不是,心事“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样你就会给人留下城府深,心机重的印象,不利于人际交往。因此,聪明的人在交谈时,会把局势扭转到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周围的人听的同时,多听听别人的心事,别人就会因你多听而多说,他说得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多!少说,不但可以引导对方多说,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内心秘密,一切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当他人向你吐露心事时,你要常点头,当然,这并不是要你做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而是避免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也就是说,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在专注与附和,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然后顺着对方的思路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无关紧要的事,不必过于坚持己见,多点头就可以了。

总之,不把自己的秘密全盘地告诉给对方是处世的潜规则,不要亲手为自己埋下一颗“炸弹”,结果可能会炸伤自己。在说话时,你一定要切记:在任何情况下,你都要做一个负责的人,这就要求你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11.把好口风,找准分寸

在公共场合应酬时,开口说话一定要持谨慎态度,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会有更多过失。在说话时要斟酌。

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这句话告诉人们,在交际中,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思考,做到心里有数才行。

说话时,如果你不把握好分寸,张口就来,既是不负责的行为,也不利于自己,一旦中了别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就来不及了。

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说话更需要注意,如果随意胡说、乱说,害处是非常多的。例如某君有不可告人的隐私,你说话时偏偏在无意中说到他的隐私,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跟他过不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某人做的事,别有用心,极力掩饰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对你非常不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同事之间,即使感情非常不错,也不能无所顾忌地把一些事情告诉对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你所说的事情可能是私事,也可能与公司的事有关,如果你无意之中说给了同事,很快这些事情就不再是秘密了。它会成为公司上下人人皆知的故事。这样,就会对你极为不利,至少会让同事多多少少对你产生一点“疑问”,而对你的形象造成损伤。还有,在单位里你每天都要和领导交流。在办公室内,一定要避免说话太随意,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要心中有数,有时候,吃亏就是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

邱先生在一家知名企业任职。有一次,项目经理告诉他,要给单位作一个宣传策划,经过大家讨论后,邱先生按照项目经理的意思加班加点,并顺利完成了策划案。但是,当策划案交到单位该项目主管领导那里后,他却被狠批一顿。在领导面前,邱先生觉得自己很委屈,就随口解释说:“这方案是我们小组所有人讨论的结果,而且,我们的项目经理也非常赞同,这个策划案70%都是项目经理的想法。”可没想到,领导竟直接把项目经理叫来,当面对质。主管领导追问项目经理:“听说这都是你想的,就这种东西还能叫方案,还值得你们那么多人集体策划?我看你这个项目经理还是不要当了。”

从主管领导的办公室出来后,邱先生又被项目经理狠批了一顿。项目经理告诫他,以后说话别张口就来,说话前要动点儿脑子,别一五一十把什么话都捅出去。

可见,有些话真不该随便说出口,即使是百分之百的真话。你或许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难道真话不说,还非要编那些假话吗?不是的。假话固然不要说,但是,你却可以把那些可能会得罪人的真话,以一种更加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不违背你诚实做人的原则,又可以避免让你本人成为众矢之的,这难道不更好吗?”

毕竟,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个人所受到的制约还是非常大的,这一点你应该能更清楚地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你不可能真正地放纵自己,随心所欲地说话办事。

再说,由于所处的环境、境况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说的话被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大相径庭,这势必会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

另外,人在不同的状态下,说话时心情不同,话的内容也会不同。心情愉快的时候,看事看人也许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赞誉之词可能会多;有时心情不愉快,讲起话来不免会愤世嫉俗,讲出许多过头的话,招来很多麻烦。

所以,在公共场合,话不能随意说出口,因为它暴露出来的东西会让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12.一定要把话说到点子上

现代社交研究人员认为,在不少场合,多数交谈的毛病不是出于那些话太少的人,而是那些讲话太多的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样,在说话时,话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若说出一句算一句,句句都能说到点子上,那才叫会说话。满嘴胡言,词不达意,恐怕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反而让人生厌。

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也无论面对的人是谁,在说话时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话不在多,全在点子上”。一个语言精炼、说话言简意赅的人,不仅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体现出自己的能力,也容易受人欢迎;而一个总是喋喋不休、说半天别人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的人,则往往是“说多错多”,招人反感。

古语说:兵不在多而在精。说话也应以“精”为好。现代社交研究人员认为,在不少场合,多数交谈的毛病不是出于那些话太少的人,而是那些讲话太多的人。凡是让人厌烦的人几乎都是喋喋不休,从来不肯闭嘴的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那些看起来好像言语迟钝的人,却是真正有智慧、会说话的人。

善于讲话的人是惜语如金的。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讲话只有522个字;华盛顿总统就职演说只有135个字;林肯总统在葛揭斯堡的著名演说只有10句话,从上台到下台不到3分钟,他的演讲词被当做“典范”铸成金字,珍藏于牛津大学。

讲话简洁向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墨子闲话》中记下这样一个故事:

子禽有一次问墨子:“多言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说:“青蛙日夜都在鸣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不为人们所爱听。而晨鸡黎明按时蹄,天下不都被叫醒了!多言有什么好处?话要说到点子上才好。”

事实正是如此。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需要简洁、准确、明晰的言谈。那些穿靴戴帽、拖泥带水、庞杂冗长的空话、套话,人们是非常讨厌的。所以,我们在不该开口的时候,要做到少说话并适当地缄默。在该说的时候,就要注意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辞、声音和姿势,要注意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还是交际应酬、娱乐消遣,都要尽量使自己说出的话重点突出、具体而生动。

讲短话也是学问。被誉为“典范”的林肯的那10句演说词,与他刚接到邀请就开始认真准备有关。无论是在路上、办公室的沙发上,还是在夜间发电报时,他都在构思。他的办公室上随时放着一张纸片,想到一点什么就记上去。直到讲演前一天晚上,他还在认真预习。

德国里登乃尔著的《自由演讲的技巧》中指出:“听众在45分钟的演讲中,在前15分钟内获得较多的信息,而之后的30分钟则收效甚浅。”因此,演讲人必须努力把讲稿准备得精炼些。

有人问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你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得花多少时间?”威尔逊回答:“两个星期。”

“准备一份一小时的讲稿呢?”

“一个星期。”

“两个小时的讲稿呢?”

“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

之所以会这样,道理很简单,演讲时间越长,演讲人压缩演讲内容的任务越轻,自然所需准备的时间就少了。反之,演讲时间越短,演讲人越得努力压缩文字,力求尽快将主要内容无一遗漏而又清晰地传达给听众,这当然是要多花时间、大伤脑筋了。

“惊人一语,胜似千言。”但得到这“惊人一语”所需要的功夫,并不亚于千言。把话讲短,也并非易事,我们需要勤学苦练才行。

13.别把不满挂在嘴上

抱怨昨天,并不能改变过去;抱怨明天,同样不能改变未来。与其徒劳无益地浪费时间,不如转变心态,释放忧愁,化解怨气,采取积极的行动,做一些行之有效的努力。在这个社会上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对什么事都不满意,看其他人都不顺眼,不满的言语常常挂在嘴边,或者是指名道姓地攻击、埋怨某人某事,措辞大多过火过激;或是指桑骂槐,采用迂回的方式表露自己的怨气、怒气;或是暴躁狂怒地在他人面前尽情地发泄不满和怨恨情绪,言语粗暴、情绪激动,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若总是把不满挂在嘴上,会影响他人的情绪,进而引起他人的不悦与反感,甚至他人会处处攻击你,结果是在众多人的攻击下,伤了自己。汉代的杨恽就是吃了这样的亏,结果丢了性命。

汉代有个叫杨恽的官吏,他这人喜欢发牢骚,总是把不满挂在嘴上。可他的结局又如何呢?下面就作些介绍:杨恽喜欢揭发人的隐私,并喜欢把不满挂在嘴上,动不动就发些牢骚,这就使得他不知不觉地结了好多仇家,几乎到了与他势不两立的地步。然而,他仍旧我行我素。结果别人也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向皇帝上书密告他诽谤大臣,图谋不轨。刚开始,皇帝因念其旧情,只是将其革去官职,贬为庶人。

按说在那个人吃人的、人坑人的社会里,深知“伴君如伴虎”之道理的杨恽,理应吃一堑长一智,在各方面有所收敛了。谁知,杨恽竟是一个天生认死理儿的人,不但不知自检,还反而把一肚子的怨气用另一种方式发泄出来,向自己的政敌乃至皇上示威。为此,他花钱大置产业,每日大宴宾客,饮酒高歌,闹得乌烟瘴气,很不像话。

后来,这事被他的一位好朋友孙会宗知道了,他预感到杨恽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为了两人的友谊,不忍看到他再遇到什么不幸,就很诚恳地给杨恽写了一封信,劝他收敛锋芒,自我约束,不要再惹事生非,免遭不测。